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牙周炎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牙周炎是由菌斑引起的以牙周组织破坏为特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是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人类的口腔健康及生活质量。近年来,牙周炎与多种高发的全身系统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胰岛素的生成不足、功能不足或细胞表面缺乏胰岛素受体等机制,引起患者的血糖水平升高,糖耐量降低。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和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近年来研究显示,糖尿病与牙周炎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即糖尿病是牙周炎的一个危险因素,糖尿病的存在增加了牙周炎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反之,牙周炎也影响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甚至促进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现就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糖尿病对牙周炎的影响
与非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炎患病率及严重程度增加的观点已成为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糖尿病患者患牙周炎的风险较无糖尿病者高3倍。因此,糖尿病已成为牙龈炎和(或)牙周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此外,前瞻性研究的证据表明,血糖控制情况影响患者未来患牙周疾病的风险。早期Taylor等对患有2型糖尿病的皮马印第安人进行了1~7年的随访,以糖化血糖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9%作为血糖控制不佳的标准,结果表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牙槽骨吸收的危险性比健康者高11.4倍(95%CI2.5~53.3),牙周病进展的风险显著增加。但血糖控制良好患者(HbA1c<9%)的牙周情况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Demmer等为期5年的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涵盖了2型糖尿病患者,以HbA1c>7%作为血糖控制不佳的标准,结果表明牙周病的进展(进一步的附着丧失和牙丧失)与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2.牙周炎对糖尿病的影响
牙周炎作为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增加了血糖控制不佳的风险。成功的牙周治疗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牙周基础治疗(辅以或不辅以抗生素)能有效改善血糖控制水平,良好的牙周基础治疗可使HbA1c降低0.29%~0.65%,空腹血糖降低8.95~9.04mg/dL(0.497~0.502mmol/L)。从临床角度看,明确牙周治疗能否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英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HbA1c水平每降低1%,因糖尿病致死率即可降低21%,心肌梗死发生降低14%,微血管并发症降低37%。炎症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胰岛素抵抗和并发症密切相关。牙周炎作为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如果牙周炎是血糖控制的不利因素,那么牙周炎是否为糖尿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仍不明确。
一个系统评价总结了4个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其中三个研究调整了混杂因素后支持严重的牙周炎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的结论。例如,探诊深度>6mm的重度牙周炎患者比牙周健康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3.45倍。另一项研究仅认为牙周炎有使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后的多个前瞻性研究表明,牙周炎特别是中度或重度牙周炎未来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Chiu等纳入5885名中国台湾居民随访观察5年,发现探诊深度≥4mm的患者5年内发生2型糖尿病或前驱糖尿病的风险是牙周健康者的1.33倍(95%CI1.09~1.63)。Miyawaki等观察日本某公司2895名35~55岁血糖正常的职工,根据问卷了解基线牙周情况(有无牙龈出血和牙松动),随访5年观察血糖变化,发现牙松动与糖尿病的发生相关。Liljestrand等基于对8446名芬兰人口的13年调查与随访发现缺失牙>9颗可能预示未来糖尿病的发生。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到重度的牙周炎与2型糖尿病发生相关。Thorstensson等首次提出牙周炎增加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的观点。他们通过配对研究,对39对匹配了年龄、性别和患糖尿病时间的1型糖尿病患者随访6年,发现重度牙周炎组出现蛋白尿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无或轻度牙周炎患者。另一项对628例患有2型糖尿病的皮马印第安人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重度牙周炎的糖尿病患者因心肾并发症致死的概率是轻中度牙周炎的糖尿病患者的3.2倍(95%CI1.1~9.3)。随后针对该人群529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当糖尿病患者患有牙周炎或为无牙颌时可能预示微白蛋白尿和晚期肾病的发生。
3.牙周炎与糖尿病相互作用机制
3.1糖尿病的高炎症状态改变机体对感染的反应
早期的研究认为糖尿病可改变患者龈下菌斑构成和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因此促进牙周疾病的发生、发展。但随后的研究发现牙周组织龈下菌斑的构成在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糖尿病可能通过改变宿主对致病菌的免疫反应而加重牙周疾病,包括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改变。有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患者的单核细胞与健康人相比表现出高炎症表型,使机体处于一种高炎症状态。这些细胞对牙周致病菌的内毒素的刺激产生高水平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前列腺素E2,使龈沟液内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增加。
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趋化及吞噬功能受损使牙周致病菌更易于在牙周袋内生存。研究表明,聚集在胰岛素敏感组织的T淋巴细胞可能通过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影响糖代谢过程。虽然各类型的T淋巴细胞在牙周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有关T淋巴细胞是否加重糖尿病患者牙周病易患性的研究较为缺乏。Camen等报道,与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相比,伴有2型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牙龈结缔组织内聚集了更多的T淋巴细胞。然而由于缺乏全身健康的牙周炎患者作为对照,该研究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优势究竟是由牙周炎症本身引起的还是由糖尿病所致。Duarte等提出伴有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中聚集的T淋巴细胞主要为辅助性T细胞17和调节性T细胞,提示这类T淋巴细胞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病发展有关。同时这类患者龈沟液内检测出较高水平的IL-17,在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龈沟液内IL-17升高更为明显,进一步说明辅助性T细胞17在糖尿病患者牙周病发展中的作用。
然而该课题组的系列研究中IL-17信使RNA的表达仅在牙周炎的牙龈组织中升高,与是否患有糖尿病没有显著相关性。这可能是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所致。龈沟液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反映了宿主细胞对牙周致病菌的免疫反应情况。虽然不少证据表明IL-1β和IL-6在伴有2型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的龈沟液中升高,但是Javed等基于10个相关研究的分析认为龈沟液内炎性因子水平更多地受局部牙周炎症程度的影响,其次才是系统性疾病。一项Meta分析支持IL-1β在伴有2型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的龈沟液中升高,而IL-6和TNF-α在伴或不伴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的龈沟液内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1型和2型糖尿病小鼠对牙周致病菌的免疫反应增强,龈沟液中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增加。
3.2糖尿病的骨吸收与修复失衡
骨改建的过程始于破骨细胞造成骨吸收,随后在骨吸收陷窝内由成骨细胞形成新骨。在生理情况下,骨吸收和修复活动保持平衡,维持骨代谢的稳态。病理情况下,这两种活动失去平衡。糖尿病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牙周膜内的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使骨吸收和修复关系失衡。一些研究主要探讨了影响破骨细胞生成的因素在糖尿病患者牙周感染中的作用,如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factor κB 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RANKL是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RANK)的配体,主要表达于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或者以分泌型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
