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21例拔4⊥4矫正效果观察

文案君 分享时间:热度:

牙齿骨性矫正,牙齿矫正医师拔错牙,骨性龅牙正畸后效果

【摘要】 为总结使用方丝弓技术对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畸形、拔 4⊥4 牙矫正的疗效,对21例年龄在14~16岁的骨性Ⅱ类1分类错畸形、上颌前突、下颌轻度后缩病例,采用上颌拔除4⊥4牙、下颌不拔牙。依据方丝弓技术矫治原则和矫治顺序进行矫治。结果,21例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平均矫治时间为16个月,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关系由Ⅱ类改正为完全远中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尖窝关系良好。ANB角由(5.2°±2.5°)矫正为(3.1°±1.5°);代表面部软组织侧貌外形的Z角由(61.4°±4.0°)改变为(75.6°±5.0°)。临床应用方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 类1分类骨性错畸形、拔 4⊥4 牙,矫正时间短,效果好。

【关键词】 牙骨性错畸形;矫治;方丝弓技术

在临床正畸治疗中,常会遇到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其临床特征主要包括磨牙Ⅱ类咬合关系,上颌前牙唇倾前突且牙弓狭窄,下颌轻度后缩,伴有程度不等的深覆和深覆盖。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包括牙性和骨性两类。牙性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对面形影响不大,仅表现为牙性关系不调。本文旨在观察骨性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拔4⊥4牙采用方丝弓技术矫正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2002年8月-2007年3月诊断为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者21例,均为骨性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有上颌前突,下颌轻度后缩症状。男12例,女9例,年龄14~16岁,平均14.5岁。矫治疗程最短12个月,最长20个月,平均16个月。

1.2 矫治方案

均采取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4⊥4),采用方丝弓技术,上颌常规使用腭杠以中等支抗,上颌前牙应尽可能内收,以改善患者的侧貌外形。下颌Ⅱ类颌间牵引打开咬合,压低下前牙的同时升高后牙,矫正Ⅱ类磨牙关系为完全远中关系。

1.3 矫治方法及步骤

术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拔4⊥4牙,常规黏全口方丝托槽及带环,上颌制作腭杠。第一根弓丝,上下颌采用0.36 mm Ni-Ti(钛镍丝),弓丝末端回弯,排齐整平牙列。1个月后换第二根弓丝,上下颌采用0.41 mm Ni-Ti,弓丝末端回弯,继续排齐整平牙列。2个月后换第三根弓丝,上颌用0.41 mm S.S(不锈钢丝),2⊥2远中做小圈曲,21⊥12连扎,挂Ⅱ类颌间牵引,3⊥3橡皮链远中牵引,末端35°前倾弯。下颌用0.41 S.S,弓丝末端35°后倾弯。5~6个月后,待3⊥3远移到位后换第四根弓丝,上颌采用0.45 mm×0.56mm S.S,2⊥2远中泪滴闭隙曲,挂Ⅱ类颌间牵引,内收前牙。下颌采用0.45 mm×0.56mm S.S,弓丝末端15°后倾弯。3~5个月后上颌间隙关闭,上下颌第一磨牙为完全远中关系,换第五根弓丝。上下颌用0.46 mm×0.64 mm S.S制作理想弓,上颌连续接扎2~3个月后拆除矫正器。

1.4 头影测量方法

头影测量用winceph 6.03e软件定点后自动分析得到数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果

代表矫治意义的ANB角由(5.2°±2.5°)变为(3.1°±1.5°);代表软组织侧貌外形的Z角均值也由(61.4°±4.0°)改变至(75.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21例患者矫正前后头影测量结果比较(略)

3 讨论

对21例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上颌前突、下颌轻度后缩的病例,采用 4⊥4 拔牙模式[1],应用方丝弓技术矫治,上颌应用中等支抗,尖牙向远中移动,尽可能使切牙压低和内收,使Ⅱ类颌间牵引打开咬合,升高后牙并压低下切牙[2],2⊥2远中使用闭隙曲,关闭拔牙剩余间隙进一步调整上下颌咬合关系为完全远中关系,结果,代表上下颌关系的ANB角由平均(5.2±2.5)°减少至(3.1±1.5)°,达到正常值水平;而FMIA由平均(59±5.2)°增加到(61±6.1)°;在软组织测量项目中具有典型意义的Z角,由平均(61.4±4.0)°增加到(75.6±5.0)°,符合美貌人群的标准[3],与国外学者报道的结果是一致的,患者上颌前突明显改善,下颌后缩好转,矫治效果达到了面部美观和谐,前牙的覆覆盖均达到正常值范围,磨牙Ⅱ类咬合关系调整到了完全远中关系,说明采用拔 4⊥4牙矫正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模式,是一种简单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4.

[2]段银钟.正畸临床拔牙矫正与非拔牙矫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分公司,2003:42-43.

[3]段银钟.口腔正畸临床技术大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0-46.

