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提升术在牙种植修复中的应用

文案君分享时间:热度:

牙龈萎缩修复术,在正畸过程可以种植牙吗,种植牙和正畸

上颌窦提升术在牙种植修复中的应用

上颌磨牙区缺牙后,废用性因素造成的牙槽嵴高度降低,上颌窦腔持续扩大是造成剩余牙槽骨量不足的重要原因。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中常会出现上颌窦底与牙槽嵴顶间的距离不足而影响种植手术的进行。Boyne首次提出通过上颌窦骨移植来解决因长期废用性萎缩而导致的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

Tatum提出上颌窦侧壁开窗法,即上颌窦外提升术。此方法上抬上颌窦底黏膜,在上颌窦底黏膜和牙槽骨之间植入自体骨或骨代替品,从而增加上颌窦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高度,保证种植手术的安全进行。该方法能有效的控制提升高度,且提升量可以在15mm以上,成功率高。上颌窦提升术经过各国学者的多次研究与改良,现主要为上颌窦内提升术和上颌窦外提升术。

上颌窦内提升术:又称为骨凿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术,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手术过程中使用骨凿对周围骨质的冲击挤压,增加了周围骨组织的密度,植体植入后可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保证上颌磨牙区种植手术顺利进行。其缺点是不能在直视下进行,提升高度较小,不超过5mm,对口腔医师的的临床操作水平要求较高。

上颌窦外提升术:在上颌后牙颊侧,相当于上颌窦底处的牙槽骨面上开窗,暴露并剥离上颌窦底黏膜,继而使用专用的提升工具将上颌窦底黏膜抬高,在上颌窦底黏膜与牙槽嵴顶之间置入自体骨或骨代替材料,同期或延期种植。其优点是术者可在直视下进行,远期效果好,提升量较多。缺点是手术损伤较大,愈合时间较长,适用于多个后牙连续缺失的病例。

上颌窦外提升术的成功率为86%~98%;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成功率为92.8%-97%。虽然这两种术式的远期效果差异并不是很大,但远期效果又受许多因素影响,如骨粉的材料,种植体上部结构负载修复的时间,术者的技术水平等。实施上颌窦提升术前要严格把握适应症,排除手术的禁忌症,最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关键,必须保证术后无感染,否则窦底黏膜一旦被感染,种植体将无法进行正常的骨结合,必然导致种植手术的失败。

1.上颌窦提升术适应症

由于病理性、废用性等因素以及长期后牙缺失未修复,往往造成上颌后牙区牙槽嵴萎缩吸收变薄,继而导致种植手术的失败。Jensen等人提出将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的距离(RBH)分为4类:第1类:RBH≥10mm,可采用常规方法植入种植体;第2类:7mm≤RBH≤9mm,可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植入种植体;第3类:4mm≤RBH≤6mm,采用上颌窦外提升植骨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第4类:RBH<4mm时,多采用上颌窦外提升植骨延期植入种植体。目前认为,上颌窦底黏膜距离牙槽嵴顶的距离小于5mm可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反之,则应该行上颌窦内提升术,视患者具体情况可适当调整手术方案。上颌窦提升术的关键是彻底分离上颌窦底黏膜并不至造成窦底黏膜破裂或穿孔。上颌窦穿孔是上颌窦提升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正常情况下,窦底黏膜有一定的弹性,术中分离并不会造成穿孔;当黏膜发生炎症等其他病变时,可增厚10~20倍,行上颌窦提升时,穿孔的几率就会增大。但是现在大多数学提出无症状的上颌窦黏膜增厚对上颌窦提升术无影响,单纯的黏膜增厚并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此外,上颌窦囊肿是上颌窦最常见的疾病,多数囊肿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有研究表明假性上颌窦囊肿存在的情况下仍可行上颌窦提升术,但需密切观察其远期效果。

2.上颌窦提升术手术方式

2.1上颌窦外提升术:开窗法最初骨窗形状为方形骨窗,但是方形骨窗易出现如边角锐利导致的上颌窦黏膜撕裂,骨窗骨折等问题,最终导致种植手术的失败。经过改进,出现了半圆形骨窗以及圆形骨窗等,从而避免了尖锐的骨窗边角造成的黏膜撕裂,种植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2.2上颌窦内提升术:骨凿冲顶法经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术,采用特制骨凿(工作端为凹端),具有骨挤压作用。制备好种植窝之后,使用骨凿冲击上颌窦底骨壁,造成上颌窦底骨壁青枝骨折,使上颌窦底黏膜抬高,可植入或不植入骨粉,同期或延期种植。

