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750字左右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想必这句话我们都会说了,可是又有谁真正的进入到书的世界里,真正的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呢?文案君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750字左右,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750字左右1
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女子,我特别向往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最近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大师笔下那个小小的边城水乡让我迷恋不已。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
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在我的想象里千遍万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离世外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都带着诗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亵渎。大师用他的故事让咱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忧伤,却也让咱们产生对生命的悲悯,对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非常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他们虽然生活非常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
相比之下,咱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这不得不让人遗憾。
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750字左右2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的撩拨着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读起它时你便会被忧伤围绕,像是触及到了什么,是怀念儿时那个有着暖阳的冬日午后?还是现在这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咱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非常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咱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750字左右3
面对时间无谓的流逝,我们只能急匆匆地追赶,因为怕时间再度从我们身边狠狠地溜走。时间确实是宝贵的,那我们该如何好好地利用时间呢?这个问题就要问大家了,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可都要学会如何珍惜时间,合理去利用时间。毕竟,时间从不等人。
六年已匆匆过去,想起以前的日子,一切都恍如梦境,那么地不切实际,却又都是事实。大海捞针般,我终于在从前的记忆中,摸索出了一件能让时间感到挫败的事。
那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寒假。
北风呼啸,再加上银白色的雪花飘落,将我这个寂落的背影映衬得更加的孤寂了,只是没哭出来罢了。是啊,考试失败了,谁不伤心难过?“叮铃铃……”一阵熟悉的电话铃声又在耳边响起,看看电话屏幕,又是这个小洪庆,我苦笑一声,轻巧地接起电话,脑子里却在思索一会儿对话的内容会是什么。“喂,兰天,你知道这个寒假具体有哪些作业呢?我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写完整?”即使自己早已想到她一定会这么问,可一时竟语塞而无法回答,思索了好一阵才予以答案,似乎是因为考试没考好才如此的吧!后来,无意中从这个电话得知自己竟然还有一项浑然不知的作业,而且量居然这么大,我全身颤抖了一下,完全没有注意到后面说了些什么,就这样恍恍惚惚的挂下了电话。话毕,我不禁反思自己前一次考试的失败,不就是因为自己不好好珍惜时间而造成的嘛!从前的我总是对自己说,还有很多时间,不急不急!可谁知,时间毫不留情地从我的戏谑声中而溜走。现在给我一个补过的机会,怎能不好好珍惜呢?说完,便开始了又一轮的“工作”。我,的确是在补作业,但我觉得,在临近开学再补并不可耻,因为至少我已经改过了,时间再也不会从我手中无谓的溜走了。“好了,大功告成!”我停下笔,喜滋滋地看着自己在仓促下但又不失认真完成的作业,开心、高兴、快乐集满于一身,那一刻,我终于有了战胜时间喜悦感!
时间是要靠自己把握的,假如有一段时间,你荒废了日子,只要还没有到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地步,你的人生还是有救的。不要觉得我说的话厉害,事实就是如此。
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750字左右5
一口气看完《雷雨》后我心情着实激动了一阵子,可能是近来沉湎于《理想国》等让人脑抽筋的学术著作,而少看文学作品的缘故。初中时便想看这部书,因为当时“中学生必读课外读物”之类的书目上总有它的名字。可我竟一直没看,或许是因为我对戏剧不怎么感兴趣。看莎士比亚也会因为那些繁冗的抒情长段而厌烦(当然,也有翻译的影响)。
不看戏剧的原因之一,是里面的场景布置等段落时时提醒我这只不过是一出戏。《雷雨》也不例外。读到一半时我便想,四凤一定会死,尽管我不愿意她死。因为她是全剧中最无辜,最惹人怜的人物。安排她的死,既符合她的命运(即剧情的发展),又定会造成极好的悲剧效果。结局也不出所料,只是没想到死的是三个人。周萍是我一直觉得最难演的,因为他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矛盾,他是个悲剧人物,却不易获得观众同情。后来读曹禺的序时,发现他也这么认为。
我向来不晓得怎么写书评。以来我实在没有那种冷静地读书,然后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客观地分析作品的能力。读完一本书通常我只能体会一股模糊、激动、复杂的情绪,笔头想写什么却写不出,闷头一睡第二天心情平静又重新开始读另一本书了。二来我觉得读文学作品嘛,能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不求甚解也就够了,不喜欢那些像高中语文阅读题一样的分析、解构作品的评论家,更瞧不起豆瓣上一些故作高深的言论。也因为这个原因,我素来对中文系似乎有一种偏见。我觉得中国文化里就讲究一个“悟”字,多读多背多思就是了。正如作者所说:“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我很钦佩,有许多人肯费了时间和精力,使用了说不尽的语言来替我的剧本下注脚。”
最让我喜欢曹禺的,是他序里的第一句话:“我不知道怎样来表白我自己,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这让我想到朱自清的“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以及那一代的文人们。
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7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