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

文案君 分享时间:热度:

牙龈萎缩引起的牙神经疼,拔牙神经,牙齿矫正时皮筋压迫牙龈萎缩

小脑上动脉:多从基底动脉末端相当于脑桥上缘,邻近大脑后动脉根部1~2mm处发出。其起始点有时可与大脑后动脉联系在一起,也有极少数起源于大脑后动脉或者是脉络丛后动脉。该动脉发出后伴随大脑后动脉下缘绕过大脑脚向后走行,在小脑上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可见动眼神经。小脑上动脉在脑桥中脑沟内环绕脑干向后内走行,然后通过小脑幕游离缘的下方到达小脑的上表面。小脑上动脉可以形成一尾襻与三叉神经根接触,在三叉神经根的人口处的上方或上内方压迫神经根。大多数为单独压迫,也可与小脑前下动脉或其他静脉共同对神经根形成压迫。

小脑前下动脉:大多从基底动脉下部发出,也可以发自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该动脉发出后向后外方走行,经三叉神经的下方越过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的腹侧面,在绒球外上方弯向下内,形成一个向外突出的血管襻,从襻上发出迷路动脉后,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供应小脑下面的前外侧区,并与小脑下后动脉吻合。小脑前下动脉一般在三叉神经根的人口处,从下方压迫三叉神经,也可以与小脑上动脉一起压迫三叉神经根。

椎—基底动脉:两侧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而成基底动脉,然后向上走行于基底动脉沟内,在脑桥上缘的中点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成人的基底动脉较儿童的弯曲,其弯曲向两侧压迫三叉神经引起疼痛。基底动脉弯曲的方向一般与左右椎动脉的管径有关,如果两侧椎动脉管径相等,则基底动脉直行;如果两侧椎动脉管径不等,则基底动脉向椎动脉管径较小的一侧突出。

小脑后下动脉:为椎动脉最大的分支,于橄榄体下缘发出,沿橄榄体弯向后,在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根后方上行到脑桥下缘,再转向外侧进入小脑扁桃体内侧面,分出内侧支和外侧支。

颈—基底吻合动脉:又称为永存性三叉动脉。此动脉罕见,可压迫三叉神经根和三叉神经节引起三叉神经痛。

脑桥横静脉:为连接脑桥中脑前静脉和脑桥外侧静脉的一条血管,汇入岩上窦或基底静脉丛。有时可以围绕三叉神经,造成对三叉神经的压迫。

脑桥外侧静脉:延髓外侧静脉和桥延沟静脉可以在小脑桥脑裂内汇合成脑桥外侧静脉,沿桥脑外侧面向上走行于脑桥和面神经之间,然后在小脑中脚前面、三叉神经根外侧上行,注入岩上静脉、小脑中裂静脉或小脑前角静脉。有时可造成对三叉神经的压迫。

牙医巴巴精选阅读

三叉神经的骨性压迫学说


骨性压迫学说与三叉神经的微血管压迫学说有相似之处。三叉神经进出骨孔的部位可对三叉神经造成压迫。骨孔的狭窄可为先天性,也可为后天性。骨膜炎症、骨质增生均可引起骨孔狭窄。如卵圆孔的狭窄可导致下颌支分布区的疼痛。Lee等1937年提出,三叉神经后根受到岩骨嵴的压迫可导致三叉神经痛发生。他发现,岩骨角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岩骨角的抬高可使三叉神经根和三叉神经半月节受到骨性压迫。有人认为颅底凹陷症可以压迫三叉神经诱发三叉神经痛。

Garder对200例正常人和13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进行颅底测量研究,发现三叉神经疼痛患者齿状突的位置平均较正常人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颅骨缺钙,骨质变得疏松,逐渐发生颅底陷入,齿状突及岩骨锥体尖端向上顶人颅底,锥体尖端从下方、岩上窦从上方压迫三叉神经后根,受压的神经失去其疏松排列,局部发生脱髓鞘改变,形成“短路”,造成传出纤维与传人纤维的不正常放电,引起疼痛发作。与此类似的还有颞骨岩部对三叉神经节的压迫。