3.影像学在上颌窦提升术中的意义

3.1X线曲面体层片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其形态个体差异较大,且上颌窦内常会出现骨性纵隔,Velásquez-Plata等发现,上颌窦骨性纵隔在第一和第二磨牙的发生率最高(41%),第二前磨牙(35%)和第一磨牙区(24%),以颊腭侧走向为主。若种植体恰好植入上颌窦纵隔时容易损伤上颌窦黏膜,手术失败的风险加大。X线曲面体层片显示单一方向上颌窦的结构,影像的重叠,往往不能准确获得上颌窦及邻近部位的立体影像,无法确定纵隔具体走行方向。上颌窦纵隔的存在导致上颌窦黏膜穿孔发生率大大增加。同时曲面体层片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比例失真,术者难以判断相应解剖结构的大小及准确位置,无法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3.2锥形束CT(CBCT)

锥形束CT(CBCT)放射线束呈锥形发出,通过围绕患者头部旋转获得扫描视野内原始图像,进行轴位,矢状位以及冠状位的观察及三维重建的数字容积体层摄影技术。CBCT能清晰显示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上颌窦底形态、分隔以及上颌窦底黏膜厚薄等,已广泛的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疾病的检查和治疗,如种植手术前的设计,埋伏牙的定位等,且在上颌窦提升术中具有重要价值。CBCT在上颌窦提升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其克服传统X线片只能在二维平面的测定,术前可精确测定缺牙区牙槽嵴剩余高度,明确上颌窦的形态及毗邻关系,并可单独显示横断面图像,观察其深层结构,从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同时,CBCT还可模拟植入种植体,促进医患交流,术中精确的指导手术,对术后区域的骨整合和种植效果的评估更为客观。

4.种植体初期稳定性

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对种植手术的成功尤为重要。初期稳定性由受植区牙槽骨量、骨密度、种植体的外形、种植体早期负载的情况等多种因素决定。在2009年ITI会议上Jensen和Terheyden分析3例关于上颌窦外提升不植骨的成功报道,结果显示其成功率为97.7%~100%之间。但也有学者通过其他手术方法在可用骨的高度<5mm的病例中实施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也同样获得了良好效果。

5.植骨材料

上颌窦提升的植骨材料有自体骨、骨代替品两类。由于自体骨不仅可以维持骨细胞的活性,还具有成骨特性,自体骨移植一直被认为是植骨的“金标准”。随着材料学的发展,临床上将人工骨与自体骨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不仅能发挥自体骨成骨特性,保持了骨细胞的活性,同时还能发挥人工骨引导的特性,且已广泛应用于上颌窦提升术中。

6.结语

上颌窦提升术是目前解决上颌磨牙区骨量不足的有效方法,不仅保证了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成功进行,且其材料,影像学,手术方法以及操作技术方面的也在不断发展。但目前仍需面对上颌窦提升术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上颌窦外提升骨开窗创伤较大;骨代替品的生物相容性有待证实;CBCT只能显示硬组织的三维立体结构,对软组织的具体测量信息无法获得等问题。

编辑推荐

上颌窦内提升术


上颌骨因有上颌窦的存在,一直是上颌后牙种植的难题。上颌窦形似底朝下的锥状,其下壁与上颌牙槽突相连,有的上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之间没有骨质间隔而仅覆以黏膜。因为牙缺失后牙槽突发生萎缩,造成牙槽骨高度不足,常规种植时种植体易进入上颌窦腔,造成局部感染影响种植成活率。

来就诊一患者第一磨牙缺失两年余,全景片示其上颌窦下壁距牙槽嵴顶只有7.0mm的高度,为了有较好的稳定性,须植入长10mm的种植体。术中通过骨挤压器在上颌骨内使上颌窦底提升3.0mm,同期植入一枚长10mm种植体。术后拍片种植体紧贴上颌窦底,上颌窦下壁完好无损,种植体稳定无松动。

据专家介绍,目前对于上颌窦底高度5mm以下的情况需要超声骨刀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我科向财政厅申请的超声骨刀专项资金已到位,近期即可购买投入使用。

上颌窦提升后种植


我们的上颌后牙区的根方有上颌窦,有些人上颌窦的位置很低,在这些位置种牙,种植体容易进入上颌窦腔,所以我们要在种牙区域的上颌窦粘膜下植入骨粉,以后骨粉将被骨组织所代替,这样保证了种植体完全为骨组织所包围,确保其长期稳定使用。这项操作在专业上称上颌窦提升,如植骨量少则采用种植体根方直接植入骨粉,称内提升;如范围较大则一般在颊侧开窗植入骨粉,称外提升。

