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牙周治疗手术
常见的牙周治疗手术
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牙周手术有:牙龈切除术、牙周袋壁刮治术、牙龈翻瓣术、牙槽骨修整术等。
牙龈切除术 多用于牙龈肥大、增生,牙周袋浅,牙槽骨吸收不到根长1/3的情况。通过该手术,切除肥大增生的牙龈组织,并进行形态修整,使牙龈恢复生理外形。牙龈切除术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切除牙龈后不需缝合,在伤口处覆盖一层YAO物,这层YAO物称为牙周塞治剂,具有保护创面、隔绝刺激、压迫止血、消炎止痛以及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牙周袋壁刮治术 即用手术方法清除牙周袋壁的感染病变组织,促进牙周再附着。该手术保留了牙龈组织,减少了创伤程度。主要用于牙周袋深约4~5毫米,不需要做骨修整或骨成形者。主要步骤为:在局麻下将刮匙伸入牙周袋底,刮除袋壁的感染肉芽组织,然后用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袋内,压迫牙龈,外敷牙周塞治剂。
牙龈翻瓣术 是牙周手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术,是指用手术的方法充分暴露病变区域,去除牙根面上的刺激物和感染组织,消除炎症,使牙周组织建立新附着。主要用于牙周袋较深,病变范围较广,牙槽骨吸收小于根长2/3的牙周炎。牙龈切翻瓣术是在局部麻醉下,在病变区域内将牙龈开翻起,使病损充分暴露,然后用精细的手术器械将根面上的牙石、菌斑、病变牙骨质、炎性肉芽组织等彻底刮净,平整根面,修整牙槽骨,然后龈 瓣复位,缝合,覆盖牙周塞治剂。
牙槽骨修整术 是指用外科手术方法修整形态异常的牙槽骨,使其恢复生理功能,或者用植骨方法促使牙槽骨再生,修复骨缺损。严重的牙周病,牙槽骨由于骨吸收而形态异常,牙龈形态也随之异常,因而在做翻瓣术时常常需要进行牙槽骨修整术,使牙周组织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相关推荐
牙周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比较分析——潘亚萍教授
牙周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比较分析——潘亚萍教授
【牙周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手段】
牙周治疗的主要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非手术治疗在临床得以大量应用,是每位牙周病患者都必需的最基本治疗,口腔医师应予以高度重视;手术治疗是牙周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牙周炎发展到较严重阶段,非手术治疗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因而引入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6个方面:菌斑控制、口腔卫生宣教;去除菌斑、牙石等病原刺激因素(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抗菌治疗;咬合调整;拔除无保留价值的患牙;治疗龋齿、牙髓病变及不良修复体等。
控制菌斑的方法又可分为机械法和化学法。机械法,例如刷牙以及使用牙线、牙签、牙间隙刷等,效果最确切。化学方法,一般使用洗必泰漱口液,为辅助性措施。
龈上洁治术是牙周病治疗的最基本措施,是指用洁治器去除龈上菌斑、龈上色素,并磨光牙面,防止和延迟龈上菌斑和龈上牙石的再沉积。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是使用精细器械刮除龈下菌斑、牙石、病变牙骨质,形成光滑、平整,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根面,从而有利于牙周组织与根面的结合。
大量研究显示,手动器械和超声波器械治疗的效果相同,超声波器械治疗能够节省时间(大约节省20%~50%的时间),但是超声波器械不能完全替代手动器械。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包括消除病因,停止炎症过程;矫正牙周病造成的组织破坏或病损;保持长期疗效,防止复发;促进牙周新附着。
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有:牙龈切除术及牙龈成形术、翻瓣术(最常用、最基本)、植骨术、牙冠延长术、引导性组织再生术、膜龈手术以及牙种植术。几种常用切口术式见图1~5。
【牙周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疗效文献分析】
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发现,牙周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均可获得无菌斑和牙石的根面,成功治疗牙周炎。以下为列举的几项临床研究。
研究1
研究纳入15例患者(32~47岁),按照随机化半口对照设计,给予患者相应牙周治疗。左侧或右侧半口,接受龈下清创联合牙周翻瓣术(手术治疗组);对侧半口,仅接受刮治和根面平整(非手术治疗组)。积极治疗阶段后6、12、24个月,进行牙周临床指标检查。
结果为,与基线相比,两组在积极治疗后6个月时各项牙周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01),两组间所有时间点菌斑指数均无显著差异;与基线相比,两组的牙龈状态在治疗后明显改善,两组间所有时间点牙龈指数均无显著差异;与基线相比,两组的牙周探诊深度在治疗后明显减少(P<0.001),手术组探诊深度的减少幅度有大于非手术组的趋势,二者间差异仅在积极治疗后6个月时间点有显著性(P<0.001);对于附着水平变化,手术组与非手术组间无显著差异。
