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该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下面文案君给大家带来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1
今天特意去看了一下朋友推荐的《血战钢锯岭》,虽然评价很高,但是名字实在是太有那种抗日神剧的感觉,所以期望并不高。意外的是,除了开头十分钟,整场电影看下来,我的眼泪就一直没停过。并不是影片故意煽情,相反,她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虽然从小到大看了很多部关于战争的影片和电视剧,但是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家国情怀,令我不太能感受到战争中真正残酷的一面。相反,看到敌人被杀,我会情不自禁的有一股兴奋和热血沸腾的感觉。在战场上,没有人认为杀人不对。但是《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没有主观的刻画谁对谁错,通过最长,最血腥,最真实的战争场面的镜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可怕和残忍。
电影的主角叫多斯,影片中多斯的上司因为多斯入伍后不愿意碰枪而质问他:如果你的家园和亲人正在遭受敌人的威胁,你还是不愿意拿枪反抗吗?你要做胆小鬼吗?多斯说: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很简单,反抗压迫的战争是大势所趋的,多数人会自觉自愿的加入其中,就像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民心所向。但是如果一场战争的本质是某些少数的当权派为了谋取私利或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发动的`,就算这些当权派打着再高尚的幌子,民众也会心生反感。这就是为什么一直会有很多人去反思一战和二战。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多斯的父亲背负着典型的幸存者罪恶感。
出于童年家庭的悲剧,多斯产生了强大的动机:我不能只自己活下去。正是这种动机使多斯在险恶的战场上仍然不放弃救助每个战友的信念。除此之外,多斯在入伍后不碰枪的这种坚持也令我非常敬佩和感动。能够在各种环境中做到最优化选择的人只能算精英,但是像多斯这样能够在逆境中坚持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2
观看《血战钢锯岭》,几次眼泪夺眶而出,最后想大哭一场却忍住没好意思。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全片无一句多余的话,庄严,圣洁。“上帝总会把最重要的任务交给那些最天真的人”,还想再看一遍。”我的一位学霸朋友感慨地说:“这是一部让我从头哭到尾,却更有勇气的片子。”我的一位男同事说:“这部电影很好诠释了战争的残酷和什么是坚定的信仰,在战场上弥漫着恐惧,听到第一声枪响,你想的只会是回家。”
于是我带着忐忑的情绪,怀揣一包纸巾走进了影院,最后却一张未用因为那眼泪不是从眼眶里哗哗哗地流下,而是从灵魂深处一颗颗沁出来的——原来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东西竟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仰不得不佩服老美洗 脑的手段。
再无耻的事在老美嘴里说出来就是那么的闪光。
只不过稍微有点脑子的人也不会信这些鬼话。
试想一下一个不会杀人的战士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战士?
要是人人都象主角般庄严、圣洁,那五角大楼可以改成修道院了!
不过洗 脑多了也有负作用,美国军人是世界上战后心理综合症最严重的,没上战场前一直被洗脑美军人是如何的正义、博爱,如何的拯救人类,结果一上战场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有相当一大部分美国退伍军人会终生受到良心的折磨。
所以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军从来就不是什么正义的化身,他们所到之处只有毁灭与虐杀。
最后总结一下据说是真人真事的《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3
工作了5天,周末可以放松一下,和同事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
美澳合作的《血战钢锯岭》无疑是近期电影中少有的战争片,亮点也颇多,他反映了战争和人性,人性在战争中的挣扎。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卢克·布雷西、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泰莉莎·帕尔墨和雨果·维文主演。故事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影片讲述了一位参与了冲绳岛战役军医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与兄长哈尔打闹时,抄起一块板砖打伤了哥哥的头,之后信仰力大增,在与萝西·舒特相恋后响应号召参军,戴斯蒙德·道斯坚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绝拿枪的他却坚持着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头,他酗酒的父亲拉下老脸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军事法庭继续自己的下半生,在钢锯岭一战中凭一己之力救死无数,包括之前对他侮辱的士兵与他意见相反的长官,还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在于尊重,尊重每个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尊重,说起来很简单,但究竟什么是尊重?从影片中来说,尊重是救治曾经对自己拳脚相加的战友,成功帮助他们逃离战场、是救治曾经想要把自己从军营里哄走的下士、是举枪忍住冲动没有杀死从小就开始酗酒打骂母亲的父亲。