图例:

实例:

(1)林先生左上颌缺失第一和第二磨牙多年,外院医生因其上颌窦位置过低建议活动牙修复而不考虑种牙,这些年刘先生一直佩戴活动义齿勉强使用,但一直觉得不舒适而且麻烦。后来到我们这里咨询,医生建议采用上颌窦提升的方法创造条件,顺利种植了两个种植体,黄金烤瓷冠固定修复(因为咬合紧,所以牙合面没有烤瓷),既方便又好用。

治疗前全景片

固定修复后(因为患者咬合过紧并且有夜磨牙,所以修复体的咬合面设计为不烤瓷的金属面)

上颌窦提升术的注意事项


上颌窦内提升术需牢记的事项:

1、 在穿孔时不要植骨。

2、 通过轻轻转动沿原路退出骨挤压器,不要晃动。

3、 可以升高5至6mm(最大8mm)

4、 骨高度不低于5.0mm才能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

上颌窦内提升术的增高极限是8mm,有的认为最高只达到4mm,若考虑到种植体上方至少要有2mm的骨量,则接近种植体上方的增高量2mm应是上限。骨挤压器有两种,凸形的是用于骨外扩,凹形骨挤压器用于骨抬高和骨挤压。

如果种植体长度为11.5mm,其负重时间应根据骨量来决定

剩余骨高度:7-8mm,3-4个月后

4-6mm,5-6个月后

1-3mm,分期手术,骨植入后7-9个月后植入种植体,再负重。

用于上颌窦内提升的移植材料量:粒径0.25-1mm,0.25g(0.5cc)可提升5mm。

上颌窦提升方法


上颌窦磨牙部位缺牙后如需植入种植牙,其骨高度需10mm,骨宽度需6mm以上,如果手术部位牙槽骨高度不足,对上颌窦进行提升,从而使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增加就显得非常必要。上颌窦提升分为两种术式,一种是上颌窦外提升,一种是内提升。外提升损伤较大,但由于可以在直接视野下进行,能形成充足的骨量;而内提升不能在直接视野下进行,形成的骨量非常有限。

内提升术比较简便,由于接近上颌窦粘膜的是皮质骨,比较硬,当先锋钻钻到皮质骨时,有较强的阻力感,与在皮质骨内有很明显的不同,此时应注意不要使用压力继续往上钻,需要记住钻入的深度,然后退出,在指定深度内用麻花钻扩孔到所需直径,然后用骨挤压往上推皮质骨到指定

深度,填入骨粉。如果患者皮质骨较薄,属于四类骨,先锋钻钻入时不会有明显的阻力感,出现皮质骨被磨掉,但上颌窦粘膜未破时,此时可越个一个号的麻花钻开始扩孔,扩孔完后形成一个皮质骨的台阶,再内提升,挤压。

上颌窦外提升知识要点


上颌窦外提升知识要点

Tatum于1986年首次提出上颌窦侧壁开窗外提升术。但是外提升术主要缺点在于创伤大,术后肿胀反应和疼痛较为明显。国外文献显示,运用该技术成功率较高。Pjetursson等在2008年研究中外提升三年成功率在90.1%,种植体平均脱落率在16.6%.。同期种植成功率弱低于分期。分别是88.5%和90.9%。同时认为,术中最好联合使用颗粒自体骨和替代品进行窦提升间隙的填充。

手术方式

分为推入式和揭盖式。Wiltfang等在2002年提出上颌窦提升术中使用内窥镜,虽然内窥镜不能完全避免上颌窦穿孔。但是大大减少穿孔的风险。因为在直视下手术。超声骨刀粘膜破损率是7%。近年来有人提出水压提升法,但是时间久操作长,且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上颌窦提升术关键因素是完整无损的剥离和提升上颌窦底粘膜。上颌窦常见的并发症是穿孔。19.5%。其次是术后感染2.9%。上颌窦粘膜的穿孔经常发生在骨窗制备。填入骨移植材料及同期种植时。与上颌窦的解剖形态,粘膜厚度,手术技巧有密切的关系。