前破骨细胞表面的RANK识别RANKL并与其结合后分化为成熟破骨细胞。OPG是RANKL的另一种受体,两者结合后抑制破骨细胞发育。血糖控制情况影响RANKL和OPG的表达,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较血糖控制良好者的龈沟液中RANKL和RANKL/OPG比值升高。然而研究者没有发现血糖控制情况对牙周炎的牙龈组织内RANKL信使RNA表达的影响。Antonoglou等检测了伴有1型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血清中RANKL和OPG的水平,发现牙周炎的严重程度与血清中OPG水平相关。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糖尿病患者严重的牙槽骨吸收的原因。采用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小鼠颅骨缺损或大鼠牙齿丝线结扎建立牙周炎的动物模型研究提示,糖尿病可能通过增加骨表面细胞的凋亡影响骨吸收后的新骨形成。
Pacios等将Goto-Kakizaki2型糖尿病大鼠口腔内接种伴放线聚集杆菌以建立牙周炎动物模型,细菌感染后5周牙周膜内邻近牙槽骨区域和骨表面的凋亡细胞达90%,并伴随成骨细胞数目下降。成纤维细胞的凋亡与凋亡相关蛋白———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活化有关,使用caspase-3抑制剂能减少细胞凋亡,增加成纤维细胞数量,使新骨形成增加。通过抑制TNF-α的作用也能够使2型糖尿病大鼠的实验性牙周炎病变新骨形成增加,凋亡细胞数目减少,表明调控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一系列生长因子在2型糖尿病大鼠的牙周组织中表达降低。
另外,有关伴有1型糖尿病的牙周炎大鼠促炎细胞因子IL-17,IL-23和RANKL/OPG比值在牙龈组织的异常表达亦有报道,这些细胞因子通过影响破骨细胞形成和炎症反应的持续时间影响骨代谢平衡。
3.3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的积聚加重牙周组织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
在持续的高血糖作用下,糖与蛋白质或脂类结合,形成AGE。AGE受体(receptors for AGE,RAGE)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有研究表明,伴有糖尿病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组织中AGE和RAGE表达均升高。AGE-RAGE的相互作用与多种炎症反应的加重密切相关,并参与胶原和骨代谢过程,可能是糖尿病加速牙周炎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AGEs在组织内积聚后激活核因子κB途径,启动炎症过程,促进牙龈成纤维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和IL-6、IL-8,促进牙周组织胶原降解和牙槽骨吸收。
当AGE在牙周组织积聚时,牙周组织内胶原蛋白相互交联,使其不易降解、修复和更新。在交联的胶原蛋白中,细胞的迁移也受到阻碍。而且,炎症状态下活性增加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又加快了新生胶原蛋白的降解。因此在AGE持续作用下,牙周组织内积聚了大量的相互交联的衰老的胶原蛋白,难以抵抗牙周致病菌的侵袭。另外,AGE-RAGE作用使骨代谢失衡,使骨修复活动受到抑制,而破骨活动增强。例如,AGE能够使成骨细胞周期停止,促进细胞坏死,成骨相关基因表达下降,并进一步通过RANKL和TNF-α表达上调促进破骨细胞形成。破骨细胞表达RAGE与其配体AGE结合后促进破骨细胞的成熟。AGE的积聚和AGE-RAGE相互作用通过上调RANKL,抑制OPG形成参与破骨细胞形成。组织学研究进一步证实骨基质内AGE的积累与破骨活性呈正相关。
3.4牙周炎影响糖尿病的机制
大多数已发表的文献更关注糖尿病对牙周炎影响的机制,而有关牙周炎对糖尿病影响的机制研究较少。牙周感染的缓解使局部炎性介质水平得到改善,从而降低全身系统的炎性介质水平。此过程中的关键细胞因子有IL-6和TNF-α,这两种细胞因子均能诱导急性期蛋白的产生,参与胰岛素抵抗。通过抑制TNF-α的治疗能够改善Zucker肥胖2型糖尿病大鼠的糖耐量和牙周破坏情况。
4.小结
糖尿病与牙周疾病之间的双向关系已得到证实:糖尿病是牙周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牙周炎已成为糖尿病的第六并发症。反之,牙周炎不仅影响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而且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甚至病死率相关。多个Meta分析表明,牙周治疗对血糖控制存在有利影响。多个前瞻性研究表明,中度或重度牙周炎患者未来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现有的文献对机制的研究大多关注糖尿病影响牙周组织对特定牙周致病菌的反应,如单核细胞的高炎症表型,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趋化及吞噬功能受损,以及辅助性T细胞17和IL-17在牙周组织的高表达状态。然而有关其他淋巴细胞亚型在糖尿病患者牙周炎发病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另外,糖尿病导致骨代谢平衡失调,破骨活动加强以及骨修复减弱,加速了牙槽骨吸收;AGE的积聚和与RAGE间的相互作用加重牙周组织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有关牙周病对糖尿病的影响的机制研究较少,可能是由牙周感染所致的全身促炎因子水平升高,加剧胰岛素抵抗所致。今后仍需要进一步阐明牙周感染是否为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潜在机制。最后,综合牙周炎与糖尿病病因的复杂性,人们对两种疾病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势必为牙周炎和糖尿病的筛查、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策略,改变患者全身和口腔健康管理模式。
相关推荐
重度牙周炎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重度牙周炎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牙周炎是由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炎症相关性疾病,导致牙齿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破坏,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严重时会导致牙齿松动,甚至丧失,是我国成人牙齿丧失的首位原因。由于牙周炎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人没有定期口腔检查的习惯,缺乏对口腔健康的重视,所以导致重度牙周炎患病率较高。根据最新的专家共识,个体水平重度牙周炎的诊断标准为2颗及以上患牙具有下述前三项临床特征(如果仅有2颗患牙,则必须为不相邻患牙且位于不同象限):①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6mm;②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5mm;③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2;④牙齿松动;⑤炎症较明显,可伴有牙周脓肿;⑥后牙存在Ⅱ度或Ⅲ度根分叉病变。
牙周非手术治疗目的是消除局部及系统性致病因素,消除危险因素,使炎症降低到最轻程度,也是下一阶段治疗的基础。本文拟从菌斑控制、机械治疗、牙合治疗、药物治疗、激光等5个方面,就重度牙周炎非手术治疗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菌斑控制
每次就诊都应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教育并指导患者自我菌斑控制方法,戒除不良习惯如吸烟等,并消除菌斑滞留因素及其他局部刺激因素,如充填龋洞、改正不良修复体等。菌斑控制是预防和治疗牙周病的必需措施,是牙周基础治疗的重点。因为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即使除去之后还会不断地在牙面重新形成,因此必须坚持每天彻底地清除菌斑,才能预防牙周病的发生和复发。Cortellin等研究认为,良好的口腔卫生、牙周支持治疗计划的依从性以及戒烟是维持积极牙周治疗后长期稳定疗效重要条件。菌斑控制的方法较多,有机械性和化学性方法,目前仍以机械清除菌斑效果最为确切。
自我菌斑控制方法包括改良Bass刷牙法以及应用牙线、牙间隙刷、家用冲牙器等。化学方法将在药物治疗中详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碳酸氢钠粉末喷砂设备开始在牙周治疗中应用,它可以高效安全的清除龈上菌斑,但因为其对根面组织和牙龈上皮损伤较大,并不适合清除龈下菌斑。
近年来,随着低研磨性的甘氨酸粉末和龈下喷嘴的应用,喷砂技术逐渐开始应用于清除龈下菌斑,因其具有一些优势,因而对牙周病患者维护期的菌斑控制尤为适宜。根据第7届欧洲牙周病学大会会议共识,甘氨酸粉末龈下喷砂能够比手用器械和超声器械更有效的去除龈下菌斑生物膜,且治疗时间更短,患者舒适度更高,然而远期临床和微生物学结果并无明显不同,对于牙石仍需超声或手用器械清除。
2.机械治疗
机械治疗包括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是牙周非手术治疗的核心内容。根据使用器械不同,可以分为手动刮治和超声刮治。手用器械是传统的治疗器械,也是多数临床研究评价和比较新治疗方法有效性的“金标准”。但其用时较长、操作者较费力,虽然刮治后的牙根表面更为光滑,但根面物质丧失较多。
现今充足的临床证据表明,以往SRP刻意去除牙根表面感染牙骨质的概念不再合理,而应该采取更为轻柔和保守的根面清创。根据第一届欧洲牙周病学研讨会,根面清创的定义是在龈下轻柔的使用器械进行治疗以扰乱或去除获得性生物膜。根面清创仅推荐在PD≥5mm的位点进行。根面清创贯穿牙周治疗的各个阶段,但主要是在牙周支持治疗阶段应用。
超声器械是目前SRP的主要器械,包括磁致伸缩式和压电陶瓷式。众多临床试验表明,手用器械和超声器械治疗慢性牙周炎,其临床反应具有一致性,相比之下,超声器械更省时省力,效率更高,微流和空穴效应还可产生抗菌作用,保存根面物质较多,且与Gracey刮治器相比,超声工作尖能够探入牙周袋更深位置。根据治疗频次可分为常规SRP、一次性全口刮治(full-mouth scaling,FMS)以及全口抗感染治疗(full-mouth disinfection protocols,FMD)。常规SRP将口腔分为4个或6个区段进行,每次间隔1~2周,在此期间袋内细菌可能会再次生长和定植。FMS指在24h内完成全口SRP,防止余留的未经治疗牙周袋再次感染已治疗的牙周位点。