小结
非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联合改良Widman翻瓣术在获得临床健康的牙龈形态以及防止进一步附着丧失、牙周病复发方面,短期内疗效相同。
研究2
研究纳入15例患者(32~57岁),按照分区治疗,给予相应牙周治疗。一侧接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联合改良Widman翻瓣术(MWF组),对侧仅接受刮治和根面平整(RPL组)。积极治疗阶段后6、12、24个月时,进行牙周临床指标检查(复诊间隔3个月);积极治疗阶段后36、48、60个月,进行牙周临床指标检查(复诊间隔4~6个月),并按复查时菌斑指数(PLI)=0的频率分组:>90%(口腔卫生维护好)为第1亚组,<50%(未能始终保持较好口腔卫生)为第2亚组。
结果为,①两组不同治疗组的附着水平变化无明显差别,但邻面的附着丧失较颊面更普遍:第1亚组,2%~3%出现附着丧失≥2mm,95%以上的位点均保持不变或临床附着获得;第2亚组,20%出现附着丧失≥2mm,多发生于邻面,没有出现附着获得的位点。②初诊探诊深度≥4mm位点从基线检查至术后60个月复查期间的探诊深度和附着水平变化:第1亚组,约85%最初袋深≥4mm的深牙周袋减少,多数减少幅度均超过2mm;第2亚组没有普遍出现牙周袋变浅的变化,约60%的位点探诊深度保持不变。第2亚组发生附着丧失的位点的比率较第1亚组高,发生附着获得的位点较第1亚组少。③探诊深度减小、临床附着获得主要发生在口腔卫生保持良好的患者(第1亚组);探诊深度进一步加深,出现新附着丧失则主要发生于未能采取措施保持较好菌斑控制的患者(第2亚组)。
小结
患者的个人口腔卫生水平对于远期疗效有决定性的影响,远期疗效非由消除龈下感染的不同技术(手术或非手术)所决定。
研究3
研究纳入11例患者(29~65岁),按照对侧对照设计,给予相应牙周治疗。一侧采用内斜切口翻瓣刮治术,对侧仅接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积极治疗阶段后,在每侧分别选取2个深袋(PD≥5mm)的单根牙进行为期16周的临床观察和微生物检测。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翻瓣术,龈下菌群中,革兰阴性菌数量下降,革兰阳性杆菌、球菌数量上升。
结果为,术后4周内,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均导致口腔链球菌的相对比例升高,随后向基线水平回弹,但仍高于基线。与基线相比,手术组第2、4、16周检测结果有显著差异,而非手术组只有第4周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第2周时手术组链球菌的相对比例显著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
小结
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均有利于术后口腔正常菌群的植入,手术治疗略优于非手术治疗。
研究4
研究纳入4例进展性牙周炎患者,各10颗单根牙(无保留价值),深牙周袋单纯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拔出牙齿行扫描电镜检测。
结果为,75%的根面器械未能达到牙周袋底,残留的菌斑和牙石主要位于线角根面沟及凹陷处。深牙周带应在直视下治疗,即采用保守翻瓣法。
小结
轻度、重度牙周炎通过非手术治疗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重度牙周炎后期建议行牙周手术治疗。微创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荟萃分析
研究者对牙周手术治疗(翻瓣术)与非手术治疗(龈下刮治、根面平整)进行荟萃分析。通过Medline数据库检索合适的医学主题词及查看有关牙周治疗的原著和文献,选择22篇文献进行初步评估,审阅后最终5篇随机对照试验被纳入研究(1979-1988年)。收集7次随访时间点,探诊深度和附着水平的测量值用以分析数据。
结果为,不论牙周袋深度如何,当用探诊深度作为结果变量时,各随访阶段,牙周手术治疗优于非手术治疗;对于Ⅰ度(1~3mm)和Ⅱ度(4~6mm)牙周袋,各随访阶段非手术治疗组的附着水平均高于手术治疗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优势逐渐减少。相反,对于Ⅲ度(7mm以上)牙周袋,手术治疗组的附着水平获得量高于非手术组。
小结
当以减少探诊深度为目标时,对于各种严重程度的牙周病,手术治疗均优于非手术治疗;但当以改善附着水平为目标时,对于轻度和中度牙周炎,非手术治疗优于手术治疗,对于重度牙周炎,手术治疗占优。与手术治疗相比,非手术治疗优点为创伤小,操作简单,缺点为对深牙周袋治疗效果略差,完善的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需时较长,约为手术治疗的2倍。
牙周外科手术
牙周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牙周外科手术包括牙龈切除术、袋壁刮治术、切除性新附着术、翻瓣术、膜龈手术、牙周骨手术、截根术、半牙切除术等。
其目的是彻底消除病灶,创造一个良好的牙周环境,以恢复牙列的健康和功能。
牙周外科手术无论术前或术后,均应进行菌斑控制。术中要充分暴露术区,使手术能在直视下进行。术前一定选择好适应症,凡属全身健康欠佳者,如有结核、肝脏疾病、心脏疾病、妇女妊娠早期或晚期、妇女月经期等均应延期进行手术。如患有血液病(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其他疾病的急性期,均为手术的禁忌症。手术应在无痛的原则下进行,选择局部麻醉,用药要足量、有效,注射部位要确切,单纯粘膜下浸润麻醉对牙周手术有时是不够的,必要时应增加阻滞麻醉或骨膜下麻醉。手术要求以无菌操作为原则。
牙龈切除术的适应症是什么?