三叉神经的周围血管性病变


三叉神经周围血管性病变是指三叉神经根周围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可压迫三叉神经根或压迫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而引起三叉神经痛症状。多见于颅底动脉环的后部,即椎—基底动脉系统所组成的部分,可以是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参与供血。其中小脑前下动脉的动脉瘤和位于桥脑小脑角的动静脉畸形最常压迫三叉神经根而有三叉神经刺激症状或损害症状和体征。而海绵状血管瘤常位于硬脑膜外颅中窝底,较易压迫从圆孔和卵圆孔出颅的三叉神经第二、三支。

由于血管性病变紧靠三叉神经及半月神经节,首发症状可以是血管刺激或压迫三叉神经后根或半月神经节引起的患侧面部阵发性剧痛发作,类似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扳机点”,伴有面部浅感觉减退,同侧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等。动脉瘤位于小脑前下动脉,可产生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表现为患侧耳聋、面瘫、Horner综合征、面部触觉缺失、对侧偏瘫、偏侧感觉障碍及患侧小脑体征。有时可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和体征。全脑血管造影使三叉神经周围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诊断率有所提高,但海绵状血管瘤DSA多表现为无特征的乏血管病变,在动脉相很少能见到供血动脉和病理血管,在静脉相或窦相可见病灶部分染色。采用MRI及3D—TOFMRA等新技术能够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其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对发现血管性病变很有帮助。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MRI表现为T1和T2加权像出现低信号或无信号的血管流空现象,并可。见到不同时期的血栓信号影。而海绵状血管瘤在T1加权像呈等信号,在T2加权像或注射对比剂后呈均匀一致的高信号,常难以与脑膜瘤鉴别。

三叉神经周围血管性病变的手术治疗:①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可采用小脑幕上下人路、乙状窦前岩骨入路或枕下乳突后入路,其中最佳的是乙状窦前岩骨人路,夹闭动脉瘤。②桥脑小脑角动静脉畸形,病变较小,颈细长者,宜选用一侧乳突后人路;病变较大,颈粗短者,可采用曲棍球棒形切口,显露桥脑小脑角。首先要显露和阻断供血动脉,——般先找到供血动脉的主于,再向远侧追随分离,找出供应AVM的动脉分支,在靠近畸形血管团处电凝并切断,保留主要的引流静脉。然后沿畸形血管团与颅神经及小脑表面的界面分离,直到将所有供血动脉和小的引流静脉全部游离切断,再将主要引流静脉切断,将病变全部切除。③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多采用额颞部人路,颞部骨瓣要低至颅中窝底。颅骨开窗后剪开硬脑膜,沿硬脑膜下进入并抬起颞叶显露出瘤体。由于肿瘤系由颅中窝底向上将硬脑膜顶起,其瘤壁实为硬脑膜。切开瘤壁后分块切除瘤体,力争全切。如病灶出血太多可行部分切除。因海绵状血管瘤对放射线敏感,术前放疗可使瘤体缩小,减少血运,利于手术切除。术后放疗可清除部分残留的病灶。

三叉神经的组成


三叉神经的组成

三叉神经的组成,自三叉神经结向前发出三支由周围突组成的三条大的分支,至内向外依次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

1.眼神经

眼神经(n.ophthalmicus)在三支中最小,只含有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眼神经向前进入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分布于额顶部、上睑和鼻背皮肤,以及眼球、泪腺、结膜和部分鼻腔粘膜)。

(1)泪腺神经细小,沿眶外侧壁、外直肌上缘前行至泪腺分布于泪腺和上睑的皮肤。

(2)额神经较粗大,位于上睑提肌的上方,分2~3支,其中眶上神经较大,经眶上切迹,分支分布于额顶部皮肤。

(3)鼻睫神经在上直肌的深面,越过视神经上方达眶内侧壁。此神经分出许多分支,分别分布于眼球、蝶窦、筛窦、下睑、泪囊、鼻腔粘膜和鼻背皮肤。

2.上颌神经

上颌神经(n.maxillaris)也是一般躯体感觉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立即进入海绵窦外侧壁,之后经圆孔出颅,进入翼腭窝,再经眶下裂入眶,续为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分支分布于上颌各牙、牙龈、上颌窦、鼻腔和口腔的粘膜以及睑裂间的面部皮肤以及部分硬脑膜。

