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罪与罚读书心得
小说中斯维里加洛夫的自杀,以及他妻子的死好像是一个迷,小说中自始至终也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下面文案君给大家带来学生的罪与罚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学生的罪与罚读书心得1
我还是非常推荐这本书的。
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文,而不是小说。不过看完一半以后,故事情节就陆续出来了,开始显得有些趣味了。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完一半的话,不要因为枯燥,而把它停下。因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杀了一个放的老太婆,行凶以后,被她的妹妹发现了,所以他连着她妹妹也杀了。之后,凶手陷于痛苦之中。但是他不断地为自己辩护,认为他杀了那个老太婆是为了行侠仗义,是合理的,也是公义的。
他想办法逃脱警方的追捕,但是心理却无法得到平安。他写了论文说明他是属于那类改变世界的,不服从律法的人。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他只有向一个身世可怜的女子索尼雅忏悔过。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告诉了她一切。
随着案情的发展,他逐渐逃离了警方的调查。证据都显得对他的逃脱有利。但是,他最后决定自首,去服苦役。因为他坦白承认,又因为他犯罪以前表现良好,才被判了7年。
不过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间,他开始并没有悔改,还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不应该自首。索尼雅在这段时间里面,常常去探望他。最后,他发现他爱上索尼雅了。从此以后,他开始了正确的反思,比起之后永远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7年的苦役就没什么了。在监狱里,他开始阅读索尼雅给他的那本福音书。
整本小说里面还卷入了很多人和事。有爱他的母亲和纯洁善良的妹妹,也有阴险的彼得比特罗维奇,也有他的好朋友……等等等等。
这本小说给了我一个信息,那就是,当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为自己辩护,你的良心并不会轻易放过你。所以,与其争辩,不如谦卑下来,决心悔改。当人决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负担都会立刻消失。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认罪。
学生的罪与罚读书心得2
最近在看一本书叫《罪与罚》,刚看完两章而已,对其中人物的悲剧人生就已经让我心生难过了,先抛开主人公不谈,说说马尔梅拉多夫此人,他曾经是一个九等文官(相当于军队中的大尉),因酗酒丢了工作,致使家徒四壁,甚至自己十几岁的女儿为了救济一家,成为了妓女,可即便如此他仍旧死不悔改,只要家中还有一点钱或物,都要拿去换酒。但就是这样一个无可救药的人,内心深知自己为家庭带来了什么灾难,愧疚、难过、痛苦、懊悔,但就是没有办法戒酒……像戒毒一样困难,读这个人物让我深感无力,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能就是说他了吧。
但是仔细想想,每个人可能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瘾难以戒掉吧,明知道这是不好的。
比如烟酒毒瘾大概是最常见的瘾,也是全世界痛恨的瘾,这些基本上都是触犯法律的,很多国家会明令禁止、法律控制。因为这他们危害巨大。
比如追小说,电视剧等等,偶尔的娱乐可以,但若是没完没了的追剧,时间、工作、学习等都会受到影响。
贪吃,暴食无度的人,是有暴食症的,吃东西会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但是一旦超过了身体负荷,久而久之是一定会生病的。
网瘾,除了学习和工作等必要的时候外,如果长时间的上网,就已经成了一种瘾,这种瘾很普遍,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要中招,即便是我们的父母辈,也有很多机不离手的,手机把我们的碎片化时间利用了起来,走路,坐车,等人,随时都可以看和玩,使得我们过度的依赖它,这种及时性娱乐让人上瘾,没日没夜的看,对我们的身体伤害其实很大。
追星族,这一群人是让我更加担忧的群体,这里引用一位作者提出的以下内容:
布热津斯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提出"奶头乐效应"。当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其中包括乔治·布什、撒切尔夫人、比尔·盖茨等大名鼎鼎的全球热点人物。精英们一致认为,全球化会造成一个重大问题——贫富悬殊。这个世界上,将有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而80%的人会被"边缘化"。届时,有可能会发生马克思在00年前预言的所谓的你死我活的阶级冲突。
布热津斯基表示,谁也没有能力改变未来的"二八现象",解除"边缘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的办法只有一个,便是推出一个全新的战略"tittytainment",即在80%人的嘴中塞一个"奶嘴"。娱乐明星就是奶嘴最好的形式之一,通过大量的明星综艺和电视剧,夹杂着他们的花边新闻,让吃瓜群众看得开心,不用去深沉的思考痛苦的现实。因为消遣已经占据了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时间。
这就是"奶头乐"战略,但即使没有平台的引导,占据头条的会是谁呢?
