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癌的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唇癌的病因与脾胃功能失调,年老体弱,正气虚衰及外邪刺激唇部等因素有关。究其病机可有四,
①饮食偏嗜辛辣煎炙,醇酒厚味之物,致脾胃热积壅盛。中医学理论认为口唇为脾胃所属,阳明胃经环唇挟口唇为脾胃所属,脾胃失健则病唇。
②情志不遂,思虑过度,肝郁气滞,日久化燥化火,灼伤津血,伤及脾阴,煎炼为痰,痰随火升,循经至唇,热毒痰火结聚而成茧唇。
③正气虚弱,人过半百阴气自衰,若调摄不当,房劳过度等损耗肾阴,水亏于下,无以上济于火,致虚火上炎,火毒蕴结于唇而成肿块。
④外邪侵袭,如长期吸烟,烟蒂灼伤口唇,或习惯将金属等异物衔于口唇,或野外作业,暴晒于烈日之下,日久反复刺激,可致毒火搏结滞留于唇部,引起恶变而成癌肿。
唇癌也可发生于疣等病变。疣可因长期不愈而导致癌变。唇癌好发于老年男性,下唇癌明显多于上唇癌,多见于一唇中外1/3唇红缘处。唇癌生长缓慢,早期表现为局部疱疹、结痂或肿块,也可表现为局部黏膜增厚,表面可伴有出血。以后可出现菜花状突出的肿块或呈火山口状的溃疡。唇癌晚期可转移到颌下淋巴结,并侵犯颌骨等周围组织。唇癌恶性度较低,可采用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俗称烤电)、激光或冷冻等方法治疗。
牙医巴巴扩展阅读
唇癌
唇癌是指发生于上下口唇的恶性肿瘤为口腔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口腔癌中占第三位,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1%~0.5%,占口腔恶性肿瘤的7.1%~15.0%,欧美国家唇癌患者较多,占口腔癌的20%~30%。一般下唇比上唇易受累,约90%~95%发生在下唇红缘部,而且以下唇的外1/3处为多见。男性患者居多,男女之比为7:1。高发年龄为50~70岁。唇癌绝大多数为高分化之鳞状细胞癌,多在良性赘生物的病变基础上发生,其生长速度较慢,预后较好,一般5年生存率为70%以上,本病的病因可能与局部长期受异物刺激,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有关。口唇上皮角化、白斑、疣赘、肉芽肿及裂口等长期不愈,亦可导致癌变。
唇红部指唇红皮肤缘至上下唇接触线之间的范围,这个部位的癌症发生与种族有关,皮肤颜色深者,发生率低,而皮肤白嫩则发生率高,有人认为皮肤色素是一种保护层,它可以防止紫外线及化学物质制癌剂进入体内,从而防止癌的发生。此外日光照射也起重要作用,农村户外作业者患癌率高。
唇癌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中医学属“茧唇”范畴。《外科正宗》、《疡医大全》及《医宗金鉴》等古医籍中均有不少记载。《外科正宗》谓:“茧唇,疡结似豆,渐大若蚕茧。”《疡医大全》载:“茧唇生于嘴唇……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对本病的治疗,中医学有内服、外治等方法,值得进一步发掘。
唇癌的临床表现
唇癌早期常为疱疹状,白斑皲裂,或局部粘膜增厚,后逐渐形成肿块,表面溃烂形成溃疡,溃疡表面可结痂,痂皮揭除易出血并反复结痂。溃疡进一步发展,呈菜花状增生,边缘高出正常粘膜,茎底有不同程度的浸润性硬结。唇癌一般无自觉症状,发展缓慢,肿瘤可向深层肌肉浸润,并可侵犯口腔前庭及下颌骨,出现下唇固定、恶臭、组织坏死脱落。下唇癌转移晚而少见,转移灶多局限于颏下及颌下淋巴结。上唇癌发病率低,但转移较下唇癌早而多见。转移不仅向患侧耳前、颌下及颈深淋巴结,还向对侧颌下淋巴结转移。
(1)唇部症状:初期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局限性豆粒大小硬结,易被疏忽或误诊。日久逐渐增大,状如蚕茧,或似乳头,坚硬疼痛或干裂出血,或局部溃烂,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齐,呈菜花状,或如杨梅,如菌状,并时时有恶臭血水流出溃疡面,表面覆有结痂,脱落后又复生,久久难以愈合。
(2)疼痛:唇癌早期疼痛呈间隙性,痛势较轻,随着癌细胞向邻近组织器官的深入浸润,疼痛不断加剧并呈持续性剧痛。
(3)功能障碍:唇癌常因肿瘤肿胀、疼痛而影响张口,使进食和言语受阻。当肿瘤破坏到骨组织时,可造成牙齿松动,当侵犯下颔关节及嚼肌、翼内肌、颞肌等肌群时,因张口困难,妨碍患者的正常饮食。
(4)淋巴结转移:由于吞咽、咀嚼、语言等活动,促使癌细胞向颌下,颏下及颈深淋巴结转移。当肿瘤细胞侵入血道,可沿血道发生远处转移,以肺、肝、骨转移为多见。
什么是三叉神经痛?病因病理是什么?