FMD由Quirynen等在1995年最先提出,除了考虑余留牙周袋,同时也考虑了其他口内间隙,如舌及扁桃体引起再感染的风险,进而在治疗中包括了舌面清洁和使用氯己定进行广泛的抗菌治疗,具体方法为24h内分2次就诊进行SRP,每次半口,每次就诊时间在1h内,每次刮治完使用1%氯己定凝胶刷舌背1min、0.2%氯己定溶液漱口2min(最后10s漱口清洁扁桃体)、所有牙周袋内注入氯己定凝胶,每天2次用氯己定溶液含漱1min并持续2周。
Santuchi等研究表明,常规SRP和FMD的临床效果相近,在患者就诊前后恐惧、焦虑、疼痛等方面体验相似,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也无明显差异。Preus等进行了一项为期5年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发现SRP组和FMD组失牙数、失牙原因和时间等均无明显差异,2种方法对牙齿保留效果相近。FMS和FMD有利于减少患者就诊次数,提高复诊率。Quirynen等认为,FMD方案对于有高度交叉感染风险的患者更有利,例如菌斑控制不佳、重度牙周炎以及未治疗区域菌斑牙石较多的患者。
Eberhard等对于以上3种治疗方式进行系统回顾,包括12个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共389例患者,具体指标为失牙数、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等,结果显示对于慢性牙周炎而言,3种方式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并建议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意愿和治疗计划实施的便利性来选择治疗方式。我国有学者认为,由于重度牙周炎患者病情较重,如果一次性完成治疗,所需时间较长,易造成医生和患者疲劳,往往导致清创不彻底,需要再次刮治,因此更建议分区刮治,以便减少每次就诊的工作量。此外,多次就诊也有利于反复进行口腔卫生宣教。
传统SRP在临床工作中存在局限性,因为在牙周袋内盲法操作,无法准确判断是否清除所有的菌斑牙石,且操作者自身的经验和熟练度也会影响最终的治疗结果。牙周内窥镜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为在直视下进行龈下刮治提供了可能,理论上清创效果优于传统SRP。廖雁婷等研究认为,使用内窥镜辅助SRP对前牙PD≥6mm的位点,治疗后3个月时与对照组相比平均PD分别为3.2、3.7mm,平均AL分别为2.9、3.6mm,差异有显著性,认为使用内窥镜进行牙周治疗能改善深袋和单根牙中长期预后。但Michaud等研究发现,使用内窥镜辅助SRP对多根牙进行刮治与传统SRP相比,根面残余牙石只有在PD≤6mm的邻间隙有显著减少,在较深的部位和深根分叉病变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Blue等研究发现,使用内窥镜辅助SRP虽然降低了BOP位点数,改善了牙龈炎症,但在减少PD和AL方面与传统SRP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以上各研究结果不一致,仍需长期观察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Poppe等研究发现,使用牙周内窥镜进行牙石探查与牙周探针相比,没有发现引起明显焦虑或疼痛。Osborn等研究认为,使用牙周内窥镜辅助传统触觉探针进行可视化牙石探查,能够在再评估阶段更精确的探测牙石,因此辅助使用内窥镜对牙周治疗的再评估阶段是最有帮助的。
3.牙合治疗和松牙固定术
牙合治疗是指通过多种手段达到建立起平衡的功能性咬合关系,有利于牙周组织的修复和健康。牙合创伤可加重和加速牙周炎的破坏过程。重度牙周炎患者由于牙槽骨严重吸收,牙周支持组织减少,即使原来可以耐受的正常强度咬合力也可能超负荷,造成继发性牙合创伤。因此,在牙周组织炎症控制后应进行必要的咬合调整,以建立平衡的咬合关系,有利于牙周组织愈合和修复。
常用方法包括选磨法、牙体牙列修复、正畸治疗、正颌手术、牙周夹板、牙合垫和拔牙等。重度牙周炎常伴有牙齿明显松动,经过SRP,炎症消除并建立平衡牙合后,多数患牙松动度能减轻,但动度较大的牙齿很难恢复正常,因而影响咀嚼功能,或产生继发性牙合创伤。通过牙周夹板将松动患牙连接,并固定在健康稳固的邻牙上,可分散牙合力,减轻患牙负担,有利于牙周组织修复及提高咀嚼效能。常用方法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暂时性包括传统钢丝结扎、钢丝联合复合树脂夹板、光固化树脂粘接、纤维条带加光固化流动树脂、Super-Bond粘接剂等。在牙周基础治疗及手术治疗完成后,观察6~12个月,如炎症控制、病情稳定,可更换成永久夹板,包括各种可摘式、固定-可摘联合式和固定式永久夹板。
4.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牙周病的辅助治疗手段。对于以下情况如个别感染部位器械不易到达,难以彻底刮治,残留炎症不能控制,或为了防止口腔内其他部位的微生物再定植于牙周袋,或对于牙周病易感患者,为了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或由于出现牙周组织的急性感染,或对于伴有某些全身疾病的患者,均可适当局部或全身用药。但药物治疗只能作为机械治疗的辅助手段,一般只在龈下刮治后视需要而用,绝不能取代机械治疗。
4.1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治疗可避免全身用药的诸多副作用,且具有较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优点。目前常用的局部药物有:含漱及冲洗药物、涂布消炎收敛药物和缓释及控释抗菌药物。有些超声洁牙机上配有给药装置,在进行机械治疗的同时用药物溶液冲洗。含漱及冲洗药物常用的有0.12%~0.20%氯己定溶液、3%过氧化氢溶液、甲硝唑或替硝唑含漱液、臭氧水溶液等,具有抑制菌斑堆积、减轻牙龈炎症等作用。
常用的涂布消炎收敛药物包括碘甘油、聚维酮碘等,碘酚因其腐蚀性较强,现已少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与全身应用相比,其优点:位点特异性给药、低剂量需求、绕过药物首过代谢、减轻胃肠道副反应、降低给药频率等,可增强患者依从性。临床常用的有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盐酸多西环素凝胶、甲硝唑药棒、氯己定片、四环素纤维等,其中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应用最广。
Soeroso等研究认为,SRP后辅助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可抑制牙周病原体的再生,降低牙周病原体复发风险。Gonzales等研究发现,在洁治和刮治后立即在PD≥5mm的牙周袋内插入氯己定片,6个月后实验组CAL增加1.17mm,而安慰剂组增加0.7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龈下微生物中红色复合体显著减少。Marjolein等研究认为,带有化学药物冲洗的超声器械在改善CAL、PD等反映牙周炎症的临床指标上并无明显额外作用。
4.2全身用药
全身用药主要药物包括抗菌类药物、免疫调节类药物及中药等。
4.2.1抗菌药物
全身用抗菌药物可到达深袋底部及根分叉等器械难以到达区域,杀灭侵入牙周袋壁微生物,清除口腔中牙周生态系以外的病原体,防止病原菌在牙周袋内再定植,多用于中重度牙周炎、伴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对常规治疗反应差的患者,但其到达牙周袋内药物浓度相对较低,易诱导产生耐药菌株,可能带来胃肠道反应、全身过敏反应,长时间大剂量使用还易引起菌群失调。临床常用的主要药物有硝基咪唑类药、四环素类、青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
Zandbergen等对28篇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发现成年的牙周炎患者使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辅助SRP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加权差值PD为1.41mm,CAL为0.94mm。研究表明,四环素类药物除对多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外,还能抑制胶原酶及其他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抑制结缔组织破坏,阻断骨吸收,促进牙周组织再生,此作用不依赖于其抗菌性。Preshaw等认为,亚抗菌剂量多西环素(subantimicrobialdose doxycycline,SDD)(20mg,2次/d)辅助SRP治疗与对照组相比,可更多地获得CAL和PD的改善,不会导致细菌耐药性,且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Sgolastra等的系统综述也支持这一观点。
2015年美国牙科学会对SRP伴或不伴辅助治疗进行系统回顾,结果发现全身应用SDD或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可使CAL增加约0.35mm,局部使用氯己定片可使CAL增加约0.4mm,使用二极管激光的光动力疗法可使CAL增加约0.53mm,以上四项结果的证据具有中等把握度。结合证据水平以及权衡治疗的获益和潜在风险,相关指南对SDD推荐强度为支持,其余3种辅助治疗手段均为弱推荐。
4.2.2免疫调节类药物
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但是组织破坏的程度和严重性主要取决于宿主-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当宿主免疫炎症反应活性不足或过度则导致疾病发生,牙周破坏。应用免疫调节类药物可减轻组织炎症,抑制牙槽骨吸收和附着丧失,延缓疾病进展。小剂量多西环素可起到调节宿主基质金属蛋白酶作用。全身应用米诺环素亦可起到调节宿主免疫炎症反应作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阻断花生四烯酸代谢为前列腺素,抑制炎症细胞释放前列腺素等作用,抑制牙槽骨吸收,理论上对牙周炎治疗有效。目前关于NSAIDs用于治疗牙周病的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尚少,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仍需进一步观察及评估。牙周炎是一种炎症相关性疾病,临床和组织学观察以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补体系统参与牙周炎发生发展。一些补体特异性药物已经在临床试验中用于其他炎症性疾病治疗,其中C5aR抑制剂PMX-53能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他口腔微生物的过度生长,且具有良好的安全记录,它和其他潜在的补体靶向药物在将来有望成为牙周炎的辅助治疗手段。然而,宿主免疫反应调节药物通常仅被推荐作为治疗牙周炎的最后手段。
4.2.3中药
根据中医理论,用于治疗牙周病的中药主要由补肾、滋阴、凉血等成分所组成。目前应用于牙周病治疗的主要有各种不同成分的中成药制剂、中草药方剂、局部应用制剂、中草药提取物等。孟凡利等研究发现,对中老年慢性牙周炎治疗过程中,以古方六味地黄丸为基础的补肾固齿丸配合牙周基础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牙周基础治疗组,可能与其能促进牙槽骨新骨形成、降低炎症因子有关。童钰鑫等通过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黄芩类制剂局部应用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在降低PD、改善牙龈出血及细菌学指标方面,疗效优于单纯基础治疗,未出现明显临床不适,而对于AL的改善则有待观察。有研究发现,基础治疗加翻瓣术后,在病损区植入黄芪粉末,与单纯基础治疗加翻瓣组相比,PD、CAL改善有显著性差异,认为黄芩类制剂局部辅助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马玥等进行体外实验,发现适宜浓度的丹酚酸B(中药丹参主要活性成分)能有效促进人牙周膜细胞成骨分化。陈利娇等研究表明,中药黄芩提取物黄芩素能促进人牙周膜细胞的骨向分化能力,具有辅助牙周再生治疗的潜能。中药作为牙周病治疗中的一种辅助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发掘。