牙龈切除术是切除肥大增生的牙龈组织或病理性牙周袋的手术方法。在术中将牙龈修整,仿成生理性的外形,以有利于菌斑控制。牙龈切除术的适应症有以下几条:①牙龈肥大或增生,牙冠显得矮短,有假性牙周袋存在者,或龈边缘肥厚,龈乳头圆钝,龈边缘不整齐,经基础治疗后,未能恢复正常形态者。②舌腭侧及后牙颊侧中浅度的骨上袋,但前牙唇侧应慎重对待,以避免术后牙根暴露过多。③位置偏近冠方的慢性牙周脓肿。④制备洞型或冠桥修复时,如牙龈覆盖过多而影响修复者。 注意:对于牙周袋过深超过膜龈联合时,或伴有骨下袋而需作骨修整时则不适宜做牙龈切除术。
怎样做牙龈切除术?
常规消毒麻醉后,根据袋的深度用牙周探针或牙周袋印记镊在牙龈表面作出溢血点,然后用1%美蓝连点成线作为切口标记。用斧形龈刀的后刀缘在距标记线约2~3mm的根方牙龈处以45°角作切口,根据组织的厚度及该区的解剖特征,可改变切口与标线之间的距离以及刀口与牙长轴所成的角度,但不要切在牙槽粘膜上。龈刀斜行切入时,恰恰能切到牙周袋袋底。切除舌(腭)侧病损时,切开线与标记线之间的距离可稍近,角度要求可以不必过于严格。用斧形龈刀随标记线进行切开后,再用牙龈乳头刀的尖端正对龈乳头,并与龈面成45°从切口中插入牙间隙,再向近远中推插切断龈乳头,并用刀尖剥离,使与牙面彻底分离,避免组织撕裂。然后检查切口,发现剩余的软组织及不整齐的牙龈边缘应剪去,残留的肉芽和牙石要彻底刮除。用斧形龈刀的中刀缘刃口修刮创面,使创缘与邻接的牙龈表面刮成过渡的组织面。用盐水冲洗,压迫止血。最后作牙周塞治。
术后24小时内进半流质或软食,嘱其用非手术侧咀嚼,暂时不刷牙,可漱口。24小时后非手术区可刷牙。要防止牙周塞治剂脱落,若术后1周内脱落,应令病人漱口后,局部涂布1%龙胆紫,再上塞治剂。1周后拆除塞治剂。嘱病人用食指蘸抗生素软膏按摩牙龈3~5天,用软毛牙刷做竖转动法刷牙。术后如牙根暴露而发生牙本质过敏者,可做脱敏治疗。
怎样做袋壁刮治术?
袋壁刮治术适用于4~5mm深的牙周袋,且涉及牙面少,不需要骨修整成形者。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右手持刮匙,将其插入牙周袋底,使刀口磨锐的一侧紧贴袋壁,左手手指掌面按住牙龈表面以作支撑,刮除袋壁的感染组织,术中要用手指感觉和体会牙龈的菲薄度,以免牙龈被刮穿。手术可根据牙周袋的不同形态和深度,匙刮由袋底向牙合面方向刮治,由远中向近中方向移动而刮除袋内感染组织。若袋壁肉芽已被刮出而仍与软组织相连时,可用弯头眼科剪刀插入牙周袋内,紧贴着袋壁把肉芽组织剪除。用盐水冲洗袋内后,用纱布压迫牙龈2~3分钟,使袋的内壁与根面紧贴,防止形成有碍新附着的大块的血块。最后覆盖牙周塞治剂。
术后1周内,不要用患牙咀嚼食物。保持塞治剂表面及周缘的清洁,非手术区仍要仔细刷牙。若塞治剂脱落,应重新放置;5~7天后去除塞治剂。还应教会患者正确应用竖转动法刷牙,用牙线、牙签去除菌斑,以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复发。
牙周治疗的新方法
第一部分:基本概况
Fabrice Baudot,法国
从其创始至今,牙周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现在,外科显微镜又为牙周治疗提供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将外科显微镜和久经考验的外科手术方法相结合,我们可以进行比传统方法创伤更小,效果更佳的牙周整形术。整个治疗过程吸收了牙周外科和非外科技术的优点。
引言
19世纪50年代开始展开的用于治疗牙周疾患的外科手术方法可获得一定的疗效但也有其局限性。它使得清理深部牙周袋和重建牙龈外形成为可能,手术的短期效果良好。但是,手术的侵入性较大,不能良好地对症处理微生物病原因素。
非手术的治疗方法于19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治疗的理念源自分析弥补手术方法的不足,以及口腔菌落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
但是,对于深部牙周病变,菌斑控制非常困难,并且需要严密的监控以确保维持菌落和机体防御屏障之间的平衡,这些都会导致高危区域的牙周病复发。
微创入路的概念
我们遵循的是现在广为接受的牙周病经典治疗模式:
-早期牙周治疗
-记录各临床诊断指数
-口腔卫生宣教
-通过刮治和根面平整进行深部牙周清理
-再次评估临床指数
-牙周维护
-进一步外科治疗
-去除残余的牙周袋
-骨整形
微创外科牙周清创术完全包括在初期治疗阶段。这种外科治疗界于“盲探式”的根面深刮术和“敞开”的外科翻瓣术之间。
