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骨替代材料的进展

文案君分享时间:热度:

牙龈萎缩治疗进展,种植牙之后牙槽骨还萎缩吗,种植牙后牙龈和牙糟骨会萎缩吗

种植骨替代材料的进展

关于移植后新骨形成的机制,主要有三种观点。骨诱导学说认为移植物中的某种成分具有诱导宿主体内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并在受植床形成新骨,现在认为BMP具有骨诱导能力;骨生成观点认为自体骨移植后,移植骨中存活的成骨细胞与BMP的诱导功能相结合,共同完成新骨生成,此学说不能解释异体骨或异种骨移植骨愈合与新骨形成;骨传导学说认为移植骨游离植入后,骨细胞和骨质均不能成活,移植骨中的钙质支架引导宿主成骨细胞向其中生长,移植骨最终被新生骨替代。

种植牙——人类的第三副牙齿

种植牙将与人体骨质兼容性高的纯钛金属经过精密的设计,制造成类似牙根的圆柱体或其他形状,以外科小手术的方式植入缺牙区的牙槽骨内,经过 1~3 个月后,当人工牙根与牙槽骨密合后,再在人工牙根上制作烤瓷牙冠,在达到舒适,美观效果的同时,不需要磨损相邻健康牙。因不具破坏性,种植牙已被口腔医学界公认为缺牙的首选修复方式。 种植牙可承受正常的咀嚼力量,功能和美观上几乎和自然牙一样,被人们称为人类的第三副牙齿。

扩展阅读

牵张成骨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进展


牵张成骨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进展

保证种植牙成功的首要条件是要有足够的牙槽骨骨量,临床上由于牙齿的缺失使牙槽嵴顶的骨质发生吸收、萎缩,导致牙槽高度的降低。特别是后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造成种植体植入的困难。本文就牵张成骨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运用作一综述。

1.牙槽突垂直牵张成骨术的背景

牵张成骨是利用生物组织的张力-应力效应,对部分或者完全分离但仍保留血供的骨块,施加特定频率和方向的牵引力,使骨块慢慢分开,间隙由新生骨质替代,从而达到延长或者增宽骨质。Langenbeck在1869年最早提出了牵张成骨技术并且在长骨中应用来矫正临床上长骨不对称造成的畸形。IIizarov提出牵张成骨的基本原则是张力压力原则和适当的机械负荷和充足的血供,这是确保成骨的先决条件。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Gagg等开始把此项技术运用在解决口腔种植垂直方向骨量不足方面。林野、王兴等首先使用微型钛板固定的内置式牵引器进行牙槽突垂直牵引,用来弥补种植前牙槽突垂直骨量不足,并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证实使用该技术用来纠正颌骨垂直方向骨量不足,效果是明确的。牵张成骨术能够解决垂直方向的骨量不足,使软组织得到同期再生。

2.牵张成骨的手术方式及研究进展

Melsen证实牙槽骨具有压力吸收、受牵拉成骨的特点,根据手术牵引方式的不同牵张成骨技术可分为:①单端式牵张成骨:指在骨质连续存在的条件下、截骨,在断端进行牵引,这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方式;②双端式牵张成骨方式,这种方式通常用于有骨缺损的病例;③三端式牵张成骨术多用于有较大范围的骨质缺损的成骨手术。直接使用牵张成骨的条件是:牙槽骨垂直缺损≥5mm,剩余牙槽骨宽度≥5mm。牵张成骨术可分为4个阶段:截骨术、间歇期、牵引期、稳定期,在截骨时要保证骨膜的血供,这是骨块得以存活的先决条件,在术中应该减少骨膜剥离的范围,牵张成骨术最重要的阶段是牵引期,而成功的条件是将截开的骨断端以较低的、有规律的速度牵引。在此阶段按照一定的牵引速度和频率牵引骨块,一般2~4次/d,总量约1mm/次,在一定速度下,频率越大成骨效果也越好。

Saulacic等研究发现在1998~2006年间128篇关于牵张成骨的的垂直方向增加骨量的文献后,认为间歇期(7.26±2.31)d,每天牵引量0.71±0.27mm,稳定期12.25±5.58周为宜,可以获得更加稳定且更多的骨量。因此间歇期如果过长则会导致截开部分过早愈合不利骨的生长,而截开的部分过短则会导致愈合不良。Rachmiel等对14例患者进行垂直牵张成骨术,从术后第4d开始每天以0.8mm的速度牵拉10~16d,稳定期后植入23枚种植体,获得了8~13mm的骨量,平均获得10.3mm骨量,随访6~22个月后发现仅有1例失败。Bianchi等发现对60例垂直方向有骨质缺损的患者进行垂直牵张成骨术后,患者的骨量平均增加了约10mm,但1年后骨吸收为1.4mm。

3.牵张成骨术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牵张成骨增加垂直方向骨量相对于其他骨增量技术有明显的优势,在增加骨量的同时软组织也得到了再生,对于下颌前牙区的骨量不足的病例作用尤为明显。牵张成骨术可以在短期内获得较大量的天然骨质,大量研究发现成骨的效果也是很明确的,Ettl等对36名病例进行牵张成骨术增加骨量后手术成功率达到95.1%;Bianchi等对12位有下颌骨严重缺损的患者进行牵张成骨术后,获得大量的骨量且手术成功率达到100%。

不足:牵张成骨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但是在牵引期需要多次的观察骨块的情况,多次调整牵引的力度,牵引器较大容易引起不适感。牵张器的费用较贵,部分患者不能接受该手术方式。口腔不容易清洁易并发感染,可导致颏神经的麻木或感觉迟钝、颌骨骨折、骨生长方向发生偏斜等。Perdijk等统计45例手术患者并发症,其中骨折发生率为19%、感染6%、黏膜裂开8%、出血占4%、感觉障碍28%、后期种植失败占13%、颏部下沉13%。

4.小结

目前临床上垂直方向的骨量增加术式较多,如上颌后牙区的上颌窦内、外提升术、Onlay植骨术、引导骨再生术在就是牵张成骨术。Zakhary等回顾性研究发现,并无任何证据可证明何种骨增量技术是金标准,手术的选择往往取决于手术操作者。AghalooTL等统计1980~2005年有关骨增量的文献,共有951篇,包括种植体2620枚,随访时间约5~74个月,其中骨引导再生术存活率为95.5%,Onlay植骨为90.4%,牵张成骨为94.7%,内置式植骨为83.8%,其他方式由于样本量较小或者数据无明显差异性等无法统计。说明这些骨增量方式都是可靠的,相对于牵张成骨术而言,其在垂直方向可获得较多的骨量,且有软组织的再生;对于有严重的骨缺损或有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此手术方式是很有优势的。有文献研究表明单独使用任何一种垂直骨增量技术对骨质的提升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关键在于适应症的选择。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关于垂直方向的骨增量技术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种植手术的适应症将进一步的扩大。

人工种植牙载药方式及材料的研究进展


人工种植牙载药方式及材料的研究进展

人工种植牙以“骨结合”理论的确立为起点,已有50年的历史。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人工种植牙的临床远期成功率不断提高,已成为牙列缺损和缺失的主流修复技术,被称为“人类的第三副牙齿”。然而,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及口腔颌面部缺损、炎症等局部因素会使人工种植牙的骨结合产生时间上的延迟和/或质量上的下降,严重影响了这类患者的种植牙成功率。

传统的全身辅助给药方法存在用药量大、不良反应大、局部效果欠佳等诸多缺点,因此,如何通过人工种植牙自身载药并局部释放来改善疾病状态下受损的骨愈合能力、促进种植体早期骨结合、提高种植成功率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人工种植牙载药方式及材料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1.人工种植牙表面载药方法

