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支抗在正畸治疗中有什么意义?
在牙齿矫正矫治过程中,任何施于矫治牙使其移动的力必然同时产生一个方向相反、大小相同的力,而支持这种移动矫正牙体引起的反作用力的情况称作“支抗”。 实际上支抗是一个提供产生牙齿矫治力的基础。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希望矫治牙按需要的方向及距离移动,而作为支抗部分的支抗牙则常要求尽量不移位或仅少量移位,以保持良好的牙合关系。要达到以上目的,必须设计充分的支抗,尽量使支抗力分散在多个支抗牙上,而这种作用在支抗牙上的力,不至使支抗牙移位或仅发生极少量的移位。 相反,如在矫正器设计中,支抗不充分,即会出现在矫治牙的移动过程中,支抗牙亦发生移位而致牙合关系紊乱,或因支抗牙移位而占用矫治间隙造成矫治困难。 甚至在有一些错误的支抗设计或矫治加力时,出现矫治牙移动不多而支抗牙却有大量移动的情况,这可导致矫治的失败。
在牙弓内关闭拔牙间隙最重要的是控制前后牙齿移动的比例,而矫治力量和支抗控制是关键,应根据前牙内收的程度和磨牙关系的调整来选择矫治的方法和支抗。 一般磨牙支抗分为弱、中、强三度支抗,前后牙相对移动的比例分别为4∶6、5∶5、7∶3以利用拔牙间隙。
编辑推荐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意义与精要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意义与精要
严重骨性错牙合畸形是指上下颌骨三维方向上的重度骨性不调,进而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口颌功能以及身心健康。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牙齿健康和美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严重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希望通过治疗改善外观和功能问题。其中多数患者口腔条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诊断和联合治疗。由于正颌手术改变了颌骨的形态与位置,治疗前的全面诊断、突出问题的对策,以及了解正颌术后的功能变化均十分重要。文章将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意义、正颌术后口颌系统的功能变化与功能训练、正颌手术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以及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的特殊术式做一综述。
1.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意义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意义或目的等同于正畸治疗。正畸治疗的目的在于发现错牙合畸形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综合治疗,达到健康、协调、稳定和美观的效果。对于严重骨性错患者,更需要了解和预测畸形的发生发展,如适宜的时期未做合理处置患者畸形会如何发展,会给患者带来什么样的问题等。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临床意义可概括为获得良好而稳定的咬合关系,维持患者健全的口颌功能,改善外观,使患者拥有健康身心,快乐人生。术前正畸治疗最重要的目的是为术后建立紧密的尖窝咬合关系以及良好的侧貌。术前正畸纠正上颌前牙的唇倾度,去除因上下颌骨三维上的不调引起的牙齿代偿问题,以及协调上下牙弓宽度的不调等均有利于术后前牙行使切割、发音功能,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与外观。
术前判断是否需要拔牙及拔牙部位,选择支抗,明确矫治机理,以及确定治疗计划的关键等尤为重要。骨性Ⅲ错牙合下前牙的去代偿程度建议在7°之内。伴有短根、牙弓长度过小时,获得理想的前牙轴倾度比较困难。Ⅲ类短面型(class Ⅲ-short face type)深覆盖深覆患者,上下口唇很少离开,严重时会发生口唇不对称,而正颌手术又较难改善软组织问题。这些患者诊断时最好加拍口唇离开位的头颅侧位片,为术后口唇预测提供较真实的口唇形态。
