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_《中国机长》影评700字范文5篇

文案君分享时间:热度:

中国机长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以下是文案君整理了关于《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_《中国机长》影评700字范文5篇,希望你喜欢。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1

  一场特别的万米高空首映礼,给电影《中国机长》增添了新话题。影片是根据去年川航机组的英雄事迹改编,导演刘伟强受访时表示观众此刻是知道事情“解决了”,那如何在保证电影真实性基础上做合理艺术性改编,是考验创作的一大难题。

  让观众认识到坐飞机“不是简单的事”

  身为影片导演,刘伟强有过《无间道》这样的成功经验,但拍摄《中国机长》经历还是让他感慨连连。首映礼上,当被问到让一个已知结果的事情仍然保持紧张刺激的悬念感,他回答说:“没错,观众进电影院看片前就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没事了”,所有人已经很安全地下飞机了。所以我们在真实事件基础上,做了艺术加工。比如飞机怎么开回去、在回去的路上要如何设置挡路的障碍,机长怎么想办法去绕过障碍,障碍之后还会遇到什么……在成功备降以后,他们还要担心很多很多问题,观众就会持续被情节吸引,会给观众一种‘过了一关又一关’的感觉。”

  刘伟强说当初接受博纳邀约担任导演,确实是被这个故事的特殊性打动,因为工作关系他也是“空中飞人”,越深入了解越觉得《中国机长》故事背后的意义,“我是个常常坐飞机的人,但有很多东西我原来根本不知道的。比如,为什么飞机常常晚点,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当看完电影之后,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因为飞机在天上飞,是要符合很多很复杂的条件。比如,会有很多工程人员去检查飞机,确保飞机是健康的,才会放行。再比如,天气条件要符合飞行条件,才可以放行。再有,乘客上飞机之后,空乘会播放安全须知,或者做安全示范,乘客们可能会完全不看。但是我觉得它是很有用的。假如飞机真的发生意外情况了,你就要懂得怎么配合乘务长、乘务员,他们真的受过很强的专业训练。”

  刘伟强说,观众看完电影后能意识到坐飞机去某个地方“不是个简单的事情”,了解了民航体系的不简单,就算是影片的贡献了。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2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机长,一机之长,他所担负的不仅仅是一个令人尊敬的称呼,更是生命的守护。什么是英雄? 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想到电影中那些飞天遁地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他们亦或因为奇遇有幸获得了超能力,或是拥有超越常人的大脑。可是,今天我相信说的英雄是机长,一个用坚守和执着拯救生命的机长。

  2018年5月14日,重庆飞往拉萨的川航3U8633航班如往常一样正飞跃青藏高原,在9800米的高空巡航,驾驶舱副驾驶侧的右挡风玻璃毫无征兆的爆裂,脱落。 驾驶舱瞬间失压,能击穿耳膜的狂风灌进,气温骤降到零下40摄氏度,人在这种状态下根本无法生存,而两位飞行员当时还穿着极其单薄。飞机的仪表盘都已被狂风掀翻,副驾驶员半个身子更是被吸出窗外还好安全带将他拴在了机内。“冷风如利刃,凛凛狂风折”,在这种危机之下,机长刘传健依然保持了极端的冷静,成功让飞机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机上119位乘客安然无恙。这就是英雄,他不是“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也不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的英雄,他是“狂风利刃艰难险,定护生命备周全”的英雄。他用自己的坚守和执着,守护了119条生命。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国机长》为了还原这个真实的故事,剧组不仅1:1造了一个模拟飞机,还辗转重庆江北机场、成都双流机场、拉萨贡嘎机场实地拍摄,记录机场的繁忙景象和旅客的出行百态。为了拍摄副驾驶被狂风吸出舱外的情景,拍摄现场使用了6个巨大的鼓风机,风力大概八级,吹得演员差点飞起来,而饰演副驾驶的欧豪甚至被吹得面部皮肤过敏。《中国机长》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那些商业片该具有的元素:紧张点、爆点、泪点,它一个不少,甚至丰富。可是“文以载道,歌以咏志”,除了影片应有的外壳,《中国机长》还将一种精神、一种坚守的内核展现给了观众,我想这才是这部电影的初衷,还原真实事件,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中国机长”的魅力。

