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
中医药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不仅疗效显著,而且方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内服药,又有外用药。内服药有汤剂、中成药;外用药有膏药、擦剂、洗剂、熏剂等。
一、内服中药
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临床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医药(方剂、中成药、外用药等)非常多。在治疗时必须根据不同病情,针对病情的寒热虚实和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辨证选方,辨证选药,始终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和特色。临床上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证型。
1.风寒外袭型
2.风热外袭型
3.胃火上攻型
4.肝火上炎型
5.阴虚阳亢型
6.瘀血阻络型(久病人络型)
二、外用中药
三叉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口服药物治疗时,配合下列外治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一)药物涂擦法
(二)药膏贴敷法
(三)药物外敷法
(四)中药离子导人法
(五)鼻腔用药法
(六)其他外治法
1.药膏点眼法:秦皮、黄芪、木香、黄连、玄参各30g,共研细末,以水1盏,浸泡3天,去渣,加入蜂蜜100g,熬为生膏,点眼角,每日3—5次。
2.药液熏耳法:透骨草30g,川芎、细辛、白芷各15g,白僵蚕5g,加水煮沸。取一厚纸,中间穿孔约手指大小,盖在锅上,使药汽从孔中透出,熏患侧耳孔及疼痛部位,每次10—20分钟,每日2—3次,每剂药可用2—3天。
3.药液足浴法:当归、川芎、穿山甲、元胡、白芍、麻黄、川椒、细辛各10g,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1周。
4.药物枕疗法:菊花、川芎、天麻、细辛、当归、元胡、蔓荆子、红花、防风、白芷、藁本各等份,研为细末,作枕芯用,连续1—2个月。此法既可防,又可治,效果较好。
牙医巴巴编辑推荐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优势及调护
祖国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医书中也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说:“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三叉神经痛的预防和调护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二、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冲动、生气、抑郁寡欢。
三、生活、饮食要有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四、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五、动作轻慢防止一切诱发疼痛的因素,如洗脸、涮牙等,尽量避免刺激扳击点。
六、寒冷天注意保暖,避免冷风直接刺激面部,不用太冷、太热的水洗脸。
七、加强营养,饮食宜选择质软、易嚼食物。因咀嚼诱发疼痛的病人,则要进食流质,切不可吃油炸食物、刺激性食物、海鲜产品以及热性食物等,以免诱发疼痛发作。
八、坚持治疗,不要随便停药,以求根治。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明显优势,不仅药源广泛经济,许多中药具有可靠的止痛效果,治疗方便安全,有效率高,而且方法众多,可以针灸与中草药并用,针药结合,取长补短,达到防治三叉神经痛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不是通过抑制、阻滞、破坏神经,使三叉神经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暂时止痛的作用,而是根据“瘀血阻络,通则不痛”等中医理论,用标本兼治的治疗法则,疏通面部经脉,使三叉神经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长期止痛。目前,中医药疗法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不可缺少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如何?
根据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思想而细分的若干性,并分门别类的加以治疗。但临床上病人病情复杂,大多数是混杂而不典型,故在治疗上宜灵活运用,鉴于临床的实际情况,先多分为风火型、风寒型和久病入络型三种,当然也有其他分类方法,但这种分法比较实用,经过中医中药治疗,有些三叉神经痛病人受到一定效果,可使疼痛发作停滞或减轻。对于辩证分型的治疗,黑龙江中医学院曾报道,他们共收治12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其中风火型82例,风寒型11例,久病入络型27例,服用最少4剂,最多48剂,平均20剂,治愈9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 可见中医中药的治疗是能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
采用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原则有哪些?
祖国医学对三叉神经痛早有认识,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明《景岳全书》曰:”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瓣表里.盖暂病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廉元气.以暂病言之,有表邪者,此风寒外邪于经也,治宜弥散,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 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也遵循这一原则.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疏风为主:久病,由痰火淤血所致者,以清热、涤痰、活血为主。疼痛既然是闭阻不通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应以通经活络为主,并以此为原则。如因风邪引起者,宜疏风通络:因寒邪引起者,宜散寒温经:因热邪引起者,宜清热通络;因湿邪引起者,宜除湿通络;因气滞引起者,宜理气活血;因血瘀引起者,宜活血化淤等。《医学新传》亦记载:“所痛之部,有气血引阳之不同,若概以行气消异为治,漫云通者不通?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方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以上均属通利之法则,所以古人云:“痛随利减”。这种痛随利减之“利”字,皆非功下之意,而是根据疼痛的特性来进行辨证施治,使其达到疼痛消失的目的,有不少作者就是根据祖国医学的这一理论,对三叉神经痛进行辨证论治,因而受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