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文案君分享时间:热度:

鸿门宴观后感

《鸿门宴》是由李仁港执导,黎明、张涵予、刘亦菲、冯绍峰、黄秋生、陈小春、安志杰领衔主演的古装战争动作电影,下面文案君给大家带来电影鸿门宴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1

刘邦尊项羽令,护送虞姬回楚,却因心系天下百姓,反将倒戈,入主咸阳,劝降秦王,软禁虞姬,又在咸阳城内得谋士张良,战将韩信。

项羽为此勃然大怒,举兵讨伐,又进谋士亚夫之言,退兵回城。特设鸿门宴以宴请刘邦,寻机杀之,并在此之时派人刺杀楚怀王,但却因刘邦派韩信暗中护驾而“刺王未遂”.

鸿门宴之时刘邦进张良言“忍辱负重”虽说是依然惹怒了项羽险些丢了性命,但却因韩信的特赦令及时到达,而侥幸逃生。

鸿门宴后张良称臣项羽,与亚夫共为项羽谋士,项羽得此2人,又拥雄兵40万,天下本应随即可定,登基称帝。却不知此不过是张良的“诈降计”张良“诈降”成功又用“反间计”将项羽与亚夫挑拨,使亚夫失去了项羽的信任。是的,在战场上,在政治上,亚夫与张良是不共戴天的宿敌。

项羽失去亚夫,张良也随即离去回刘邦大营。

项羽再次大怒,弑杀了楚怀王。惹怒了八路诸侯,致使刘邦联合八路诸侯齐讨项家军,项家军大败,项羽自刎。将刘邦顺理成章的推像了帝王宝座。

项羽输了,事实以如此,无法改变。但不知他是否想过,他为何会输。

早期的项羽自信,意气风发,随时随地都透漏着一种王者的霸气,那是一种绝世男儿特有的品质,难能可贵,值得赞扬,但却太过残暴,不得民心,致使张良诈降,不愿为他所用,他输给了残暴。

韩信,武艺盖世,用兵如神,神勇过人,却不得他重用,致使韩信倒戈。他输给了自己的眼光。

鸿门宴后,他轻信张良之言,不进亚夫直言,并最终气走了亚夫,气走了那个曾辅佐他项家3代,助他成为霸主,即将一统天下之人。亚夫走后他随即成为了无牙之虎。他输给了自己的疑心。

亚夫走后,他虽成无牙之虎,但他“西楚霸王”的名衔依然在,他的40万雄兵依然在,俗话说“老虎虽死,余威犹在”况且“老虎还未死”,相信亚夫走后,他只要肯等,等待合适的时机,他依然有坐拥天下的机会,但他却没有等,他急于讨伐,弑杀了楚怀王。致使八路诸侯倒戈,联合刘邦讨伐项家军。他输了,输给了自己的自负。

是的,项羽输了,致使他输的地方有很多,可总的来说天下没人可与他匹敌,。唯一击败他的是他自己。他无法正视自己,摆不正自己的方位,克服不了自己的缺陷。最终只能以此下场结局。

而刘邦,忍辱负重,进逆耳忠言且心慈仁厚,心存天下。他得到了民心,战胜了自己,他赢了,赢的很漂亮。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刘邦在拜张良为军师时,张良问“敢问将军大志”刘邦答“天下百姓尽存我心”张良建议刘邦放弃咸阳,以保全咸阳百姓,刘邦答应了,虽然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可刘邦权衡轻重后还是答应了,不为别的,只为保住咸阳城内的百姓,当时的他确实没有那个能力保护咸阳百姓,但若放弃咸阳,却有谈何容易,可刘邦做到了,他忍痛割爱了。虽然那只是张良试探他的一句“玩笑”之言。他却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那样的决定,他乃豪杰,这样的品质,你与我都没有。

亚夫走后,张良去看望亚夫,尽显友人情谊,并未有任何的宿敌之情,“英雄惺惺相惜”!!!亚夫说“在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让我看到了我年轻的时候!或许最懂亚夫的人莫过张良,但最了解张良的.人,也莫过亚夫了吧。那是一种无言的交流。