什么是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病因不明;后者由炎症、外伤、肿瘤、血管病等引起。常于40岁后起病,女性较多。中医学称本病为“偏头风”、“面痛”等。
三叉神经痛的原因:
三叉神经是一种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疼痛。三叉神经额三个分支分布在额部,上颌部,下颌部的皮肤以及上,下齿龈。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常无先兆,突然闪电样犹如刀割,烧灼,针刺,电击样疼痛,历时1-2分钟,剧烈难忍,有时达到痛不欲生的地步。
引起三叉神经痛的原因有两类:一类称原发性的,所谓原发性就是到目前为止难以找到它的真正原因,有的认为是病毒感染,有的认为是动脉硬化,第二类称继发性的,即从三叉神经自脑桥发出至支配面部皮肤感觉的通路上受到病变的刺激,压迫而产生的三叉神经痛,常见的疾病有三叉神经纤维瘤,桥小脑角部位的听神经瘤,脑膜瘤,胆脂瘤,此外颅底蛛网膜炎,转移癌,颅骨骨瘤,畸形,多发性硬化,三叉神经炎等均可引起三叉神经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体格检查,头颅平片,头颅CT,MRI检查无特殊发现,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体格检查中常有异常,如额面部疼痛部位的痛觉减退,咀嚼肌无力,听力障碍,行走不稳等体征。
三叉神经痛的病人首先应做详细,全面的检查来确诊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如果是继发性的,还要查出引起的确切原因给予针对性治疗,如果是肿瘤引起由手术切除,是炎症性的则予消炎,止痛。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原则是先应用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可做三叉神经根阻滞或破坏,无效者可手术切断三叉神经感觉根,如果三叉神经痛是异位血管的压迫引起,可开颅做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解除对神经的压迫,常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叉神经痛的病理机制
脑神经共有12对,三叉神经是第五对脑神经,它支配同侧面部的感觉和咀嚼运动,三叉神经由眼支(第一支)、上颌支(第二支)和下颌支(第三支)汇合而成,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间、口裂以下的感觉和咀嚼肌收缩。三叉神经损害后可出现面部感觉和咀嚼运动的障碍。
三叉神经痛是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三叉神经痛从病因学的角度可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症状性三叉神经痛两类。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发病率1.8‰,70-80%病例发生于40岁以上,高峰年龄为50岁组,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为单侧,右侧多于左侧,5%以下为双侧。疼痛多由一侧上颌支或下颌支开始,逐渐扩散到两支,甚至三支均受累。
病因
尚无一致意见。过去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无特殊病理改变。近年来对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致归纳为以下两种原因:
⑴中枢性病因
三叉神经痛的阵发性提示一种感觉性癫痫样的放电,放电部位可能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或中枢其它部位。三叉神经痛的突然发作、持续时间短暂、有扳机点、抗癫痫治疗有效、加之在疼痛发作时中脑处记录到局灶性癫痫样放电均支持中枢性病因学说。但此学说难以解释临床所见的许多现象。
⑵周围性病因
