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电影观后感范文

文案君分享时间:热度:

1942电影心得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下面是文案君为大家整理的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范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1942电影观后感范文1

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泪下。个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样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旧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让人百感交集。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除了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靠。“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范老东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优美的散文)

历史灾难在影片中的重现,不仅仅仅是让当今的咱们深刻的浮想到那个时代,同时也是对咱们心灵的一次洗礼。不管是灾难、战争、饥饿、寒冷……人性的光芒、故乡的深情都将是不可磨灭的!

1942电影观后感范文2

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伟去看王的盛宴,给老爸买票看1942的,后看影评说王的盛宴不好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评价王的盛宴说:原先陆川也会拍陈凯歌式的烂片。看了这个评价后,决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齐看1942吧,学习学习历史。

剧情方面就不多做剧透了,就谈谈观后感吧。

整体编剧,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正剧,没有一味的煽情,情节也比较紧凑,有些细节的设计很真实,比如最后星星说她吃的太饱蹲不下去的情节。

画面方面,日本人轰炸的场景拍的比较震撼。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十分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齐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思考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思考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思考到多少爱国、抗日。

走出电影院,外面冷风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觉很暖,觉得很幸福,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吃过那样的苦。

老爸说,电影里的画面,除了战争,其他的他都见过,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些苦,他也都吃过,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这是电影观后唯一想说的。

1942电影观后感范文3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饥荒的背景下,曾经的财主东家和佃户的悲惨境遇。因为饥荒,灾民可以变为打家劫舍的暴民。逃荒的路上,只为了有口饭吃不被饿死,男人可以卖掉自己的妻儿,女人可以出卖自己的身体,甚至为日寇服务打杂。影片大胆地描写出人性的丑恶,让人压抑、悲哀,但真实。

影片明星众多,张国立、李雪健、陈道明这些老戏骨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说。而一大帮中青年演员冯远征、徐帆、范伟、张嘉译、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而实力影星张涵予在片中的表现虎头蛇尾,最后淡出比较突然,让人觉得有些不足。另外不得不说一下影片中长工“拴住”的扮演者:张默,一直以为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着其父张国立的名头,后又接连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后,形象更加的负面。但这回戏中演技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许在度过了内心的迷茫烦躁之后,张默才真正成熟起来。另外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金刚”男主演)和奥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罗宾斯(“肖申克的救赎”主演)这些实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说明华谊和冯小刚对这部影片的期待不仅仅只是国内的票房冠军。

纵观冯小刚这些年的影路历程就可以看出他的转型之路,从过去令人捧腹的贺岁片,到近年来《手机》、《一声叹息》、《集结号》,再到《1942》,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宣告了冯小刚已经完成了从迎合市场到领导市场的风格转化。

1942电影观后感范文4

我对冯小刚执导的影片一直很关注,《唐山大地震》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昨晚观看了<一九四二》在大上海影院的首映。电影结束后,我一直沉浸在《一九四二》那血腥而又悲惨的岁月之中.....。

冯导用如此大手笔拍下这样一部巨作,它显示的是一个敢于揭示历史真相的中华民族的气度,是一个不忘贫穷落后被人侵略、任人宰割历史的坚强民族!唯一使我遗憾的是,看完以后还有两点不了情:一是影片好像还短了些;二是好像自己也跟那位美国战地记者走了一遭,大有一种只是看了一部大型灾难历史纪录片的感觉,似乎还缺乏一种更催人泪下的刻画人们心灵世界的动人故事情节。

影片中大碗影星的演技个个都十分了得,国际关系的处理也十分微妙。《一九四二》这部电影把当年河南灾荒造成的凄凉和难民们悲惨的命运刻画的如临其境,把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一笔勾画出来,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把苦难深重的灾民推向绝望深渊的丑恶嘴脸全部揭露出来,把70年前那段天灾加人祸造成的三百万人死亡的大灾难历史追忆给后人永世铭记!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灾难不计其数,因为许多自然灾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问题的关键不在灾难本身,而是在于灾难一旦发生后,国家当权者与政府是如何去面对和处理的?《一九四二》就是要告诉人们,过去的“蒋家王朝”与今天的人民政府在本质上的根本区别。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关爱人民和领导救灾的生动事例举不胜举,我想这也就是冯小刚导演拍这部巨作的真正教育意义所在.....。

1942电影观后感范文5

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有点印象。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这个,说实话,我真不知道。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只有绝境里面人的挣扎。看的人真心难受。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而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那是死亡上千万,那又是怎样的场景?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


1942电影观后感范文

相关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