很遗憾,我认为依然会是这些小鲜肉和当红小花们。真实生活很痛苦啊,如果现实社会那么好玩,谁会来玩游戏,来看偶像剧呢?王者荣耀和偶像剧又孰高孰低?
换言之,TED演讲,新闻联播,名校公开课,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奶头乐呢?沉浸其中的人,到底是收获了真正的知识,还是收获了认同感,恐怕呈现的最终结果也还是二八分化。
虽然我不追星,但是我仍然会喜欢看一些娱乐新闻,久而久之感觉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实际上除了八卦之外,什么收获都没有。而现在追星的大多数都是青少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追那些和自己不会产生任何联系的明星们,得到了什么呢?假若如此沉沦下去,毫无节制,最终将走向何处呢?
其他已经影响到他人甚至上升到犯罪的一些成瘾我就暂且不说了,毕竟是少数吧。以上这些就足以毁掉人本身。所以做人,真的要时常警醒,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习惯,学会自律,因为放纵自己,就等于身在地狱而不自知。
学生的罪与罚读书心得3
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陀斯妥耶夫斯基用冷峻峭厉的笔锋,在《罪与罚》中无情地展示出人性的虚伪、冷酷、残忍和狡诈。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个因穷困而辍学的法律系大学生,他租住在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内,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拉斯科尔尼科夫已经很久没交房租,房东太太也停止了伙食供应。在这样一种窘迫穷困潦倒的状态下,他对生活的一切厌倦不堪。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放高利贷的老寡妇阿廖娜,老寡妇的刻薄和富有深深刺伤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自尊心。他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在他眼中,老寡妇无情,冷酷,对社会毫无用处,是吸人血的虱子。杀机,在他第一次见到老寡妇时就有了。
陀斯妥耶夫斯基用大量篇幅描写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的动机和准备。其实一开始拉斯科尔尼科夫就在挣扎。他并不是一个习惯性的罪犯,甚至一想起这个犯罪的念头,他都觉得肮脏,卑劣,可恶。可是社会处处可见的不公平又不断推动着他的犯罪动机。最终,他向老寡妇举起了斧头,顺便也杀掉了老寡妇的妹妹丽莎维塔。这个妹妹的出现是个意外,他并没有想过要杀她,只是她出现在了一个不恰当的时间。丽莎维塔是个善良的人,她热爱上帝,与人为善,她的死不断拷问着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良心。杀死老寡妇是为民除害,仿佛有一个正义的目的,而杀死丽莎维塔却仅仅是因为害怕罪行暴露。拉斯科尔尼科夫不管为自己找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他的内心始终都无法回避善良的丽莎维塔。尽管他很聪明,狡猾诡诈的与波尔费利斗智斗勇。但对罪行败露的恐惧,对人生的绝望,时而亢奋,时而颓废的复杂心里却让他几乎精神崩溃。杀人,并没有改变他糟糕的现状,并没有实现人生理想,反而更糟糕,更绝望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风格非常锐利,特别对人物复杂的心里从来不吝笔墨,对人性赤裸裸的揭露是入骨三分。拉斯柯尼科夫的内心如同一个不可揣测的深渊,包含着人类所有的善良与残忍、诚实与虚伪,痛苦与微笑、平静与疯狂、忠诚与背叛、聪明与诡诈。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内心,只是很多时候,生活的美好粉饰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看自己过于美好了。