即病因在半月节到桥脑之间的后根部分,文献报告多倾向于周围病变,有以下学说:①机械性压迫或牵拉三叉神经根,主要是临近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②动脉硬化引起三叉神经的供血不足。③多发性硬化或自发性脱髓鞘疾病。④家族性三叉神经痛。多数临床资料表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发病急骤,而且疼痛剧烈,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常常采用手术、射频术、封闭、口服西药及中医药等治疗方法。而内科治疗三叉神经痛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由于止痛药物疗效不持久,有较多的副作用且复发率高,相比而言,病人更愿意接受副作用少、疗效可靠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学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医学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满意的临床疗效,是人民群众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明显优势,不仅药源广泛经济,许多中药具有可靠的止痛效果,治疗方便安全,有效率高,而且方法众多,可以针灸与中草药并用,针药结合,取长补短,达到防治三叉神经痛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不是通过抑制、阻滞、破坏神经,使三叉神经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暂时止痛的作用,而是根据“瘀血阻络,通则不痛”等中医理论,用标本兼治的治疗法则,疏通面部经脉,使三叉神经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长期止痛。目前,中医药疗法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不可缺少的一种治疗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医书中也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说:“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
祖国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脉均会聚于此,五脏六腑之气血精华皆上注于头。或因外邪,或由内伤,或内外合邪,脾脏腑功能失常,经脉痹阻,气血逆乱上犯于头面而痛。外邪入侵,多责之于风寒、风热之邪气,如《丹溪心法》说:“伤风头痛或半边头痛,皆因冷风所吹,遇风冷则发”。而《证治准绳》曰:“面痛皆属于火……暴痛多实”。内伤则由于风痰阻络于头面经络,蒙闭清阳而致疼痛。如《金匮翼》云:“夫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将病则胃中津液不得直行,积而为痰,随阳明之经,上攻头脑而作痛也。”患病日久则血行迟涩,血瘀络痹而成顽痛。今之医家对之多有阐发。赵锡武认为,三叉神经痛自外引发者多为风火之邪循经上扰;自内而发者多属气血痰瘀之阻塞。贺汝严认为,本病为三阳经受邪,闭塞经络,循环不畅,不通则痛。赵芰珍认为,本病为厥阴、少阳、阳明三经之邪壅闭经络,迫及头部神经则剧烈突然发作。张焕峰等认为本病走窜性强,反复发作,与风邪关系最大,风善行而数变,风邪上犯头部,头之两侧多为少阳和阳明经所经过,郁怒伤肝,肝胆疏泄失司,郁而化火上攻头面;过食辛辣肥甘,肠胃积热,循经灼络而发病。龚雨萍总结胡建华教授之经验,认为本病与风、火、瘀有关,多因肝风内动,胃火炽盛,风火郁积,瘀阻脉络,不通则痛。陈思义认为本病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者,肝胆火盛,郁阻于足少阳之经;虚者,肝阴虚损,致肾阴亦亏,阴虚阳亢,虚火上灼足少阳之络。麻仲学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热等邪上扰清窍,或头目失养所致,病变多与肝胃有关,经久不愈可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王爱民认为情志不舒,郁而化火,重则劫伤肝肾之阴,阴虚阳亢上扰清窍而引发本病。总而言之,清窍被扰,瘀血内阻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机。风邪外袭、劳累上火、急躁易怒、情志不和、气血虚弱及外伤等皆为其因,虽病出多端,但病初多属实证,病久而致虚实夹杂。
什么情况下易患唇癌?如何预防?