5.激光
口腔科常用的激光按工作介质可分为三类,一是气体激光,如CO2激光;二是固体激光,如铒,铬:钇-钪-镓-石榴石激光(erbium,chromium:yttriumscandium-gallium-garnet laser,Er,Cr:YSGGL,又称水激光)、钕钇铝石榴石激光(neodymium:yttrium-aluminium-garnet laser,Nd:YAGL)和掺铒钇铝石榴石激光(erbium-doped:yttrium,aluminium-garnet laser,Er:YAGL);三是二极管激光(gallium-aluminum-arsenide diode laser)。光动力疗法(photo dynamict herapy,PDT)是用光敏药物和激光活化治疗疾病的一种新方法,其作用原理是光敏剂(如甲苯胺蓝、亚甲蓝)能够首先被组织中的细菌吸收,在接受可见光照射后产生游离氧或自由基,具有细胞毒性,从而杀灭细菌。
对激光的研究表明其具有选择性减少生物膜环境、去除牙结石和中和内毒素、去除龈沟上皮以利于再附着和降低袋深、促进伤口愈合的生物刺激效应等作用。激光的应用可以减轻疼痛、降低牙本质敏感、减少出血等,患者舒适度较高。一项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在PD≤5mm的慢性牙周炎患者中,二极管激光(800~980nm)辅助SRP比单独SRP疗效更好。Saglam等研究发现,Er:YAGL和Nd:YAGL联合治疗慢性牙周炎,3个月后与基线相比临床参数显著改善,在≥7mm的深袋激光组平均PD和CAL分别为2.62、2.25mm,SRP组分别为3.25、2.91mm,激光组相对改善更多。Kelbauskiene等研究发现,使用Er,Cr:YSGGL辅助SRP与单独SRP相比,3个月后颊舌侧PD降低分别为2.03、1.96mm,SRP组为0.99、0.94mm,激光组在改善PD方面更有效;该作者另一项为期1年的研究发现,以轻到中度牙周炎患者的单根牙为研究对象,1年后Er,Cr:YSGGL辅助SRP组平均PD为2.75mm,CAL为2.8mm,SRP组PD为3.31mm,CAL为3.4mm,激光组优于SRP组。
Gupta等发现,使用Er,Cr:YSGGL辅助SRP的闭合清创术与传统开放翻瓣清创术相比,基线后6个月CAL降低相似,激光+SRP组与翻瓣组相比,PD平均为4.47、3.33mm,牙龈退缩平均为1.60、2.93mm,牙龈指数治疗前后差值分别为0.52、0.95,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差值分别为0.53、0.85,尽管翻瓣组在降低PD、牙龈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方面更有效,但激光+SRP组因其牙龈退缩较少,在前牙美学区或许可以替代传统翻瓣术。多位学者认为,使用Er,Cr:YSGGL多次照射可延迟牙周袋内壁上皮愈合,去除牙周袋外壁游离龈缘下5mm宽牙龈上皮可延迟牙龈上皮向袋内壁方向迁移,延迟长结合上皮愈合,使牙周膜细胞优先占领根面,以利形成新附着。
多项循证研究结果表明,激光辅助的SRP与单独SRP相比,短期临床观察指标差异有显著性,长期临床结果改善并无明显优势。尽管有大量临床试验研究激光在牙周炎治疗中的应用,然而由于激光波长、使用时参数等不同,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任何特定波长的激光优于传统的治疗方式。激光在牙周治疗中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6.小结
重度牙周炎治疗较复杂,通常需要非手术治疗、牙周手术及多学科联合治疗,且预后判断较困难。随着牙周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新药物、新技术、新器械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其效果仍需大样本长期临床研究评估。
牙周炎与阿尔兹海默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牙周炎与阿尔兹海默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系统退行性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记忆、认知及语言的障碍和人格改变,特征性病理改变为脑组织中的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元丢失及炎症反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AD患者逐年增加,在我国,预计到2050年AD患者将达到2800万。研究表明,AD造成的认知功能丧失所产生的危害仅次于晚期癌症和脊髓损伤,这对患者本人、家庭以及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负担。但AD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因此,研究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为AD的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尤为重要。
临床上大多数AD为散发性,提示AD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有学者提出外周感染可能是AD的病因或危险因素。牙周炎是成年人常见的口腔感染性疾病,是一种主要由革兰阴性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塞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等)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研究表明,牙周炎除了危害口腔健康外,还与全身多个系统疾病相关。牙周炎与AD均是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牙周炎可能与AD的发生发展相关。本文就近年来牙周炎与AD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可能的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牙周炎与AD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Gatz等对瑞典106对65岁以上的同卵双胞胎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在排除基因干扰后发现,35岁以前牙齿丧失一半及以上的双胞胎成员患有AD的危险是其他双胞胎成员的5.5倍(OR=5.5,95%CI:1.22~24.80),牙周炎是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提示早年或中年患有牙周炎可能是晚年患有AD的重要危险因素。牙齿丧失的原因除牙周炎外,还有龋齿及外伤,因此,牙齿丧失并不是评价牙周炎的可靠标准。牙槽骨的吸收程度是评价是否患有牙周炎的可靠指标。
Shin等用曲面断层片对185名60岁以上的受试者牙槽骨吸收状况进行评估发现,有牙槽骨吸收的老年人出现认知功能损害的概率是无牙槽骨吸收者的2.40倍。上述研究提示牙周炎可能会增加AD的患病率,促进AD的发生。牙周炎与AD还可能存在剂量应答关系。Gilmontoya等发现,重度牙周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损害程度是无牙周炎或轻度牙周炎者的3倍多(OR=3.04,95%CI:1.69~5.46)。Martande等发现,在中老年人群中,AD患者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明显比正常人高,且这些指数的高低与AD患者认知损害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认知水平低的人群中患牙周炎的概率高可能是由于认知功能损害导致口腔保健行为缺乏造成的,但不能完全说明指数越高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就越严重。因此,Kamer等使用PIBPET检测38例AD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正常时的老年人脑部,发现脑组织中Aβ的沉积量与临床附着丧失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AD与牙周炎的确存在相关性。上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牙周炎与AD存在相关性,但这些研究的局限性必须考虑。因为对牙周炎和AD的相关测量是同时进行的,并不能反映牙周炎与AD的因果关系。要进一步明确牙周炎是否是AD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则需要精密设计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长期观察追踪病变发展过程来说明。
2.牙周炎与AD相关性的可能生物学机制
牙周炎与AD相关性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有以下几种假说被提出:(1)牙周致病菌及相关炎性因子激发脑组织中的炎症级联反应、破坏脑血管结构;(2)共同的危险因素促进两种疾病同时发生发展。
2.1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牙周致病菌及其相关的炎性因子可引发AD患者脑组织中的炎症反应。已有研究证明,牙周致病菌可通过炎症影响许多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如冠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因此,推测牙周致病菌也可通过炎症影响AD的发生发展。
目前提出的可能机制如下:(1)细菌及其毒力因子进入脑组织,直接作用于相关细胞,激活脑组织中的炎症级联反应;(2)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引发机体系统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状态的改变,使循环系统中炎症因子水平上升,从而激活或扩大脑组织中的炎症级联反应。脑组织中长期的慢性炎症可促进Aβ的沉积、tau蛋白的过磷酸化,同时改变血脑屏障的渗透性,使从中枢神经系统流向外周的Aβ减少,使Aβ、过磷酸化的tau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堆积,导致神经元受损。此外,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还对神经元有直接的毒害作用。
2.1.1牙周致病菌及其毒力因子的作用
