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并发颌面间隙感染50例临床观察

文案君分享时间:热度:

拔牙后疼痛,拔牙后疼,拔牙后什么

拔牙后并发颌面部多个间隙感染时有发生,由于龋病、牙周病、智齿冠周炎均为临床常见病,故牙源性感染途经是颌面间隙感染的主要来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3年7月以来因拔牙引起的颌面间隙感染50例。年龄19~50岁,平均32岁,病程2~6周,其中智齿冠周炎28例,眶下间隙感染4例,咬肌间隙感染6例,翼下颌间隙感染5例,颊间隙感染7例。

1.2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患侧拔牙区胀痛不适,进食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病情继续发展局部呈自发性跳痛,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口腔不洁,出现口臭、肿胀、牙龈袋处溢脓,颌面部脓肿形成,皮肤红肿,触痛明显。

1.3 治疗方法

采用全身抗炎治疗,脓肿切开引流,脓肿冲洗,拔牙创刮治术,瘘道刮治术。

2 结果

治愈46例,颌面间隙感染症状消失,4例患者伴有面颊瘘,需择期切除瘘道,刮尽肉芽,缝合面部皮肤瘘口。

3 讨论

拔牙合并颌面间隙感染,主要是由于局部消毒不严格,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急性炎症期拔牙造成的,拔牙前后未能及时给予大量抗生素控制炎症,以致炎症扩散颌面部各间隙。治疗方面要从全身治疗及局部治疗两方面进行,全身治疗:给予大量抗菌素,必要时输血,补液对于严重感染的病例,常用的有人工冬眠、激素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治疗,局部治疗冲洗;清除龈袋内坏死组织脓液,局部冷敷,脓肿形成后应早期切开引流,可根据间隙感染的特点,行口内、口外切口。切开前应行穿刺抽吸,反复穿刺虽未见脓液,也应早期切开可达到排脓减压作用。切开引流时应注意面部主要的血管神经,避免损伤。

精选阅读

拔牙后出血160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拔牙后出血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51例和109例拔牙后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拔牙后出血的因素可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牙位越是向后,发生出血的机会就越多。160例患者经处理后痊愈157例,3例经局部止血处理后转入内科治疗,痊愈出院。结论:严格把握拔牙禁忌证,术中严格正规操作,术后认真宣教,即可避免拔牙后出血。同时,应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减少拔牙并发症的发生。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院口腔门诊患者51例,非本院拔牙109例。拔牙创口内出血,其凝血块多位于拔牙创口正上方,多呈半球形,去除血凝块后,可见牙槽窝内缓慢渗血,有时牙龈和牙槽窝内都有渗血。牙龈出血,血凝块多位于牙龈撕裂处,去除干净后,多见损伤部位有明显的渗血点。男74例,女86例;年龄5~71岁;上颌59例,下颌101例;前牙37例,后牙123例。

出血原因:牙龈损伤49例,炎症时期37例,牙槽骨骨折23例,牙槽窝血管损伤17例,肉芽及异物11例,高血压10例,血液病6例,慢性炎症5例,经期2例,慢性肝病3例,拔牙前正接受抗凝药物治疗5例,其他2例。

出血部位:160例中,第3磨牙48例,第1磨牙43例,第2磨牙32例,前磨牙24例,前牙13例;上颌牙71例,下颌牙89例。牙位越是向后,发生出血的机会就越多。

方法:安慰患者,使其克服恐惧心理,详细询问病史及检查,明确导致出血的原因。拔牙创口残留肉芽组织者在麻醉下彻底搔刮牙槽窝,将残留的肉芽组织清除干净,然后用明胶海绵填塞牙槽窝压迫止血;牙龈撕裂者严密缝合撕裂处,使撕裂的牙龈附着于骨壁,再压迫止血,对撕裂处不能缝合者,可用浸有1:1000肾上腺素的纱布局部压迫30分钟;牙槽骨骨折的患者将折断的骨折片进行复位后,再缝合压迫止血;高血压、血液病患者除进行必要的局部处理外,还应针对原因进行专科治疗。对于出血时间较长,出血较多的,可采取静脉推注高渗葡萄糖、输液或输血等措施。