金属钛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抗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是目前最理想的牙科种植材料。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对钛种植体表面进行改性以提高其早期骨结合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如何在钛种植体表面进行局部药物加载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1.1人工种植牙表面载药的载体

(1)二氧化钛纳米管:二氧化钛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半导体物质,具有催化活性高、化学性能稳定、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食品、环保等行业。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纳米级的二氧化钛以其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相容性成为生物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Ziwilling首次将二氧化钛纳米管作为一种生物材料进行报道,至此拉开了二氧化钛纳米管作为局部用药载体研究的序幕。

钛基人工种植体表面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所采用的方法是阳极氧化法。阳极氧化法又称硬质阳极氧化,是一种传统的金属表面处理方法,属于电化学范畴。它是以钛基体为阳极,以银、铅、铂等金属作为阴极,在特定的电解液中施加一定的电压电流进行电解,从而在钛基体表面形成一层氧化钛膜的方法。通过调节电压参数,阳极氧化法可在钛基体表面构建出均一可控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结构,这种高度规则的多孔状表面形貌由大量与基体表面相垂直的纳米级管状结构组成,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不仅能抑制钛种植体表面金属离子的释放,增强耐磨性和耐腐蚀性,更为重要的是其纳米级的管状结构可容纳药物,成为良好的局部药物载体。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纳米级表面形貌提供了较大的表面积及体积来吸附和容纳更多的药物到其表面及管腔内部,有效增加了药物的局部加载量,而其管状结构又可限制已加载的药物从其表面及管腔内部释放的速度,从而延长了药物释放时间达到缓释的效果。因此,通过改变阳极氧化时的电压参数制备不同长度和直径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可以调控其药物的加载量及释放时间。

(2)多孔钽:钽是一种稀有的过渡金属元素,由瑞典化学家Ekeberg首次发现并命名,原子序数为73。钽金属富有极强的延展性,熔点近3000℃,硬度高达6.5莫氏,除氢氟酸、三氧化硫、发烟硝酸、热浓硫酸和热强碱外,能抵抗其他所有酸环境,表现出极好的抗腐蚀性。良好的理化特性使钽金属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原子能、航空航天等行业。除此之外,金属钽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已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是理想的骨植入材料。

多孔钽是一种具有开放孔隙的三维十二面体结构生物材料,Kaplan通过高温降解聚氨基甲酸酯得到多重的十二面体网状结构的碳骨架,再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将钽粉附着至低密度的碳骨架上,去除碳骨架后得到了三维孔隙结构的类松质骨样多孔钽。该多孔钽钽层厚度约40-60μm,致密度接近100%。随后美国的Implex公司开发了商品名为Hedroce的多孔钽骨植入材料,孔径约400-600μm,孔隙率为75%-85%。2003年Zimmer公司将其并购后更名为骨小梁金属(trabecular metal,TM)。

多孔钽人工种植牙主要包括多孔钽涂层种植体和多孔钽种植体两类。多孔钽涂层种植体是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将98%的钽和2%的玻璃碳支架制备成的多孔钽涂层作为钛或钛合金种植体的中间部分,然后通过激光焊接技术将其与种植体的颈部和根尖部相接的一种种植体类型。多孔钽种植体是将直径10-25μm的金属钽颗粒通过选择性激光熔融技术制备成的平均孔径为500μm,孔隙率为80%的十二面体微体系结构,并可根据不同需要制备不同直径和高度的多孔钽支架。

钛及钛合金种植体表面的多孔钽孔隙结构与天然骨组织相似,为肉芽组织的快速长入和血管生长因子的产生提供了良好支架,从而有助于新生内皮血管的形成。而多孔钽的高孔隙率结构增加了其表面自由能和亲水性,有助于蛋白的吸附进而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因此,多孔钽种植体能够促进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的早期骨结合,提高人工种植牙的早期稳定性。除此以外,多孔钽种植体表面开放的微孔形貌有利于负载各种药物和细胞因子,展现出人工种植牙局部载药方面的巨大潜力,对提高伴全身慢性疾病种植修复的初期稳定性和远期骨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3)钙磷涂层:钙磷涂层是在37℃温度和pH7.4的生理条件下,将钛基种植体浸入到模拟体液中,使模拟体液中的钙磷在种植体表面经异相成核、生长形成的种植体表面涂层。该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骨传导性,已广泛用作药物、蛋白、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的缓释载体。钙磷涂层的制作方法被称为仿生共沉积法,在药物、蛋白及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大分子与钙磷涂层共沉积的过程中,模拟体液的用量、药物的质量浓度、蛋白质的等电点等多种因素均会对涂层的载药率产生影响。而药物等生物活性分子在仿生共沉积钙磷涂层内的释放方式主要有药物自身溶解扩散和钙磷涂层溶解释放两种,其释放行为受涂层载药率、降解速度以及药物在涂层中所吸附位置的影响。

(4)壳聚糖:壳聚糖又称脱乙酰甲壳素,由甲壳素脱乙酰化获得,是一种带有大量阳离子的高分子碱性多糖聚合物。甲壳素是自然界唯一一种带阳离子的能被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广泛存在于某些真菌的细胞壁及昆虫、甲壳纲动物和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外壳中,是制造壳聚糖的原材料。作为自然界中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天然多糖,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低免疫原性,能够抑制细菌增殖、促进骨细胞的粘附分化,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生物多功能材料。作为一种天然的高分子生物聚合物,壳聚糖除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之外,还具有黏膜粘附性,即在溶胀状态时吸附到软组织上的能力。这些特性使壳聚糖特别适合包载基因、蛋白、多肽等生物活性大分子,成为理想的药物、抗原、疫苗等的缓释载体。

壳聚糖作为各种药物的缓释载体已使用了几十年,到目前为止被广泛地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胃肠道等部位的局部药物治疗。研究表明,作为药物的缓释载体,壳聚糖不仅可降低所载药物生物活性成分降解产生的毒副作用,而且可通过控制药物释放、促进药物吸收增强疗效。壳聚糖作为人工种植牙表面载药的载体主要是应用其带正电荷的特性,通过层层静电自组装技术与带负电荷的肝素、藻酸盐、透明质酸等物质发生阴阳离子的静电吸附作用,交替沉积在种植体表面形成电解质复合薄膜,进而实现药物的有效加载和持续释放。

(5)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是由乳酸和羟基乙酸两种单体随机聚合而成的一种可降解的功能性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药用辅料收录进美国药典。PLGA可在体内降解为乳酸和羟基乙酸,经三羧酸循环代谢后最终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排出体外。因此,PLGA安全无毒,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成囊成膜性使PLGA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的各个领域,成为制作人工导管、药物载体及组织工程支架的理想材料,其中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PLGA微球是研究的热点。

PLGA微球体系具有降低药物毒性、控制药物释放、延长药效时间的特点,可加载脂溶性、水溶性及蛋白类生长因子等药物,其降解速率与释药性能受分子质量、构成比例、微球体积、表面形态及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制作不同载药率和释药性的PLGA微球。PLGA载药微球作为种植体植入前种植窝内促骨结合及抗炎药物缓释载体应用较普遍,而将化学修饰后的PLGA载药微球与种植体结合构建钛-载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2人工种植牙表面载药的药物加载方法