研究发现,AD患者与非AD患者脑中的牙周致病菌及其毒力因子存在显著差异。Poole等发现,AD患者脑中检出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LPS概率比非AD患者高(P=0.029)。Riviere等在研究口腔螺旋体是否能感染人脑组织时发现,14/16的AD患者脑中检出了螺旋体,而只有4/18的非AD患者脑中检出了螺旋体(P<0.001)。上述研究说明,牙周致病菌及其毒力因子可直接进入脑组织,但其具体的机制途径尚未明确。有两种假说被提出,一种假说认为是通过循环系统途径:拔牙、刮治术、根面平整术、正畸治疗、牙齿修复以及日常刷牙、咀嚼等均会造成一过性菌血症或内毒素血症,而牙周炎患者糜烂肿胀的牙周袋组织使得牙周致病菌及其毒力因子更易进入循环系统;不受血脑屏障保护的侧脑室也为循环系统中的细菌进入脑组织创造了条件。另一种假说认为牙周致病菌可以直接通过神经进入脑组织中。
Riviere等在AD患者的三叉神经中发现口腔相关螺旋体为这一假说提供了证据。进入脑组织的细菌及其毒力因子可通过Toll样受体2(TLR-2)和TLR-4机制启动经典内源性免疫信号通路,激活小胶质细胞,释放TNF-α、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使大脑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此外,细菌及其毒力因子还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来激发脑组织中的炎症反应。Poole等在使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建立牙龈卟啉单胞菌口腔感染动物模型时发现,感染12周时,小鼠小胶质细胞中出现了补体激活产物C3、C9,6/12的小鼠脑中检测出牙龈卟啉单胞菌的DNA(P=0.006);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在24周时小鼠小胶质细胞中的补体含量依然很高,并且有4/12感染小鼠海马CA2区锥体神经元受到了C3、C9激活片段的影响(P=0.032),小鼠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DNA检出率也升高至9/12(P=0.0001)。
2.1.2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的炎性因子的作用
研究发现,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高的人群患AD的风险高,AD患者血浆中的TNF-α水平(13.0±4.3)明显高于非AD患者(8.2±4.7)(P<0.01),因此推测循环系统中的炎性因子可能会影响AD的病程。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炎性反应疾病。在牙周炎患者中,牙周致病菌激活宿主的免疫反应,导致牙周组织呈现炎症状态。据统计,1例中到重度牙周炎患者,根据病变累及牙齿的数目,其炎性牙周组织的面积可达8~20 cm2。当患有牙周炎时,局部及全身系统的炎性标志物会升高。
Kinane等发现,在牙周炎的活动期,龈沟液中的IL-1水平会上升。Loos发现,与牙周健康组相比,牙周炎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及血浆中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此外,在牙周炎的进展期,其他促炎症因子如IL-6、TNF-α在血浆中的水平也明显升高。IL-6、TNF-α、IL-1或C反应蛋白等与牙周炎相关的炎性因子,进入循环系统后可能会引起脑组织中的炎症反应。
上述的炎标记物对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的影响途径,目前有以下几种猜测:(1)由循环系统通过缺乏血脑屏障的侧脑室进入中枢神经系统;(2)由循环系统通过血脑屏障中的通透性微血管、特异的细胞因子转运体、渗透性增加的血脑屏障进入到中枢神经系统;(3)通过激活脑内皮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诱导分子,如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PG)等。这些炎性因子,一旦进入脑组织,可直接提高脑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水平,或者可通过激活胶质细胞分泌炎症因子间接导致炎症因子水平上升。高表达的炎症因子可直接损害神经元,同时如果脑组织中的胶质细胞正处于预激或激活状态,这些促炎症因子会加剧脑组织中的炎症级联反应,从而进一步损害神经元,影响AD的病理过程。
2.2脑血管的改变
研究表明,牙周致病菌能损害内皮细胞、激活凝血细胞、增加凝血因子的浓度、富集血小板、促进血栓的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循环系统进入到脑血管中的细菌毒力因子及其相关的炎性因子可促进或激发脑血管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随之产生的缺血缺氧可直接损伤神经元细胞。此外,Zandi等指出,血小板是Aβ的前体蛋白(APP)的主要来源之一,脑血管中富集的血小板可能会加剧脑组织中Aβ的产生,促进AD的病理过程。
2.3共同的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AD和牙周炎之间还存在着共同的危险因素,这些共同的危险因素可能会促进两种疾病同时发生发展。
2.3.1吸烟
吸烟是牙周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吸烟者较非吸烟者牙周炎的患病率高,病情重。吸烟者的牙周探诊深度、牙槽骨吸收量、牙齿丧失数目都较非吸烟者高,且存在剂量应答关系,重度吸烟者发生牙槽骨丧失的危险比值远高于轻度吸烟者。同时,吸烟与AD也具有相关性。Anstey等对吸烟和AD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评价,在对纳入的19篇前瞻性研究进行Meta分析后发现,吸烟人群患AD的危险比值显著高于非吸烟人群。烟草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焦油、尼古丁等。
尼古丁可促进破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破坏骨代谢的平衡,导致牙槽骨的吸收。尼古丁还可与神经元细胞上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竞争性地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破坏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影响中枢神经的功能。同时,一氧化碳使血液中的氧气减少,心率、脉搏加快,血管发生狭窄,微循环功能发生障碍,加重了尼古丁的毒害作用。吸烟对牙周炎和AD的影响可总结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进入机体后,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使之发生功能障碍,从而激发或促进两种疾病的发生。
2.3.2肥胖
肥胖是牙周炎又一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群牙周炎的患病率及病情严重程度都高于非肥胖者。同时,肥胖与AD也存在相关性,研究显示,中老年期肥胖的人群患AD的危险比值显著高于非肥胖人群。体内的脂肪组织可分泌IL-1、TNF-α等细胞因子,IL-1、TNF-α在牙周炎及AD的发展中都有着重要影响。肥胖可通过增加血清中IL-1、TNF-α的含量来加重牙周炎的发展,而通过血脑屏障的IL-1、TNF-α又可使大脑组织呈现慢性炎症状态,促进AD的发展。
3.结语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渐加深,AD的发病率和患者数量也随之上升和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危害也日益严重,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AD的药物,如乙酰胆碱抑制剂、n-甲基-d受体拮抗剂等只能缓解AD患者的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恢复已变性的神经元或终止神经元病变的进程,因此,预防AD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牙周炎是口腔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虽然牙周炎导致AD的机制尚未明确,流行病学的依据亦不足,但牙周炎患者较非牙周炎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严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牙周炎可在临床上进行有效的防治,因此,通过积极防治牙周炎,从而降低AD的风险,对减轻AD患者及社会负担有重要的意义。
牙周病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牙周病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1. 牙周病基础治疗
1.1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的频次和方法
龈下刮治疗方法和根面平整治疗方法,主要是指使用龈下刮治器械对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菌斑和牙结石进行去除。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病情来确定治疗的频率和次数,可以进行一次性刮治或是进行分区刮治,手工刮治和超声刮治是常用的刮治方法。
1.1.1 SRP的频次
在使用SRP治疗使,是将患者的口腔进行分区处理,可以分成四个区也可以分成六个区,每个星期对一个区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需要四至六个星期完成治疗。在进行机械性刮治三至七天后细菌可以再次生长和定植。对全口腔进行一次性牙周治疗,主要是可以使牙周袋内的细菌在短期内不再生长,有效的降低再次感染的可能性同时可以使感染的周期变长。
很多专家在对一次性牙周治疗方法、对慢性牙周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并将七篇和十二篇研究结果进行临床的试验,再进行三个月至半年的回访。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后可知,牙周病在使用一次性治疗后的效果要好于分区刮治但是其治疗的范围较小。在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时我们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不禁相同。有大部分专家认为,在对治疗方案进行选择时,首先应考虑病人所选择的治疗方法,然后在对医生的实际技术和所获得的效益等进行考量。在近些年来,又有一部分专家对分区治疗和一次性牙周治疗的临床表现和感染的周期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在对探疹的深度和出血量等临床表现和指标的改善上,还是对牙周治病菌的控制能力上,一次性牙周治疗和分区治疗的效果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1.1.2 SRP的方法
在对牙周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目前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手用器械进行SRP,在对根面和后牙进行治疗,由于位置和形态比较特殊,所以在使用手术器械进行治疗时治疗的角度回给治疗者带来一些麻烦,比如,不能连贯的进行治疗、达不到预期治疗的效果、会给患者带来不舒服的感觉、手术后牙根面会变得比治疗前敏感等。超声刮治的方法主要的优势有,操作简单、治疗效果好、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对牙根部进行更好的清理,这种方法也是目前经常使用的方法。