操作步骤
1 切口翻瓣
2 开窗并剥离粘膜
3 制备种植窝
4 骨替代品填入
5 植入植体
6再次植入骨颗粒

特别注意:操作复杂,手术风险大,术前需要仔细评估
在上颌窦提升并同期植入植体,检查植体的稳定性,避免掉入上颌窦

上颌窦提升人工骨植骨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


上颌窦提升人工骨植骨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

为解决上颌后牙缺失后牙槽骨高度不足、种植体易穿入上颌窦导致种植体失败这一难题。方法对5例患者采用上颌窦提升羟基磷灰石植骨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种植体无松动、无脱落,种植体与骨组织相容性佳。结论此方法是解决上颌后牙缺失后牙槽骨高度不足无法种植的有效方法。

上颌后牙缺失后骨质吸收,上颌窦底骨高度降低骨量不足,人工种植体难以取得稳定性,同时种植体易穿破上颌窦粘膜进入窦腔引起感染,导致种植失败。我院自1998年12月以来采用人工骨植骨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方法,经临床观察,证实此方法安全可行,效果可靠,人工骨与骨组织结合良好,避免了取自体骨的痛苦,缩短了疗程。

材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1998年12月~1999年12月对5例患者采用上颌窦提升人工骨植骨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男3例,女2例,年龄32~56岁,缺失部位均为单侧,65| 缺失2例,|56 缺失2例,6| 缺失1例。

手术方法:患者取半坐位,局麻下进行。于缺失牙的牙槽嵴顶偏腭侧切开粘骨膜,近远中达邻牙颈部向颊侧前庭沟方向并越过前庭沟形成梯形切口,用骨膜剥离子向颊侧剥离粘骨膜瓣,显露上颌窦前壁。用直径2mm球钻在缺失牙间隙上方上颌窦前壁确定开窗线,其底线应高于上颌窦底5mm,顶线距底线7~10mm,两侧不超过缺失间隙。将底线及两侧线骨质断离,保留少量顶线骨质,使其形成柳枝骨折。细心分离上颌窦粘膜,使上颌窦开窗骨块向上向内旋转形成植骨区的顶。然后按常规种植牙方法,于牙槽嵴顶植入种植体(国产CDIC纯钛螺旋状两段式种植体)。最后取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深圳克瑞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植入上颌窦粘膜与骨性窦底之间的种植体周围,外用生物膜(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产)覆盖。关闭伤口,手术完成。

结果

本组5例上颌窦提升人工骨植骨共植入9颗种植体。术后随访观察,6~10个月未发现种植体松动、脱落,人工骨无逸出。X线片检查上颌窦无炎性反应,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全部病例均在术后6个月完成义齿修复。

讨论

为解决上颌后牙缺失、牙槽骨高度不足、上颌窦底降低、种植体易穿入窦腔引起感染而导致种植失败这一难题,国内外学者先后报告了上颌窦提升植骨新技术,并且对延期植入种植体还是同期植入种植体,阐述了不同观点[1,2 ],并将此技术方法不断改进完善,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化学成分与人体硬组织中无机成分极为相似,物理结构也于骨组织相似。对人无细胞毒性、无异物反应、无致畸和致癌、不溶血、不致炎、不致敏、对机体免疫系统无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作用。本组选用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植入上颌窦粘膜与骨性窦底之间的种植体周围,增加了齿槽骨高度,外用生物膜覆盖。术后观察人工骨无逸出、无排斥,骨结合极佳。

由于上颌后牙牙根被上颌窦粘膜所包绕,并且上颌窦底不规则、凹凸不平,又因单个牙齿行上颌窦提升术时受近远中相邻牙根的影响,给完整剥离上颌窦粘膜手术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单个牙齿缺失手术难度较大,因此,细心完整无损剥离与抬高上颌窦底粘膜是上颌窦提升技术的关键所在。

生物膜促进了骨的再生。总之,上颌窦提升人工骨植骨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安全可行,效果满意。人工骨的应用避免了患者取自体骨的痛苦。

牵张成骨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进展


牵张成骨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进展

保证种植牙成功的首要条件是要有足够的牙槽骨骨量,临床上由于牙齿的缺失使牙槽嵴顶的骨质发生吸收、萎缩,导致牙槽高度的降低。特别是后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造成种植体植入的困难。本文就牵张成骨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运用作一综述。

1.牙槽突垂直牵张成骨术的背景

牵张成骨是利用生物组织的张力-应力效应,对部分或者完全分离但仍保留血供的骨块,施加特定频率和方向的牵引力,使骨块慢慢分开,间隙由新生骨质替代,从而达到延长或者增宽骨质。Langenbeck在1869年最早提出了牵张成骨技术并且在长骨中应用来矫正临床上长骨不对称造成的畸形。IIizarov提出牵张成骨的基本原则是张力压力原则和适当的机械负荷和充足的血供,这是确保成骨的先决条件。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Gagg等开始把此项技术运用在解决口腔种植垂直方向骨量不足方面。林野、王兴等首先使用微型钛板固定的内置式牵引器进行牙槽突垂直牵引,用来弥补种植前牙槽突垂直骨量不足,并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证实使用该技术用来纠正颌骨垂直方向骨量不足,效果是明确的。牵张成骨术能够解决垂直方向的骨量不足,使软组织得到同期再生。