(1)物理吸附法:物理吸附法是将药物材料自然附着于种植体表面的一种结合方法,该方法受种植体表面结构的影响,最常用的物理吸附法主要有浸泡法和冻干法。浸泡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药物加载方法,该方法简单方便,但同时存在药物装载剂量和浓度不易控制、装载效率低、药物浪费多等缺点。冻干法是将加载药物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在真空中冻干的一种药物加载方法,该方法不改变药物的生物活性,通过控制滴加溶液的剂量来控制加载药物的总量,实现了药物加载剂量的可控性。

(2)共价键结合法:共价键结合法是一种通过特定化学反应将药物等生物活性分子以共价键的方式连接到种植体表面的方法。该方法一般通过三种途径实现:①钛表面氨基硅烷化后将所加载生物分子连接到种植体表面。②将多巴胺偶联到钛表面,使所加载生物分子与多巴胺的胺基反应后连接到种植体表面。③利用含磷酸基团的共聚物与钛表面作用,然后连接所加载生物分子至种植体表面。与物理吸附法相比,共价键结合法吸附力大,结合牢固,稳定性好,而其不足之处也正在于生物活性分子与种植体表面牢固的结合使其不能被直接释放到种植体的周围,限制了所加载药物的生物活性。

(3)仿生共沉积法:仿生共沉积法是在生理性的温度和酸碱度条件下,将钛基种植体浸入到含有药物、蛋白及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的模拟体液中并将其整合到磷灰石晶体内部共沉积到钛种植体表面的一种种植体表面改性方法。该方法在模拟人体生理温度和血浆无机离子环境的条件下,实现类骨磷灰石钙磷涂层与生物活性分子的共沉积,形成整合有生物活性分子的钙磷涂层。这种方法解决了药物等生物活性分子简单物理吸附到种植体表面时存在的突释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化学共价结合中的化学试剂对生物活性分子性能的影响。

(4)层层自组装技术:层层自组装技术(layerby-layer self-assemble,LBL)又称静电自组装技术,DecherG等最先提出并应用,是一种基于聚电解质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分子静电自组装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带电基板表面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依次交替吸附上带异种电荷的聚电解质,沉积形成自组装多层聚电解质复合物涂层。LBL技术简单易行,在常温水溶液中交替浸泡就可实现药物的加载,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所加载药物的活性,而且不受种植体形状的限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控制溶液吸附循环次数可有效控制自组装涂层的层数,进而实现药物的缓释控释。到目前为止,LBL技术可组装核酸、蛋白、脂质等生物活性分子。

(5)复合涂层法:复合涂层法是将生物活性分子与人工种植体表面涂层进行复合进而改变种植体生物活性的一种种植体表面改性方法,通常是将蛋白、生长因子、生物活性药物等有机物质作为添加剂加载到钛种植体的表面涂层中,形成良好的生物活性界面,达到降低感染率、加速骨形成的目的,是种植体涂层技术的研究方向之一。当把具有复合涂层的种植体植入体内后,涂层上所加载的生物活性分子可被缓慢持续地释放到周围组织中,达到药物缓控释的目的。

2.人工种植牙内部载药

人工种植牙表面载药在载药载体、结合方法、药物种类等多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促进种植体早期骨结合、减轻种植体周围炎等并发症、提高种植修复远期成功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工种植牙表面载药在药物加载剂量、种类以及药物加载的可重复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人工种植牙内部载药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Sykaras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加载于胶原海绵并置于中空的种植体内后,将种植体植入犬的下颌骨,实验证实从种植体尖端的扩散孔释放出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了种植体表面与犬下颌骨之间的骨结合。

王贻宁教授设计并制作了一种牙种植体载药基台,该基台由三部分构成,包括上部的储药仓、下部的连接部和用来封闭储药仓的封盖,其周壁设有药物流通孔。实验证实该种植体载药基台具备较好的药物流通性,加载药物后具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效果,可用于牙种植体周围炎的预防与治疗。刘洪臣提出并设计了一种能全身给药的人工种植牙种植系统,该系统由网状种植体、储药囊和封盖螺丝组成,通过封盖螺丝将储药囊封闭在网状种植体内,随着封盖螺丝的旋紧压迫使储药囊内的药物释放到种植体周围的骨组织,进而吸收扩散到局部或全身。该人工种植牙给药系统具有便于更换装置、易于自我调节和控制、可根据不同的疾病给予不同的药物等特点,这一设计的提出为人工种植牙载药方法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3.总结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材料的持续更新,人工种植牙载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各种能够加载药物的种植体应运而生,已逐渐由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提高了有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及口腔颌面部缺损、炎症等局部因素患者的种植牙成功率。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工种植牙载药系统会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在口腔种植治疗中的应用。