  “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对付万分之一的隐患。” 111分钟的电影,119条鲜活的生命,是中国民航人对生命的敬畏和执着、是对规章的敬畏和执着、更是对责任的敬畏和执着!这就是中国机长,这就是中国坚守!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3

  电影《中国机长》根据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2018年5月14日,该航班由重庆飞往拉萨,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下转2版) (上接1版)机长刘传健和机组全体成员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最终平安备降,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中国民航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授予机长刘传健“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称号。而由此事件改编创作的电影《中国机长》也将作为中宣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点献礼电影在9月30日全国上映。

  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副驾驶徐瑞辰在驾驶舱玻璃破碎后,整个身体都被强风“吸”了出去,他现场回忆说,当时情况危险紧迫,但更大的信念支撑着他不放弃,那就是“坐在这个位置上,只要最坏的情况没有出现,就要尽全部力量保障机上人员安全。”

  演员李沁说,她扮演的角色原型是乘务员周雅文,在与周雅文交流中得知,危急关头,周雅文在腰部骨折的情况下,仍忍痛爬回到工作岗位坚守。因为她坚守的是“生命之门”,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守住。李沁感叹,“因为塑造周雅文这个角色,让我对乘务员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敬佩。”

  这些真实故事,让现场市民纷纷竖起大拇指,为“民航英雄”点赞。市民杨永河说,“重庆这座英雄城市,孕育了英雄机长,让我们每个重庆人为之自豪。”

  活动最后,电影主创人员和“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依次表达了对祖国的美好祝福。现场观众也挥舞手中的五星红旗,高唱《歌唱祖国》,用嘹亮歌声向民航英雄致敬、向伟大祖国致敬。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4

  去年,川航8633遭遇险情那天,我在家中焦急的等待消息,待得知他们平安落地后,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除了当班机组人员过硬的综合能力感动到了我,那天,同在一片蓝天中正在执飞行任务的飞行员们,都在不间断的呼叫:“四川8633,成都在叫你”、“四川8633,听到请回答”,那是一种民航员工才能深入体会到的艰难与不容易。这句重复的话语虽然简单,但它承载着人们对128名旅客和机组人员担心与祈祷,也令我们仿佛置身事发现场,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我们知道,建国七十周年献礼影片《中国机长》改编自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的真实经历,真实展现中国民航精神。影片由刘伟强执导、李锦文监制,张涵予、欧豪、杜江、袁泉、张天爱、李沁领衔主演,雅玫、杨祺如、高戈主演,于9月30日全国公映。

  电影里面可以看到万米高空最为惊心动魄的瞬间:风挡瞬间破裂,副驾驶被吸出窗外,座舱释压……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刘长健由于强大的气流冲击无法佩戴氧气面罩,屏住呼吸,咬紧牙关,在低温和缺氧状态下拼尽全力控制飞机;欧豪饰演的副驾驶徐奕辰忍受着冻伤和划伤,仍然以出色的意志力辅助机长进行特情处置;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梁栋则拼尽全力返回驾驶舱,不停呼喊试图与地面取得联系,持续报告特情信息;而张天爱、李沁、雅玫、杨祺如饰演的乘务员和高戈饰演的安全员也各司其职,指导旅客使用氧气面罩,并对全体旅客进行安抚以及协助,以专业素养持续守护着所有乘客的安全。在危急关头,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毕男则发挥了“定心神针”的作用,一番独白既让119名乘客的状态缓和下来,也道出了民航人的责任与担当:“从飞行员到乘务员,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请相信我们的机长,我们会一起回去!”