到目前为止,唇癌的真正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已经知道唇癌易发生于下列情况:
(1)长期户外作业:在户外作业时又不注意防护者,可以吸收大量的日光,尤其夏季阳光充足时,某些对阳光过敏者,可使嘴唇充血水肿,严重时出现水疱、糜烂、脓血痂等,同时皮肤也有晒斑表现。如果唇红区病变长期不愈合,出现弹坑样(火山口样)或菜花状肿块,应及时治疗。
(2)吸烟:许多人都有吸烟嗜好。有些人不但烟龄很长,而且烟量很大(每日超过20支),长期反复多次刺激口唇黏膜,使之产生白色改变,医学上称为烟斑。可位于口唇的一侧,或上唇病变轻于下唇病变,但上下唇烟斑重合。外观烟斑如同奶皮附着在唇红黏膜上,不能被擦除,医学上称为过度角化。口唇过度角化是由于长期烟蒂热刺激釉膜的结果。过度角化一直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如果烟斑形成后即戒烟,烟斑可以消失;如果烟斑形成后,继续抽烟可以加重病变发展。
(3)其他:唇癌也可发生于疣等病变。疣可因长期不愈而导致癌变。唇癌好发于老年男性,下唇癌明显多于上唇癌,多见于一唇中外1/3唇红缘处。唇癌生长缓慢,早期表现为局部疱疹、结痂或肿块,也可表现为局部黏膜增厚,表面可伴有出血。以后可出现菜花状突出的肿块或呈火山口状的溃疡。唇癌晚期可转移到颌下淋巴结,并侵犯颌骨等周围组织。唇癌恶性度较低,可采用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俗称烤电)、激光或冷冻等方法治疗。
预防唇癌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野外作业时,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好宽沿帽以防唇黏膜病变发生。
(2)口唇裂时应注意保暖或涂抹护唇油脂(膏),千万不能用舌头舔湿口唇,以防加重口唇裂程度。因为舌头上的唾液含有各种酶及多种细菌。
(3)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口唇黏膜痂皮要妥善处理。有些人习惯于撕痂皮,并有多次扯破口唇痂皮史,这很容易引起出血继发感染。正确处理是在他人帮助下,用消毒小剪刀去除。修整后的口唇应涂油膏保护,防止引起唇部病变。
(4)对于口唇血、脓干痂有条件时使用双氧水与消毒药水浸软后去除。千万不能未经浸软硬性去除,以免加重出血,引起病变加快向坏的方面转化。
(5)忌烟。
中医理论中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医书中也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说:“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
祖国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脉均会聚于此,五脏六腑之气血精华皆上注于头。或因外邪,或由内伤,或内外合邪,脾脏腑功能失常,经脉痹阻,气血逆乱上犯于头面而痛。外邪入侵,多责之于风寒、风热之邪气,如《丹溪心法》说:“伤风头痛或半边头痛,皆因冷风所吹,遇风冷则发”。而《证治准绳》曰:“面痛皆属于火……暴痛多实”。内伤则由于风痰阻络于头面经络,蒙闭清阳而致疼痛。如《金匮翼》云:“夫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将病则胃中津液不得直行,积而为痰,随阳明之经,上攻头脑而作痛也。”患病日久则血行迟涩,血瘀络痹而成顽痛。今之医家对之多有阐发。赵锡武认为,三叉神经痛自外引发者多为风火之邪循经上扰;自内而发者多属气血痰瘀之阻塞。贺汝严认为,本病为三阳经受邪,闭塞经络,循环不畅,不通则痛。赵芰珍认为,本病为厥阴、少阳、阳明三经之邪壅闭经络,迫及头部神经则剧烈突然发作。张焕峰等认为本病走窜性强,反复发作,与风邪关系最大,风善行而数变,风邪上犯头部,头之两侧多为少阳和阳明经所经过,郁怒伤肝,肝胆疏泄失司,郁而化火上攻头面;过食辛辣肥甘,肠胃积热,循经灼络而发病。龚雨萍总结胡建华教授之经验,认为本病与风、火、瘀有关,多因肝风内动,胃火炽盛,风火郁积,瘀阻脉络,不通则痛。陈思义认为本病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者,肝胆火盛,郁阻于足少阳之经;虚者,肝阴虚损,致肾阴亦亏,阴虚阳亢,虚火上灼足少阳之络。