CBCT种植术前评估颌骨解剖结构的研究进展


CBCT种植术前评估颌骨解剖结构的研究进展

种植牙手术过程可能涉及下颌神经管、下颌切牙管、上颌窦、鼻腭管等口腔颌面部重要的解剖结构;种植术前应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充分了解术区附近各解剖结构特点,其有无变异形态,有无病理性病变等。应用CBCT检查可在术前了解患者颌骨的种植条件,从而根据患者个人的条件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尽量避免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CBCT在口腔颌面外科中主要用于检查第三磨牙、埋伏阻生牙、下颌管的位置、种植牙、颌骨的囊肿和肿瘤、颌骨骨折、正颌手术、颞下颌关节、颌骨及鼻窦炎症等。但对软组织的显示不如MRI和软组织窗CT。
CBCT有以下优点:①图像精度高,具有亚毫米级别的空间分辨率,图像成像清晰,伪影少,诊断质量高;②X射线光束限制,CBCT可以扫描特定的区域,减少辐照区域的大小;③辐射剂量减少,辐射剂量低于常规CT扫描。比传统的扇形束CT系统显著减少98%,可减少患者所接受的照射剂量;④快速的扫描时间,扫描时间较短(10~70s)。有研究发现在颌骨上用CBCT测量下颌管及其附近结构的距离与用数字游标卡尺直接测量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CBCT测量结果可靠,准确。CBCT在种植术前的应用和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全景片等相比,CBCT成像的牙槽嵴形态结构更加清晰准确
种植前应评估缺牙区牙槽骨的质量及骨小梁结构。CiftciME等用CBCT研究下颌后牙缺牙区的牙槽嵴形态和颌骨长轴的倾斜角度并与全景片对比发现:下颌第二磨牙的倾斜角度最大,平均角度为16.15°;其次是下颌第一磨牙,平均角度为12.72°;下颌第二前磨牙角度最小,平均角度为9.35°。将牙槽嵴的形态分为3型:舌侧凹型(U型)、平行型(P型)和收敛形(C型);发现下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多为C型,有利于种植;而下颌第二磨牙多为U型,容易发生侧穿。而由于全景片是二维成像,对牙槽嵴类型的预测准确性较低,因此种植失败的风险更高。
2.确定下颌神经管至下颌骨舌侧、颊侧及牙槽嵴的距离
下颌管位于下颌骨内,是下颌骨手术时必须了解的解剖结构。下颌管起于下颌升支上的下颌孔,一般终于下颌第二前磨牙处的颏孔。有学者用CBCT研究下颌管在下颌骨中的位置发现:从矢状面看下颌孔位于下颌管内面中央偏上;从冠状面看其位于下颌支内面中央偏后;下颌管在下颌体部行走总体趋势是逐渐由舌侧偏向颊侧,抵达颏孔下方时即折转向上向外出颏孔。下颌管到颊侧骨皮质的距离从近中到远中逐渐增加,到舌侧骨皮质、牙槽嵴顶的距离从近中到远中逐渐减小,到下颌下缘的距离在第一磨牙处最小,第二前磨牙处最大。
种植牙时要注意避免种植体对下颌神经管的压迫和损伤。特别是在颏孔区,有学者研究发现颏孔上缘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为11.87mm;颏孔截面下颌神经管上缘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为16.45mm;两者的差值为4.58mm;颏孔上缘下2mm处颏管至舌侧骨边缘的平均宽度为11.53mm。颏孔区有牙组和颏孔区无牙组,下颌神经管上缘至牙槽嵴顶距离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在二维平片(如口腔全景片)上观察到的颏孔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和CBCT同一截面下颌神经管上缘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平均差距大于4mm。在此区域的种植体设计不应以全景片为依据,而应进行CBCT检查。下颌管内含有下牙槽动静脉及下颌神经,通常血管位于神经的上方,应注意避免损伤下颌管内血管及下颌神经。
3.发现下颌切牙管、下颌管分支等全景片上难以分辨的结构
下颌神经血管束可能在下颌第三磨牙和颏孔处形成分支,在第三磨牙处的分支有3种经典类型:①磨牙后管,在磨牙后三角区;②牙管,位于第三磨牙牙槽窝下方;③副管,穿过牙槽窝止于牙槽骨上;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28%、82%、8%;直径约1mm左右。若拔牙等手术时受损伤,可能导致出血及术后感觉异常等症状。下颌神经在颏孔处还存在继续前往下前牙的神经血管束——下颌切牙管(Mandibular incisive canal MIC)。下颌骨颏孔前区域是种植牙手术及骨增量手术供区取骨常涉及的区域,下颌切牙管直径较小,在全景片上很难发现。
MIC在CBCT上发现率为83%~100%,而全景片发现率仅为11%~16%。在下前牙种植时,操作不注意或医师经验较少可能导致损伤切牙神经管,造成术后的出血及感觉异常。MIC的走行方向直接影响着牙槽嵴顶至MIC的距离,影响种植体的选择及手术路径。
4.确定上颌窦及邻近组织的解剖位置关系
上颌窦位置一般位于上颌第二前磨牙至上颌第二磨牙之间。术前了解其距离牙槽嵴顶或根尖的距离,对于上颌前磨牙及磨牙拔除、种植十分重要;而缺牙后由于牙槽骨的吸收,上颌窦气化,或因为牙周炎、上颌窦炎等病理性炎症导致牙槽嵴距离上颌窦底较短,或由于上颌窦瘘等可能无法满足种植手术的条件,需要进行上颌窦窦底提升术或植骨等手术。术前应用CBCT进行手术的风险评估十分必要。
影响种植的上颌窦常见病变有上颌窦黏膜增生,窦内息肉,窦壁骨质增厚,上颌窦内形成的骨间隔,窦内异物等。因牙槽骨吸收导致窦嵴距小于10mm时需行窦底提升术,此时若上颌窦底存在骨间隔,会导致术中黏膜破裂的风险提升。在手术时,还需要了解上颌窦内及其周围的神经血管束,Nicolielo等研究发现有1/5患者的上牙槽神经管(Superioral veolar canals SAC)直径>1mm,易造成术中出血,影响手术视野,延长手术时间及术后的疼痛、炎症、感觉异常等并发症。因此术前可应用CBCT以评估上牙槽神经血管束的位置及变异。EvrenOk等学者对849例病人的2680个上颌前磨牙和2486个上颌磨牙进行研究,将根尖与窦底的关系分为3类:根尖突入窦底,根尖与窦底接触及根尖位于窦底之下。
研究表明,上颌第一前磨牙与上颌窦的关系不大;上颌第二磨牙根尖距离上颌窦底最近,一二类的概率为63.4%~67.6%;其次是上颌第一磨牙,最后是上颌第二前磨牙;而上颌磨牙的颚根突入窦底的概率最大。也有研究认为上颌第二磨牙近颊根距窦底最近。而进入窦内的健康牙根可能引起上颌窦膜的炎症反应,而进行种植手术时可能加剧炎症的发生,从而影响种植手术的成功。
5.观察上前牙牙槽脊与鼻腭神经管
上前牙附近重要的解剖结构有鼻底和鼻腭神经等,种植时应注意避免种植体穿透鼻底骨板。通常情况下,鼻腭管从上颌骨中线开口,但有时鼻腭管会发生变异,形成“Y”形或2个平行的鼻腭管,准确识别发现鼻腭神经与血管的结构变异,可有效避免手术失败。若术中压迫损伤鼻腭神经管,可能导致感觉迟钝,感觉异常或疼痛。Panjnoush M等研究300例患者的鼻腭管形态和长度,共有199例(66.3%)患者鼻腭管为A型(圆柱形,没有分支),69例(23%)为B型(管上部有1个分支),32例(10.7%)为C型(管中间部分有1个分支);在矢状切面,切牙孔直径是4.7±1.11mm。鼻腭管前部牙槽骨宽度在上1/3为12.3±1.7mm,中1/3为10.7±1.7mm,下1/3为9.8±1.4mm。鼻腭管与上腭的角度为109.5±5.7°。从冠状面看,鼻腭管的长度是14.1±3.0mm,切牙孔直径是4.6±1.0mm,管直径在鼻底是5.1±1.0mm。而不同研究的鼻腭管长度有所不同。了解上前牙牙槽骨的长度和宽度可避免侧穿或穿透鼻底。
ZhangW等研究正常有牙牙列的上前牙区域的牙槽嵴和颊凹(buccal undercut)以帮助确定即刻种植的治疗方案,用CBCT测量51例右侧前牙有牙颌,发现牙槽嵴的宽度(与牙体长轴垂直的唇颚侧骨板距离)从牙槽嵴顶(冠方)至牙槽嵴底逐渐增加。6总结相比全景片、传统CT等技术,CBCT是一种准确性良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充分显示上下颌骨的解剖形态,下颌神经管、鼻腭神经管的走向,上颌窦的位置,并具有三维成像的优势;应用CBCT检查能在术前了解患者颌骨的种植条件。从而根据患者个人的条件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并尽量避免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牙齿种植:植骨的材料分类与作用机制


植骨是种植医生常常需要涉及的手术。牙周炎会导致牙齿周围牙槽嵴高度下降;拔牙后的自然愈合也会导致牙槽骨的吸收。当种植区域骨量减少无法支持种植体,将无法保证种植体植入正确的方向和深度。种植体植入的三维位置如不正确,将导致修复假牙无法在方向和形态上与口腔其他牙齿保持协调和美观。因此当骨量不足时,需要植骨以增加骨量,保证种植的完成和修复的效果。

植骨材料的来源

植骨材料最常见的分类是以来源区分,分为自体骨、异体骨、异种骨和非骨移植材料。

1.自体骨:植骨材料取自患者本身,可以取自种植手术中预备时收集的骨碎屑,也可取自身体其他部位。研究显示自体骨具有骨生成能力,也可避免排异反应。缺点是自体骨移植物的过早吸收的风险较大,移植结果不易预测;其他部位取骨增加了患者的创伤。

2.异体骨:来自其他的健康捐献者,有新鲜冷冻骨和骨髓、冻干骨和脱钙冻干骨。异体骨的提供者必须经过严格的健康筛选,骨也必须经过冷冻、辐射或化学方法处理,消除其抗原性,并消除可能存在的病毒等感染造成疾病传播的危险。与自体骨相比优点是骨源丰富,操作简单,不必另开创口取骨。脱钙冻干骨暴露了骨基质中的骨形成蛋白,可诱导成骨细胞的发育,临床上骨再生效果优于冻干骨。

3.异种骨:来自其他物种的骨。例如对小牛骨进行特殊处理后,只留下无机成分的支架结构。

4.非骨移植材料: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医用硫酸钙等。这类材料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不引起任何炎症反应和排异反应。