外科显微镜使我们得以在可视的情况下进行龈下牙周清理。这种手术入路创伤很小,不必将浅层牙周组织(牙龈和牙周膜)从深部骨组织上分离开。我们可以通过龈沟或牙周袋形成的间隙观察到需要处理的根面。组织松解术可提供更深的入路。
如果临床条件限制,视野不清,尤其是牙周组织较厚时,我们可以用内斜切口做轻度的组织切除。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显微镜下清楚的看到深部牙周组织。
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在高度放大的视野下进行。由于并没有真正打开牙周组织,不需要缝合来关闭这个通向牙周袋深部的入路。只需简单的在牙周袋口处放置敷药48小时,术区就可以无痛愈合。
整个牙周治疗在48小时内分两次操作完成。治疗过程简单,手术术后反应很小。术后只需服用温和的抗炎药物,并辅以局部抗菌处理就足够了。
治疗操作基础
外科基本原则有三点。
1.微生物学和细菌生态系统
A.微生物膜和菌落行为
1999年,在伦敦大学Eastman研究所发表的一份研究工作报道中,Hubert N. Newman 和 Michael Wilson总结了一份关于口腔细菌生态环境理论讲稿中的关键点。他们汇总了重要的有革新意义的发现。
在牙周病病原(细菌)方面,作者就细菌生物基总结出几个基本事实。这几个基本事实触动了所有经典抗菌和抗微生物治疗的基础。其中有两个重要观点必须一提:
- 和微生物膜概念相比,牙菌斑是一个相当模糊的用于描述牙周细菌生态环境复杂性的宏观概念。
- 所谓的牙周致病菌(放线伴放线菌,牙龈嗜杆菌等)在活体中生物学行为和在浮游的分离状态下不同。
在细菌微生物膜中有一系列的菌落“团体行为”发生,各种细菌之间通过一种“语言”信号进行交流,产生保护因素,以维系他们的生存和繁衍。
现在,人们已经用微生物膜中的细菌生物学行为的基本知识取代了有关分离的菌株和概念含糊的菌斑的功能行为的简单观点。
近来基于培养基生态环境的研究数据使学者们开始重新思考大量的治疗方法是否真正有其化学(应用抗生素)和机械(去除牙菌斑和病变的牙周组织)有效性。人们还未能充分了解微生物膜生态环境的微妙。我们所知的只是,在健康的状态下,宿主的防御机制和细菌微生物膜之间存在良好的平衡。
化学制剂(抗生素和抗菌剂)很难穿透微生物膜。我们尚不了解所谓的致病菌在微生物膜中的确切作用, 这样,我们就无法正确的评价它们在抗生素作用下消失时所带来的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化学或侵犯性的手术方法去消灭它们似乎有些不可靠和没有意义。
抗菌素治疗和传统的外科手术方法无法确保机体可以重建这种维系牙周健康的微环境平衡。
看起来,用机械的方法剥离细菌微生物膜可以在细菌制造的保护屏障上形成一个开口。这样,宿主的防御机制可以有效的遏制微生物膜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发展,重建微环境平衡-宿主的防御系统是牙周病治疗的关键。
基于细菌微生物膜概念及其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治疗理念使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传统的牙周治疗方法。微创手术是新的治疗理念的一部分,它旨在机械性的打乱细菌微生物膜组织结构,使机体的防御机构得以发挥其潜能。
B.全面的消毒
我们在微创手术中遵循1999年Quirynen和Van Steenberg研究组建立的操作原则。考虑到细菌微环境,他们推荐短期内进行全面的牙周消毒措施,以减低疗程中术区污染的可能性。四个区段在两天的治疗期中分1到2次手术完成治疗。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四个区段分四次进行牙周刮治的治疗方法,传统治疗往往要延续几周,如需外科手术疗程可能会延长到几个月。
II.切除性新附着术(ENAP)
