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

文案君分享时间:热度:

八佰观看感悟

《八佰》是由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管虎执导,黄志忠、欧豪、王千源、姜武、张译、杜淳、魏晨、李晨、俞灏明等主演的战争题材影片。下面是文案君精心推荐的关于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1

8月21日,电影《八佰》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银幕,点映以来,电影中平凡而无畏的战士保家卫国的决心点燃了无数国人的内心。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观影结束后,深深被影片中的党员精神所触动,强化了对初心和使命的感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此岸是战火硝烟,彼岸是夜夜笙歌,八佰壮士用生命诠释爱国初心。电影《八佰》取材淞沪会战的一役,影片用普通士兵剖开战争的另一个切面。在这些普通士兵中,他们有妻有子,有父母兄弟,有对平凡生活的挂怀,也有对残酷战场的犹豫挣扎。但面对保家卫国,他们挺身而出、无惧生死,用血肉筑成了一道堡垒,用血性和尊严让党旗在战争中飘扬。走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新时代需要新气象,更要有

新作为,广大党员干部要做爱国主义的践行人,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职责和使命,立足好本职工作,做践行爱国主义的表率,奋发有为、奋勇争先,用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

在国难当头之际,他们挺身而出,这就是担当初心。这场战役虽已过八十多年,但通过电影《八佰》,我们再次深切感受了有名英雄和无名英雄的动人事迹。或许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他们舍身取义、视死如归、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值得每位党员干部学习,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面对严峻复杂的革命斗争形势,正是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不怕流血、牺牲,最终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如今,2020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脱贫攻坚年更是担当者的时代、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呼唤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党员干部。面对前进道路的困难和阻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争一流的胆气、迎难而上的豪气,真正做到在挑战面前迎在前、危机面前挺在前、困难面前冲在前、关键时刻顶在前,应对好脱贫攻坚发展的各种风险考验,在新时代中创造不凡业绩。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家国安邦,要铭记历史,更要有奉献初心。

电影《八佰》中的“八百壮士”抱着必死的信念,拼命守护位于上海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抵挡住日军多番进攻,尤其是四行仓库里的几个士兵从贪生怕死到英勇就义,从胆小畏惧到大义凛然。他们的转变是因看到了更多的人为此牺牲,感受到了最后的民族之魂。为此,他们选择用鲜血和生命换取国民撤退的时间。新时代催人奋进,新使命激荡人心。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电影《八佰》中的“八百壮士”为榜样,要把奉献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体现在把人民满意作为最好政绩上,以服务人民为标准,在本职岗位上做出奉献,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奉献初心、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2

那不仅仅只是几个数字,那是用中国人的血和肉烙印在历史长河上的一个个血的教训与耻辱。他们不应该被时间冲淡,更不应该被忘却!

我堂堂大中华,岂能被一个小小的岛国吞噬?自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25日,祖国曾多次遭受日本的进攻和侵略,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争的开始,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我们祖国的美梦。南京大屠杀夺去了30万以上人民的性命。百团大战中,彭德怀组织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进攻……经过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中国抗日战争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伤敌八百,自损一千,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电影《八佰》为我们大致还原了一下淞沪会战的场景。谢晋元率部队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大部分的军队都逃离了上海。仅剩400余人,为了虚张声势,跟记者说有800人,这里有士兵、逃兵、记者,还有些从未上过战场的学生也不慎加入。他们中有的并不擅长用军事武器,但在危急关头,依然扛起了枪杆留守上海,一只脚已经踏入了鬼门关,武器弹药落后的他们,只能用生命筑起一道保卫上海的墙。当日军企图凿开墙壁时,一位战士默默地绑上了炸药,并将一封血书塞给了战友,在万众瞩目下大喊了一声:“娘,孩儿不孝!”之后便纵身跃下,再也没有回来,随后更多的战士绑上了炸药,一个接一个,与日军同归于尽。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如果说四行仓库这边是地狱,那么它的对面就是天堂,英国租界与战场仅隔着一条河,但却有两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因为租界是英国人居住的,所以日本人不敢入侵此地,放眼望去,一片花红酒绿,那边正在布置着最后一道防线,而这边又是唱戏又是放烟花,好不热闹,我又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有些看热闹的,早早就下了赌注就等着看战争能不能再坚持3小时。我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冲进屏幕杀了那些个没心没肺又冷血无情的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是的,留下来的只有400余人,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守卫了这片土地,至于为何被攻陷,或许是因为剩余这四万万人民还未能觉醒。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3

首先感谢这部电影告诉了绝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的一件抗日英雄事件,《八佰》源自抗日期间淞沪会战最为惨烈的、悲壮的一战,详细战役前后详情也是我等国人需要了解铭记的。

很是惭愧因为这部电影我才知道这场我国实际参战420人的战役,英雄先烈需要被铭记,因为有他们的前赴后继才有我等才有现在的生活。影片通过一河之隔的景象,将地狱与天堂呈现在观众面前。

当看到先烈隔窗望向河对面繁华景象时,我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他们看的不是河对面,他们看得是现在我们安定繁荣的生活,这是支撑他们慷慨赴死的信仰,因为他们坚信积贫积弱、节节败退的中国终有繁荣昌盛的一天。而今天的中国又有多少人能够体会他们当时慷慨赴死的勇气和民族荣辱感。