电影最后,道斯成功的获得了众人的尊重,在战争中受伤的道斯获得了众人的救助,炮弹炸飞了他的圣经,他大声呼唤,士兵把圣经交在他手里,他把圣经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长的结局,影片在讲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甚至被人称作是疯子的人,如何坚持本我勿忘初心,赢取别人的尊重,世人也应该心存尊重。
人生如水,人生如歌,在长夜漫漫的人生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去创造属于我们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自我。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4
第一次3d观影体验,我给了《血战钢锯岭》。说说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吧。影片伊始,惊叹于d技术带来的奇特效果:汽车启动时座椅下方会传来真实的轰鸣声;画面切换到丛林山间时,整个影厅适时的弥漫出泥土芬芳;更神奇的是,男女主春心荡漾时,座椅也会应景的随之起伏。加上复古精致的画面、过分美丽的女主、各种甜蜜的恋爱桥段、多到害羞的吻戏……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觉这不是战争片,而是一部普通的爱情文艺片。
但当道斯进入军队,来到一个完全由男性构成的世界,画风开始突变,美国大兵们荷尔蒙爆棚,配角个个出彩,队长在训练新兵时贡献了最多的笑点。道斯因为自己不碰枪不杀人的信仰,遭受其他人的各种瞧不起和排挤,军方更是企图以精神有问题把他赶出部队。在各种刁难面前,作为一名觉悟不高的女性观众,我实在是难以理解,干嘛要在这里遭受这种屈辱,回家与娇妻相伴,过普通日子多好。可是道斯却固执的留了下来,为了和平,他愿意上战场,为了信仰,他不愿杀人,他只要做一名不配枪的战地医生,在别人杀戮生命时拯救生命。
上点赞数很高的短评这样写道:优秀的战争片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不会无视常识,最重要的,不会宣扬战争,这个片子基本都做到了。
的确,当通过了所有的训练与考核,道斯与军队一起前往日本冲绳时,真实的战争步步逼近,残酷的面纱徐徐拉开,那些画面真实的让人不忍直视:断掉的双脚血肉模糊、炮火瞬间将一个人摧毁、士兵空洞的双眼中盛满绝望……血淋淋的战争就这样被赤裸裸的展现出来,梅尔吉布森用写实的手法刻画战争,d效果让影厅变成了战场,这种震撼让人慨叹生于和平年代何其幸运。
当第一场惨烈的战事结束,所有人都已撤退,只留下道斯一人站在烽火连天之中,短暂的思考和犹豫之后,他毅然转身,投身于滚滚硝烟之中,此时,故事才真正开始。
枪林弹雨之中,他以惊人的毅力救出了一个又一个战友,明明已经精疲力竭,“Onemore”的信念却支撑着他一次又一次闯入茫茫战火之中。上帝啊,请让我多救一个吧。救了一个之后,还想再救一个,救人这件事情仿佛上瘾一般,忘记了自己的安危,他明明是军营里最瘦小的一个,他明明是个连肉都不吃的素食主义者,谁给了他无尽的力量?是什么激发出了他强大的潜能?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度过了怎样的一个夜晚,以一己之力救出了7个人。要在混乱的战场和敌人的扫荡中寻找到他们,要对他们进行简单的救治和言语的宽慰,要背着他们穿_壕,走到悬崖边上,要把他们一一放至崖底,体力的透支和精神的高度紧张,他如何忍受过来?
他一开始是不被理解的,医疗营地里的医生们边手术边讨论:钢锯岭上有个神经病,在不断的往下运伤员。可是第二天,他成了所有战士心中的保护神,必须等他做完祈祷才敢上战场。当他最爱的《圣经》丢失,没有人像影片开头那样嘲笑他,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帮他找回,和他一起共同守护这份信仰。因为此时,大家都已明白,《圣经》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他以自己的实力和精神,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钢铁岭上的两天两夜注定是道斯生命里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直恪守了自己的信仰,没有用枪,没有杀人,一直在默默的救人。这样的故事听起来颇有些不可思议,一个没有枪的医疗兵,如何能够在步步险情的战场中单枪匹马的救出7人?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是根据历史上真人真事改编,事实本就如此,并不是编剧的脑洞大开。据说,真实的道斯犹如开挂一般,被俘虏的日军在接受审判时陈述,他们早就发现了这样一个来回穿梭救人的医疗兵,可是每次要开枪射击他时,都扣不动扳机,看来冥冥之中果然有神庇佑。