2.牵张成骨的手术方式及研究进展

Melsen证实牙槽骨具有压力吸收、受牵拉成骨的特点,根据手术牵引方式的不同牵张成骨技术可分为:①单端式牵张成骨:指在骨质连续存在的条件下、截骨,在断端进行牵引,这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方式;②双端式牵张成骨方式,这种方式通常用于有骨缺损的病例;③三端式牵张成骨术多用于有较大范围的骨质缺损的成骨手术。直接使用牵张成骨的条件是:牙槽骨垂直缺损≥5mm,剩余牙槽骨宽度≥5mm。牵张成骨术可分为4个阶段:截骨术、间歇期、牵引期、稳定期,在截骨时要保证骨膜的血供,这是骨块得以存活的先决条件,在术中应该减少骨膜剥离的范围,牵张成骨术最重要的阶段是牵引期,而成功的条件是将截开的骨断端以较低的、有规律的速度牵引。在此阶段按照一定的牵引速度和频率牵引骨块,一般2~4次/d,总量约1mm/次,在一定速度下,频率越大成骨效果也越好。

Saulacic等研究发现在1998~2006年间128篇关于牵张成骨的的垂直方向增加骨量的文献后,认为间歇期(7.26±2.31)d,每天牵引量0.71±0.27mm,稳定期12.25±5.58周为宜,可以获得更加稳定且更多的骨量。因此间歇期如果过长则会导致截开部分过早愈合不利骨的生长,而截开的部分过短则会导致愈合不良。Rachmiel等对14例患者进行垂直牵张成骨术,从术后第4d开始每天以0.8mm的速度牵拉10~16d,稳定期后植入23枚种植体,获得了8~13mm的骨量,平均获得10.3mm骨量,随访6~22个月后发现仅有1例失败。Bianchi等发现对60例垂直方向有骨质缺损的患者进行垂直牵张成骨术后,患者的骨量平均增加了约10mm,但1年后骨吸收为1.4mm。

3.牵张成骨术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牵张成骨增加垂直方向骨量相对于其他骨增量技术有明显的优势,在增加骨量的同时软组织也得到了再生,对于下颌前牙区的骨量不足的病例作用尤为明显。牵张成骨术可以在短期内获得较大量的天然骨质,大量研究发现成骨的效果也是很明确的,Ettl等对36名病例进行牵张成骨术增加骨量后手术成功率达到95.1%;Bianchi等对12位有下颌骨严重缺损的患者进行牵张成骨术后,获得大量的骨量且手术成功率达到100%。

不足:牵张成骨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但是在牵引期需要多次的观察骨块的情况,多次调整牵引的力度,牵引器较大容易引起不适感。牵张器的费用较贵,部分患者不能接受该手术方式。口腔不容易清洁易并发感染,可导致颏神经的麻木或感觉迟钝、颌骨骨折、骨生长方向发生偏斜等。Perdijk等统计45例手术患者并发症,其中骨折发生率为19%、感染6%、黏膜裂开8%、出血占4%、感觉障碍28%、后期种植失败占13%、颏部下沉13%。

4.小结

目前临床上垂直方向的骨量增加术式较多,如上颌后牙区的上颌窦内、外提升术、Onlay植骨术、引导骨再生术在就是牵张成骨术。Zakhary等回顾性研究发现,并无任何证据可证明何种骨增量技术是金标准,手术的选择往往取决于手术操作者。AghalooTL等统计1980~2005年有关骨增量的文献,共有951篇,包括种植体2620枚,随访时间约5~74个月,其中骨引导再生术存活率为95.5%,Onlay植骨为90.4%,牵张成骨为94.7%,内置式植骨为83.8%,其他方式由于样本量较小或者数据无明显差异性等无法统计。说明这些骨增量方式都是可靠的,相对于牵张成骨术而言,其在垂直方向可获得较多的骨量,且有软组织的再生;对于有严重的骨缺损或有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此手术方式是很有优势的。有文献研究表明单独使用任何一种垂直骨增量技术对骨质的提升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关键在于适应症的选择。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关于垂直方向的骨增量技术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种植手术的适应症将进一步的扩大。