在进行临床治疗后可使患者的各项指标得到明显的改善,例如,PD、BOP、菌斑指数和细菌的再生时间,在临床研究中超声龈下刮治法与手工刮治法在对比后物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治疗中超声龈下治疗可以直接达到病灶部位,使治疗变得更准确。在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对中度牙周炎治疗的过程中,超声器械可直接到达牙周袋底部的0.78毫米处,在治疗的效果上要好于手工刮治法。在对牙菌斑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超声刮治法可以明显的将螺旋体和可动菌的数量减少。
1.2 松牙固定术
在进行牙周病治疗时,对牙齿松动的治疗时治疗的关键。在对医学著作进行考证后,大多数牙科医生都认为在治疗牙齿松动时最好的治疗方法是牙周加板固定法,这种方法在对中度牙周病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牙周板在使用的时间上可以分为临时使用和终生使用,在治疗时一般先使用临时的牙周板对已松动的牙齿进行固定,我们较长用的是纤维加强复合树脂加板、不锈钢丝联合复合树脂加板或是Super-Bond粘合剂。在对牙周病进行基础治疗和手术治疗后应继续观察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在复查后病人的情况得到较好的控制后,可以用将临时性加板换可成终生使用的夹板,夹板的类型主要包括可摘取式固定夹板、人工牙冠套筒。
2. 药物治疗
2.1 抗生素类药物
2.1.1 局部用药
在对牙周病进行治疗时,对口腔局部治疗时可使用局部冲洗、含漱口水、涂布或是缓释等方法。在现在我们常使用的洁牙机可以将药品进行直接的放置,在进行超声龈下治疗的同时间药直接送达到患处进行冲洗,并可以持续给药,在一定的程度上使超声治疗的效果提升了,并达到患者所需的治疗效果。
2.1.2 全身用药
在对牙周病进治疗时,使用全身用药的主要的原因是对全身系统疾病进行治疗,比如说,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和人工瓣膜植入的病人,或者是在进行基础治疗时效果不明显的患者,还有就是在治疗中极易引起感染的病人。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使用的是含有硝基咪唑类的药物,具体的药品有:替硝锉、甲硝唑和奥硝唑;还可以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具体的药品有:多西环素、四环素和米诺环素;在治疗中青霉素类药物也是常使用的,具体的药品有:阿莫西林;大环内酯类药物在治疗中也较常使用,具体的药品有:罗红霉素、螺旋霉素和阿奇霉素。在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是联合用药的方式来巩固治疗的效果,可以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
2.2 免疫调节类药物
2.2.1 多西环素和化学修饰性四环素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使用SPR治疗时,可以使用多西环素和化学修饰性四环素进行辅助性的治疗,使用的方法是每日两次,每次使用二十毫克,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病痛。
2.2.2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抗炎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变为代谢的途径。在临床中常使用的药物有布洛芬、吲哚美辛等。牙周炎的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牙槽骨吸收,在牙周病发生病变和牙槽骨的吸收时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前列腺素。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前列腺素的分泌,可以使用NSAID,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牙周病进行治疗;但是这类药物也有一定的缺点,在临床上较少使用,需要在临床上对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2.2.3 阿齐霉素
阿奇霉素中的主要成分是十五元环内脂类抗生素,可以有效的治疗中重度牙周病。(1)其主要的优点是使用的疗程短并可以有效的对抗革兰阴性菌;(2)阿奇霉素可以更好的长期的起到抗炎的作用。巨噬细胞的变态反应是导致牙周病患病的主要原因,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细菌产物和脂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刺激,阿奇霉素在治疗牙周病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3)阿奇霉素对牙周组织进行治疗时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帮助牙周组织的重建。阿奇霉素可以很好的控制免疫系统功能,但是如果服用小剂量多西环素,长期服用会给病人带来不良的反应,效果没有阿奇霉素明显。
3. 新技术辅助牙周病治疗
3.1 牙周内镜
在对牙周病进行治疗时,目前临床常使用的是老旧的SPR,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对牙周袋内进行治疗时,一般都是盲法操作,在对牙菌斑和牙石进行清理后,没有办法对是否清理干净没有进行准确的判断,在操作的过程中医生对技术的娴熟程度和治疗的经验都可以影响到治疗的结果。在使用牙周内径技术后,可以使治疗者更准确的对龈下刮治的位置进行确定。牙周内镜可以多角度、多方位的对牙周袋进行直观的影像观察,操作人员可以更直观、更清晰的使用龈下刮治法对牙周病进行根治,在对牙石进行清理时,所得到的效果要好于之前所使用的SPR。在对牙周病进行治疗时,被治疗者可以避免牙龈被切开的疼痛,不用进行麻醉,这也规避了患者因使用麻药所带来的风险和对牙龈组织的伤害。
3.2 激光治疗
在临床中,治疗牙周病所使用的激光治疗的方法,激光治疗的种类主要有CO2激光、半导体二极管激光、铒:钇-铝石榴石激光和铒、钕:钇-铝石榴石激光、铬:钇-钪-镓石榴石激光等。使用CO2激光、半导体二极管激光和Nd:YAGL治疗后,可以有效的治疗牙周病,改善口腔内的环境,如果将其直接作用到牙根面可以有效的去除牙面的菌斑但是会引起根面发热受到损伤。使用Er:YAGL激光技术,可以将牙面上的牙菌斑有效的去除并改善口腔内的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在进行治疗时可以减少对口腔内组织的伤害,在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但是在临床中的效果还不能确定。通过相关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临床中使用激光治疗,只使用SRP进行牙周病治疗的效果没有通过Er:YAGL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好。在对治疗结束后的患者进行回访后,可以发现老旧的机械治疗方法和Er:YAGL治疗的疗效方法无明显差异。还有专家通过研究后发现,在对牙周病进行治疗时,使用超声仪器的治疗效果要好于激光治疗。如果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治疗效果会更加明显。
3.3 光动力疗法
在现代对牙周病进行治疗时,单独的或是辅助的使用SPR的光动力治疗方法,被运用到实际的牙周病的治疗过程中。在波长达到要求的时候,对多种致病微生物进行去除的过程中,使用低功率激光的光敏治疗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可以有效的防止病菌因长期使用药物而产生的抗药性。有的专家讲七篇RCT的平行设计进行了综合分析,在进行分析后可知使用PDT对牙周病进行治疗时只能起到简短的治疗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更加关注,在对牙周病治疗的过程中,牙周非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在对牙周病的基础治疗中可以起到非常中的效果并可以很好的根治牙周病,在进行临床治疗时非手术治疗方法在对牙周病治疗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并使用。
来源:刘艳.牙周病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7,4(17):11-12+14.
肥胖、糖尿病和牙周疾病的三角关系
肥胖、糖尿病和牙周疾病的三角关系
早在六十年代,国立医学研究院(NIH)的科研人员来到了希拉河上一个炎热的荒岛,并调查这个位于亚利桑那州中部印第安皮马部落人的健康情况。在例行的医学检查中,科研人员惊奇地发现,除了太平洋瑙鲁岛居民以外,皮马人比任何民族都要胖。35岁以上的居民中几乎有一半的人患有II型糖尿病,即成人发作的糖尿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倍。为了能在沙漠中生存下去,皮马人的节俭基因已经进化到了可以仔细地贮存脂肪以便度过干旱和饥饿季节的地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这个部落的人们将他们的膳食结构改变为与美国同胞相类似膳食时,他们的脂肪摄入量从占总热量的1%增加到了令人瞠目的 0%,此时他们基因进化的特性给他们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在NIH 以后几十年的研究中,科研人员深入到其它健康领域进行研究,包括肾病和心脏病。他们怀疑这些疾病的患者牙龈疾病的发病率可能更高。11 年,牙科研究所请我去评估皮马人的牙周健康情况。那时,我正在参与巴法罗大学牙周疾病研究中心的临床研究,研究人体对口腔细菌感染的反应。因此我非常乐意有机会去研究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群。我花了天的时间在希拉河保留地做了几十人的临床检查。我在那里发现了从没有见过的、非常严重的、未经治疗的牙周疾病。
1982年,我们在该保留地的一辆拖车上建立起了第一个牙科诊所,由Marc Shlossman 博士管理,并且开始了一项对皮马人口腔健康的研究。从那时起,我们共检查了3000名居民,每两年对他们进行一次检查。(常规牙科护理由保留地的牙科诊所完成。)检查发现糖尿病人牙龈疾病最严重,发病率是正常人的两倍,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口腔感染更为严重。
1983年,我们检查了H, 她是一名32岁的妇女,如果不是非常肥胖的话她会非常健康。在两年后的随访检查中,我们非常震惊地发现她的健康极度恶化,她得了难以控制的II型糖尿病,并且患有严重的牙龈病。由于脓肿她的牙龈发生溃疡,牙齿松动移位,前牙缝隙很大。而正常情况下达到如此严重的感染需要1-20 年。
H在1983年还是健康的,3年后她得了难以控制的II型糖尿病以及严重的牙周疾病。牙龈出现脓肿溃疡,牙齿松动和移位。