微创外科手术采用的并不是新的术式,早在1976年Yukna就已经提出了这种方法。这种简单的术式是在牙周组织上做一个内斜切口形成进入深部牙周组织的入路。其实美国舰队一直都在采用这种治疗方法去除牙周病损。这种治疗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在痛苦、损伤较小的情况下获得一定的疗效。不幸的是,一直以来,这种术式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翻瓣术被研究和应用的更多主要是由于它可以为骨成型术提供入路;而切除性新附着术则做不到这一点。现在,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外科翻瓣术的局限性,我们应该为切除性新附着术在我们的治疗方略中找到合适的位置。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菌斑控制,特别是深部牙周袋清创是牙周治疗的关键。在这种牙周治疗中,牙周组织解剖形态的改善是继发的。在初期牙周治疗中这种术式的应用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因素。
- 进入深部牙周袋的微创入路
- 减少牙周袋的深度
在初期牙周治疗中,切除性新附着术的应用使牙周袋内清理可以在可视的条件下进行,而不再是盲探,并且操作不复杂,不适感小。这种术式无需翻瓣,甚至可以在初期治疗中进行,特别是在后牙区袋深8-9mm,解剖条件允许时。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对于95%以上的患者的治疗不采用外科翻瓣术。
III.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近来,一篇文章公布了一些meta分析研究结果,对比了手术和非手术牙周治疗,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应症进行了比较评估。其结论如下:
- 对于较浅的牙周袋(1-3mm),外科手术的疗效不如非手术治疗,翻瓣进行牙周清创会导致平均0.3mm的附着丧失。
- 对于牙周袋深4-6mm的病例,非手术疗法-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可减少牙周袋深度获得新附着,疗效优于手术疗法。
- 较深的牙周袋(> 6 mm),手术疗法比单纯的根面平整更有效。外科手术治疗后新附着的获得量和牙周袋深度的减少量有明显的统计学优势。
Lisa J. A Heiz-Mayfield进行的这项研究显示翻瓣术只推荐用于牙周袋深超过6mm的位点。
非手术方法通常只在用根面平整法治疗小于6mm的牙周袋时才比手术疗法有优越性,我们在此推荐的微创手术扩大了它的优势治疗范围。实际上,牙龈切除术使我们得以在进行深部牙周袋清创前,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牙周袋深度。
比如,通过3mm 的牙龈切除我们可以将8mm的牙周袋减少为5mm。在后牙腭侧区这是极为可行的。通过牙龈切除降低的牙周袋不需翻瓣就可以方便的清理。外科显微镜的另一优点是清理术可以在可视的条件下进行。
微创手术意味着,在其适应症允许的范围内,我们不须翻瓣就可
外科显微牙周治疗方法
外科显微牙周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牙周疾患的外科手术方法可获得一定的疗效但也有其局限性。它使得清理深部牙周袋和重建牙龈外形成为可能,手术的短期效果良好。但是,手术的侵入性较大,不能良好地对症处理微生物病原因素。
现在,外科显微镜又为牙周治疗提供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将外科显微镜和久经考验的外科手术方法相结合,我们可以进行比传统方法创伤更小,效果更佳的牙周整形术。整个治疗过程吸收了牙周外科和非外科技术的优点。
外科显微镜使我们得以在可视的情况下进行龈下牙周清理。这种手术入路创伤很小,不必将浅层牙周组织(牙龈和牙周膜)从深部骨组织上分离开。我们可以通过龈沟或牙周袋形成的间隙观察到需要处理的根面。组织松解术可提供更深的入路。
如果临床条件限制,视野不清,尤其是牙周组织较厚时,我们可以用内斜切口做轻度的组织切除。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显微镜下清楚的看到深部牙周组织。
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在高度放大的视野下进行。由于并没有真正打开牙周组织,不需要缝合来关闭这个通向牙周袋深部的入路。只需简单的在牙周袋口处放置敷药48小时,术区就可以无痛愈合。
整个牙周治疗在48小时内分两次操作完成。治疗过程简单,手术术后反应很小。术后只需服用温和的抗炎药物,并辅以局部抗菌处理就足够了。
牙周治疗分为几个部分
牙周治疗分为几个部分
牙周病是一种常见口腔疾病,由于危害多多,为了口腔的健康及时到医院治疗非常必要,可是大家对牙周病的诊疗方法却不是很了解,那么牙周治疗分为几个部分?