扩展阅读

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26例非拔牙矫正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总结临床使用方丝弓技术矫治安氏II类1分类非拔牙病例的疗效。方法:对26例年龄在11~16岁的骨性II类1分类下颌正常或轻度后缩病例,采用推磨牙向后技术,进行矫治。结果:26例牙性II类1分类患者,平均矫治时间为18个月。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关系由II类改正为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尖窝关系良好。具有代表意义的ANB角,由平均5.2°±2.5°改正为3.1°±1.5°;代表面部软组织侧貌外形的Z角,由 61.4°±4.0°改变为73.6°±6.0°。结论:临床应用磨牙推进器,推磨牙向后技术矫治安氏II 类1分类下颌正常或轻度后缩,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正畸临床时常会遇到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 畸形[1],其临床特征主要包括II类远中磨牙关系,存在不同程度的上下颌矢状关系不调,上颌前牙唇倾且牙弓狭窄,下颌正常,伴有程度不等的深覆牙合和深覆盖。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 畸形包括牙性和骨性两类。牙性II类1分类患者对面形影响不大,仅表现为牙性关系不调[2]。本项研究的内容仅涉及骨性II类1分类,下颌正常或轻度后缩,非拔牙矫治病例的临床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自临床病例,共26例。均为II类1分类错牙合 畸形患者且表现为骨性的性质。男性14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11~16岁,平均14.5岁。矫治疗程最短14个月,最长为22个月,平均18个月。

1.2临床矫治方案:非依赖性磨牙推进器[3]装配,后退磨牙向远中,然后依次后移前磨牙,最后上前牙整体后收。也可以使用种植支抗[4]同时后收上前磨牙以及上颌前牙,以改善患者的侧貌外形。矫正II类磨牙关系为Ⅰ类关系。

1.3临床矫治程序及步骤:

1.3.1 上颌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近远中分牙,安装磨牙推进器,上颌第二前磨牙舌侧制作横腭杆和nance腭托,压缩推进器的NiTi弹簧后推第一磨牙,4周加力一次。

1.3.2 直至磨牙后退距离达到目标值,而后拆除推进器。

1.3.3 间隙保持的同时,排齐所有前牙以及前磨牙。

1.3.4 磨牙强支抗,依次后移前磨牙和前牙。也可种植釘的配合下,整体后收前牙以及前磨牙,恢复正常覆合覆盖

1.3.5 对齐中线,调整尖窝关系,后结束主动矫正,进入保持期。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

如表1所示,代表矫治意义的ANB角均值由5.2°改变为3.1°;代表软组织侧貌外形的Z角均值也由61.4°改变至73.6°。统计学结果显示,术前术后各测量项目均值的差异有显著性。

2.2典型病例

患者,女,15岁。侧面外形显示明显前突和面部不协调;磨牙关系为II类咬合关系;前牙深覆 Ⅲ°,深覆盖5.8 mm;下颌轻度后缩。矫治计划:

①上颌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近远中分牙,安装磨牙推进器,上颌第二前磨牙舌侧制作横腭杆和nance腭托,压缩推进器的NiTi弹簧后推第一磨牙,4周加力一次。

②直至磨牙后退距离达到目标值,而后拆除推进器。

③磨牙后退间隙保持的同时,排齐所有前牙以及前磨牙。

④磨牙强支抗,J钩配合二类牵引依次后移前磨牙和前牙。恢复正常覆合覆盖。

⑤对齐中线,调整磨牙以及上下合尖窝关系,后结束主动矫正,进入保持期患者矫治结束后头影测量值的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牙弓长度不调是安氏Ⅱ错合畸形的主要表现形式,磨牙推进器也叫推磨牙向后矫治器,是一种非依赖性矫治器。采用这种矫治器可以使上颌磨牙平稳地向远中移动,利用其开拓出来的间隙来不但可以调整磨牙关系,还可以解除前牙列拥挤,并且内收前突的牙弓。从而达到不拔牙就可以矫治该类错合畸形的目的。使患者得到稳定的咬合关系、排列整齐的牙齿以及和谐的容貌。在装配矫治器施力推磨牙向远中移动的过程中,牙齿在矫治力的作用下,在齿槽骨中逐渐缓慢的向远中移动时,在上颌结节的远中就会有新骨的沉积,这就为新移入的磨牙提供了赖以停留并深深扎根的土壤。而上颌骨的形成是膜内成骨,使得上颌骨是疏松多孔的骨质结构,并有着丰富的血液循环,这些条件有利于磨牙的移动和骨组织的改建。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和青少年,上颌结节的骨吸收和沉积活跃,也有利于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当然如果骨骼关系严重不调,不可能通过上颌前牙的腭向移动来补偿骨骼关系不调,正畸治疗即使减少覆盖,外貌也很差,故而需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另外,刚远移的磨牙支抗力较差,所以内收上前牙应该采用口外力增强支抗,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采用种植釘支抗。还有上颌牙在内收完成后,应该用矫治器保持半年,以便支持组织在新的牙齿位置上完全地改建。