他太累了,鏖战了两天两夜,影片定格在他置身于云端,安详的休息着。他没有牺牲在战场上,虽然伤痕累累,但终于荣归故里,娶了心爱的姑娘相伴一生,并享有87高寿。比起那些付出生命的英雄,这样善终动人的结局总是更能够慰藉我们。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关于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小人物的成长过程,从怯懦到勇敢,被被人瞧不起到受人尊重。千篇一律的故事讲出来,却如此引人入胜。
说起来,我对它的片名不是很满意,原名《HacksawRidge》,《血战钢锯岭》这样的直译未免显得无功无过,太过刚硬和血腥,其实影片里有很多人文、柔软的细节。父亲的酗酒和殴打母亲给道斯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他在心里早已杀死了父亲,可是父亲,又何尝不是战争的牺牲品?虽然惨遭毒打,但母亲依然对父亲充满深沉的爱,她跟道斯说:你不知道没上战场前的他有多好。饱受战争迫害的父亲,在道斯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之时,穿上久违的军装,动用人脉关系,用尽毕生荣光,为他换来了一线生机。父亲依然面容冷峻,可是谁都能读出他对儿子的爱。战争摧毁的不仅是那些逝去的生命,更让活着的人一直负重前行。
小时候道斯与弟弟打架,弟弟险些丧命,他因此皈依基督,有了毕生的信仰。长大后他救了一个人,医生跟他说:多亏了你,你救了他一命。看得到他眼中的晶莹闪烁,对于差点失手杀人的他来说,救人的意义格外重大。这些战场之外的种种伏笔,体会得到导演的用心。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能让我们在观影的两个小时里血脉贲张激情澎湃,更重要的是在影片结束后带给我们深入的思考。思考战争为何会存在,思考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思考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战争究竟是何种模样,影片呈现出的究竟有多少。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也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只能祈祷世间再无战争。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5
为了不想“杀人”而反对战争,除了拒服兵役,还有别的路吗?
电影《血战钢锯岭》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给出了自己的回答:那就是即使从小信仰“不能杀人”,但是为了履行保家卫国的义务,还是报名参军。因为他不希望让别人冲锋陷阵,而自己在后方坐享安乐,他觉得这是自私的,也是贪婪的,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份子,怎么能在国家有难时坐视不理?并且参军可以不杀人。他可以当军医救人。
选择了最窄的路,就注定了要受最大的苦。他要忍受羞辱欺凌,因为在军队枪都不碰的人肯定是个异类甚至败类,异类就应该被打倒、被驱逐、被消灭,他饱尝战友的老拳,遍体鳞伤,头破血流。他要忍受质疑,本来有权延迟服役,但主动参军,但又拒绝拿枪,这不是有病吗?为此他要接受精神病检查。他还要接受军事审判,面临监禁的惩罚,因为他拒绝服从长官命令的行为涉嫌犯罪。但是他依然读着圣经,待在军营,守在阵地,跑到前线,手无寸铁穿行在枪林弹雨中,赤手空拳从敌人的枪口与刺刀下救出几十个血肉模糊的战友,他同时兼顾着个人信仰与社会责任。
在“武器就是你的妻子,你的伴侣,你的情人”的战场上,他没有拿枪,在需要补充体力时,他依然根据信仰不吃肉,他顽强地证明着个人信仰与社会责任并不矛盾,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块“重合地带”,或许面积不大,但并不是全然没有。那些遁入空门,而不赡养父母的人在他的面前应该惭愧得无地自容。
信仰在不少人眼中是一种时尚,是一种格调,能让人有道德优越感,是可以拿来炫耀的。也有一些人觉得,信仰就是捐款,就是放生,就是吃素,就是布施,就是读经,就是顶礼膜拜,就是表现在穿戴上,为此可以一边拿着工资一边懈怠工作,或者为了去参加一个仪式而放弃职守。这或许是误解了信仰,信仰应该是引人向善,且不害他人,就像戴斯蒙德·道斯在战场上虽不杀敌,但是救人。那种为了所谓的信仰,而损害别人的利益的,譬如放弃自己的社会义务或者将自己的职责推给别人的,只是迷信,动物爱好者抢夺别人花钱买来的肉用狗就是一例。经不起试炼的信仰是虚假的,怎么样兼顾个人信仰与社会责任,这是对信仰的最好试炼。
苏格拉底为了捍卫自己的信念:“既然生在城邦接受法律的保护,就得接受法律的约束”,决定接受死刑判决,放弃别人提供的逃跑机会,痛快地饮下毒酒。德国神学家、传教士史怀哲皈依了_,但他没有留在神学院侍奉上帝,而是历经九年的学习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和行医资格,毅然深入非洲为当地人治病疗伤。该片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和他们是一类人,他们心中有神也有人,二者在天平的两端,没有谁轻谁重,他们没有取舍,而是两全。伟大的信仰,不是消极避世,不仅仅是为了内心的宁静舒适,而是尊重社会规则,增进社会福利,为此宁可自我牺牲。也或许可以说,伟大的信仰其实就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的:“竭尽全力去争取不朽,在生活中去做合乎自身中最高贵部分的事情。”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