整本《罪与罚》,充满了绝望和挣扎,但如果只是这样,这部作品就算不得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伟大的作家。除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与罚,还有妓女索尼娅的爱和接纳,除了罪与罚,还有十字架的救赎。当拉斯科尔尼科夫不顾一切的向索尼娅吐露了实情后,他问索尼娅:“你为何不骂我,却拥抱我呢?”索尼娅说:“因为全世界没有比你更不快乐的人了!”。当他问索尼娅这一生的苦难,上帝的回答是什么?索尼娅给他念完了圣经中拉撒路死而复活的故事。当他问:“你觉得我卑贱吗?”索尼娅说:“不,你只是在受苦。”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因一个妓女的爱,在不自觉中走向了救赎之路。他自首了,并向社会承认了他的罪行。索尼娅是这部作品中最美好的人物,而这种美好的背后,是她的十字架。十字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一再出现的,是“主动选择悲悯苦难、选择与他人一起受苦”的象征,是基督救赎人类的象征。拉斯科尔尼科夫自首前,他问索尼娅:“你会离我而去吗?”索尼娅说:“不会,无论你到何处,我都跟着你。”当拉斯科尔尼科夫向索尼亚要十字架,索尼亚给了他自己带的十字架,而她带上了丽莎维塔的十字架。他说:“这是一个象征,意味着我将要背十字架了。”这个一直不相信上帝的人终于愿意背自己的十字架。耶稣说:“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人的苦难究其原因是因为人的罪。解决苦难和罪的问题最终都会回到圣经,回到耶稣的十字架。托尔斯泰的《复活》,雨果的《悲惨世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无一不是表达了这个主题。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从心里忏悔他的罪行,从愿意背十字架那刻起,他已经脱胎换骨,象拉撒路一样复活了。
学生的罪与罚读书心得4
我们知道,拉斯科尼科夫和他同病相连,他们虽然杀人动机不同,但面对的良心的惩罚确是一样的。他们都没有真正越过良心的障碍,我觉得这是好事,最起码他们还没有完全泯灭人性。斯维里加洛夫面对良心的痛苦和煎熬,失去了活着的希望,最后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看过小说,我们或许会问,拉斯科尼科夫的命运也会和斯维里加洛夫一样吗?没有希望了吗?
小说中,拉斯科尼科夫没有自杀,他最后活了下来。他不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他也不是越过了良心的障碍,像有些我们所崇拜的人那样。让他活下去的是爱,人性最大的光辉和最高贵的属性是爱。是爱给了他希望,是爱给了他新生,他复活了。拉斯科尼科夫在索尼娅“爱”的力量下终于溃败下来。是爱不断的把他从泯灭人性的路上慢慢拉回。仿佛在他们中间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角力。拉斯科尼科夫决定还要在较量一番,与自己的良心较量。一个要战胜良心的人不能动感情,否则怎么能跨过障碍呢?一旦动了感情,怎会泯灭人性呢?拉斯科尼科夫一方面很需要索尼娅,因为他的痛苦需要索尼娅分担。另一方面,他也有点怕见索尼娅,因为她的爱让他更痛苦。爱是战胜无情的大敌。索尼娅的爱不断的刺激他的良心,爱不断的渗入到他的心中。终在索尼娅爱的力量下,拉斯科尼科夫重新拾得感情,重获人性,重新有了爱,做回真正的人。爱真的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人良心中的明珠。
当拉斯科尼科夫告诉索尼娅是他杀了丽莎维塔的时候,索尼娅的反应让拉斯科尼科夫震惊。索尼娅不但没有痛恨和弃绝,反而去拥抱拉斯科尼科夫。索尼娅看到的不是拉斯科尼科夫的丧心病狂,而是他的可怜不幸与痛苦。因为她真正理解一个人在罪中的痛苦和良心的煎熬。所以她可以生发出如此强烈的接纳与包容。这就是爱,不管你多么不堪,无条件的爱。这爱超越了情欲,超越了自私,是纯洁的爱。这爱是无条件,完全为着别人益处的爱。这爱的力量无坚不摧,使根本不配被爱,封印自己感情的拉斯科尼科夫留下了泪水。也彻底改变了他的生命。
神就是爱,他是爱的源头。他爱我们,爱到一个地步,从他荣耀的宝座上来到人世间。万物的主宰,宇宙的王,甘愿道成肉身,成为一个人。他爱我们到一个地步,甚至为我们的罪甘心死在十字架上,并且受尽人的羞辱和辱骂。上帝竟愿为罪人而死,上帝为我们竟愿受如此大的羞辱。他可是宇宙的君王,万物的创造主啊。这样的爱何等震撼!这样的恩典何等奇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或多或少都犯过错,也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后果。你的良心真的平安吗?还是说,你已经把良心封印起来,变得没有人性。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我们能称他为人吗?我们会说,你不是人,是恶魔。人死不能复生,过错也不能挽回。欠下的罪债如何偿还?不安的良心如何慰藉?