3.2 磨牙推进器技术矫治拔牙病例的临床效果评价: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应用磨牙推进器技术矫治拔牙的II类1分类下颌正常病例疗效是非常显著的。代表上下颌关系的ANB角由平均5.2°减少至3.1°,达到正常值水平;而FMIA由平均59°增加到61°。在软组织测量项目中具有典型意义的Z角,由平均 61.4°增加到75.6°,符合美貌人群的标准,与国外学者报道的结果是一致的。说明矫治结果达到了面部美观和谐,前牙的覆牙合覆盖均达到正常值范围,磨牙II类咬合关系都调整到了完全近中关系。

4结论

我们在本项研究中,对26例骨性安氏II类1分类下颌正常或轻度后缩病例采用非拔牙模式。上颌应用强支抗。尖牙向远中移动,尽可能使切牙压低和内收。使II类颌间牵引打开咬合,升高后牙并压低下切牙。最后阶段进一步调整上下颌咬合关系为完全远中关系。矫治结果使各项指标达到正常值范围并使面型得到很大改善,使侧貌外形更加协调和美观。

参考文献

[1]周洪,叶湘玉.II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正.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8,14():152-154.

[2]段银钟,主编.口腔正畸临床技术大全.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179-180.

[3]武广增,陈国新,李明,等.推磨牙向后矫治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1,17(2):115-116

[4]段银钟,主编.正畸临床拔牙矫正与非拔牙矫正.第一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分公司.2003:42-43。

用Herbst矫正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的研究


对Herbst矫正器治疗中国儿童安氏Ⅱ类错邪给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应用Herbst矫正器对30名10~13岁安氏Ⅱ类错患者进行治疗,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方法评价疗效。结果Herbst矫正器可产生抑制上颌生长,刺激下颌生长的效果;同时也引起上切牙舌倾,下切牙唇倾及下磨牙近中向移动。结论Herbst矫正器用于治疗中国儿童的安氏Ⅱ类错,可产生显著的生长改良作用。

Herbst矫正器是一种固定的功能性矫正器,用于治疗安氏Ⅱ类错。因为患者可以每天24小时持续戴用,能产生抑制上颌骨生长、刺激下颌骨生长的效果[1],因而在近十年来获得了广泛应用[2,3]。本项研究应用Herbst矫正器,对30名中国人安氏Ⅱ类错患者进行了矫治;并以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牙齿及颌骨在前后向和垂直向的位置变化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该矫正器治疗中国人安氏Ⅱ类错的矫治机理。
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30人,其中男性14名,女性16名,年龄10~13岁(平均年龄11.4岁)。骨龄MP3:F~G。应用Herbst矫正器治疗的时间为5~8个月。

二、研究方法

对每名患者治疗前后各拍摄一张X线头颅侧位片,以Pancherz 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对比治疗前后牙齿及颌骨的变化[4],对上述变化进行统计学处理(表1,图1,2)。

表1Pancherz分析法中所用标志点及测量项目

结果

一、治疗前后颌骨、牙关系在前后方向上的变化

结果见表2。

表2前后方向上颌骨、牙关系的变化(单位:mm)

二、Pancherz图示法显示上下颌骨、牙 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的变化结果见图3。

正值表示向前移动,负值表示向后移动

图3治疗后牙、颌前后向变化示意图(单位:mm)

1.覆盖的变化为7.4 mm,其中骨性变化2.8 mm,牙性变化4.6 mm。即骨性变化占覆盖矫正量的37.9%,牙性变化占62.1%。

2.磨牙关系改变为6.7 mm,其中骨性变化2.8 mm,牙性变化3.9 mm,分别占磨牙关系矫正量的41.8%和58.2%。

3.上下颌变化:上颌骨前移0.3 mm,上切牙后移1.9 mm,上磨牙后移1.8 mm;下颌骨前移3.1 mm,下磨牙前移2.1 mm,下切牙前移2.7 mm。在深覆盖总矫正量中,上颌综合作用占21.6%,下颌综合作用占78.4%。在磨牙关系总矫正量中,上颌综合作用占22.4%,下颌综合作用占77.6%。

三、治疗前后颌骨、牙关系在垂直向上的变化

测量结果见表3。

表3治疗前后颌骨、牙关系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单位:mm)

注:*** P<0.001

表4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上下颌骨平面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而上下颌平面角则明显增大(P<0.01)。

讨论

一、Herbst矫正器对安氏Ⅱ类错的牙齿及颌骨在前后方向上的影响
用Herbst矫正器治疗白种人安氏Ⅱ类错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5,6]。但有关中国患者的临床应用情况,尚少见报告。本项研究中,30名10~13岁的患者经5~8个月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磨牙关系为中性偏近中关系,前牙呈浅覆、浅覆盖关系,表明该矫治器的治疗速度与质量均明显优于一般活动的功能性矫治器[7,8]。它能在治疗期间产生抑制上颌生长,刺激下颌生长的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该矫正器对对安氏Ⅱ类错进行生长改良(矫形)治疗的同时,也引起了牙齿位置的变化,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且牙齿变化大于骨骼变化。