麻仲学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热等邪上扰清窍,或头目失养所致,病变多与肝胃有关,经久不愈可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王爱民认为情志不舒,郁而化火,重则劫伤肝肾之阴,阴虚阳亢上扰清窍而引发本病。总而言之,清窍被扰,瘀血内阻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机。风邪外袭、劳累上火、急躁易怒、情志不和、气血虚弱及外伤等皆为其因,虽病出多端,但病初多属实证,病久而致虚实夹杂。
疼痛的神经生理病理学
一、感觉的发生
1.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接受刺激发生兴奋,引起局部电位变化,这种电位活动积累到阈电位水平时即产生神经末梢的动作电位,亦称启动电位,启动电位是感觉神经末梢的去极化过程,是感受器在刺激下自身产生的,并非刺激能量的直接转换。
2.痛觉产生的时序概念
从伤害性刺激的介入到痛觉的产生,约经历一个短暂的不同性质的感觉过程。这是因为刺激所触发的感受器和神经类型不是单一的,因而就产生一个时序概念。以皮肤感觉为例,刺激触发的次序是触觉——压觉——振动觉——烧灼感——锐痛——钝痛。从触觉到锐痛的过程为痛觉的第一阶段,属Aa纤维兴奋;钝痛的出现为第二痛觉阶段,属C纤维兴奋。
3.痛觉纤维的性能差别
传导痛觉的神经纤维属于较细的类型,即Aa纤维和C纤维。这两种纤维由于粗细不同和髓鞘的有无,性能也有所区别。
二、疼痛的性质和形式在各层面的特点
1.表层的疼痛
在皮肤和躯体黏膜的痛觉,是以Aa纤维的传导为主,其特点是定位明确、分辨清晰,属于快痛、锐痛,其中以角膜和牙髓最敏锐,疼痛的情绪色彩较淡。
2.深层的疼痛
皮层以内的深层组织、关节、韧带、肌膜、肌肉、骨膜、脉管等部位的疼痛是以C纤维的传导为主,其疼痛较为弥散,层面的分辨较差,以钝痛为主,骨膜和脉管较敏感,肌肉较差,然而对缺血、缺氧和炎性物质感受敏感,且可伴发内脏反应。
3.内脏的疼痛
内脏疼痛主要为C纤维传导,疼痛的范围较为弥散,定位不确切,对锐性刺激和烧灼以及触、压均不敏感,而牵拉、膨胀、缺血、痉挛、炎症、化学性刺激可致剧痛,并呈持续慢痛,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4.中枢性疼痛
中枢性疼痛痛源在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以上任何水平的损害都可致严重的顽固性疼痛。脊髓病变的疼痛可能是由于抑痛的神经结构被破坏所致。发生在丘脑的病变可出现丘脑性自发性疼痛,特点是对侧躯体的剧痛,且持续性加重,同时出现痛觉过度,呈难言的不适的烧灼感,常伴自主神经反应及感觉紊乱。延髓的病变,亦可出现丘脑样的疼痛。皮质感觉区至内囊病变的刺激性症状往往出现在早期或恢复期,其疼痛特点是对侧躯体局限性疼痛或痛敏增强,有时引起健侧肢体的同感性疼痛,当外周刺激作用于患侧,在移除刺激后仍有滞留性疼痛。
5.头痛的性质
(1)胀痛:为一种钝性疼痛,多呈持续性全头痛,头痛的同时常伴头胀大感,或伴有头晕、头沉。
(2)钝痛;病势缓慢,呈持续性,是多种疼痛的概括(如胀痛、紧压痛)。
(3)跳痛:疼痛呈规律的振动性,常见于血管性头痛及感染、中毒、中暑及头部血管疾患所引起的头痛。
(4)紧压痛:头痛伴有束紧感、压迫感。
(5)钻痛、刺痛:在持续性隐痛的过程中,出现的尖锐的、不连续的快速疼痛,重者如钻,轻者如刺。多见于神经血管性头痛、神经痛等。
(6)灼痛:在尖锐疼痛的同时伴灼热感。见于颅神经痛、偏头痛等。
(7)牵扯痛:头痛连及周围组织,如有钩牵拉,相互加重,甚至有抽动样痛。
(8)刀割样痛:系尖锐的连续性剧痛,似刀割样,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
(9)电击样痛:为短促的剧烈的锐利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分不等。
(10)撞击痛:为一种不连续的、似重物敲打一样的钝性疼痛。
总之,对头痛性质的描述与病人年龄、经历、文化素质、精神和社会背景有关。根据头痛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发作性头痛和持续性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