牙周治疗分为几个部分
针对牙周治疗分为几个部分这个问题,专家指出:牙周治疗视个人牙齿病变程度,所需诊疗的方法有所差别,大致包括牙周基础治疗、牙周手术、修复治疗及术后维护等部分,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1、牙周基础治疗:是牙周病诊疗的基础,主要包括超声波洗牙、手工刮治、龈下或龈上刮治等,目的清除牙周炎症、清除局部致病因素,并加强患者口腔卫生保健意识,对于轻微的牙周病通过此过程即可治愈。
2、牙周手术治疗:此步针对牙周状况严重的患者,待牙周基础治疗2-3个月后对牙周进一步诊断,若状况还是不好,此时需进行牙周手术,目的是彻底清除感染组织,同时并对有松动现象的牙齿加以固位。
3、修复阶段:牙周治疗后患者还需进行牙周健康的维护,如定期洗牙,目的是清除牙结石、牙菌斑等,并注意口腔卫生,定期牙周保健,来预防牙周病的发生。
4、维护治疗:即定期去医院复查,一般是一年至少两次,复查主要包括牙菌斑的控制,口腔卫生情况等。
激光在牙周治疗中的应用
牙周治疗中的激光选择
激光已经被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口腔治疗技术发达的国家广泛应用在口腔医学领域,目前常用的激光类型包括组织表面吸收型(CO2激光、Er:YAG激光)及组织通过型(Diode激光、Nd:YAG激光、He-Ne激光、Ar离子激光)两大类。CO2激光、Er:YAG激光、Diode激光、Nd:YAG激光是牙周治疗中常用的激光种类。
有效利用激光产生的热能应力是临床应用的关键,医师应在临床工作中注意综合考虑激光作用对象的机体组织的特性、要利用激光的哪种效应、如何选择所需作用的激光参数(波长、能量密度、脉冲构造)三方面因素。
激光的软组织治疗
软组织手术是激光在牙周治疗中的一个主要适应证(图1),CO2、Nd:YAG、Diode、Er:YAG及Er,Cr:YSGG激光在软组织治疗中均有效,激光手术在切除、消毒和止血方面优于传统机械性手术,且术中及术后疼痛少,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激光热效应可能对下方组织带来损害,医师须在实际操作中特别注意。此外,与其他激光种类相比,在牙周美容手术中,Er:YAG激光可能更为安全有效,可实现较低的热效应和更为精细的去除效果。
激光在牙周治疗中的应用
激光的牙周非手术治疗
牙菌斑是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菌斑和牙石的清除是牙周治疗的主体。传统的牙周治疗方式由于① 存在治疗盲区,振动和噪音给患者带来不适(机械清除);② 根面的菌斑生物膜影响药液渗透,同时药液也不能去除表面牙石(化学清除),存在一定局限性。
利用Nd:YAG激光作为辅助治疗方式,在牙周非手术治疗中与常规治疗联合使用,可达到更为明显的清除效果;Diode激光作为辅助治疗方式,可能降低或清除牙周袋内微生物。
Er:YAG激光既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也可以单独使用,是包括去除牙石的牙周袋治疗最有效的激光。
Er:YAG激光的作用原理
激光的牙周手术治疗
应用Er:YAG激光,可实现牙周炎骨缺损处的清创、牙槽骨整形、牙槽骨切除、牙冠延长术、骨髓穿孔、牙槽嵴增宽时的牙槽嵴分割等多种骨外科手术。
激光在牙周治疗的优劣势及前景展望
优势
激光可对人体组织表现出强的熔解、止血、去除污染和杀菌效果,在牙周治疗中,可同样达到以上效果,在精确对软组织切割的同时实现对患病组织的清创。
劣势
激光设备的成本较高;且每种激光因其各自波长不同具有不同的特性,这就要求激光使用者须了解每种激光的基本性能,根据其特点选择其适用范围。
牙周治疗的新方法:外科显微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
牙周治疗的新方法:外科显微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
第一部分:基本概况
Fabrice Baudot,法国
从其创始至今,牙周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现在,外科显微镜又为牙周治疗提供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将外科显微镜和久经考验的外科手术方法相结合,我们可以进行比传统方法创伤更小,效果更佳的牙周整形术。整个治疗过程吸收了牙周外科和非外科技术的优点。
引言
19世纪50年代开始展开的用于治疗牙周疾患的外科手术方法可获得一定的疗效但也有其局限性。它使得清理深部牙周袋和重建牙龈外形成为可能,手术的短期效果良好。但是,手术的侵入性较大,不能良好地对症处理微生物病原因素。
非手术的治疗方法于19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治疗的理念源自分析弥补手术方法的不足,以及口腔菌落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
但是,对于深部牙周病变,菌斑控制非常困难,并且需要严密的监控以确保维持菌落和机体防御屏障之间的平衡,这些都会导致高危区域的牙周病复发。
微创入路的概念
我们遵循的是现在广为接受的牙周病经典治疗模式:
-早期牙周治疗
-记录各临床诊断指数
-口腔卫生宣教
-通过刮治和根面平整进行深部牙周清理
-再次评估临床指数
-牙周维护
-进一步外科治疗
-去除残余的牙周袋
-骨整形
微创外科牙周清创术完全包括在初期治疗阶段。这种外科治疗界于“盲探式”的根面深刮术和“敞开”的外科翻瓣术之间。