在治疗安氏Ⅱ类错时,上下颌所产生的综合作用也是不同的。上颌综合作用引起深覆盖改善者占21.6%,引起磨牙关系变化量为22.4%;下颌综合作用,占深覆盖总矫正量的78.4%,占磨牙关系总矫正量的77.6%。以上结果说明,Herbst矫正器治疗安氏Ⅱ类错,主要是引起下颌骨生长及下颌牙前移。提示对严重骨性上颌前突的病例,应配合口外弓及头帽装置,以提高矫治效果。

二、矫治前后牙齿、颌骨在垂直方向的变化

本项研究中,患者上颌平面在治疗后出现顺时针方向旋转(均值为2.6°),下颌平面也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均值为6.8°),表明下颌牙齿的变化是矫治深覆的主要因素,其中下磨牙伸长起着重要作用。本组病例的上下颌平面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但下面高明显增加,此结果与Pancherz的报道相似[4]。说明Herbst矫正器虽引起下磨牙伸长,但下颌平面并未转旋。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髁突生长加快,代偿了牙齿的垂直向变化所致。因此可以说,用Herbst矫正器治疗高角的Ⅱ类错病例,不会加重高角畸形[9]。

三、对Herbst矫正器疗效的评价

Herbst矫正器是一种固定的功能性矫正器。我们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其疗效好且疗程短,治疗过程中确实产生了抑制上颌生长与刺激下颌生长的作用。对于其疗效的远期稳定性,尚待进一步观察。

辅助腭杠在Angle氏Ⅱ类一分类矫治中的应用


【摘要】腭杠是一种常用的矫治装置,对于 Angle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病例,腭杠的应用能起到多种功效。本研究对其机理及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Angle氏Ⅱ类一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正畸矫治,辅助应用腭杠,治疗结果发现其对疗效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能够增强磨牙支抗,防止磨牙前倾;2.纠正磨牙扭转,并且提供1-2mm间隙;3.调整磨牙近远中和向移动;4.调整磨牙颊、舌腭侧位置,尤其在扩大后牙牙弓方面效果更佳;5.压低磨牙,防止支抗牙伸长。本文同时还分析了腭杠的制作、安装、加力及复诊注意。通过研究表明,腭杠是一种简单、易行、Angle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矫治中具有多种功能的重要的正畸辅助矫治装置。

【关键词】正畸 腭杆 错牙合畸形

腭杠(Transpalatal arch)于上颌第一磨牙处横跨上腭,固位于上颌第一磨牙带环的腭侧,是固定矫治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具有多种功能,广泛地应用于现代正畸矫治技术中。在Angle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过程中,对磨牙支抗的控制极为重要,可以通过口外弓、辅助性唇弓、腭杠及主弓丝后倾曲等,达到对支抗的控制[1]。本文着重对焊接固定式腭杠在Angle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矫治中的应用过程及其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1.1病例选择

Angle氏Ⅱ类一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26例,年龄11-26岁,其中男性49例,女性77例。

1.2矫治方法

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包括3M标准直丝托槽和3MGemini-MBT直丝托槽系列),平均治疗时间1.8年。矫治设计中94例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32例拔除两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两颗下颌第二前磨牙。

1.3腭杠的应用方法

首先试戴好合适的带环,然后取模灌注石膏模型,在模型上将弯制好的腭杠,固定腭杠使用银焊焊接于支抗磨牙带环的舌侧面(图一),活动式腭杠使用插锁结扎法固定(图二),经试戴,合适则可用玻璃离子粘固剂粘固。需加力调整时,固定腭杠应取下带环,调整加力后再整体重新粘固于支抗磨牙上。活动腭杠可以直接取出腭杠调整后再安放好。

126例Angle氏Ⅱ类一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治过程中,使用了固定焊接式腭杠,除2例因患者不适、恶心呕吐,最终拆除外,另有3例出现舌、腭粘膜压迫反应,5例治疗中意外松脱,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腭杠对磨牙进行了近远中、垂直向、颊舌向等的调整,均达到了设计的目的。通过腭杠对磨牙支抗进行加强,可以保证磨牙的位置,防止拔牙间隙的丧失。经腭杠应用的患者经过1.3~2.1年的治疗,均成功地达到了对错牙合畸形的矫治。(附病例展示)

通过在Angle氏Ⅱ类一分类错牙合畸形病例矫治中辅助性应用腭杠,我们对腭杠的以下各项功能进行了研究分析:

3.1 增强固位及支抗

利用腭杠可将双侧支抗牙联为一个整体构成稳固的支抗单位,从而增强支抗作用(图三)。腭杠能够抵抗磨牙的近中扭转,保持磨牙位置稳固,又能防止磨牙的近中移动。相对于口外弓而言,避免了患者配合作用差对矫治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将双侧磨牙联为一整体,能有效的防止磨牙带环的松动[2]。

3.2 纠正支抗磨牙的扭转

评价正畸治疗效果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标准是上下颌第一磨牙应达到中性牙合关系。通过对腭杠的一系列调整,能迅速使磨牙达到所要求的位置关系。具体方法为:用钳夹住腭杠与带环焊接处,根据扭转角度,轻轻旋转带环。在Angle氏Ⅱ类一分类错牙合畸形病例中,多数上颌第一磨牙是近中腭侧扭转[3]。利用腭杠纠正磨牙的扭转,可提供1-2mm间隙,这对良好的咬合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图四)

联冠斜导加上颌简单矫正技术“2×4”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


【摘要】 目的 使用联冠斜导加上颌简单矫正技术“2×4”对27例替牙期错牙合畸形进行矫治,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联冠斜导加上颌简单矫治技术“2×4”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模型、照片、头颅侧位片和全景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矫治疗程4~24周,矫治完成后所有病例均解除反覆牙合和反覆盖,排列前牙,对齐中线,建立中性或偏近中的磨牙关系。结论 在替牙期应用联冠斜导加上牙合简单矫正技术“2×4”矫正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型,可以控制牙齿的移动,不仅疗程短,而且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安氏Ⅲ类错牙合;斜面导板;“2×4”矫治技术;正畸,矫正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儿童面部正常生长发育,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1]。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妨碍咀嚼功能和美观,同时妨碍颌面发育,若不及早矫正,甚至会形成严重的骨性畸形。在国内一般多采用牙合垫活动矫正器[2]。笔者对27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采用联冠斜面导板加上颌简单矫正技术“2×4”进行矫治,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27例,其中男9例,女18例。年龄8.6±1.6岁,均为2~4个前牙反牙合,覆牙合大于Ⅱ°,覆盖<3mm,轻度凹面型,磨牙为近中或偏近中关系,下颌大小形态基本正常,下颌功能性前伸,但下颌可后退至前牙对刃关系,当下颌可后退或处于息止位时,侧貌较正中牙合时改善,SNA角,SNB及ANB角基本正常。

1.2 方法 牙合架上用自凝塑料制作下颌前牙联冠式斜面导板,舌侧冠加高加厚以解除反锁牙合,唇侧冠低薄,形成斜面,直接黏在下前牙上,戴2周后开始调磨斜面,每次调磨1mm左右,每周1次,一般戴4~5周,同时6 | | 6 黏结颊面管,21 | | 12 黏方托槽,用0.014澳丝用Ω曲做矫治,弓丝前段离开前牙2mm入槽结扎,唇向移动上切牙,后段弓丝稍大于牙弓宽度,并弯制磨牙后倾弯30°,舌倾弯20°,弓丝末端回弯90°。将前牙向唇侧推移,以解除反牙合,建立良好的覆牙合覆盖关系。

2 结果

本组27例经4~24周矫治,前牙反牙合解除,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关系不变或有轻度改善,上下前牙无松动,颞颌关节无异常,观察3年无复发。

3 讨论

替牙期前牙反牙合若不积极干预治疗,将会影响颌骨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导致上颌发育不足,下颌过度发育,形成下颌前突畸形,导致咀嚼功能降低,且影响容貌,对患者心理造成伤害。替牙期反牙合,绝大多数为功能性错牙合与骨性错牙合的混合,此时期是阻断性矫治的最有利时机,通过矫治可以恢复正常的咬牙合关系,阻断畸形的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患儿的生长发育潜能,使前颌骨得到正常发育,面形得到有效改善[3]。而且安氏Ⅲ类错牙合若错过了正畸最佳治疗时期,将大大增加恒牙期正畸治疗的难度[4]。替牙期治疗前牙反牙合的方法有:前方牵引,FranketⅢ。带牙合垫的上颌活动矫治器等。研究表明[5],上述方法治疗前牙反牙合有效,但效果不尽相同,受患者年龄,合作程度及反牙合的病因等多种因素影响,前方牵引和FranketⅢ矫治器体积大,患者往往不能耐受或者不合作使治疗效果差,带牙合垫的上颌活动矫治器,对覆牙合小的牙源性反牙合,效果较好,但牙合垫会压低后牙作用,易出现前牙对刃牙合,后牙开牙合和双重咬合现象,很难建立稳定的咬合关系,不适于覆牙合较深的前牙反牙合。单纯使用联冠斜面导板,有的前牙会出现对刃关系。我们对功能性Ⅲ类错牙合的前牙反牙合采用塑料联冠斜面导板,配合“2×4”矫正技术进行治疗。由于患者口内戴用的托槽、弓丝少,矫治器脱落的机会少,口腔卫生较易保持清洁,对小患者的饮食限制相对较少,减少了对患儿合作的依从性,而且复诊的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儿童乐于接受和配合。因此可迅速解除反牙合关系,斜面导板在咬合力的作用下,上切牙唇侧移动,下切牙舌侧移动,上颌骨向前移动,下颌骨向后下旋转。咬合时后牙脱离咬合可促进后牙垂直向生长,增加了牙槽的高度,同时上下切牙的垂直向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而使前牙深覆牙合得到矫治。配合“2×4”矫正技术可在解除反牙合的同时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斜面导板制作简单,方便,体积小,不适感少,经济实惠,病人易配合,但斜面导板不宜久戴,以3~5周为易,戴用时要注意前后牙的咬合关系,及时调磨斜面导板,否则会出现前牙开牙合。“2×4”矫治技术中矫治器装配、调整操作简单,作用力持久,不太影响患者的外观、咀嚼、发音等功能,不干扰颌系统的发育,疗程短,疗效肯定[6]。“2×4”矫治技术是Mulligan医师根据力学原理,充分利用Begg矫治技术‘细丝’、‘轻力’的原则,形成了自身的特点,“2×4”矫治技术虽然简单,用于替牙期或者恒牙早期某些错牙合,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较多应用于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矫治[7]。“2×4”技术还有很多其他优点,在矫治的过程中避开了对侧牙齿的干扰,同时还可用矫治弓丝主动扩大牙弓长度来克服替牙期牙量大于骨量的矛盾,解除局部牙列拥挤,为未萌出的恒牙提供间隙。