(1)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的终支,通过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为数支分布于下睑、鼻翼和上唇的皮肤。

(2)颧神经在翼腭窝内发出,经眶下裂入眶,穿眶外侧壁至面部,分支分布于颧、颞部皮肤。颧神经在行程中发出由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组成的小支与泪腺神经吻合,此支进入泪腺,控制泪腺分泌。

(3)上牙槽神经分为上牙槽前、中、后支。后支有2~3支,在翼腭窝内自上颌神经发出后,穿上颌骨体后面进入骨质。上牙槽前、中支从眶下神经分出,三支在上颌牙槽骨质内吻合,形成上牙丛,分支分布于上颌窦,上颌各牙和牙龈。

(4)翼腭神经也称神经节支,为2~3条神经分支,从上颌神经主干行经翼腭窝上方的一段发出,向下连于翼腭神经节,后分布于腭部和鼻腔的粘膜以及腭扁桃体。

3.下颌神经

下颌神经(n.mandibularis)为混合神经,是三支中最粗大的分支。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经卵圆孔出颅腔达颞下窝,立即分为许多支。其中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下颌各牙、牙龈、舌前2/3和口腔底粘膜以及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肤。

(1)耳颞神经以两根起始,向后包绕脑膜中动脉后合成一干,穿入腮腺实质内,与颞浅动脉伴行,向上分支布于耳廓前面和颞区皮肤以及腮腺。

(2)颊神经沿颊肌外面前行,穿此肌后分布于颊粘膜以及颊区直至口角的皮肤。

(3)舌神经在下牙槽神经的前方,经翼外肌深面下行,途中有面神经的鼓索从后方加入此神经。此后越过翼内肌浅面到达下颌下腺的上方,再沿舌骨舌肌的表面行至舌尖。舌神经分支分布于口腔底和舌前2/3的粘膜,接受一般躯体感觉的刺激。

(4)下牙槽神经为混合神经,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和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下牙槽神经在舌神经的后方,沿翼内肌的外侧面下行,其中的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分出分支,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经下颌孔入下颌管。在下颌管内分支构成下牙丛,分支分布于下颌各牙和牙龈。其终支自颏孔穿出称颏神经,分布于颏部及下唇的皮肤和粘膜。

(5)咀嚼肌神经为特殊内脏运动神经,分数支支配所有咀嚼肌。

三叉神经的感觉根


三叉神经根的感觉纤维自三叉神经节向中枢方向行走,汇集成为一略呈扁形的感觉根,长约19.6mm,宽约4.7mm,厚约2mm。感觉根越过颞骨岩部上缘,在岩上窦下方进入颅后窝,然后于脑桥处进人脑内。在脑桥内,50%的纤维分叉,形成上升支和下降支;不分叉的纤维分别加入上升支或下降支。上升支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接受三叉神经分布区的触觉;下降支汇聚成三叉神经脊束,脊束的侧枝和终支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痛觉和温度觉。三叉神经的三大分支在脊束核内的排列有定位关系,第一支眼神经位于脊束的腹侧部,下降至脊束的最下部,止于脊束核的下部,甚至可达第二颈节,相应的皮节为最外层;第二支上颌神经的纤维位于脊束的中央,于延髓的下部,止于脊束核的中间部,相应的皮节为中层;第三支下颌神经的纤维位于脊束的背侧部,于灰翼上部的高度,止于脊束核的上部,相应的皮节为内层。

三叉神经的解剖结构


三叉神经为第五对脑神经,在脑干表面位于脑桥中部的腹外侧面,由粗大的感觉根和较细的运动根组成,三叉神经的感觉纤维发自半月神经结内的假单极神经元,其中枢突聚成三叉神经感觉根,长约19.6mm,宽约4.7mm,厚约2mm,自颞骨岩部向后内方入脑桥,终于脑干内三叉神经主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其周围突分成三个干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分布到头部的皮肤和粘膜,司温度觉、痛觉和触觉的传导。