植骨材料的作用机制

根据移植之后的作用机制,我们又可以把材料分为慢吸收和快吸收两大类。

1、慢吸收材料

慢吸收移植材料植入后会长时间甚至永久的存在于人体中,移植颗粒产生骨整合效应,与新生成的骨组织直接接触。这些材料来自去除有机物质的其他物种的骨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移植材料在体内长时间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作为新骨长入的支架。

以牛骨作为植骨材料的技术已经被充分研究,并广泛投入市场应用。实验显示牛骨移植颗粒在皮质化的过程中合并形成了圆顶形的皮质骨桥,封闭牙槽窝上方;而未经移植自然愈合的牙槽窝会形成一个更窄,形状更不规则的皮质骨杯。研究也发现少部分植骨后的牙槽窝没有显著体积保存效果,如同未经植骨自然愈合的拔牙创,表明植骨有一定的失败风险。具体的风险数值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得到。

组织学实验显示拔牙窝内的移植材料延缓了愈合进程。未经植骨的拔牙窝内血凝块成骨时间大约为3个月,而有植骨材料的拔牙窝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用慢吸收类材料植骨的患者要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建议最少观察6个月后再进行种植手术操作。

2、快吸收材料

包括-磷酸三钙、医用硫酸钙,可以在体内快速的吸收降解。快吸收材料影响成骨的机制是在降解的过程中释放矿物例子(钙、磷等),这些离子是成骨的直接原料,可直接用于成骨,促进植骨区域的骨形成。-磷酸三钙可积极影响早期成骨,但是在植入2周后会一定程度上延缓新骨的发育成熟。这可能因为部分未被吸收的材料成为了新骨长入的物理屏障;也可能因为不断降解引起的局部离子浓度过高,反而对成骨有不利影响。

医用硫酸钙在植入后的1~2周就可被机体完全吸收,因此不存在延缓愈合的问题,可加快成骨和加快软组织的愈合。

快吸收材料的降解速率较快有利也有弊,虽然不会延缓愈合,但是由于不能长时间的为成骨提供一个三维空间的支架,牙槽嵴保存的效果不如慢吸收材料。

种植牙是不是可以真的替代牙齿?


种植牙是不是可以真的替代牙齿?

牙齿缺失的人都有了解过一些详细的修复方式,例如镶牙,假牙,种植牙。其中种植牙是被很多患者所认可的,那么种植牙是不是可以真的替代牙齿呢?术前术后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种植牙也叫人工种植牙,并不是真的种上自然牙齿。种植牙术前需要注意保证身体健康,做一般的血常规检查。

种牙

种植牙也叫人工种植牙,并不是真的种上自然牙齿,而是将与人体骨质兼容性高的纯钛等金属经过精密的设计,制造成类似牙根的圆柱体或其他形状,以外科小手术的方式植入缺牙区牙槽骨内,经过1-3个月后,当人工牙根与牙槽骨密合后,再在人工牙根上制作牙冠从而修复缺失牙的方法。

种植牙损伤小痛苦小,不用磨除其他牙齿,对其他牙没有损伤,真正做到创伤最小、痛苦最小。能够提供很好的牙龈支撑、完美地实现美学修复,具很强的固位力及稳定性,使用年限高达几十年。如果有牙槽骨有病理性改变:如残根、炎症等,消除病理性改变后可考虑种植修复。有颌骨病变者,骨髓炎、骨囊肿、鼻窦炎的患者,咬合关系不良,不宜做种植修复。

种植牙术前需要保证身体健康,做血常规检查,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恢复正常,妇女应避开月经期。术后应按照医嘱进行复查,注意饮食问题。

种植牙手术后第1-3天流质饮食,应注意保证足够的营养,一般手术后2周内非特殊需要,尽量不戴修复体。实在没办法,必须戴修复体的患者,也只能戴美观修复体,而不能戴功能性修复体,避免压迫创区。手术后第4-7天,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蛋花等。手术后8-14天,流质饮食。14天后恢复正常饮食。一般手术后7天左右,创口即已愈合,此时创面接口处仍较脆弱。14天以后创面接口处已经坚韧,可以开始正常饮食。

在植入人工牙根后应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及时漱口,也可用药液漱口,每天早晚均应用软毛刷或棉花条清洗种植体基台一次。镶上牙后,不宜咀嚼过硬的东西,一方面是由于人工牙根周围没有保护性的压力感受器,因此牙根组织易受损伤;另一方面,种植牙较脆,损坏后也不容易修补。防止受外力撞击,一旦撞击有伤到牙根的可能,应该立即到医院检查和处理。认真执行医嘱,定期回医院复诊。一般1、3、6、12个月时复诊。日常保健包括选择适当的工具清洁种植牙,注意选用软毛牙刷、摩擦性比较小的牙膏、灵活的单束牙刷、有效的牙线、中间部分不能为钢丝的牙缝刷等,或者选用适合的电动牙刷、口腔冲洗器等;不吸烟,避免用种植牙咀嚼硬糖、干果、骨头等需要用力过度的食物。

种植是一件很谨慎的事情,通常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没有出现大问题的缺牙建议先进行常规的咨询。

神经生长因子对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研究进展


神经生长因子对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研究进展

种植体-骨界面的结合是牙种植修复成功的前提,然而许多研究表明种植体周围成骨细胞分化障碍和新骨形成受损等影响到种植体-骨界面的正常愈合,使得种植术后需要较长的愈合和修复时间,而且也有研究认为种植体与天然牙不仅在生物力学方面,还在神经生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外源性促骨结合物质促进种植体骨结合,但许多外源性物质(如成纤维生长因子等)在体内很容易被酶水解,在体内生物半衰期短。因此,制作长效足量的生物制剂、改良种植体表面及内部结构并应用于临床,将成为研究的热点。NGF(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一种具有营养神经元和促进神经突起生长双重生物学功能的神经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对中枢及周围神经元的发育、分化、生长、再生和功能特性的表达均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它能够有效地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结合。

1.NGF的分子学结构及生物学效应

1952年Levi-Montalcini发现的第一个神经营养因子为NGF,它是一种由3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其受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高亲和力受体TrkA,它与NGF结合后能引起该受体分子在细胞表面发生二聚体化,激活受体细胞酪氨激酶活性而产生作用,属功能性受体;另一类是低亲和力受体(LNGFR),即p75受体。p75受体与NGF结合后不能直接活化内源性激酶,而是作为调节因子,增加TrkA与NGF的结合,同时它也可以调节细胞凋亡和迁移。NGF生理作用的发生与高亲和受体密切相关。

NGF和细胞膜受体结合形成NGF-NGF受体复合物,该复合物经内化后被运送到胞体,通过细胞内蛋白激酶系统,激活翻译机制,诱导合成多种多样的蛋白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如促进神经突起增加,结构蛋白增加等。

2.NGF受体相关的信号转导机制

NGF通过激动特异性受体原肌球蛋白激酶受体A(TrkA)(一种典型的酪氨酸激酶受体)来发挥其生物学作用。TrkA能通过其酪氨酸激酶区的酪氨酸磷酸化转导NGF信号。TrkA激活细胞内核所需要的蛋白酶(即靶蛋白)主要包括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磷脂酶C(PLC)。NGF结合并激活低亲和力的非选择性的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该受体由400个氨基酸构成,是一种调节TrkA信号的跨膜糖蛋白。其N末端在膜外部分是NGF的结合部位,NGF结合p75NTR后激活附加的信号通路,在缺乏TrkA表达的情况下,通过激活信号通路发生激酶信号级联反应,其最突出的功能是引导细胞凋亡,也有研究证实p75具有一些其他功能(包括促进细胞存活、神经轴突生长及细胞迁移等)。