骨挤压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提高种植牙成功率的探讨


【摘要】目的改造上颌骨磨牙区种植体埋入的条件,提高种植体的成功率。方法三组,第一组常规行种植体埋入,第二组骨挤压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埋入种植牙,第三组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二期埋入种植牙。统计种植牙的存活率。结果各组存活率结果表明上颌磨牙区埋入种植体时用骨挤压和填骨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是提高存活率的有效手段,对骨量严重不足的患者术后二期埋入种植体更安全有效。结论骨挤压法提升上颌窦底的过程中,改变了骨密度,增加了支持骨的高度,为种植体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骨挤压术;上颌窦底提升术

上颌骨磨牙区的骨质较疏松,皮质骨薄,且有较大的上颌窦腔。行上颌磨牙种植时,由于上颌窦一特殊的解剖生理标志与上颌磨牙区牙槽嵴的距离非常接近,尤其是磨牙、前磨牙缺失,牙槽嵴极度萎缩的患者,由上颌窦底到牙槽嵴平均大约为5mm[1].骨量有限,植入较

长的种植体时容易穿通窦腔,且无足够的支持骨,给种植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采用上颌窦底植骨牙种植术来解决由于骨量不足不能种植的问题,但因手术复杂,很难推广。而骨挤压术是利用松质骨柔软的特性,将骨质向侧方排挤压缩松质骨,向窦底方向挤压提升窦底获得埋入深度,增加支持骨高度的办法达到埋入,并根据牙槽嵴条件不同可同时或二期埋入种植体。它有效地改善骨质,改变骨高度的同时达到了种植牙埋入的目的,提高了种植牙的存活率,而且成本低,疗程短,使种植技术更有利于向小型诊所普及和应用。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ITI口腔种植机(瑞士)和种植器械一套,ITI骨挤压器一套。自1999年~2003年间上颌磨牙槽骨高度在5~10mm行种植术的患者46例,平均年龄51岁,患牙80颗按治疗方法分为三组,第一组常规行种植体埋入,第二组骨挤压和填骨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时埋入种植体,第三组患者上颌窦提升术后待机愈合二期埋入种植体。

1.2方法

1.2.1第一组行常规种植体埋入。

1.2.2第二组患者常规做口腔种植的器械准备,患者镇静麻醉后,埋入部位粘膜切开,剥离,参照X线片和口腔CT片的影像设定埋入部位,常规用球钻在骨上做埋入标记,用特制专用的高速和低速钻机(即种植机)在牙槽骨制备孔洞,然后选择相应的骨挤压器,在外力(骨锤)的作用下进行敲击,直至到达预定深度,将打孔时的新鲜骨渣填入形成孔,再用挤压器敲击,到达理想直径和深度后,埋入种植体,拧紧愈合帽,缝合。

1.2.3第三组患者先用骨挤压器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填入新鲜自体骨或人造骨,达到理想深度(10~15mm)后缝合,待机6个月左右,再行种植术,种植术的同时还可伴行骨挤压术。三组患者在初期固位获得后,安装基台,上部修复物。

2结果

上述是种植体的修复体全部安装后,功能负荷3~50个月,平均18.2个月的评价结果。

三组患者种植结果

数字表明第二组,第三组的存活率明显高于第一组,第三组的数字略高于第二组,可见在上颌磨牙区埋入种植体时用骨挤压和填骨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是提高存活率的有效手段,上颌窦底的骨量在4~8mm时,用骨挤压和填骨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二期埋入种植体更安全有效。

3讨论

骨挤压术行上颌窦底提升的优点[2]:(1)骨质不良的部位也可行种植体埋入;(2)再造埋入部位支持骨的高度;(3)种植牙埋入部位的周围可形成密度高的骨质;(4)可用指感感受到骨质变化的同时埋入;(5)手术简单,疗程短,安全性高。骨挤压器在外力(骨锤)的作用下,松质骨被挤压器向周围和上颌窦方向排挤,增加了周围骨的密度,将钻孔时的新鲜自体骨或人造骨填入形成孔,再用挤压器反复锤打,更增加了周围骨的密度[3].骨质被挤压的同时上颌窦底也被提升,初期固位的深度一般大于6mm为理想。上颌窦底的骨量高度不足5mm想获得更多骨量的情形,先用骨挤压器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填入新鲜自体骨或人造骨,达到理想深度(10~15mm)后缝合,待机6个月左右,再行种植术,种植术的同时还可伴行骨挤压术。Rosen等[4]学者指出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影响种植牙成功的关键是,上颌窦底到牙槽嵴骨的高度,小于5mm的时候以二次埋入为好。

