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发作特点及诱因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烈疼痛。是神经科常见病。本病多在40岁左右发病,约为70%-80%,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多于男性,约为2:1-3:1,最近医学统计其患病率高达182.8/10万人.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头痛、头风、面风、颌痛、颊痛、目外眦痛、面痛、面游风、齿槽风范畴。
[1]发作特点:疼痛骤然或突然发作,无先兆。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
[2]疼痛性质:如刀割样,针刺样,闪电样,烧妁样,撕列样,电击样,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甚者昼夜发作,夜不成眠或睡后痛醒。
[3]疼痛部位:疼痛多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以第2,第3支的发生率最高亦较多见,首发第一支或双侧同时发病者极为罕见。疼痛以面颊、上颌、下颌或舌部最明显。部分病人发作时为了减轻疼痛常以手掌按压或用力揉搓面部,病久而出现皮肤粗糙,眉毛脱落等现象。
[4]疼痛持续的时间:持续时间比较短暂,每次发作时间仅数秒-2分钟后突然停止,也有极个别持续8-10分钟,但疼痛不甚剧烈。病初发作次数较少,可数日一次,大多数逐渐增多并加重,病程愈长发作愈频繁。
[5]发作诱因:常因洗面、刷牙、咀嚼、吞咽、说话、进食等动作刺激可诱发,以至患者不敢做这些动作。上唇外侧、鼻翼、颊部、口角、犬齿、舌及口腔黏膜等处是非常敏感的激发点,称“扳机点”稍加触动即可诱发。患者多表现为精神抑郁、面色憔悴、情绪低落等,给生活带来严重的不便和困难。
k428.com小编推荐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部位及影像学检查方法
三叉神经疼痛发作的部位,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疼痛绝大多数(98.9%)为一侧性,少数(1.1%)为双侧性,以一侧第二、三支分布区疼痛最常见,其次为第二或第三支分布区疼痛,单独第一支分布区疼痛少见。
三叉神经疼痛性质和程度 如刀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以忍受的疼痛,被认为是“折磨人类最残酷的疼痛”。部分患者甚至有以自杀来解脱的念头和行动。多在40岁以后发病,国外报道男性发病比女性少,而国内大多数报道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也有报道男女无明显差异。
三叉神经疼痛发作时常突然停止说话、吃饭等活动,皱眉咬牙、张口掩目,或用手掌用力揉擦颜面以致皮肤异常增厚、粗糙、眉毛脱落,表情极其痛苦,常伴有面肌和咀嚼肌阵发性痉挛,即“痛性抽搐”(TicDouloureux),结膜充血、流泪及流涎。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和普及,CT和MRI在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已成为首选检查方法,对发现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如肿瘤压迫、炎症等有着突出的优势。但CT不能显示压迫神经的血管,而常规MRI虽能凭借流空现象显示较粗的血管但对细小的血管显示较差,因此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常规MRI检查结果多为阴性。血管造影(DSA)能直接显示迂曲的血管影及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血管性病变,但不能显示三叉神经,也很难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随着核磁共振检查技术的应用和不断发展,如增强薄层三维体积扫描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三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三维预磁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发现压迫三叉神经的肿瘤,而且能发现压迫神经的血管及血管性病变,能够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肿瘤性病和血管性病变之间的关系,克服了CT、常规MRI、DSA等的缺陷,对明确诊断和指导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三叉神经痛的分为哪几类?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大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具有临床症状,但应用各种检查未发现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病变。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除有临床症状,同时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器质性疾病如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见于40岁以下中、青年人,通常没有扳机点,诱发因素不明显,疼痛常呈持续性,部分患者可发现与原发性疾病的其它表现。脑部CT、MRI、鼻咽部活组织检查等有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