第1支(眼支):眼神经是三叉神经最小的一支,起源于三叉神经前内侧部,向前进入海绵窦的前外侧壁,在眶上裂的后方,它分成三支:泪腺神经,额神经,鼻睫神经,经眶上裂入眶,分布到额窦,筛房,蝶窦粘膜和泪腺,结膜,角膜和眼睑的皮肤以及眼旁颞区,额部以及鼻的粘膜和皮肤等。眼神经在头部的分布区向后可延伸到通过颅顶的两耳廓尖间联线。眼神经经泪腺神经将交感纤维带往泪腺。

(1) 泪腺神经 细小,沿眶外侧壁、外直肌上缘前行至泪腺分布于泪腺和上睑的皮肤。

(2) 额神经 较粗大,位于上睑提肌的上方,分2~3支,其中眶上神经较大,经眶上切迹,分支分布于额顶部皮肤。

(3) 鼻睫神经 在上直肌的深面,越过视神经上方达眶内侧壁。此神经分出许多分支,分别分布于眼球、蝶窦、筛窦、下睑、泪囊、鼻腔粘膜和鼻背皮肤。


第2支(上颌支):自半月节中部发出,经圆孔出颅腔,穿海绵窦下侧壁,经眶下孔至面部,支配上颌处皮肤、上唇、上部牙齿和齿龈,硬腭和软腭,扁桃体窝之前部,鼻腔下部,上颌窦以及鼻咽部粘膜。

(1) 眶下神经 为上颌神经的终支,通过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为数支分布于下睑、鼻翼和上唇的皮肤。

(2) 颧神经 在翼腭窝内发出,经眶下裂入眶,穿眶外侧壁至面部,分支分布于颧、颞部皮肤。颧神经在行程中发出由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组成的小支与泪腺神经吻合,此支进入泪腺,控制泪腺分泌。

(3) 上牙槽神经 分为上牙槽前、中、后支。后支有2~3支,在翼腭窝内自上颌神经发出后,穿上颌骨体后面进入骨质。上牙槽前、中支从眶下神经分出,三支在上颌牙槽骨质内吻合,形成上牙丛,分支分布于上颌窦,上颌各牙和牙龈。


第3支(下颌支):自半月节前外侧发出,经卵圆孔穿出颅腔,支配下颌、舌前2/3、口腔底部、下部牙齿和齿龈,以及外耳道和耳鼓膜等处之皮肤及粘膜的痛、触觉。

(1) 耳颞神经 以两根起始,向后包绕脑膜中动脉后合成一干,穿入腮腺实质内,与颞浅动脉伴行,向上分支布于耳廓前面和颞区皮肤以及腮腺。

(2) 颊神经 沿颊肌外面前行,穿此肌后分布于颊粘膜以及颊区直至口角的皮肤。

(3) 舌神经 在下牙槽神经的前方,经翼外肌深面下行,途中有面神经的鼓索从后方加入此神经。此后越过翼内肌浅面到达下颌下腺的上方,再沿舌骨舌肌的表面行至舌尖。舌神经分支分布于口腔底和舌前2/3的粘膜,接受一般躯体感觉的刺激。

(4) 下牙槽神经 为混合神经,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和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下牙槽神经在舌神经的后方,沿翼内肌的外侧面下行,其中的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分出分支,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经下颌孔入下颌管。在下颌管内分支构成下牙丛,分支分布于下颌各牙和牙龈。其终支自颏孔穿出称颏神经,分布于颏部及下唇的皮肤和粘膜。

(5) 咀嚼肌神经 为特殊内脏运动神经,分数支支配所有咀嚼肌。


三叉神经运动根较细,纤维发自脑桥中部的三叉神经运动核,走行与半月神经节的下方,在卵圆孔处与下颌神经合并出颅。支配翼内肌、翼外肌、咀嚼肌、鼓膜张肌、腭帆张肌、下颌舌骨肌以及二腹肌前腹。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在脑干内一部分组成三叉神经脊髓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来自面部的痛温觉纤维在核内自上而下排列。因此中枢性损伤时(三叉神经脊束核或三叉神经丘脑束损伤时)在面部出现“洋葱皮”型感觉缺失现象。