长面型(long face type)患者的生理特征之一是舌低位而易引起上牙弓狭窄,这也是此类患者治疗后复发和咬合不稳定的原因。对于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界病例,建议避免过度代偿性正畸治疗,可优先考虑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正颌手术的目的是纠正颌骨位置,调整颌骨形态,以达到改善美观、恢复口颌功能、稳定疗效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不伴有垂直向问题的患者,正颌手术后效果比较稳定。
伴有严重口唇闭锁不全、龈笑、垂直向颌骨不调等患者,双颌手术的效果往往优于单颌手术。术后正畸治疗的目的在于维持手术重建的颌骨关系和咬合关系。通过术后精细调整,重建紧密的咬合关系和稳定的位,促使神经肌肉及口周组织进一步适应和改建。
2.正颌术后功能变化与功能训练
2.1正颌术后功能变化
Al-Moraissi等研究发现,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SRO)术后咽部气道空间(前后维度和横截面积)变化较下颌骨升支垂直截骨术(IVRO)变化小,双颌手术的下颌后退量优于单颌手术。下颌SSRO术后上气道宽度减小,但未发现气道狭窄的异常表现,可能是因生理性代偿机制而适应。骨性Ⅲ类患者下颌后退术后平均气道体积明显减少,平均负压力显著增加,意味着患者需要更努力地保持咽部的持续气流,故制订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潜在的气道风险因素。双颌手术对鼻咽气道的影响可能较小,严重的Ⅲ错牙合进行下颌后退手术时,不仅要考虑后退量对稳定性的影响,还要防止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正颌术后随着颌骨及关系的变化,口腔生理功能也发生一系列变化。研究表明,骨性Ⅲ错牙合患者正颌术后(10.5个月),咀嚼肌的对称指数、力偶扭矩指数和肌电活性均高于术前,咀嚼肌收缩过程中肌力分布更加均衡。
Proffit等研究发现,正颌手术后力有较大变化,术后第6周开始力水平逐渐提高,并随咬合关系而逐渐适应。正颌术后12个月,单颌手术患者力显著大于双颌手术患者,不同的下颌升支截骨术式以及是否进行LeFortⅠ型截骨术对于术后力的恢复无明显影响。口唇形态、唇肌特征均会影响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效果。咬合力可能影响唇的形态,正颌手术可改善唇部的不对称性。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纠正异常的颌骨关系,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提高口腔咀嚼效能,使形态和功能趋于协调,但术后精细调整以及神经肌肉的适应性改建仍存在个体差异性。
2.2正颌术后功能训练
正颌术后由于外科侵袭和颌间固定,患者容易出现手术部位瘢痕化、咀嚼肌萎缩与变性、咀嚼肌疲劳以及开闭口障碍等各种功能问题。术后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防止功能障碍的发生,尽快建立咬合与功能的协调关系。术后早期进行适合的训练会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疗效。伴随着骨片的移动,牙齿骨骼肌肉均发生反射性变化,术后疼痛肿胀也会影响术后颌位的稳定性。利用橡皮圈诱导颌骨和牙列尽快稳定在上下中线一致、中性尖牙关系、下颌运动前后稳定的咬合关系位上。开闭口运动疗法是指外科侵袭后至组织修复过程中进行的正确的下颌运动功能训练。开闭口运动不是集中式练习,应该间断、持续性进行,并根据个体条件渐渐增加运动范围。
2.3正颌手术对颞下颌关节影响
多数研究认为,正颌手术前后关节盘形态和位置无显著性差异。术后髁突向内旋转,位置发生改变后略微返回初始位置,这些变化对疗效稳定性无影响。Westermark等对1516例患者进行术后2年以上随访发现,43%患者术前有关节弹响、疼痛等主观症状,其中15%有超过1种以上的症状,而正颌术后有主观症状者只有28%,超过1种以上者亦降至6%,故认为正颌手术对于TMD的症状缓解有益。60例患者随访4年发现,原有关节症状者从73.3%降至25%,认为正颌术后稳定的咬合功能环境可减少并减轻TMD症状。正颌手术是否诱发TMD症状目前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但Mladenovi等发现,颞下颌关节功能检查在手术和非手术组间无显著差异,认为正颌手术和TMD无明显相关性。
3.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特殊术式
3.1手术优先