研究已证实成骨细胞膜上有NGF的低亲和力受体(p75),骨源性和外源性的NGF都可与之结合激活高亲和力受体(TrkA),引起成骨细胞发生磷酸化,从而增强骨细胞活性,使成骨能力增加,促进骨的修复愈合。

3.NGF促进骨愈合的途径

成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分泌骨基质,并促进基质矿化形成骨组织。成骨细胞的生长分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生长增殖期;基质形成、成熟期,以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升高、Ⅰ型胶原分泌为特征;基质钙化期,以骨钙蛋白分泌、钙离子沉积为特征。

研究发现外源性NGF的加入可以直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的分泌,说明NGF可直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BMSCs)早期的成骨向分化。神经纤维对骨的生长发育有广泛的影响,完善的神经支配在骨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血管神经纤维内,是调节血管活动重要的肽能神经纤维。

有研究表明CGRP、P物质、神经肽Y等是沟通细胞器与细胞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主要化学信使,它们能够作为一种神经递质或神经激素发挥相关作用,主要分布于骨代谢的活跃区域。并且发现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能在mRNA水平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和神经肽Y受体。Grills等研究证明NGF可诱导交感和感觉神经纤维长入骨痂,释放神经递质,抑制骨吸收,刺激细胞有丝分裂和骨先质细胞分化,从而刺激骨的形成,交感神经纤维的支配增加可间接使血管的生成增多,促进骨化。孙嵩等通过NGF刺激(人骨肉瘤细胞)MG-63细胞检测CGRP的表达状况,发现在NGF作用下,MG-63细胞分泌的CGRP表达量明显上调,随NGF质量浓度升高及作用时间延长,CGRP表达量也相应升高,提示NGF参与骨创伤修复重建的方式可能是通过上调CGRP表达量来调节骨创伤修复过程。

NGF还能调节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炎性细胞促进骨愈合,国外学者研究证明NGF浓度在组织炎症过程中会有所升高,炎症介质还会诱导NGF在多种细胞类型中合成。血管生成在新骨形成、骨再生及骨整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骨矿化及成骨作用与血管生成紧紧相关。有研究表明NGF具有类似血管生长因子的功能。Guang等利用重组人NGF-β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处理内皮细胞,将其置于两种不同的钛种植体表面(一种钛种植体表面经喷砂处理,另一种钛种植体表面经抛光处理),观察两种细胞因子对种植体周围微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NGF在两种不同的种植体表面均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与粘附,上调与神经再生、血管生成、骨愈合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量。

4.NGF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的应用方式

NGF在种植体周围骨及神经修复的应用方式主要有3种:直接注射、缓释载体和改良种植体表面涂层结构。

4.1直接注射

目前,NGF的应用途径大多是局部注射法。Eppley等应用局部注射NGF修复兔下颌神经缺损实验中发现再生轴突周围有较多新生类骨质形成。Schuijers等用NGF局部注射治疗鼠肋骨骨折发现,骨痂生成增多,刚度和抗折强度亦显著增加。但是直接注射法容易导致NGF的活性丧失。

4.2缓释载体

由于直接注射容易导致NGF失效,许多研究开始集中在NGF载体的选择,以保持NGF的生物活性并发挥它的最大作用。目前,胶原类、高分子多聚物类、胶原/纳米羟基磷灰石、微型渗透泵等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4.2.1胶原类

选择6只比格犬,分别拔除下颌双侧第一、二前磨牙,于远中拔牙窝行即刻种植,并在种植体近中制作5mm×3mm×5mm骨缺损。实验分3组:实验组植入神经生长因子-明胶海绵(NGF-GS)复合体(含NGF10μg),对照组不植入材料。应用标本大体、种植体骨磨片放射学及组织学观察,并进行骨计量学分析新生骨的面积百分比。结果显示术后未出现免疫反应。术后4、8周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NGF-GS复合体在种植体骨结合早期能够增加种植体周围新生骨小梁的面积,加速新生骨组织矿化,从而缩短骨结合时间,提高种植体骨结合率。

4.2.2高分子多聚物类

Butterfield等利用硫酸软骨素(CS)结合肽与聚乙二醇(PEG)共同制备凝胶状支架材料进行体外实验,实验分为4组:PEG凝胶、PEG+C6S凝胶、PEG+BP凝胶、PEG+BP+C6S凝胶各组。利用ELISA等方法测定NGF释放量与释放速度。发现PEG+C6S凝胶组释放NGF最快,PEG+BP+C6S凝胶组释放NGF最慢。在促进神经突生长方面,发现各加入NGF的样本中神经突的最大长度较未加入NGF的样本长。同时发现C6S有抑制神经突生长的作用,而NGF的加入会使其抑制作用解除,说明NGF具有促进神经突生长的作用。

4.2.3胶原/纳米羟基磷灰石

Letic-Gavrilovic等使用胶原/羟基磷灰石作为NGF-β的载体,将复合物植入20只Wistar小鼠颅骨缺损处用于成骨的研究,通过植入位点的临床、组织病理等方式研究发现,NGF有刺激骨膜、颅骨编织骨、薄层骨形成作用,增加其骨量,减少骨吸收。研究还发现NGF明显增强颅骨重塑能力,引导骨腔数量增加且体内外实验结论一致。同时该复合物在组织工程中作为生物相容性材料填补颅面部缺损有可观的优势。4.2.4应用微型渗透泵Grills等在雄性兔子肋骨骨折处皮对应的皮下植入微型渗透泵,实验组微型泵负载了10μgNGF,而对照组负载了等量生理盐水。微型泵以1.0μL/h的速率释放NGF,释放时间为7d。分别于7、21、42d处死实验组与对照组动物。通过标本大体、生物化学、组织学等评估发现实验组的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浓度较对照组组均高,软骨组织形成及软骨内骨化较对照组普遍,而且新生骨获得的杨氏模量及致断应力较对照组均高。

Lee等基于韩国simplelineⅡ种植体设计了释放NGF型种植体。它是一种被设计为内部释放NGF的种植体,内部管腔的直径是1.3mm。种植体体部长度是8mm。利用该种植体体外研究肝素-纤维蛋白凝胶与NGF配比分析NGF在不同时间的释放量及其生物活性。实验A组为0.25μLNGF溶液,0.75μLHCF(heparin-conjugatedfibrin),1.0μL纤维蛋白和2.0μL凝血酶;B组为0.5μLNGF溶液,0.5μLHCF,1.0μL纤维蛋白和2.0μL凝血酶。混合液与凝胶一起注入种植体内部。将种植体与1mLPBS溶液放入2mL离心试管中,分别于1、3、5、7、10、14d更换试管内液体,利用ELISA测定试管内NGF释放量,利用PC12细胞测定神经突的生长及其生物活性。

研究发现两组NGF释放量在前5天成上升趋势,之后下降,但是B组在前3天释放很少,5~7d快速增加之后就迅速减少,而A组在14d之内呈逐步变化。几乎所有NGF在10d内释放,两组无明显差异。释放的NGF能促进神经突的生长并且活性保持在14d以上。

4.3改良种植体表面涂层结构

通过改良种植体表面涂层结构也是一种可以提高NGF缓释作用的新的方法。张鹏等通过将钛种植体浸泡于模拟体液中从而获得HA-钛种植体试件,然后将NGF与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混合,冷冻干燥后形成NGF-CS纳米颗粒,将形成的纳米颗粒与钛种植体试件共同浸泡于钙磷溶液中,获得HA-NGF钛种植体。利用该种植体试件进行体外实验发现其可以缓慢释放具有活性的NGF,提高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的结合。