她的情况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肥胖、糖尿病和口腔感染之间会有相关性吗?我们大概花了21 年的时间进行医学和口腔方面的探索性的研究,将许多来源的数据进行汇总,以便弄明白这种三角关系。我们收集了对II 型糖尿病的研究结果,包括我们对皮马人和纽约州依立克县的人群进行的研究,以及在日本、巴西、智利、芬兰、斯洛文尼亚及在其它国家所做的研究。几乎在所有的研究中发现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疾病更为严重,他们的病情比一般人早出现数年或几十年。而且一旦糖尿病患者出现了牙周疾病,他们的血糖控制就开始恶化并出现更严重的合并症,包括神经损伤和肾疾病。
我们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并且提出假设,开始对假设进行检验。这些各种各样的信息使我们对肥胖和糖尿病如何与牙周疾病等感染相互关联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同时还揭示了糖尿病可能是口腔感染和炎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以及为什么糖尿病人会更早出现牙周疾病的原因。糖尿病人与非糖尿病人相比发生牙周疾病的风险高两倍,而其它因素的风险性都是相同的。
十年前在纽约巴法罗做的依立克县的研究为揭开这一迷团提供了重要线索。我们发现肥胖和牙周疾病有相关性。我们收集了120 名成人的一般全身健康情况和口腔健康情况数据,经过对其它牙周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社会经况、吸烟、糖尿病和牙菌斑进行统计学校正后,肥胖和牙周疾病的关联仍然非常强烈:肥胖看来是牙周疾病独立的风险因素。NabilBissada和他的同事在在克里夫兰的CASEWESTERN大学进行的调查和ToshiyukiSaito 在日本福岗九州大学进行的研究印证了我们的发现。
另外一些重要的线索出现在九十年代中期,解释了肥胖在感染中的作用。我们发现脂肪组织不仅是脂肪细胞的仓库,而且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代谢活跃的内分泌器官。波士顿DANAFARBER 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在专门繁育的、肥胖并患糖尿病的老鼠的脂肪组织中可以产生一种叫做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蛋白质。脂肪细胞还可以产生和分泌几种类似TNF的蛋白质,发挥激素样作用,调节能量的储存和消耗。这些蛋白质叫做促炎细胞因子,它们是调节人体炎症过程中强有力的物质。肥胖老鼠的血液中含有毒性浓度的细胞因子,即免疫反应因子。人类的脂肪细胞向外输送TNF-α,它可以杀死肿瘤,触发其它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但是它也有负面作用:能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水平升高(常见的糖尿病症状)并破坏骨质;激活排列在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导致心脏疾病和中风。白介素-(IL-)是人类脂肪细胞产生的另一种免疫蛋白。类似TNF-α,白介素可以溶解骨质引起炎症,并促使肝脏分泌C反应蛋白,这种蛋白的出现是高心脏风险的信号。以上仅是人类脂肪细胞所产生的十几种细胞因子中的两种。释放到血液中的细胞因子为肥胖如何加剧感染,包括牙周疾病,提供了可能的解释。细菌的各种菌落在口腔中的繁殖可以激发炎症反应,对牙龈组织的破坏力非常大。牙龈组织产生自己的细胞因子时会加剧感染。同时,脂肪组织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以到达全身。这种细胞因子的超负荷提高了整个炎症反应,引起很大的组织损伤。感染的牙龈成为慢性炎症,围绕牙齿的骨质开始溶解,牙齿会变得松动,最终导致脱落。
三角关系:肥胖可以加剧感染,比如牙周疾病。脂肪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以触发胰岛素抵抗,并导致II型糖尿病。反之,糖尿病又可以增加牙周疾病的风险。一些新的研究表明牙周疾病可以影响糖尿病患者对血糖水平控制的能力。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们研究了依立克县进行的受试者血液化验的结果。所有患有牙周疾病的患者血液中TNF-α的可溶性受体的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在最肥胖的患者中水平最高。在过去的十年中,大量的、来自多个国家的实验室和临床的研究都强调了TNF-α和其它细胞因子在破坏组织中的作用,以及在促使个体发生糖尿病中的作用。TNF-α触发一些特定的细胞产生溶解组织或骨质的酶。其它细胞因子通过增加从血管漏出的血流量和从炎症区域的炎症细胞刺激释放毒性物质(例如活性氧等)来诱导炎症,引起组织损伤。另一种机制是诱导巨噬细胞进入感染地点,然后包裹和吞噬入侵者。抗体(可以瞄准和破坏特异的细菌和病毒)在炎症的晚期阶段形成。虽然抗体通常是保护性的,它们也可以对细胞发起攻击,产生自身免疫。
脂肪细胞制造的促炎症细胞因子不仅仅加剧口腔感染的危险性和难治性,它们的出现还说明为什么肥胖对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是一个严重的风险因素:TNF-α和其它细胞因子可以触发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II型糖尿病的全面发生,并且血液中糖和脂肪的水平升高。这种情况会导致糖尿病的合并症产生,包括心脏、肾和视网膜疾病,感染倾向和其它合并症。炎症可能在肥胖、糖尿病和牙周疾病之间产生一个三角形的互动关系:肥胖是II型糖尿病和牙周感染的共同危险因素,糖尿病也可以增加患牙龈疾病的风险。炎症和三者都有关联,它由牙龈感染在局部产生,并由脂肪组织制造的促炎症细胞因子触发。
脂肪组织非常复杂,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会揭示这些细胞分泌的其它物质的作用。这些物质之一的脂联素调节胰岛素反应并在血管内抑制炎症。我们需要对脂联素和在脂肪组织和人体其它部分合成的调节性的化学物质做更深入的了解,以便减轻由细胞因子激发的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
我们相信在肥胖、II型糖尿病和牙周疾病中,这种三角形互动关系是由全身脂肪组织和感染的牙龈产生的细胞因子调节的。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来评估其它影响,比如膳食的效应、遗传对炎症和前面提到的各种情形的易感性等。对这些关系的全面理解可以帮助医生和牙科专业人士采取治疗和预防措施,减少糖尿病及其可能威胁生命的合并症,例如心脏病和肾脏病的发生。
人们在治疗糖尿病或牙周疾病时需要关注肥胖的问题,因为同时患有两种疾病的患者都需要进行治疗。有些研究显示牙周疾病的治疗可以改善血糖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疾病可能导致更多的合并症,例如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性肾病,因此,我们强烈建议将牙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为全部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这些工作包括口腔健康管理和对糖尿病的管理。
目前,牙周疾病的治疗是有效的。如果人们坚持不懈地进行治疗,基本上可以防止病情的复发。在所有重要的、能减轻糖尿病的风险的方法中,与严格地控制饮食或进行锻炼相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是人们最容易做到的。
治牙周炎有助控制糖尿病
研究揭示,伴有牙周炎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牙周非手术治疗后,血糖、血脂获得明显改善,其中最主要的“功臣”就是牙周炎症控制后外周血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下降,进而降低了胰岛素抵抗作用。由郝梅主持的这项“伴糖尿病牙周炎治疗的远期疗效临床研究”课题历时5年,选取了696例非糖尿病患者做对照,61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牙周状况普查,并对其中65例伴慢性牙周炎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研究。结果表明,接受了牙周非手术治疗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糖尿病代谢水平指标均较未治疗组出现明显改善。进一步研究发现,血糖、血脂的改善主要是由于牙周治疗后患者牙周袋内的致病微生物量减少,牙周炎症明显改善,从而降低了胰岛素抵抗作用,提高了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且,牙周治疗后血脂的改善,也与TNF-α水平下降、胰岛素抵抗作用减少有关。反过来,HbA1c水平下降又可减少牙周组织炎症发生和加重的危险性。郝梅表示,该研究证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慢性牙周炎治疗和牙周维护是很重要的,最好每3~4个月进行一次复查复治,以保证牙周治疗和糖尿病控制的稳定性及远期疗效。同时,在临床治疗糖尿病过程中,也应将牙周状况检查列为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牙周病多发须排查糖尿病
牙周病多发须排查糖尿病
传统上认为牙周病大多是因为长期口腔卫生不良所导致,但若是口腔清洁状况良好,还是有明显的牙龈发炎肿胀、牙齿摇动的人,且经过治疗还是常常复发者,最好做一下糖尿病筛选,藉此可以早期发现自己是否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唾液分泌量会减少,相对来说对口腔内杂物的清洁效果也会降低,因此临床上的感觉是有糖尿病的患者,其牙周病情况也会比较严重。然而有许多研究也指出,如果能尽早找牙周科医师治疗,加上平常维护好口腔的清洁,糖尿病患者的牙情况仍然可以保持在很好的状态。
口腔疾病和糖尿病的交会点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上。糖尿病的并发症有急性也有慢性。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遍布全身,如脑、牙周、眼睛、心脏、肾脏、神经、动脉等部位。导致牙周病的原因主要是牙菌斑,更精确地说是牙菌斑中的细菌。口腔内的牙菌斑是无所不在的,患有糖尿病的人抵抗力较差,一旦感染,伤口就不易愈合。因此患者只有控制好血糖,才有利于牙周病的控制。
如何预防糖尿病人牙周炎反复发作
(1)控制好血糖。控制血糖是根本,也是关键,将血糖长期控制在理想水平即正常值范围内,可明显减少牙周炎的发作。糖尿病患者可口服降糖药,如亚莫利、糖适平、美迪康、降糖灵等,或注射胰岛素,也可佩戴胰岛素泵。
(2)针对牙周炎症状进行治疗。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应用抗生素如甲硝唑、替硝唑、螺旋霉素等抑菌,同时服用牙周宁、牙周康等,每日服用维生素C片0.2克,应用洗必泰漱口剂每日3次,每次10毫升含漱。
(3)护理预防。牙周炎的日常护理预防是非常重要的,每日饭后3分钟刷牙然后用淡盐水漱口,减少口腔内的致病菌,注意刷牙方法要正确,忌用横刷法,避免牙龈损伤,采用竖刷法,少吃辛辣,戒烟。此外,定期到口腔科洗牙,去除牙菌斑,保持牙齿清洁。
小心!小小牙周炎可能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小心!小小牙周炎可能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牙周炎的患者中不难发现类似的症状,因牙周问题而首次就诊,如牙龈出血,牙龈长脓包,口腔异味,牙齿松动等等,最后被诊断为牙周炎的同时,也患有糖尿病。可见常被人忽略的牙龈出血等问题不能小视,它有可能警示您的身体出现问题了!