结 果
160例患者经处理后痊愈157例,3例经局部止血处理后转入内科治疗,痊愈出院。

讨 论
引起拔牙后出血的因素可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性因素包括牙龈损伤、牙槽损伤、局部炎症。全身因素引起的拔牙后出血较少,包括高血压、慢性肝病、月经期及血液病,从本资料可看出,拔牙后出血的原因绝大多数为局部因素引起。拔牙术后出血,以牙龈出血多见。牙龈损伤撕裂是使用牙挺、牙钳不当,或牙龈分离不彻底,造成拔牙时牙龈撕裂而引起出血。手术粗暴、用力过猛可导致牙槽骨的损伤错位,术后没有复位,可引起牙槽及牙龈渗血;炎症时期牙槽窝内充满炎性肉芽组织,肉芽组织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管扩张,充血,水肿。质地变脆,影响功能,使拔牙后创面长时间出血不止。全身性因素的高血压患者,拔牙后紧张引起血压波动,慢性肝病导致凝血因子缺少,月经期血管代偿性扩张,血小板减少和血友病等血液病患者,都可引起拔牙后出血。出血与牙位的关系,我们观察,牙位越是向后,发生出血的机会就越多,其原因可能因前牙拔除较易,损伤小。后牙特别是阻生智齿相对复杂,损伤较大。还有一些患者因为稍有出血就不停地吐口水,且有吸吮动作而造成拔牙后出血[1]。

要预防拔牙后的出血,首先要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及当前身体情况,严格掌握拔牙适应证,对一些属于拔牙禁忌症,但又确实需要拔牙的患者应慎重考虑后决定。还应做好周密的术前准备,医生的的操作要规范,要正确使用牙钳、牙挺,动作不宜粗暴。出血后医生要冷静沉着,安慰患者,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拔牙后出血大多是局部因素即术中操作不当所造成,医生严格把握拔牙禁忌证,术中严格正规操作,术后认真宣教,即可避免拔牙后出血。对老年有全身疾病者,一定要认真对待,如高血压,术前一定要采取降压措施,待血压平稳或接近正常时再拔牙,以免出现不良后果。同时,应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减少拔牙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孙文国.拔牙后出血186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255.

关于颞下间隙感染


颞下间隙位于颅中窝底。前界为上颌结节及上颌颧突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界为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外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下嵴;下界是翼外肌下缘平面,并与翼下颌间隙分界。该间隙中的脂肪组织、上颌动静脉、翼静脉丛及三叉神经上、下颌支的分支分别与颞、翼下颌、咽旁、颊、翼腭等间隙相通;还可借眶下裂、卵圆孔和棘孔分别与眶内、颅内通连。

1.感染来源 可从相邻间隙,如翼下颌间隙等感染扩散而来;也可因上颌结节、卵圆孔、圆孔阻滞麻醉时带入感染;或由上颌磨牙的根尖周感染或拔牙后感染引起。

2.临床特点 颞下间隙位置深在、隐蔽,故感染发生时外观表现常不明显,仔细检查可发现颧弓上、下及下颌支后方微肿,有深压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但颞下间隙感染时常存在相邻间隙的感染,因此可伴有颞部、腮腺咬肌区、颊部和口内上颌结节区的肿胀,以及出现该合并间隙感染的相应症状。临床表现有同侧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眼睑水肿、头痛和恶心等症状时,应警惕海绵窦静脉炎的可能性。

3.治疗 应积极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若症状缓解不明显,经口内(上颌结节外侧)或口外(颧弓与乙状切迹之间)途径穿刺有脓时,应及时切开引流。