突然想起川军抗日英雄苏国章回忆的那段对话“去死,怕不怕?不怕!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国家”,打败仗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人失去民族认同和丧失国家荣辱。正因为在国家民族在最危难的时候有这样一批慷慨赴死的先烈才唤起更多的

国人从麻木中投身民族救亡。爱国不仅仅是用一两部国产手机和看一两场电影,爱国更需要更全面的传承,国家需要强大,就像电影中河对面的外国租界,当时欧美的发达可以让他们免受战乱之苦可以喝着咖啡洋酒“欣赏”着国军将士顽强的抵抗。四百多个将士清楚的明白对抗几万侵华日军何止以卵击石,又怎能阻挡日军铁蹄,他们为国家打的是精、气、神。我希望中国媒体多报道更多真实抗日事件、更多英雄事迹、更多真实的抗日影视。少整些胡编乱造的“抗日神剧”毒害后代,甚至过度消费及娱乐化抗日等侵华事件,让子孙后代清楚的真谛抗日没有那么多轻而易举,更多的悲壮和掺烈,才是对民族和国家负责。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4

对于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来说,电影《八佰》演绎出了另一种我们无法体会的人生,因为大多数人的态度如同影片中的端午初到四行仓库时一样,抗日救国民族大义是别人的事情,他没有杀过人,也不想杀人,他想的只是回家,然而事实却证明了,当战争真的来临时,没有人能够真的置身事外,毛之不存皮将焉附的道理在这一刻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影片《八佰》讲述的是一段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役,又或者说它甚至算不上一场战役,这只是身为军人的他们犹如困兽一般最后的坚守、支撑,坚守着他们身为军人的荣耀,支撑这国人对这场战争的希望。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升旗”的片段,同时也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更有甚者甚至认为这是导演的一种渲染手段,为了让影片达到悲壮的感觉,可是这部影片从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斗,它从开场就已经注定了是以悲壮而结束的,如果你以“升旗”为中心点上下串联来看,升旗前,有的人想逃,河对岸的群众在看,所有的人都想要远离这个悲壮的舞台,安安静静的当个观众,升旗之后,逃跑的人不逃了,群众开始应援,大家都开始明白,自己必须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士兵们虽然还在被动的防守着,但是士气、心气却完全提升到了极致。中华民族的崛起,正是因为有着一群这样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就而成的,同样坐在影院的我们也不是看客,因为只有我们把我们心中的旗升起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不倒。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苦难的时代,但是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抗争,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勇气展现出了我们不畏强暴、敢于横扫一切来犯之敌的气势,我们要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唤起我们每个人内心中对和平的坚守,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我们前进的力量。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5

电影《八佰》根据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这一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八佰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故事。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苏州河北岸,隔岸相望的是繁华的租界。1937年8月,淞沪战役爆发,中日双方几十万大军拼死搏斗两个多月,到10月底,国军撤离上海,仅留下一支坚持最后抵抗的部队,他们是国民党政府军第八十八师二五四团第一营的全体官兵。掩护大部队撤退后,为保住闸北的最后一块阵地,他们奉命进入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天四夜,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拼死抵抗侵略者的炮火,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威震敌胆,誉满中外,被誉为"八佰壮士"。壮士们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他们无畏牺牲、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民族气概振奋国人、震惊世界,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以己之力保家卫国,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赞歌。

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幕是,当日军企图炸毁仓库墙壁、即将强行攻入的时刻,机枪连的战士排着队、身上绑满炸药,一个个喊着自己的名字、喊着“娘,孩儿不能尽孝了!”跳下去与敌人同归于尽,以肉身捐躯卫国,阻止了敌军的进攻。那些鲜活的生命、爹娘的孩子,转瞬间就没有了……非常悲壮、震撼!对岸观战的何香凝等爱国人士和百姓们无不动容、掩面而泣。

《八佰》全篇的战场群像是以一群小人物的心理刻画展现,在家国情怀、民族危难之际,小人物随之成长,以细腻的心理写实手法层层递进情感。在不同小人物的成长过程中,也反映着当时各种类型和群体不同的内心活动。更是以一条河作为天堂和地狱分界的讽刺,呈现出战争年代大多数民众由麻木转变为全民抗日的内心变化。这部影片中你记住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记住的是他们向死而生的精神。整部影片有多个事件不断地、有层次地烘托宣扬爱国情怀,故事流畅、细腻,同时也很悲壮。电影的观感带入性很强,仿佛观众就在经历着这场殊死搏斗。“隔岸相顾,盼愿再无喧嚣。”“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震撼人心,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影片中有两处鲜明的对比。一是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炮火纷飞、残垣断壁,一边是灯火通明、歌舞升平;一边是地狱,一边是天堂。河的北岸,战士们在殊死与敌军搏斗,明知生之渺茫,依然坚持战斗;河之南岸,租界里的人们无不为战士们捏着许多汗,捐赠食物火线支援,打退敌人时民心大振、暂时失利时黯然神伤。有富家子弟冒着子弹冲过桥对面送东西,倒在血泊中;有知识分子愤慨不已,拿出私藏枪支,向日军开枪。面对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大家都拼了。

二是影片结尾出现今天上海的崭新面貌,与昔日破败萧条的战场形成鲜明对照,是在告诉人们,历史不能忘记,没有八佰壮士、以及无数为国捐躯、奋战杀敌的勇士们,就没有今天美好繁荣的生活。和平年代,我们需要被唤醒这种民族精神,以拳拳之心热爱我们的祖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努力奋斗。(李霞)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

相关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