上颌窦底提升术和一般的窦底粘膜分离,骨移植不同的是,它不能在直视下操作,所以建议上颌窦底的骨量在8mm以上,提升高度4~5mm为目标时建议用骨挤压和填骨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时行种植牙埋入,和此条件不符时,建议第一阶段骨挤压行上颌窦底提升后,第二阶段行种植牙埋入。国际种植学界公认,口腔种植学的未来将朝着简化治疗程序、降低成本的方向发展。上颌磨牙槽骨高度不足患者种植牙治疗中,本法不失为提高种植牙成功率,简化疗程的有效方法。

引导骨再生膜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


引导骨再生膜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最早源于牙周病学领域的引导组织再生技术。采用生物材料制成的生物膜在牙龈软组织与骨缺损之间人为地竖起一道生物屏障,阻止软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及上皮细胞长入骨缺损区,确保成骨过程在无成纤维细胞干扰的前提下逐渐完成,最后实现缺损区完全的骨修复。这一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引入种植外科,成为现代种植外科的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

引导骨再生的生物膜可分为不可吸收(生物不降解)与可吸收(生物降解)两大类。不可吸收膜以聚四氟乙烯膜为常用,它又分两种类型:一种为中央区膜材料的组织致密,有金属网加强,可以维持一定的骨缺损空间,并阻止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通过;边缘柔软,微孔为0.45um,孔大允许结缔组织长人,使生物膜固定;另一种为膜中加钛网支架或聚丙烯网架,以保持骨缺损间隙。可吸收膜目前有聚乳酸膜、聚乙烯酯膜、共聚物膜及胶原膜,以及Blo-Gide等。

引导骨再生技术在即刻种植有许多优点,由于种植体周围常存在一壁或多壁的垂直型骨缺损,影响种植体骨结合。另一方面黏骨膜相对缺损,易使种植体暴露,导致种植失败。膜的应用可以封闭种植体和拔牙创之间的空隙,使之不受软组织的侵入,引导骨再生并与种植体发生骨性结合。

种植在修复方案中的重要性


种植在修复方案中的重要性

在种植体被植入病人口中用于修复治疗以前,牙科医生只能想办法替代缺失牙在耠面的支持作用。现在,在种植体的帮助下,替代缺失牙牙根的支持作用成为可能。因而种植体为我们的修复治疗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牙替代治疗。

在种植治疗前需要进行特殊的诊断性检查:首先需要获得带有定位标记物的x线全景片;取得牙槽嵴和余留牙的模型;还需要测量牙槽嵴上方的牙龈厚度。

此外还有几种相对次要的辅助诊断工具,可以被用来获取关于种植区骨量状况和能否植入种植体的细节信息。一些附加的外科手术像组织诱导再生术,骨增高术和骨移植术可以提高种植区骨量的状况。

将定位标记物固定于一个简单的树脂薄片中拍摄带有定位标记物的x线全景片,可以在种植手术中指导钻孔的定位。几年前我们常使用金属小球,现在改用袖状的金属环状物作为定位标记物。手术过程中常会用到类似于即刻义齿的特殊修复体,它能够将x线片和模型上获得的位置关系转移到病人的颌骨上。但这种装置难以依靠卡环在余留牙上获得足够的固位,也缺乏耠向的支持,因而在手术中常带来操作上的困难。我们更愿意选择由技工专门制作的聚丙烯酸树脂装置,它在缺牙部位树脂较厚,因而牙医可以在设计的方向上钻孔,放入袖套状的金属环形装置作为x线的定位标记物,以确定手术中进行钻孔的位置。这种装置覆盖于余留牙上部,能在翻瓣后暴露的骨面上保证有较好的固位,因而使多个种植体植入的位置、方向和深度的确定更加安全。在牙龈较厚的病例中,环形的纯钛装置以可移动的方式进行放置,为了能在翻瓣以后向裸露的骨面方向移动,以解决钻头长度不足的问题。

了解种植区域的牙槽嵴形态是非常必要的。在临床操作中,我们常将模型锯断,利用内科检查器械在几个部位检查牙龈的厚度,并转移到模型上。这是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可以获取比x线片更多的骨量信息。此外特殊种植用的x线机已经上市,从CT上我们可以获得最多的信息。但这种诊断方式费用昂贵,能否被病人接受还是个问题。