手术优先(surgery first approach,SFA)可快速改善患者外观,缩短疗程,不需要经过去除牙齿代偿给患者带来的咬合不适、侧貌恶化等术前正畸过程。SFA是把传统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术前正畸与术后正畸共同完成,可即刻改变面型,不失为一种快速而高效的治疗模式。但如适应证选择、治疗设计、外科操作,以及术后正畸过程中任何环节发生误差,后果将不可预测。Liou等认为,不是所有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病例都适宜SFA的治疗模式。
3.2牵张成骨术
上颌FortⅠ型截骨术及SSRO等术式是成熟而稳定的手术方法,除非是伴有严重上颌骨缺损患者,一般情况下通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对重度上颌骨缺损患者,牵张成骨术比常规正颌手术具有更多的上颌前移量,术后上颌骨水平复发明显减少,在稳定性和软组织轮廓变化方面具有优势。下颌过小而导致严重呼吸窘迫患者,牵张成骨术后咽气道增加,下颌骨无顺时针旋转,且呼吸窘迫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临床症状改善。伴有唇腭裂或一些综合征等严重骨缺损患者,治疗前需要考虑颅颌面的协调性和疗效的稳定性,进而选择常规手术或骨牵张术。
3.3整形或微整形术
对于正颌外科医生而言,正颌手术的治疗理念中改善外观尤为重要,同样外观也是患者情感表述中涉及最多的,有些患者直接寻求美学改变而非功能性改善。常规正颌手术配合颏成形术、下颌角修正术、鼻旁充填术等可有效改善外观,而有些患者正畸治疗后只需配合鼻整形术、颏成形术等就可获得理想效果。颏成形术是改善口唇闭锁不全和高角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面部不对称、前额平坦而狭窄的女性患者,在常规正颌手术的同时施行额部增宽手术,有利于面部的美观与协调。由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有时无法一次完全解决软硬组织问题,今后整形或微整形的治疗理念将会不断地融入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简化手术治疗程序,实现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治疗目标和美学标准。
综上,口颌面部肌肉功能的动态平衡有利于建立稳定的颅颌面形态。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较好地恢复患者的口腔生理功能,改善面部美观,达到形态、功能的协调与统一。而多学科的治疗理念和专业水准又是实现联合治疗目标的前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充分了解颌骨形态和功能变化,对于咬合重建、外观改善,以及维护口颌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手术正畸在术前术后要进行正畸治疗
成人骨性畸形的矫治,仅通过外科手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术前、术后的正畸与手术的联合治疗。
1、术前正畸作用
①手术时,上下颌骨进行整块移动,可避免将颌骨分块而造成的手术创伤过大,也不会破坏颌骨原有的应力结构。
②避免术中过度调磨有干扰的牙尖,或拔除无法调磨的干扰牙,保护牙体及牙列完整。
③术中骨块平稳滑动,术后有广泛的尖窝锁结,保证治疗效果的稳定性,保护颞下颌关节和口颌系统神经肌肉反射环的健康。使患者有协调,舒适的咀嚼,颜面和牙列的美观。
2、术后正畸作用
①手术后,上下颌骨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但软组织的记忆改建需要较长的时间,其内部应力有使骨块回到原来位置的趋势。
②另外,上下牙列改变咬关系以后,存在着一些小的不协调。所以需要再做正畸,以保持治疗效果的稳定。
正畸种植支抗的手术护理
正畸种植支抗的手术护理
稳定的种植支抗是制定治疗计划和获得良好治疗结果的基础,因而抗控支制是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关键问题。微种植体支抗因具有体积小、术式简单、创伤小、植入部位灵活、可即刻加力、患者易耐受、植入和加载间隔时间短、治疗后易取出以及价格经济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临床正畸医生的关注。目前,种植钉支抗几乎已成为矫正临床治疗困难病例时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工具。
一、术前准备