切开引流途径可由口内或口外进行。口内在上颌结节外侧口前庭黏膜转折处切开,以血管钳沿下颌升支喙突内侧向后上分离至脓腔。口外切开多用沿下颌角下作弧形切口,切断颈阔肌后,通过下颌升支后缘与翼内肌之间进入脓腔。若伴有相邻间隙感染,原则上应与相应间隙贯通,一并引流。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拔牙70例临床观察


2008年10月~2009年5月收治老年患者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62~86岁,平均年龄75岁,其中只患高血压者46例,只患糖尿病者18例,同时患两种疾病者6例。

方法:麻醉剂为1%~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70位患者共拔牙126颗,其中残根47颗,残冠39颗,松动牙30颗。术前对高血压患者在服降压药的同时进行血压追踪监测2~3天,血压控制在BP 150/90mmHg左右;糖尿病患者服降糖药,空腹血糖控制在8.88mmoL/L以下,为预防术后感染,口服抗生素。术中作者根据牙位的不同均采用阻滞麻醉、浸润麻醉加牙周膜麻醉的方法进行麻醉。在无痛的情况下,用牙挺或牙钳拔除患牙,并用明胶海绵碘伏填塞拔牙创。对于创口较大的拔牙创则予以缝合止血。术后均予以口服抗生素。

结 果

70例患者术后5天复诊检查可见拔牙创愈合良好,无明显红肿,患者自诉拔牙术后1~2天疼痛消失。

讨 论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日趋老龄化,老年口腔医学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老年患者除常因自己的生理状况的限制而无法拔牙外,还常因大部分老年人均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在拔牙术中术后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对于老年人,血压较高在拔牙后容易出血,而且有发生脑溢血危险的可能;即使拔牙术前已经服药稳定血压,但是在拔牙术中由于大多患者心情紧张,拔牙创伤等可能造成头晕、血压不稳定。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存在凝血功能低下,抗感染力差,而且常合并多种慢性并发症,拔牙可能导致出血不止,发生伤口感染,而感染又会加重糖尿病。若感染加重或扩散,甚至引起败血症,加重并发症,导致病情恶化。这系列问题应当引起口腔医生的高度重视。目前,很多医生都畏惧为这类患者拔牙。笔者所收集的老年患者均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从结果来看,患者拔牙术后均正常愈合,情况良好。笔者认为在以上观察病例的经验中有以下方法有其优越性。

70例患者中,笔者均采用1%的盐酸利多卡因。该麻药局麻作用较奴弗卡因强,其维持时间较长,并有较强的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是目前口腔科临床应用最多的局麻药物。同时它还有迅速而安全的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它不会引起血压的明显变化,并且可以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术中可消除患者的恐惧与不安,这样可避免因疼痛而引起的血压波动[1]。

笔者根据牙位的不同采用阻滞麻醉、浸润麻醉加牙周膜麻醉的方法进行麻醉。牙周膜注射法又称牙周韧带内注射法,笔者用皮试针头,自牙的近中和远中侧刺入牙周膜,深度约0.5cm,分别注射0.2ml麻醉药,既可麻醉牙及牙周组织。笔者通常在浸润麻醉后使用,这样可避免牙周注射时的剧烈疼痛,造成的麻醉意外。而且能产生很好的镇痛效果。在无痛的情况下,用牙挺或牙钳拔除患牙,并用明胶海绵填塞拔牙创,棉卷压迫拔牙创20分钟,经检查无出血即可。术后均予以口服抗生素。

术中术后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术前进行血糖、血压观察,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高血压患者术前口服降压药,这样即使血压没有控制在正常范围,术中术后也不会引起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术前服用降糖药和抗生素,预防感染效果较好。由于老年人新陈代谢缓慢,伤口愈合的比较慢,抗感染能力也较差,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笔者在术后对所有患者均采取用明胶海绵碘伏填塞拔牙创、口服抗生素的处理,这样止血效果明显,并预防感染。对于创口较大的拔牙创则予以缝合止血。以上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拔牙所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谨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