Hao等提出了一个种植体假想装置:种植体分为两个部分,与骨组织直接接触的部分为外壳,与基台连接并由微弹簧悬吊在外壳里面的为核心。外壳与核心之间的空间平均宽度为0.15mm,核心顶端设计为盘状,纵切面可见轮廓为弧形,该设计使核心受到非轴向力的时候能倾斜或绕中心旋转。种植体经喷砂、酸蚀、微氧化等步骤后,沉浸在含有鼠NGF的磷酸盐过饱和溶液中,从而种植体表面获得含NGF的蜂窝状涂层结构。利用微弹簧在种植体内部建立了一个缓冲器,目的是减少和分散集中在种植体周围的骨压力,种植体周围组织可由NGF引导神经再生及骨愈合,从而促进骨感知及骨结合。

5.小结与展望

NGF的半衰期较短,易受温度、pH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水溶液中易丧失活性,药物浓度不稳定。将其物理吸附于支架材料,通过扩散及材料降解释放到周围环境,其释放时间较短,突释效应明显。理想的载体材料需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一定的强度和支架作用且与NGF的亲和性能好。还需要考虑其生物降解性、毒性等。利用改良种植体结构为NGF载体成为促进种植体周围骨愈合及神经再生新思路。但目前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尚有许多问题待解决。NGF在外周神经系统病变中的临床应用较多,而口腔种植的临床应用尚缺乏,将NGF应用于口腔临床将是未来趋势。

种植外科的根本准绳及其进展


一、历史
1、公元前1100年,人和动物的牙齿,雕琢的骨头、木头、纯属为了美观。
2、1947年Formigini用铂丝扭成锥形骨内种植体。
3、1965年Branemark发明了纯钛螺旋柱状骨内种植体。

二、骨结合实际Osseointegration
负重的种植体,外表与有活性植的骨组织之间的间接结合,这种骨组织结合是骨组织对种植体构成的骨状瘢痕包裹。
影响骨结合的关键要素
1、种植体的初期波动性
骨组织的质、量、种植体与骨组织接触的外表积。

2、种植体与骨组织结合的界面
(1)种植体外表的功能与构造;
(2)植动手术的创伤;
(3)种植床的愈合才能;
(4)种植体与植入床的密合水平。

3、愈合期
(1)生物相溶性;
(2)种植体的负荷形态;
(3)感染

三、现状
现代口腔种植学是采用生物学、资料学、生物工程学、口腔学等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与技术,专门从事人体牙齿缺失和口腔颌面部器官缺损的形状恢复与功用重建的研讨和使用,是近二十年来口腔学范畴里开展最为迅速的一门新兴学科。

1、种植义齿是目前最好的一种修复办法
(1)咬合功用好;
(2)外形美观;
(3)舒适;
(4)不损伤邻牙;
(5)可以处理各种复杂和困难的牙齿、牙列或组织缺失;
(6)口腔卫生易维护。

2、已进入口腔医学临床惯例使用阶段
3、纯钛柱状骨内种植体的使用已占主导位置
4、各种新技术的呈现扩展了骨内种植体的使用范围

5、种植义齿成功的规范已趋于一致
(1)种植体波动,转动指数为0;
(2)X线片无种植体,四周骨密度减低;
(3)每年垂直的骨吸收〈0.2mm;
(4)牙周袋〈5mm;
(5)无疼痛,无感染及神经症状;
(6)美观、舒适和称心的咀嚼效果;
(7)5年成功率:上颌〉90%、下颌〉95%、10年〉80%;

6、临床各专业组协同协作
口腔颌面外科、修复科、牙周科、放射科、技工室……

四、根本准绳
1、种植病人的选择
(1)顺应症
a、个别牙、少数牙、多数牙、全口牙缺失、大块组织和器官缺损种植无边界;
b、全身状况和部分状况
c、植骨床的根本条件
高≥10mm、宽≥5mm颌间间隔≥5mm
植入种植体后颊舌侧骨壁厚度≥1mm
种植体距上颌窦底、下颌管、鼻底≥1mm
种植体与邻牙间距≥1.25mm
两个种植体之间间隔≥7mm

(2)忌讳症
相对忌讳症
全身状况和部分状况

2、术前X线片检查和引导颌板
扫除X线放大率 X线片颌骨高度
颌骨的实践高度= X线片钢球直径×钢球实践直径
引导颌板,旧活动义齿:保证种植体的地位和轴向

3、手术切口
牙槽脊顶正中切口
牙槽脊顶腭侧/舌侧切口
牙槽脊顶颊侧/唇侧切口
二期手术切口(保存牙间乳头)

4、设计准绳
(1)系统和型号的选择Branemark、IMZ、FRIALIC—II、ITI、Camlog Steri-Oss等。
(2)即刻种植还是延期种植
(3)数量
(4)地位
(5)固位方式
(6)上部构造
(7)根冠比例

5、植入
(1)温度控制〈47ْC(提拉式、慢速、冷却水)
(2)逐级备洞
(3)调整方向
(4)不能触摸种植体
(5)种植体与骨组织严密接触,文风不动

6、术后处置
(1)拍X线片
(2)原有义齿戴入
(3)二段手术
(4)术后并发症

五、种植外科的进展
1、各种植骨技术的普遍使用
(1)上置法
(2)夹层法
(3)碎骨块

2、上颌窦底提升技术
3、骨挤压技术

4、骨再生膜引导技术GBR
(1)可吸收膜(Bi—Gide)不可吸收膜(钛膜、Gore Tex)
(2)顺应症
a.种植体侧穿
b.种植体颈部骨裂开
c.上颌窦底提升后植骨窗掩盖
d.牙槽嵴顶碎骨块波动

(3)技术要点
a.膜边缘距切口至少2mm
b.膜下要有骨代用品和自体骨充填
c.膜需求固定
d.软组织需求紧密缝合
e.膜区术后不能受压

5、即刻种植
(1)顺应症
a.外伤
b.RCT失败
c.不能医治的龋齿

(2)技术要点
a .初期波动
b.无创拔牙
c.根绝感染
d.颈部植骨
e.根型种植体
f、种植修复的美学效果
g、二十一世纪的种植牙 低本钱、短疗程、即刻种植、即刻负重六、种植外科与正颌外科

七、种植外科与正畸医治
八、种植体固位的颌骨膺复

老年人活动义齿的替代品---种植牙


老年人掉牙在我们看来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以前老年人的牙齿掉了,就会无可奈何地去装假牙,以减少牙齿缺失带来的其它牙齿的损伤、咀嚼、说话、美观等影响。

以前,大多数老年人做的是活动的义齿,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内的情况会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义齿的设计需要随之修改或由于制作义齿的质量等种种原因,活动义齿五年左右就要更换或重新设计制作,这也给老人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毕竟换上新义齿还需要重新再经历一个比较长的磨合过程;而现在,当他们再次走进口腔医院向医生们咨询的时候,不少医生会建议他们考虑做种植牙。

听到种植,很多人都会认为是将一颗种子种下去,等它长出来成为自己的牙齿,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康馨牙种植佘院长说:“种植牙其实就是通过手术的方法,在缺牙区将人工牙根(人工种植体)种植在牙槽骨内,三到六个月后再在这个种植体上装上固定义齿就可以了。也就是说种的不是种子而是牙根。”

金锐利还说:种植牙目前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牙齿缺失的首先方案,它具有普通义齿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比如