1、 材料准备:根据医嘱准备种植钉。常用的有微钛螺钉、不锈钢钉等。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规格。
2、器械准备:将所需种植钉、手柄高压消毒、常规手术包备用;蓖蓝麻1支、专用注射器及专用针头;2%碘伏棉球数个;一次性吸唾管碘伏消毒、生理盐水浸泡后置于吸唾器上备用。
3、资料准备:将该患者局部小牙片置于读片灯上,曲面断层片、模型置于椅位边台上,以便医生随时观看。
4、患者准备:让患者清洁口腔,然后用口洁素含漱数次。
5、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手术不了解,担心、忧虑是不可避免的。首先要向患者说明,种植钉支抗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措施,对治疗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种植手术创口小,时间短,感染率极低。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背景及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从具体情况出发,设法解除其恐惧心理。同时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共同配合完成手术。
二、术中配合
1、麻醉:调整椅位及患者的体位,以便充分暴露术野;调整灯光至最佳状态。协助医生将种植钉部位,用2%碘伏消毒。然后将麻醉药置入专用注射器中,并装上针头,做局部浸润麻醉。
2、消毒、铺巾:口内及口周用2%碘伏消毒后铺洞巾。
3、种钉:将钉置于手柄后递与医生。为获得更大的骨皮质支抗,通常钻针与上颌骨表面呈30°~40°。若所种钉为微钛钉,在所需种植钉部位做一小切口,稍止血后于切口处种植钉支抗;若所种钉为不锈钢钉,则无需切口,直接在所需种植钉部位种钉即可。
三、术后护理
1、术后指导:嘱患者术后3天,早晚用3%双氧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同时,向患者做好宣教工作,注意观察伤口局部变化,术后3天如局部肿痛明显或有脓性分泌物,应考虑感染的可能,可给予抗生素治疗,若出现钉松动等现象,随时复查。
2、取钉:待种植钉完成使命或出现松动现象,则可去除种植钉(以碘伏消毒钉周,再以手柄反向旋出种植钉即可)。一周内黏膜可以恢复正常。若出现感染后去除钉,则需配合消炎治疗,待骨组织恢复后重新种植。
牙齿矫正:正畸治疗:支抗钉植入部位及注意事项
根据骨类型,骨密度,牙根间距、粘膜厚度的不同,上下颌可以划分为不同区域,分别用紫、橙、蓝、黄四种颜色标记,这些区域就是传统的可植入部位,每个部位所选择的支抗钉也相应会有所差异。
上下颌前牙区
可位于中切牙之间、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也可以位于侧切牙与尖牙之间,具体位置根据牙根位置及加载方式决定。
危险因素:此处无重要血管神经,相对安全,但牙根间距较小,植入时应避免伤及牙根。
植入位置和角度:应从膜龈联合处或其牙合方植入,大约距离牙槽嵴顶5-6mm的位置,支抗钉位于牙根之间,与牙体长轴成30-45角。选择该部位植入原因①此处牙根间隔最大;②避免植入后粘膜覆盖;
支抗钉选择:由于前牙区牙根间距小,骨质疏松,宜选用61.4mm,且无切削尖设计支抗钉。
上下颌后牙区
通常在56之间植入居多。
危险因素:此处无重要血管神经,相对安全,但牙根距上颌窦较近,植入时应避免伤及。
植入位置和角度:从膜龈联合处或其牙合方植入,大约距离牙槽嵴顶5-6mm的位置,支抗钉位于牙根之间,与牙体长轴成30-45角。选择该部位植入原因①此处牙根间隔最大②此处植入可有效避免粘膜覆盖。
植入初始阶段尽量与骨面垂直以防止种植钉滑脱,待进入骨皮质后逐渐调整植入角度以避免损伤牙根。依据膜龈联合高度调整最终植入角度,即膜龈联合位置越靠近根方,植入角度越与牙根垂直,反之亦然。
支抗钉选择:由于后牙区牙根间距相对较小,骨质疏松,但承受力值较大,宜选用81.4mm,且无切削尖设计支抗钉。
颧牙槽嵴
青少年多位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随着年龄增长,到成年时逐渐向远中移动至第一、二磨牙之间,具体位置需要根据触诊结合CBCT确定。
危险因素:在此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颧牙槽嵴种植钉的植入,颧牙槽嵴解剖形态的各系差异非常明显。此处植入容易穿破上颌窦底,植入角度需注意;骨质较为坚硬,支抗钉易折断。
植入位置和角度:在不滑脱的基础上越平行于骨面越安全。要根据颧牙槽嵴的斜度决定植入角度,为避免滑脱,可先垂直于骨面植入,再调整方向斜向上,一般植入角度向牙合面旋转60-70。