联冠斜导加上颌简单矫正技术“2×4”医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


【摘要】 目的 运用联冠斜导加上颌简单矫正技术“2×4”对27例替牙期错牙合畸形进行矫治,对医治后果进行剖析。办法 采用联冠斜导加上颌简单矫治技术“2×4”进行矫治,对医治前后的模型、照片、头颅侧位片和全景片进行临床剖析。后果 矫医治程4~24周,矫治完成后一切病例均解除反覆牙合和反掩盖,陈列前牙,对齐中线,树立中性或偏近中的磨牙关系。结论 在替牙期使用联冠斜导加上牙合简单矫正技术“2×4”矫正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型,可以控制牙齿的挪动,不只疗程短,而且能到达较好的医治效果。

【关键词】 安氏Ⅲ类错牙合;斜面导板;“2×4”矫治技术;正畸,矫正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儿童面部正常生长发育,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1]。替牙期前牙反牙合阻碍咀嚼功用和美观,同时阻碍颌面发育,若不及早矫正,甚至会构成严重的骨性畸形。在国内普通多采用牙合垫活动矫正器[2]。笔者对27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采用联冠斜面导板加上颌简单矫正技术“2×4”进行矫治,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材料与办法

1.1 普通材料 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27例,其中男9例,女18例。年龄8.6±1.6岁,均为2~4个前牙反牙合,覆牙合大于Ⅱ°,掩盖<3mm,轻度凹面型,磨牙为近中或偏近中关系,下颌大小形状根本正常,下颌功用性前伸,但下颌可后退至前牙对刃关系,当下颌可后退或处于息止位时,侧貌较正中牙合时改善,SNA角,SNB及ANB角根本正常。

1.2 办法 牙合架上用自凝塑料制造下颌前牙联冠式斜面导板,舌侧冠加高加厚以解除反锁牙合,唇侧冠低薄,构成斜面,间接黏在下前牙上,戴2周后开端调磨斜面,每次调磨1mm左右,每周1次,普通戴4~5周,同时6 | | 6 黏结颊面管,21 | | 12 黏方托槽,用0.014澳丝用Ω曲做矫治,弓丝前段分开前牙2mm入槽结扎,唇向挪动上切牙,后段弓丝稍大于牙弓宽度,并弯制磨牙后倾弯30°,舌倾弯20°,弓丝末端回弯90°。将前牙向唇侧推移,以解除反牙合,树立良好的覆牙合掩盖关系。