目前常进行的种植修复术主要有牙列中的单个缺牙的种植修复;缺牙较多的牙槽嵴上的种植修复;游离端缺失的远端放置种植体的修复;以及用于颌面缺损修复的种植体等等。只有小部分的病人会要求用种植总义齿修复。

单个牙种植体良好修复效果的获得依赖于对种植区域骨和牙龈组织的精确操作。如果种植能建立与天然牙一样良好的基础,我们将获得非常好的修复效果。单个牙种植是固定桥修复的一个很好的替代方式,它可区别于前磨牙和磨牙区常规修复方式。失牙后形成的较长牙槽嵴,特别是有些病例中尖牙缺失的情况,是种植最常见的适应症。如果不进行种植,活动义齿将是这种情况下唯一可行的修复方式。在植入之后,患者获得了与天然牙列类似的人工牙列,失去的功能得以恢复。但是没有必要完全恢复缺失牙齿的数目,我们治疗更关注的是修复方案的可行性和修复后口腔卫生是否易于维持。

在种植牙—天然牙联合桥修复中,如果一个固定桥起于天然牙经过种植体,止于另一个天然牙,最好将这个长桥分为两个部分,利用应力中断装置弥补天然牙和种植体在垂直方向上的动度差异。它可以是一种扣锁装置或是仅仅类似于活动支架的支托结构。当然使用两个种植体,而不利用缺隙两侧的天然牙进行桥修复相对更加简单但是费用较贵。

在二期术后放置牙龈成型器后,如果牙龈愈合良好,用托盘和转移基桩进行印模的制取将是相对简单的。天然牙的龈沟可通过排龈线来排开,先用0号线再换用2号以上的线,这样可在取印模时很好地防止出血。在用开口托盘进行取模的过程中,助手应该注意托盘开口处放入螺钉的位置,使它们不被印模材料占据。在模型上使用弹性硅橡胶模拟牙周的牙龈可以获得更佳的美学效果。同时还要在模型上确定基牙的位置和高度,这是作出良好牙冠的先决条件。

种植修复的并发症主要有:种植体定位不理想,螺钉松动或基牙折断,修复体折裂,美观和功能的并发症,愈合过程中种植体的脱落等等。而种植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适应症选择不当;手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上部结构不良,手术技术不精确;种植体类型选择不当等等。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来,我不认为用螺丝来固定桥是很恰当的。有些时候种植体的失败跟螺丝的松动关系密切。螺栓固位时,咬牙合面的螺栓有时会干扰咬耠功能;同时固定桥体和牙冠之间的螺栓需要空间;此外螺栓固位常影响口腔卫生的维持和牙周情况。螺栓引起的牙周问题较常见。这是我们倾向于粘接冠和桥的原因。没有螺栓我们可以获得更好的颌面形态和口腔卫生,至少治疗的费用可以降低。

即刻种植牙修复的临床应用


即刻种植牙修复的临床应用

1. 下颌全牙列缺失的即刻修复:

最早期的即刻修复从下颌全牙列缺失的即刻修复开始,由于下颌全牙列缺失患者的双侧后牙区经常出现垂直向骨量不足,因此该类患者的种植体植入部位在颏孔前区较为常见。下颌全牙列缺失种植即刻修复的中短期成功率已在90%以上。下颌全牙列缺失种植即刻修复的种植体数目根据口腔局部条件和修复方法决定。如固定修复,一般植入的种植体4~6枚。最早期的即刻修复研究病例中,为了保证成功率,种植体数会增加到8枚,现在许多学者认为4~6 枚种植体数已足够支持下颌的即刻修复。种植体数要根据植入部位的骨质、骨量和上颌牙列情况决定,在保证成功率的前提下使用尽可能少的种植体,在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又减少治疗费用。

2. 上颌全牙列缺失的即刻修复:

由于上颌骨的骨质较下颌骨疏松,大部分学者建议上颌种植的固定即刻修复使用8~12枚种植体,有学者认为4~8枚种植体对于上颌足够,并可减少种植治疗费用。一般认为,种植体数量必须根据骨质和骨量的状况、咬合关系和咬合力大小等决定,如果患者条件满意,6~10枚种植体就足够了。如果下颌为活动义齿,上述的条件又令人满意,那么4~5枚种植体也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3. 局部牙列缺失的即刻修复:

有关部分牙缺失种植即刻修复的报告较多,但都存在例数少、观察期短的不足,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大部分研究认为,粗糙表面的种植体比光滑面的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在愈合期,软组织对即刻修复体反应良好,这保存了牙龈和牙龈乳头,因而产生良好的美学效果,在前牙的即刻修复中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