支抗钉选择:由于此处骨质坚硬,宜用102.0mm,且支抗钉尖端应有切削尖设计,以切削骨碎屑,利于植入。
腭侧牙根之间
危险因素:①腭大动静脉及神经出腭大孔后在距龈缘5-15mm向前直至切牙孔,植入部位不应超过第二磨牙的远中,以免伤及腭大孔;②患者张口有限,会行成植入角度,容易触碰牙根。
植入位置和角度:牙根之间,冠状面斜向下,避免过于水平未钻入牙槽间隔,距离龈缘6mm-8mm之间处,支抗钉与腭部骨面成70-90角。
支抗钉选择:宜选用81.4mm支抗钉,并采用弯机头植入,以免支抗钉触碰牙根。
提示:因视角不良,腭侧种植钉植入建议使用口镜反复检查植入角度是否正确。
腭中缝两侧
危险因素:腭中缝植入时易穿破鼻窦;对于腭中缝尚未完全融合者,请离开中线5mm以上。
植入位置和角度:垂直于骨面。
支抗钉选择:宜选用81.4mm支抗钉,并采用弯机头植入,以便垂直于骨面进入。
下颌骨外斜线
特别提醒:下颌骨外斜线解剖形态个体变异明显,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外斜线种植钉植入,在植入前一定要通过触诊了解外斜线的三维形态。
危险因素:骨密度大,硬度高,种植体易折断和骨裂纹出现;位于前庭粘膜区,种植体易被覆盖,造成植入后刺激粘膜,甚至肿胀脱落。
植入位置和角度:67之间膜龈联合处,可采取助攻式,即先用粘膜打孔器去除部分粘膜,再用小球钻将表面皮质骨预钻,深度0.5mm即可,然后使用弯机头植入工具,平行于牙根植入,不要向舌侧倾斜,以免伤及牙根。也可直接使用自攻式,先用直手柄对表面皮质骨进行预钻,待种植钉开始进入骨质,可以更换弯机头植入工具调整角度继续植入。
支抗钉选择:此处骨皮质厚,密度高,宜选用102.0mm支抗钉,并配合弯机植入工具。
在正畸治疗期间应注意的事项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下面的事情是患者必须注意的。
按时复诊。许多正畸患者是学生,功课比较繁重。特别是一些处于升学阶段的孩子,往往不能按时复诊。一般固定矫治要求四周复诊,活动矫治要求两周复诊。这些时间,都是正畸医生根据牙齿移动的速度和规律计算好的。提前,不利于牙齿移动;推后,不利于牙齿控制。所以,要征得老师的理解,按医生约定的时间及时复诊。
密切配合。在治疗过程中,经常需要患者自己戴用一些矫治器,如口外弓、牵引器、头帽等,有时需要患者更换橡皮圈。矫正牙齿的力量是通过这些器械传递到牙齿上的,所以,这些器械的戴用时间直接影响矫正的效果。所以,患者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按医生嘱咐的时间戴用矫治器。
确保安全。有些矫治需要戴口外弓。口外弓钢丝较粗,橡皮圈的力量也较大,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危险。美国有过口外弓造成伤害的报道。在那里,大多数孩子戴矫治器不但不觉得难为情,反而觉得“酷”,于是上树抓鸟下河摸鱼都戴着。报道的是一位小学生,因口外弓摘戴不当,导致眼睛受伤。所以,口外弓一定要按医生指导的方法使用。可千万不能让小伙伴们玩耍。
管住嘴巴。象大闸蟹、小核桃、牛肉干、比萨、排骨等硬的食物,口香糖、泡泡糖、年糕等粘的食物,都容易使托槽脱落。对这些可能影响矫治器的东西,可都要敬而远之了。对苹果等水果,也要切成片再吃。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嘴搀延误矫治的进程。想一想,矫治结束后,一口整齐的牙齿,再嚼着久违的美味,那才叫大快朵颐呢!
搞好卫生。这里的卫生指的是口腔卫生。口内的矫治器确实为保持口腔卫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患者更认真、更仔细地刷牙。可以用专门的正畸牙刷。刷牙时要多方位、多角度、小幅度地,把牙齿的每个牙面以及托槽、弓丝的缝隙都要刷到。要增加刷牙次数,除每天早晚刷牙外,每次吃完饭都要刷牙。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口腔卫生的好坏也关系着矫治的成败。时常能遇到这样的患者,因为口腔卫生不好,牙龈肿胀增生,把托槽都盖住了,使矫治不得不停止。
正畸工具-微螺钉种植体(种植支抗)
作为正畸的骨性支抗,微螺钉种植体在文献中一般称为mini-implants(或 miniscrews)。它比传统的牙种植体要小,并且只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起到临时作用,但其却在现代正畸的临床操作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2004年以后,微型种植体“mini-implant”的意义包括: 腭部种植体,微型螺纹钉microscrews, Intraoral extradental anchorage systems,临时种植系统temporary anchoragedevices ,以及其他作为临时支抗种植在骨内的小型种植体。