①固位好:比传统假牙稳固、牢靠,

②咀嚼效率高:咀嚼方式与真牙完全一样,因此咀嚼效率较传统假牙有大幅度提高。

③种植牙因无基托,即使有也是很小,完全不影响味觉,无任何不舒适感。

④对发音影响小。

⑤体积小,有利于保持口腔清洁卫生,不会造成假牙同健康牙接触面食物嵌塞而使健康牙造成新的龋坏,

⑥不需要卡环,对双侧自然牙齿无任何损伤;

⑦最后一条,使大家容易忽略的:由于假牙的压迫,牙床常常出现萎缩,造成假牙固位不良。种植牙根周围的牙槽骨不会萎缩,使假牙可以长期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口腔种植科技中心对全国五千例多例人工种植牙病员的追踪调查表明:五年成功率是85%。目前国际公认的种植牙临床统计资料人工种植牙的五年成功率是90%,十年成功率在80%以上。资料记载,有三十年以上还在完好地使用种植牙的病例。种植牙的失败率低于人类自身牙齿的失牙率。其实种植牙能否成功主要决定于种植牙根是否与人骨组织相容,也就是说能否长在一起。人工植牙从60年代发明以来,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因此成功率和耐用性都相当高,根据瑞典学者的研究,上千个人工植牙的患者中,在正常使用下,经过了二十至三十年后,只有极少数的人需要拔除这些人工牙根,是十分可靠的缺牙治疗。因为这种人工植体类似真牙,所以只要做好口腔卫生并定期检查,人工植体能维持的时间就可以和真牙一样久。就像几年前烤瓷牙很少有人接受一样,不久的将来种植牙也会风靡起来。

的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的提高,作为健康的门户,人们对牙齿的要求也已经不局限于功能了,是否美观也不容置疑地在成为接受治疗前所考虑的一大问题,烤瓷牙的风行正说明了这一点。不过康馨牙种植佘院长提醒大家:“牙齿修复的方式有多种,选择一种合适的修复方式需要综合考虑牙体的状况,牙的位置,经济条件,个人要求的美观程度等因素。并且必须记住的是,选择一个自己信任的、责任心强的医生也很重要!”

口腔种植学的进展与未来


一、现代口腔种植学是以1966年瑞典Branemark教授首创将钛材料的牙种植体应用于临床为标志的。Branemark教授提出了骨结合的概念。骨结合即在负重的种植体和有生命骨组织之间一种直接的结合。
二、口腔种植修复已从最初为修复传统方法难以修复的严重骨吸收的无牙颌和游离端牙缺失发展到今日修复所有类型的缺失,包括单牙缺失、多牙缺失。
三、现代种植外科技术通过多种设备、技术,已使因缺牙牙槽嵴生理吸收或外伤性缺损造成种植骨量不足的患者的种植修复成为可能。
30多年前Branemark的研究人员指出,种植修复要求牙槽嵴的厚度应大于5mm,高度应大于10mm,才能使种植体得到骨结合。但临床上常常因缺失牙的生
理性吸收,外伤侧骨板缺失致许多病人骨量无法达到正常种植时的要求。现代种植外科技术的发展,包括骨劈开技术,骨挤压技术,上置法植骨技术,夹层法植骨技术,骨再生膜引导技术,使得以前骨量不足无法种植的患者的种植成为可能。
四、上颌窦底提升
由于上颌窦的存在,种植体易穿入上颌窦,造成感染失败。近10年来,上颌窦底提升术,植骨加同期种植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该区域种植的难题,一改上颌后牙区曾经是种植的禁区的历史,使其种植修复成为和能。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加同期种植术也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五、功能性颌骨重建 因外伤、肿瘤、先天畸形造成的颌骨缺损,由于种植学的发展不但可以重建颌骨的连续性,还可重建颌骨的咀嚼、吞咽功能。传
统的颌骨重建主要是恢复其连续件,种植体植入重建的颌骨内可以满意的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改善吞咽及发音功能,使患者得到满意的修复。
六。局部赝复体
因面部器官解剖形态复杂,美学要求高,传统的整形外科方法常常需多次手术,多次住院。疗程长且长期效果因组织收缩,色素沉积而不满意。传统的赝复体因固位不良而不愿为病人所接受。
种植体成功地解决了赝复体的固位问题,且新型硅橡胶赝复体颜色、形态、质地均极其逼真。种植体固位的新型赝复体修复,已造福于数以万计的患者。
七、结论及未来
口腔种植学已被科学界所接受,已超越了发展阶段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国际种植学界公认,口腔种植学的未来将朝着简化治疗程序、降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口腔医学中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用基于干细胞的牙种植方法来替代缺失牙齿


理解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是干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目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牙齿的不同部位存在干细胞,目前已经从乳牙和恒牙的牙髓、牙周膜、牙囊和根尖乳头中分离出牙齿干细胞。牙齿中的这些细胞数量很少,它们有形成不同组织的能力,不仅因为来源而有不同的能力,还能因为所用的分类技术和培养条件而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因此分析研究它们的特性是非常复杂的,至今也没有完全被认识。

这些细胞无疑是组织工程学和牙科学潜在的细胞来源,为此有两个主要目标需要实现:修复部分缺失的牙体组织和产生新的、完整的生物工程牙。

很多牙齿疾病都能导致牙齿缺失,特别是在老年人口中牙齿缺失更常见。目前替代缺失牙齿的方法包括义齿和金属种植体。牙科学中这种用人造材料替代天然生成的生理性组织的方法从古代延续至今,目前种植修复也没有显著改变这种替代方法,而仅仅改变了应用的合成材料。

文献中已有报道采用不同的技术创造生物工程牙。一些学者采用义齿形状的支架结合干细胞定植的方法,另一些学者将不同种类的细胞混合,包括有形成生物工程牙能力的非牙齿干细胞。因为支架材料、细胞数量以及细胞聚集方法均可有不同选择,因此形成生物工程牙的过程可能非常复杂。

牙齿干细胞的应用标志着牙科学中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并且会使牙科临床实践彻底变革。将来牙科医生可能能够分离活细胞并熟练操作,整个牙外科环境也会适合这些治疗程序的进行。患者有机会拥有功能完全、寿命更长并且与患者余留牙匹配完美的牙齿。生物工程牙可减少治疗的侵入性,只需要植入一个小细胞团,操作简单,就能产出包含所有必要组织(如牙周膜和牙髓)的牙齿,因此比人造种植体优越。

种植牙的材料


我们牙口出现问题之前,想必我们对于种植牙应该都没有什么兴趣了解,等到牙口出现问题,再来了解就有点手足无措了,那么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种植牙都是有什么材料组成的,闲暇之余就来看看吧。

口腔专家介绍,种植牙有以下几种材料组成:

一、碳素材料类:包括玻璃碳、低温各向同性碳等。

二、高分子材料类:包括丙烯酸酯类、聚四氟乙烯类等。

三、金属与合金材料类:包括金、316L不锈钢)、铸造钴铬合金、钛及合金等

四、陶瓷材料类:包括生物惰性陶瓷、生物活性陶瓷、生物降解性陶瓷等。

五、复合材料类,即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的复合,如金属表面喷涂陶瓷等。

上述单一材料由于受到单一结构的限制,往往不能满足生物体的要求,因此复合材料的应用已日趋广泛。种植牙的材料不同,其功能也不尽相同。在口腔医院做种植牙,专家会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选择最适合您都种植牙。

种植牙的材料,通过上面口腔医院专家的介绍,相信您已经有了相关的了解。如果您还有其他想要了解的问题,欢迎咨询口腔在线医生,医生会为您做更详细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