2 后果

本组27例经4~24周矫治,前牙反牙合解除,覆牙合掩盖正常,磨牙关系不变或有轻度改善,上下前牙无松动,颞颌关节无异常,察看3年无复发。

3 讨论

替牙期前牙反牙合若不积极干涉医治,将会影响颌骨正常生长发育,最终招致上颌发育缺乏,下颌过度发育,构成下颌前突畸形,招致咀嚼功用降低,且影响容貌,对患者心思形成损伤。替牙期反牙合,绝大多数为功用性错牙合与骨性错牙合的混合,此时期是阻断性矫治的最有利机遇,经过矫治可以恢复正常的咬牙合关系,阻断畸形的开展,同时,充沛应用患儿的生长发育潜能,使前颌骨得到正常发育,面形得到有效改善[3]。而且安氏Ⅲ类错牙合若错过了正畸最佳医治时期,将大大增加恒牙期正畸医治的难度[4]。替牙期医治前牙反牙合的办法有:前方牵引,FranketⅢ。带牙合垫的上颌活动矫治器等。研讨标明[5],上述办法医治前牙反牙合有效,但效果不尽相同,受患者年龄,协作水平及反牙合的病因等多种要素影响,前方牵引和FranketⅢ矫治器体积大,患者往往不能耐受或许不协作使医治效果差,带牙合垫的上颌活动矫治器,对覆牙合小的牙源性反牙合,效果较好,但牙合垫会压低后牙作用,易呈现前牙对刃牙合,后牙开牙合和双重咬合景象,很难树立波动的咬合关系,不适于覆牙合较深的前牙反牙合。单纯运用联冠斜面导板,有的前牙会呈现对刃关系。我们对功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牙反牙合采用塑料联冠斜面导板,配合“2×4”矫正技术进行医治。由于患者口内戴用的托槽、弓丝少,矫治器零落的时机少,口腔卫生较易坚持清洁,对小患者的饮食限制相对较少,减少了对患儿协作的依从性,而且复诊的距离时间可适当延伸,儿童乐于承受和配合。因而可迅速解除反牙合关系,斜面导板在咬合力的作用下,上切牙唇侧挪动,下切牙舌侧挪动,上颌骨向前挪动,下颌骨向后下旋转。咬合时后牙脱离咬合可促进后牙垂直向生长,增加了牙槽的高度,同时上下切牙的垂直向生长遭到一定水平的抑制,从而使前牙深覆牙合得到矫治。配合“2×4”矫正技术可在解除反牙合的同时树立正常的覆牙合掩盖关系。斜面导板制造简单,方便,体积小,不适感少,经济实惠,病人易配合,但斜面导板不宜久戴,以3~5周为易,戴用时要留意前后牙的咬合关系,及时调磨斜面导板,否则会呈现前牙开牙合。“2×4”矫治技术中矫治器装配、调整操作简单,作用力耐久,不太影响患者的外观、咀嚼、发音等功用,不搅扰颌系统的发育,疗程短,疗效一定[6]。“2×4”矫治技术是Mulligan医师依据力学原理,充沛应用Begg矫治技术‘细丝’、‘轻力’的准绳,构成了本身的特点,“2×4”矫治技术虽然简单,用于替牙期或许恒牙早期某些错牙合,可以收到称心的效果,较多使用于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矫治[7]。“2×4”技术还有很多其他优点,在矫治的进程中避开了对侧牙齿的搅扰,同时还可用矫治弓丝主动扩展牙弓长度来克制替牙期牙量大于骨量的矛盾,解除部分牙列拥堵,为未萌出的恒牙提供间隙。

对医治前有拥堵错位牙的患儿可应用前牙托槽加片段弓进行坚持,不影响上下颌骨的发育,对遗传性骨性畸形可持续佩带头帽颏兜进行预防和坚持[8]。假如在生长期持续配合头帽颏兜医治可以使反牙合得到彻底的治愈。

【参考文献】

[1] 陈析华.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早期颅面形状特征[J].口腔正畸学,2002,9(3):135-13.

[2] 傅民魁.上牙反牙合垫矫治器矫治前的X线头影测量研讨[J].中华口腔科杂志,1978,13(1):23-25.

[3] Sugawara J. Lomg-trem effect of chin cap therapy on skeletal profile in mandibular pronathism [J]. Am J Orehod,1990,98(2):127-133.

[4] 贾绮林.替牙期错牙合畸形的医治[J].口腔正畸学,1999,6(4):177-180.

[5] 贾绮林,王海岚,前方牵引关于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构造的影响[J].口腔正畸学,2003,10(4):156-158.

[6] Tollar. Craninofacial changes induced by early funltional treatment of class malocclusion [J]. Am J Orthod,1996,109(6):310-313.

[7] 袁虹.“2×4”矫治技术的力学特点及临床使用[J].口腔正畸学,1999,6(1):33.

[8] Chong YH, Loe Jc, Artun J. Changes following the use of protraction headgear for early correction of class Ⅲ malocc lusion [J]. Angle Orthod,1996,66(5):351-355.

win-block矫治器与“2×4”矫治器联合矫正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临床体会


【摘要】 目的 总结Twin-block矫治器联合“2×4”矫治器矫正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治疗结果。方法 21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应用Twin-block矫治器联合“2×4”矫治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曲面断层片,进行头影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联合治疗,21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头影测量显示:SNA角值减小,SNB、Go-Gn值增大,下颌平面角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 Twin-block与 “2×4” 矫治器联合使用能有效促使下颌向前生长,使上下颌骨的矢状不调得到最大程度的矫正,患者颜面侧貌明显改善。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2×4”矫治器 安氏Ⅱ类错牙合