作为前缀,mini-以及micro-implant指的是同一种类型的种植体支抗,国内普遍翻译为“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希腊语中认为micro是指直径极微小以至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所以有学者提出使用miniscrow implant 来替代mini-implants, microimplants, miniscrews, and microscrews。笔者认为,用“微螺纹钉种植体”可以更为恰当。
1.微螺钉种植体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1945年,Gainsforth 和Higle 等[5]在实验狗上使用活合金(钴铬钼合金)螺钉内收尖牙实验,最早探索了以种植体作为支抗进行正畸治疗的可能,从而开创了种植体支抗的先河。此后,Brgnemark及其同事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发现钛合金钉可以和骨组织直接结合,而不引起排斥反应。他们证实该钛合金种植体表面和活性骨组织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能够达到直接结合,并就此提出了“骨整合”的概念。1965年以来,钛合金种植体应用于固定和活动义齿修复的长期随访研究获得了成功,这为种植钉支抗的临床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最早有文献记录的临床应用种植钉是在1983年,Creekmore 等将钛合金钉植入患者鼻前棘治疗深覆颌,但使用微型螺纹钉作为种植支抗并没有立即被推广。此后,陆续有报道关于其他获得骨性支抗的方法,如钉状牙种植体(dental implant)、板块状支抗种植体(onplant,palatal implant)等。
直到1997年,Kanomi 提出专门用于正畸治疗的微型螺钉种植体。第二年,Costa 等设计了具有托槽样头部的螺纹钉并开始在临床上应用。此后,各种不同设计及细节的微型螺纹钉开始大量出现,并推动了临床应用的开展。尽管最近十年也有其他形式的骨性支抗被的应用报道,如zygoma圈、微型板等,但都远不及微螺钉种植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2.微螺钉种植体的分类
正畸的骨性支抗根据来源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指源自骨结合的牙种植体,包括正畸微螺钉种植体,磨牙后区种植体,板块状种植体等;第二类指外科手术中使用的微螺钉。这两类主要的区别在于第二类的设计直径小、表面光滑,并且在植入后可即可加载。而Cope等则将目前的支抗材料分为生物相容性材料和生物活性材料两类。生物活性材料不但可与骨形成紧密结触,还会与骨组织进行分子交换嵌合成化学性的结合。而生物相容性材料则指临时支抗。此外,其又根据固位方式的不同分出两个亚类:骨结合固位类和机械力结合固位类。后来, Labanauskaite 等将正畸支抗的种植体作了更为详尽的分类。根据形状和大小,他们将种植体分为普通钉状(柱状)种植体(包括微螺钉种植体、腭侧种植体)和修复种植体(牙种植体,包括板块状种植体和骨膜下种植体)。而根据种植体与骨的关系,又分成骨结合种植体和非骨结合种植体两种。此外,根据种植体的目的分为仅作为正畸支抗(正畸种植体)及同时作为正畸支抗及修复作用(牙种植体或修复种植体)的种植体。
3.微螺钉种植体的设计与处理
3.1 种植钉的材料与表面处理
纯钛材料由于具有生物惰性,允许骨组织在表面沉积形成骨整合,从而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同时为了满足“自攻型”微螺钉高机械强度的要求,Kyung 等推荐使用加入其他金属元素的钛合金为原材料。
关于种植钉的表面处理,目前多数学者的意见并不一致。因为不仅需要螺纹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不能因过大结合力而导致拆除时折断的风险。Prosterman 等认为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的基础是种植体与骨直接接触形成骨结合,表面可以采用酸蚀、喷砂、涂层等机械化学处理,以提高与骨组织的结合力,从而在正常正畸力作用下保持稳定。也有学者称过度强调骨结合将导致拆除的困难,建议表面制成光滑的,并且不做特殊的表面处理,以此来限制骨的附着与生长。
3.2 种植钉的大小和形状