年轻的你我,如果跟刘邦的“大志”相比,你我简直是微不足道,胸无大志。或许我们也不需要像刘邦那样的大志,但若能像刘邦学习,像他那样的去一步一步的战胜自己,相信辉煌就在不远处。大事都是从小节开始的。

刘邦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人。

项羽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人。

《鸿门宴》拍的很好,像一个镜子,可明己。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2

最近,学校课余时间比较充分,我在完成了课业以后就打开电脑看了一下电影。翻看网页,发现最近《鸿门宴》这部电影比较火热,于是怀着憧憬心情收看了。

电影《鸿门宴》,不用看电影我们也知道这是讲秦朝末期项羽与刘邦两大派别为了争夺新王朝统治权展开的一次殊死较量。其中的鸿门宴正是这场纷争当中最为激烈的部分,在《鸿门宴》当中各派纷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更是演绎得淋漓尽致。

不过,看完电影《鸿门宴》以后我觉得一个历史光看一部电影是讲不明白,更讲不清楚的。电影《鸿门宴》存在许多拍摄漏洞,比如项羽为什么会平白无故地弃用范增,范增辅佐项羽多年,连十几岁小孩都知道识人要看这个人跟自己相熟得久不久,而张良区区只来了几天或是几个月就抛出这样的信息来,难道不可疑吗?同样的漏洞也发生在刘邦登基以后单纯凭借范增的精囊就设计陷害众多功臣。

根据这两点漏洞,我推测是电影编剧为了剧情需要,而自我创新出来的,不过这样的创新,根扎得还不够深,不能够叫人全然信服。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3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4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5

期待已久的电影《鸿门宴》,昨天终于看了。之前的心情是欣喜,兴奋,并诚心想再学一次,再领略一次史诗般的“历史盛宴”。然而之后,除了给人以大场面的震撼外,倒叫我有几多不解——历史真的可以这样演绎?

让我先说说自己对《鸿门宴》简单而表浅的认识。首先,《鸿门宴》是楚汉争霸时一个重要事件,是一出高手较量的经典故事;其次,是各色人物智慧、性格、气魄的“大聚会”,甚至对历史具有映射作用;三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新阶段的开始。《鸿门宴》很重要,很关键,但也不过如此,它改变不了历史,但它的偶然性里蕴含着历史的必然。它不具有决定性,却充满着引导性。同时,它也揭示出“智慧取胜,道义成功”的历史规律性。

然而电影给我的直接感受却是《鸿门宴》决定历史。先是决定了历史进程,即“鸿门宴”后,项羽违令驱刘邦出咸阳,轼杀怀王失道寡助,盲目与曾经盟友的十八路义军为敌,反给刘邦以成功机会;再是决定了人物命运,范曾失宠,轻信张良,性情项羽,狡诈刘邦,韩信一介武夫,显得人物单薄,特别是樊哙咬断手指,究竟想说明什么?后是故事交待简单,演绎离奇,存有歧义。“霸王别姬”乃史之绝唱,项羽虞妃情爱深厚,但从电影场面上看,刘邦与虞妃在一起的时间倒比项羽还多,虞妃陪项羽死也与历史不符,实际上是“霸王别妃”后项羽才不想活了,才与刘邦拼命的。还有,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主题不见了,《鸿门宴》,你到底想说明什么!

难道这就是电影?为了把“历史”压缩在拷贝里,采取各种艺术手段,这不难理解。但歪曲事实肯定不会为群众所答应。艺术要在生活的“土壤”里生长,离开生活,就妄谈艺术。换一个角度看,我觉得,电影《鸿门宴》是想以“大场面”、“美女加英雄”、“命运赌搏”来赢得票房的,却因此带来“篡改史实”、“虚构浪漫”、“制造英雄”负面效应。票房,当然不是离奇哄出来的,也不是明星闪出来的,这得老百姓说了算!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相关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