严女士最近一段时间总是觉得口腔里有异味,偶尔啃苹果的时候牙龈还会出血,可是平时工作太忙,又要照顾孩子,就没把这些放在心上,没到医院就诊。可是最近,严女士牙龈出现了“一跳一跳”的胀痛,常常疼得影响她进食,她这才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告诉严女士她是得了“牙周炎”,同时通过检查,医生还发现她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标,怀疑她可能得了糖尿病,遂建议严女士到综合性医院的内分泌科就诊,果不其然,严女士被确诊为“II型糖尿病”。
糖尿病人群中,牙周病的发生率较高,有学者将牙周病列为糖尿病的第六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血糖偏高,唾液、龈沟液葡萄糖浓度升高,唾液分泌量会减少,相对来说对口腔内杂物的清洁效果也会降低,易引起致病菌繁殖。同时,糖尿病人免疫防御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入侵微生物的清除功能。牙周疾病由遗留在牙齿和牙龈间累积的食物碎屑造成。这些食物碎屑中的细菌,不断“攻击”牙龈,引起发炎,破坏内部组织。糖尿病患者出现牙周病的机会比较高,临床上许多患者有牙龈肿痛,个别牙或全部牙疼痛或压痛,并且牙周疾病的程度往往很重,如牙龈红肿、流血、牙疮。若糖尿病控制不理想,口腔的感染也较难控制,牙周炎的症状可进一步加重。
患牙周炎的糖尿病患者,牙周炎得到有效控制后,血糖水平可明显下降。在血糖代谢水平控制不佳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牙周组织感染,这会进一步加大控制血糖水平的难度。如果能积极有效地控制牙周感染,保持牙周组织的健康状态,可以显著改善个体的血糖代谢控制水平,并降低胰岛素用量;同时,牙周感染的控制对于维持糖尿病患者长期的代谢水平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牙周炎和糖尿病都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高发病。牙周炎既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又出现低龄化的趋势,已成为21世纪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饮食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生活方式发生急剧变化的中国,情况尤其是如此。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糖尿病的检出率、知晓率和控制率均较低,而牙周炎患者的检出率、知晓率和控制率则更低,科学防治知识尚未普及。因此,明确牙周炎不仅仅是一种局限性疾病过程,其外周作用还包括内分泌代谢的变化和全身炎症免疫反应,对于提高对牙周炎、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的疾病发生、发展及相互之间关系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其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小小牙周炎不能小看,需认真对待,及早诊治,多学科结合,共同关注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重视牙健康,为全身健康增添一份保障!
牙周炎与全身疾病的关系
牙周炎与全身疾病的关系
牙周炎是人类口腔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生牙周炎时,牙面及牙周袋壁上存在有大量的细菌,使得牙周袋壁上皮变薄及表面完整性受损,形成糜烂溃疡面,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溃疡面积可高达72cm2,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手掌的面积。人体四肢或者腹部皮肤有这么大面积的破溃,人们肯定早早重视起来并积极治疗。在牙周袋内有这么大的破溃面上有大量细菌堆积时,日常咀嚼活动可使细菌及毒性产物进入血循环中,增加全身病的风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牙周炎已经成为一些全身病的危险因素,直接威胁了全身健康。
心脑血管疾病
牙周炎是慢性感染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其细菌感染不仅直接作用于心脑血管系统,而且还诱导宿主全身的免疫和炎症反应。牙周病危及心脏,已被国内外众多医学科学研究所证实。据资料显示,在排除心脏病的其它易感因素后,牙周病患者患心脏病的危险性要比牙龈健康者高出1倍。 研究人员还从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壁上找到了与牙病致病细菌相关的脂肪多糖及毒素,而这些物质对血管壁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患牙周炎者发生冠心病的几率为牙周正常者的1.5倍,发生中风的几率则是牙周正常者的2.1倍。一项研究显示口腔卫生习惯差与脑血管意外有明显的关系,不能独自生活的老人如果一年不能清洁一次牙齿,那么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是那些一年洗一次牙的老人的5倍。
糖尿病
目前,牙周炎以被列为糖尿病的第六大并发症。牙周炎和糖尿病之间是双向关系,互相影响。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更易患牙周病,其牙周病发病率高,病变损害严重而且进展迅速,还经常伴发牙龈脓肿和牙周脓肿;牙周炎患者比牙周健康患者患糖尿病的比例高,而且血糖不易控制,因为牙周感染会影响内分泌代谢,从而影响血糖的控制,增加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因此,控制糖尿病必须考虑控制牙周感染,而血糖的控制也是取得牙周疗效的前提。
妊娠
患严重牙周炎的孕妇发生早产低体重儿的机率是牙周健康孕妇的7.5倍。研究人员推测:牙周病是由口腔微生物感染所致,来自孕妇口腔的细菌通过血液传播和胎盘感染羊水,引发的系统炎症反应最终造成了早产。此外,女性青春期开始或经期来临时,因为女性荷尔蒙变化,也会影响牙周健康。
消化系统疾病
牙周炎长期不治疗可使牙齿支持组织逐渐遭到破坏,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最终导致牙齿脱落。由于无力咀嚼食物,可直接引起消化不良、营养缺乏,而导致消化道的溃疡性疾病。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的重要致病因子,而且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口腔可能是Hp的另一个聚集地,龈下菌斑中Hp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龈上菌斑。一些学者发现用药物治疗根除胃内Hp后,口腔内的Hp仍然存在,提出口腔Hp可能是胃十二指肠Hp再感染和消化道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另外还发现,牙周炎患者菌斑Hp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也明显高于胃炎组。牙周炎患者经基础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明显下降,龈下菌斑Hp的检出率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从而降低胃病发生的可能性。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可能是糖尿病所致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可能是糖尿病所致
口腔溃疡是生活常见病之一,很多患者出现口腔溃疡后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专家指出,一般而言,口腔溃疡与缺乏微量元素、免疫力低下有关,但是有些人出现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则很有可能是糖尿病、肝病等一些基础疾病所致。
从中医上讲,口腔溃疡常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肾气不足等症,但是从根本上讲与燥、火两邪有关,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所以容易导致口腔里出现溃疡且反复发作。而糖尿病在中医上被称为消渴症。但无论是肺燥、胃热还是肾虚,均与阴虚火旺有关,所以糖尿病患者常感觉口干舌燥,此时,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就会出现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从现代医学上讲,糖尿病患者排出的水分较多,有些人喝水少,就会出现口腔溃疡。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因为在控制饮食的过程中,摄入的微量元素较少,也容易出现口腔溃疡。再者,口腔溃疡还与情绪有关,有些人患糖尿病后出现紧张、烦躁等,也会导致口腔溃疡发作。总之,对于一些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来说,如果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最好进行血糖检查。
除了糖尿病外,有一些肝病患者也容易出现口腔溃疡。席新生说,肝病发作时,容易出现肝阴亏虚、肝胆湿热、气郁食积等,所以肝脏功能出现异常容易牵连到脾胃,这时也容易出现口腔溃疡。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即使是一些单纯性的口腔溃疡,病人也不要一概轻视,因为口腔内经久不愈的溃疡,由于经常受到咀嚼、说话的刺激,日久也有可能会发生癌变。
所以,如果有些病人经常患口腔溃疡的话,就需要注意上述的问题。如有可疑还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必要时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再做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