关于微螺钉稳定性和其大小的研究目前报道较多,Goodacre 等在对种植体临床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种植体的长度与种植的成败关系密切,短的种植体失败率较高。而Lum 等研究认为,在水平力的作用下,种植体的长度超过12 mm后,再增加其长度,应力降低也不明显。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其稳定性与长度无关,而与其直径有关。Mailath等用有限元法对不同直径的种植体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认为直径大的种植体产生有利的应力分布效果。Costa等对20位病人口腔种植部位软硬组织的测量,发现4至6 mm长的种植钉适合觉大部分区域的种植,但是也有部分病人的骨量不足而不适合该数据。相反,Dhert 和 Block 等学者认为种植体的直径对骨界面的应力分布几乎没有影响。因此,目前大多数微螺钉种植钉体部直径在1.2 mm~2.0 mm 范围内,长度在4.0mm~12.0 mm之间,但也有长度在14.0mm~17.0mm范围,甚至达21.0 mm的种植钉。
多数微螺钉种植钉体系为直接或间接支抗提供不同的头部设计,并且要考虑到避免软组织反应,故多数采用的是按钮式、半球式和六边形设计。Kyung发展了一种细小的微型钛种植体(Absoancho),该种植体头部呈按钮状,上有供结扎丝牵引的小孔,根部呈柱状或尖形。而Maino等也报告了用微型种植体(splder screw)来治疗正畸的病例,他们所应用的微种植体是一种自攻螺丝,有三种长度:7mm、9mm和11mm,头部有三种高度以适应不同的软组织高度。此外,其它的微螺钉系统如Aarhus Anchorage System, the Dual-Top Anchor System 等也都有各种不同设计。
4.微螺钉种植体的植入部位
关于微螺钉的植入部位,许多学者研究认为上下颌骨是较理想的植入范围。但总体来讲,微型钛螺钉植入的部位几乎没有限制,甚至有学者建议将微型钛螺钉植入两牙之间的牙槽嵴上以获得支抗。有报道植入微螺纹种植钉的位置在上颌包括前鼻棘、上颚(颚中缝或侧颚部)、上颌节结以及牙槽嵴的颊舌侧;而下颌植入区包括缺牙区,牙槽嵴颊舌侧和磨牙的后垫。近年运用断层扫描体积测量技术发现,上颌最安全的植入部位是上颌的前上部分,而上颌节结的骨量是最低的,所以该区域不适合植入种植钉。腭部作为微螺钉植入区至少有着20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Wehrbein 等采用小型种植体(骨内长度4-6 mm,直径约3.3 mm) ,并以腭骨中部作为种植区,其所治疗的12 例病人均未发生鼻腔穿通,推测原因是由于腭中部有足够的骨质支持。
5.微螺钉种植体的应用
一般来说,在患者支抗牙数量不足或无法承受正畸力的情况下需要选择种植钉支抗。前牙内收舌侧矫治的支抗,可改善尖磨牙Ⅱ类错颌,包括改善深覆颌,关闭拔牙间隙,校正颌平面,对齐中缝,推尖牙向外,推磨牙向后,上颌扩弓,排齐上颌第三磨牙等等。微螺钉在作为正畸临时支抗的应用方面越来越多样化,一些新型用法也层出不穷。
5.1 压低后牙矫治开颌,替代正颌手术
对于成年骨性开合患者而言,传统矫治无法控制后牙垂直高度,只能选择正颌手术。而使用种植钉可以有效压低后牙,甚至轻度旋转咬颌面。Umemori M 等在1 例19 岁男性骨性开牙合病例中,将纯钛小型板和螺钉种植在下颌第一磨牙颊侧,每个小型板用2 个螺钉固定,全口牙粘方丝弓矫治器。5个月后患者下颌第一磨牙被压低3.5 mm,牙合平面反时钟旋转4. 2度,开牙合畸形则被完全矫正。另外,Park Y使用微型钛螺钉成功治疗了2 例上颌磨牙升长的患者。
5.2 快速扩弓
上颌牙弓狭窄,后牙反合是正畸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一般需要对上颌进行扩大牙弓。其基本原理是腭中缝的分离以及牙齿的位移、牙槽骨的倾斜和变形,最早由Angle 等于1860年提出。Gray等认为4~25岁甚至30岁的患者都可以用此方法扩大牙弓。目前较常用螺旋扩弓器进行上颌快速扩弓,效果显著,但会造成支抗牙倾斜。Majourau 等认为螺旋扩弓还会造成开合,下面高变长。而Christ 等利用种植钉植入上颌腭部来扩大上颌牙弓,取得成功。国内沈焕等将微种植体植入犬上颌骨作为支抗,将扩弓螺旋的作用力直接传递于上颌骨进行上颌牙弓的扩大,成功扩弓并且避免了支抗牙倾斜。
5.3 推磨牙向后
轻度拥挤和采用不拔牙技术矫正安氏Ⅱ类错合常需推磨牙向后并采用最大支抗,利用腭部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是一个崭新领域。在利用摆式矫治器推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