三叉神经的植物神经反射


眼心反射是检查者压迫患者眼球时,引起患者心率减慢,又称为Aschner眼球压迫试验。
(一)检查方法 让患者取安静仰卧位,数分钟后记1分钟脉率,然后检查者再用食指与中指压迫患者眼球角膜的两侧(患者闭眼)。亦可分别压迫患者一侧或同时压迫双侧眼球,压迫力量在不引起双眼球疼痛为止。一般压迫时间为10~15秒,而也有人认为,以压迫20—40秒最好。当压迫至1—2秒钟时,即开始出现脉搏减慢,在压迫3~4秒时开始记录脉搏数,每5秒记录一次脉搏次数,反复记录3—4次。
(二)反射弧 三叉神经眼支—脑桥三叉神经感觉核—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
(二)临床意义 在正常人每分钟脉搏可减慢6—8次,若每分钟减慢15次以上者,即为阳性。也有人提到,正常人每分钟脉搏町减慢10—20次。当迷走神经张力低下时无此反应,在迷走神经兴奋(紧张)时,此种试验亦可出现阳性。在严重的病例,压迫10秒钟时,可出现心搏停跳,或出现恶心、呕吐。此种情况的出现,多见于压迫初期,当压迫停止后,症状可迅速消失。另外,若三叉神经缺失,可不出现此种反射。一侧迷走神经病损,不会使此反射消失。阿托品可使此反射消失,毛果芸香碱可使此反射亢进。
此种试验反射差异较大,目前对此实验的判定标准仍未统一,现各学者多采用金井判定标准,见表。
五、有关其他反射活动
用刺激鼻黏膜而引起的冲动,通过交叉的和不交叉的二级纤维,终于迷走神经背核、疑核以及有关呼吸的脊髓前角细胞,引起喷嚏反射。二级纤维终于泪腺核,执行流泪反射。三级纤维终于泌涎核,执行泌涎反射等。如三叉神经感觉根受损,鼻黏膜感觉缺失,则上述由刺激鼻黏膜引起的反射活动消失。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三叉神经痛的分为哪几类?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大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具有临床症状,但应用各种检查未发现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病变。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除有临床症状,同时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器质性疾病如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见于40岁以下中、青年人,通常没有扳机点,诱发因素不明显,疼痛常呈持续性,部分患者可发现与原发性疾病的其它表现。脑部CT、MRI、鼻咽部活组织检查等有助诊断。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三叉神经瘤的鉴别诊断


(一)三叉神经瘤的类型 三叉神经瘤多为神经鞘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依肿瘤部位不同可分为颅中窝型、颅后窝型和混合型(哑铃型)。
1.颅中窝型 肿瘤多起源于三叉神经半月节。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可影响海绵窦、眶上裂等结构。
2.颅后窝型 肿瘤起源于三叉神经根向桥脑小脑角处生长。
3.混合型 肿瘤呈哑铃形,骑跨岩锥,一部分在颅中窝,一部分在颅后窝。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1.三叉神经症状 常为首发症状,以感觉或/和运动功能障碍多见,少数患者出现三叉神经痛。疼痛往往为持续性烧灼样,常位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第二支分布区域。少数为阵发性剧痛,但持续时间一般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长,扳机点多不明显。发生于三叉神经根的肿瘤很少有疼痛,主要为面部麻木或蚁行感,客观检查感觉减退;发生于三叉神经半月节的肿瘤疼痛较多见,而且为面部感觉减退与疼痛同时存在。
2.临近结构受累和颅内压增高症状 一般出现较晚。
3.脑脊液检查 颅后窝型三叉神经鞘瘤位于硬脑膜内,蛋白定量常升高;颅中窝型居硬脑膜外蛋白定量常正常。
4.x线片 可见岩骨尖破坏、缩短,或卵圆孔、圆孔扩大、破坏之轮廓清楚。
5.CT扫描 平扫时为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或为囊性灶,位于颅中窝或颅后窝者呈圆形或卵圆形,混合型则呈哑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