福音好消息就是,上帝的独生子亲自成为了那替罪的羔羊。亏缺的良心在基督里得到医治,不安的良心在基督里得到了安息。因为你的罪行,他已为你承担。你的审判,他已为你承受。你的死亡,他已为你代替,在他里面有真正的平安。
学生的罪与罚读书心得5
接触陀思妥耶夫斯基从《罪与罚》开始,初读的时候觉得人物心理刻画精彩,而且情节跌宕紧凑,如同在观看一部犯罪电影。但过分关注和沉溺于故事之中时,便忽略了外延的一些东西。继而看了《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茨威格的《三大师》以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与宗教观有了渐渐明朗的线索。
跨越
拉斯柯尔尼科夫把世间的人分为平凡和不平凡,前者循规蹈矩、逆来顺受,后者倾向于违法和破坏,前者是被压迫者,后者是统治者、主宰者。为了检验自己是否属于拿破仑类“不平凡的人”,他进行了一场杀人形式的实验。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是位善良而且乐于助人的年轻人,另一方面他却又是残酷、嗜杀的罪犯,这种二重性格这也是他不断动摇自己的“理论”和举动反复无常的根源。茨威格在《三大师》中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时说道,“只有当他的人物具有使自己生命增强而且成为分裂的表现形态的时候,只有当他的任务还是将要变成命运的混论状态的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才爱他们”。诚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力图打破统一性,创造混合的、模糊不清的、不和谐的人物,在其肉体里,上帝和野兽毗邻而居。
在思想的驱动下,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了当铺老板娘和她的异母妹妹,同时他好像“用剪刀把他与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剪断了”。他走到了一条界线旁边,突然止步,跨还是不跨?他一直在纠结,并充斥了一系列的疑问“我是像大家一样,是个虱子呢,还是一个人?我能跨越过去吗,还是不能跨越过去?”那些所谓的“不平凡的人”,对这类坏事恶行根本不屑一顾,并且毫不犹豫地跨越过去。拉斯柯尔尼科夫却仍然留在了这边,痛苦而不幸,但“跨过去呢,也许会更加不幸”。因为跨越过去的不只是两具死尸,而是拉斯柯尔尼科夫自身的人性、原则、道德。通过他的经历,陀思妥耶夫斯基想传达的是,不能用作恶的方式反抗黑暗,毁灭是双方的,内心的惩罚终其一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了实践自己的哲学,却坠入了黑暗的深渊。参考尼采《查拉图斯特拉》中苍白的罪犯一篇,犯罪心理包括事后的疯狂,“人们总抱有侥幸心理,以为在他身上的特例会变成法则”,但拉斯柯尔尼科夫试图建立自己的法则却无法承担。另外还有事前的疯狂,“你们要深深地透视这个灵魂”,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毁灭也是与“真实的自我”进行搏斗的结果。
新生
结尾拉斯柯尔尼科夫自首入狱,但他并未认罪,“痛苦和眼泪——这也是生活嘛。然而对自己的罪行,他并无悔过之意”,而把一切归咎于没能经受住考验和没能跨越过去。但索尼娅的陪伴改变了他的思想,“难道现在她的信仰不能成为我的信仰吗?至少她的感情,她的愿望”。而且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在比法律更深的层面上认罪了,获得了最彻底的救赎。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结尾,阿廖沙建议米卡越狱时说,“你想用承受苦难的方法使自己重新做人,我看呀,不管你跑到哪里,只要你一辈子永远记住你重新做人的决心,能做到这样也就够了。”拉斯柯尔尼科夫永远困顿在“一俄尺见方的空间”的愁苦里,感受到承受十字架的大苦难,也是获得真正的新生。
“在这两张仍然带有病容的、苍白的脸上已经闪烁着获得新生的未来的曙光。爱情使他们获得了新生,这一个人的心包含有另一颗心的无穷无尽的生活源泉”,但这一刻的光亮似乎穿透了整本书的黑暗。
学生的罪与罚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