在正畸临床工作中,安氏Ⅱ类错牙合是常见的畸形类型,临床表现为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下颌后缩等。其中下颌发育不足或后缩引起的约占一半以上[1]。在替牙期,可用功能矫正器促进下颌生长或用口外力限制上颌生长;但对于重度矢状方向不调时,用单一的矫治器很难矫正牙合间关系不调。我们采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联合“2×4”固定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功能性错牙合及早期骨性错牙合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就临床使用方法、适应证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临床病例共21例,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8~11岁,平均10岁。其中功能性12例,早期骨性9例。深覆牙合均在Ⅲ°以上,覆盖均7 mm,上切牙排列不齐,下颌后缩,中重度开唇露齿。

1.2 矫治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采集寄存模型、全口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片、左手腕骨片。以诊断区分功能性与骨性错牙合。

1.2.1 采用“2×4”矫治技术排齐上切牙 上颌第一磨牙粘方管带环、21|12 |粘方托槽,用Ni-Ti丝(从0.012″~0.018″)排齐。对骨性上颌前突患者则换方丝(0.019″×0.025″),同时配合口外弓限制上颌发育,根据患者的生长型使用高位、中位、低位牵引。力值450 g/侧,每天戴不少于12 h。

1.2.2 使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下颌后缩 保留上磨牙带环,取完整、符合要求的印磨,准确获得重建牙合的咬牙合记录。

在6|6 |近远中及 | 21|12以改良单臂卡固位。下颌阻板咬牙合斜面从第二双尖牙或乳磨牙近中面,呈70°角斜向远中止于第二双尖牙或乳磨牙远中边缘嵴。上颌阻板的咬牙合斜面由上下颌矫治器在模型上咬牙合制得,必要时上颌基托中线处放螺旋扩大器扩大上颌宽度,利于下颌前移。戴入矫正器后,嘱全天戴用,第1次10天后复诊,以后每隔6周复诊,从上牙合垫开始调磨,直到后牙建牙合,需4~6个月,然后用上颌斜面导板稳定3~6个月[2-3]。早期骨性错牙合患者在稳定期继续带用口外牵引。

2 结 果

5例患者用该矫正器单独完成治疗。16例患者需替牙后用固定矫正器治疗。临床检查均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双侧第一恒磨牙均达到中性或过矫正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基本正常,侧貌面型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比较见表1。SNA从治疗前的82.15°减小到治疗后的80.91°,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口外牵引有效抑制上颌生长。SNB从以前的75.81°增加到治疗后的78.82°(P﹤0.01),有统计学意义。Go-Gn从治疗前的86.51°到治疗后的89.52°,说明Twin-block与“2×4”联合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能有效促使下颌向前生长,上下颌骨的矢状不调得到矫正。下颌平面角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表1 21例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

3 讨 论

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可加速下颌发育,通过前导下颌刺激髁突生长,是一种符合生长发育患者生理特点的合理矫治方法 。但对严重矢状方向不调的患者单独使用该矫正器效果欠佳,有时可出现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及令人失望的侧貌;配合使用口外矫正装置限制上颌骨生长,将能获得更好的咬牙合关系,使患者软组织侧貌趋向协调。

替牙期的安氏Ⅱ类患者上前牙往往排列不齐,影响Twin-blick矫治器的使用。使用唇弓排齐上前牙矫正时间长、复诊次数多。而使用“2×4”矫正器排齐上前牙疗程缩短,复诊次数减少。但注意排齐腭向错位上前牙时以不影响下颌前移为标准,达到基本排齐,避免引起牙根吸收。

对于覆盖>5 mm的患者需分次前伸下颌。下颌前移量和咬牙合打开量之和≤8~10 mm。

下前牙改良单臂卡的制作防止了下前牙的唇倾和伸长,固位良好。特别适应萌出不足或缺失时使用。上牙改良单臂卡不影响“2×4”矫正器的使用且固位良好。治疗后上下颌前后牙到上颌平面的高度均有增长,但下颌平面角并未发生显著改变,而下颌骨升支及下颌长度均有显著增长。

通过临床应用,证实了通过Twin-block功能矫治器与“2×4”矫治器联合使用,治疗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能有效的促进下颌骨的生长且抑制上颌骨的生长,使上下颌骨的矢状不调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产生良好的牙合关系和软组织侧貌,明显降低了二期矫治的拔牙率,为固定矫治器进行二期的精细调整和完善牙合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简化了固定矫治器的治疗[1]。

【参考文献】

[1] 李巍然. Twin-block 在安氏Ⅱ类错牙合治疗中的应用[J]. 口腔正畸学,2004,11(1):25-28.

[2] 彭友俭,高嘉泽.口腔正畸早期治疗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3-103.

[3] 赵美英,罗颂椒,陈扬熙.牙颌面畸形功能矫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5-186.

[4] 龚 昕,钱玉芳. Twin-block功能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颌间牵引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17例报道[J]. 上海口腔医学,2005, 14(4):36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