外科显微镜使我们得以在可视的情况下进行龈下牙周清理。这种手术入路创伤很小,不必将浅层牙周组织(牙龈和牙周膜)从深部骨组织上分离开(图5)。我们可以通过龈沟或牙周袋形成的间隙观察到需要处理的根面。组织松解术可提供更深的入路。
如果临床条件限制,视野不清,尤其是牙周组织较厚时,我们可以用内斜切口做轻度的组织切除。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显微镜下清楚的看到深部牙周组织(图1,2)。
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在高度放大的视野下进行。由于并没有真正打开牙周组织,不需要缝合来关闭这个通向牙周袋深部的入路。只需简单的在牙周袋口处放置敷药48小时,术区就可以无痛愈合。
整个牙周治疗在48小时内分两次操作完成。治疗过程简单,手术术后反应很小。术后只需服用温和的抗炎药物,并辅以局部抗菌处理就足够了。
治疗操作基础
外科基本原则有三点。
1.微生物学和细菌生态系统
A.微生物膜和菌落行为
1999年,在伦敦大学Eastman研究所发表的一份研究工作报道中,Hubert N. Newman 和 Michael Wilson总结了一份关于口腔细菌生态环境理论讲稿中的关键点。他们汇总了重要的有革新意义的发现。
在牙周病病原(细菌)方面,作者就细菌生物基总结出几个基本事实。这几个基本事实触动了所有经典抗菌和抗微生物治疗的基础。其中有两个重要观点必须一提:
和微生物膜概念相比,牙菌斑是一个相当模糊的用于描述牙周细菌生态环境复杂性的宏观概念。
所谓的牙周致病菌(放线伴放线菌,牙龈嗜杆菌等)在活体中生物学行为和在浮游的分离状态下不同。
在细菌微生物膜中有一系列的菌落“团体行为”发生,各种细菌之间通过一种“语言”信号进行交流,产生保护因素,以维系他们的生存和繁衍。
现在,人们已经用微生物膜中的细菌生物学行为的基本知识取代了有关分离的菌株和概念含糊的菌斑的功能行为的简单观点。
近来基于培养基生态环境的研究数据使学者们开始重新思考大量的治疗方法是否真正有其化学(应用抗生素)和机械(去除牙菌斑和病变的牙周组织)有效性。人们还未能充分了解微生物膜生态环境的微妙。我们所知的只是,在健康的状态下,宿主的防御机制和细菌微生物膜之间存在良好的平衡。
化学制剂(抗生素和抗菌剂)很难穿透微生物膜。我们尚不了解所谓的致病菌在微生物膜中的确切作用, 这样,我们就无法正确的评价它们在抗生素作用下消失时所带来的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化学或侵犯性的手术方法去消灭它们似乎有些不可靠和没有意义。
抗菌素治疗和传统的外科手术方法无法确保机体可以重建这种维系牙周健康的微环境平衡。
看起来,用机械的方法剥离细菌微生物膜可以在细菌制造的保护屏障上形成一个开口。这样,宿主的防御机制可以有效的遏制微生物膜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发展,重建微环境平衡-宿主的防御系统是牙周病治疗的关键。
基于细菌微生物膜概念及其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治疗理念使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传统的牙周治疗方法。微创手术是新的治疗理念的一部分,它旨在机械性的打乱细菌微生物膜组织结构,使机体的防御机构得以发挥其潜能。
B.全面的消毒
我们在微创手术中遵循1999年Quirynen和Van Steenberg研究组建立的操作原则。考虑到细菌微环境,他们推荐短期内进行全面的牙周消毒措施,以减低疗程中术区污染的可能性。四个区段在两天的治疗期中分1到2次手术完成治疗。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四个区段分四次进行牙周刮治的治疗方法,传统治疗往往要延续几周,如需外科手术疗程可能会延长到几个月。
II.切除性新附着术(ENAP)
微创外科手术采用的并不是新的术式,早在1976年Yukna就已经提出了这种方法。这种简单的术式是在牙周组织上做一个内斜切口形成进入深部牙周组织的入路。其实美国舰队一直都在采用这种治疗方法去除牙周病损。这种治疗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在痛苦、损伤较小的情况下获得一定的疗效。不幸的是,一直以来,这种术式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翻瓣术被研究和应用的更多主要是由于它可以为骨成型术提供入路;而切除性新附着术则做不到这一点。现在,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外科翻瓣术的局限性,我们应该为切除性新附着术在我们的治疗方略中找到合适的位置。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菌斑控制,特别是深部牙周袋清创是牙周治疗的关键。在这种牙周治疗中,牙周组织解剖形态的改善是继发的。在初期牙周治疗中这种术式的应用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因素。
进入深部牙周袋的微创入路
减少牙周袋的深度
在初期牙周治疗中,切除性新附着术的应用使牙周袋内清理可以在可视的条件下进行,而不再是盲探,并且操作不复杂,不适感小。这种术式无需翻瓣,甚至可以在初期治疗中进行,特别是在后牙区袋深8-9mm,解剖条件允许时。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对于95%以上的患者的治疗不采用外科翻瓣术。
III.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近来,一篇文章公布了一些meta分析研究结果,对比了手术和非手术牙周治疗,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应症进行了比较评估。其结论如下:
对于较浅的牙周袋(1-3mm),外科手术的疗效不如非手术治疗,翻瓣进行牙周清创会导致平均0.3mm的附着丧失。
对于牙周袋深4-6mm的病例,非手术疗法-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可减少牙周袋深度获得新附着,疗效优于手术疗法。
较深的牙周袋(> 6 mm),手术疗法比单纯的根面平整更有效。外科手术治疗后新附着的获得量和牙周袋深度的减少量有明显的统计学优势。
Lisa J. A Heiz-Mayfield进行的这项研究显示翻瓣术只推荐用于牙周袋深超过6mm的位点。
非手术方法通常只在用根面平整法治疗小于6mm的牙周袋时才比手术疗法有优越性,我们在此推荐的微创手术扩大了它的优势治疗范围。实际上,牙龈切除术使我们得以在进行深部牙周袋清创前,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牙周袋深度。
比如,通过3mm 的牙龈切除我们可以将8mm的牙周袋减少为5mm。在后牙腭侧区这是极为可行的。通过牙龈切除降低的牙周袋不需翻瓣就可以方便的清理。外科显微镜的另一优点是清理术可以在可视的条件下进行。(图3,4)
微创手术意味着,在其适应症允许的范围内,我们不须翻瓣就可以清理较深的术区。
总结
我们推荐的在外科显微镜下进行的牙周病治疗将外科处理的有效性和非手术疗法的可靠性良好结合,甚至可以贯彻于初期治疗。外科显微镜使我们可以在可视的条件下进行
请重视:牙周治疗术后须知
请重视:牙周治疗术后须知
牙周病拖延不治可能引起牙槽骨萎缩、牙齿松动、牙齿缺失等严重后果,牙槽骨的萎缩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将带来永久性的创伤,只有及时接受牙周治疗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控制。
牙周病治疗后的效果并不会永远保持不变,很可能会复发,维持时间的长短除了取决于病变的程度外,还取决于患者是否能与医生密切配合。
为了使牙周病治疗效果得以维持,小编希望大家在做完牙周治疗后,能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
牙周治疗后注意事项
1.患者必须采用有效的口腔护理。
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牙线清除牙齿邻接面的食物残渣、软垢和牙菌斑。
2.经常作牙龈按摩,以促进牙周组织的健康。
复查时发现问题需要处理时,应根据医生建议,接受必要的牙周病治疗。
3.要定期到医院复查。
复查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具体确定,病情较重的2-3个月复查一次,病情较轻的6个月至1年复查一次。
做好以上三点能长时间保持牙周炎治疗效果此外,值得大家重视的还有刷牙注意事项
牙周病患者刷牙注意事项
1.注意刷毛的选择
刷牙时刷毛一定要进入牙龈与牙齿间隙,有效地避免牙结石的形成,才能保护牙龈不再继续发炎。
2.注意刷牙力度
刷牙动作要轻重适度,既要保护牙周组织又要保证刷牙效率。
3.日常刷牙原则
洁牙后牙齿变得很干净,为了预防牙结石很快再长出来,需要正确的刷牙方法。我们建议刷牙要(三三三)原则,每天刷牙三次,每次在饭后30分钟内刷牙,而每次刷牙要三分钟,采取正确的刷牙方式。
4.牙菌斑检查
建议每隔一周左右需要用菌斑显示剂检查一次,对于染色严重的地方要作为重点来说。
总结Time
患上牙周病之后越早治疗伤害越小
接受牙周病治疗后,做好日常护理工作,注意护理事项,效果才能维持得更长久。希望大家能将以上知识吸收并且积极做好,还有疑问的朋友可留言。
北京牙周治疗方法有哪些?
北京牙周治疗方法有哪些?牙龈炎是发生在牙龈上的一种炎症,牙龈发炎的典型症状就是牙龈红肿,并伴随着牙龈出血,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往往会受到人们的忽视,牙龈炎要不及时治疗,时间久了会引发其他牙齿问题,所以要重视起来,那么预防出现牙龈炎的方法有哪些?
齿龈会红肿,或有出血现象。若刷牙时发觉牙齿容易出血,或牙齿有触痛情况,便需要看牙科医生。首先,牙医会建议清除积聚在牙齿上所有的牙菌膜和牙石,使牙龈炎消退,然后会提供有效的口腔卫生资料, 保持牙齿清洁。控制潜在的疾病可更易治疗,如糖尿病;修补蛀牙可以清除慢性刺激齿龈的根源。
习惯早晚刷牙及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尤其是在睡前,可以清除牙菌膜,减少在睡觉时牙菌膜的积聚。每6个月至1年,定期往牙科医生处清洁牙齿,预防牙菌膜变成牙石,及清除在牙齿上已形成的牙石。 常见的、发病率较好的是慢性单纯性龈炎,这又称为不洁性龈炎、边缘性龈炎,通常所说 的就是慢性单纯性龈炎。
慢性单纯性龈炎只侵犯牙龈组织,不侵犯其他牙周组织。这种龈炎是由于龈缘附近牙面上的菌斑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病因明确,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普遍,患病率在70%-90%左右,4-5岁以前通常不发生龈炎, 大多数从5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和严重性也逐渐增加,到青春期达高峰,青春期过后,患病率随年龄的才长而缓慢下降,成年人患病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