  《中国机长》完美还原了民航平安的幕后英雄。在这个天空里,只要天上有飞机正在飞行,地面就会有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指挥,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有着约7000名“空中交通警察”昼夜交替,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管制工作,他们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钟,确保着我们飞行的平安。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5

  2018年5月14日,机长刘传健和往常一样驾驶川航3U8633航班从重庆起飞前往拉萨。

  行驶在万米高空,飞机突然遭遇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座舱失压的极端罕见险情。

  生死关头,因为机长的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28条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这就是今天上映的影片《中国机长》的故事背景。

  真人真事的改编,自然以真实为核心,而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影片从头到尾,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全景,力图最大限度还原这段伟大的奇迹。

  从机组人员切入,展现民航飞机从起飞到降落的整个过程,都十分完整。

  机组人员的预备、登机后的全面检查,起飞后的安全预防,降落后的收尾工作,几乎面面俱到。

  如此一系列的情节,做到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说实话,这也是国产电影有史以来第一次,关于此类题材的深入刻画,颇有开创之功。

  为了高度还原,剧组不惜斥资3000万按照1:1的比例重现客机场景,空客A319模拟机舱几乎和真的一模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的时候,还有极强的代入感。

  饰演机组成员的所有人员,全都亲赴川航培训基地,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魔鬼式训练。

  情节方面,最为惊心动魄的细节,莫过于飞机突发的时刻。

  那一刻突如其来,因为挡风玻璃猛然脱落,驾驶舱的机组人员遭到极大冲击。

  副驾直接被气流带到窗外,如果不是当时急着安全带,后果不堪设想,要知道,当时可是近万米的高空,大气稀薄,也是缺氧的状态。机长不仅要控制方向,还得腾出一只手拽着副驾,救他于生死极限之间。

  此处情节绝非影片虚构,几乎也没有艺术加工,事发当时的情景即是如此。

  追忆这段情景的时候,就连当时的机长都感到后怕不已。

  因为此类突发事件,在民航史上十分罕见。

  在整个航空史上,类似事件只发生过一次——英联航的5390号航班。

  1990年6月10日,这班由伯明翰飞往马洛卡的定期航班,在攀升至5300米的高度时,驾驶室挡风玻璃突然脱落,飞机失去了控制,急剧下降,客舱内一片恐慌。

  通过画面清晰可见,这与影片之中的危机时刻几乎是一模一样,其惊险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之所以说它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原因就在于这里。

  除此之外,影片在人性的真实方面,通过群像式的展现,也有不俗的刻画。

  9名机组人员自然是灵魂主角,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次安全降落。

  看过电影的人一定会对张天爱、李沁、雅玫、杨祺如饰演的四位空姐印象深刻,她们美丽大方的气质,堪称是空姐的形象代言人。

  没错,四位空姐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她们在飞机遭遇波动时的表现,却是相当专业,从紧张到镇定,再到履行职责,真实得恰到好处。

  而作为乘务组的核心,也就是袁泉饰演的乘务长,镇定自若的样子很帅。从她的身上,几乎看不到表演的痕迹,而是真正融入了场景和角色。

  事发当时,其指挥乘务组四位空姐,对乘客进行专业的安全指导,“请系好安全带,落下氧气面罩保持吸氧”,类似的表达反复提醒。

  她不紧张吗?不害怕吗?有个细节是,她坐在座位上,伴随着剧烈的震动,情不自禁地抚摸着手上的戒指,那一刻你才突然意识到,她也有家庭,也有牵挂的人,她也和机上的每一个人一样,害怕不能回去见他们。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主角,便是由硬汉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台词不多,话也很少,一旦开口,直中要害,这个角色非常稳。

  从出事到落地,大约有40分钟的时间,张涵予的机长需要驾驶客机穿越危险的云层,包括机组成员在内,128条人命搁在他身上,他责任重大。

  这40分钟里,影片几乎完全按照备降经过进行,堪称是争分夺秒。

  因为这段戏没有台词,但张涵予的眼神坚定如铁,意志坚定的他,不断进行自我提醒,一定要把大家安全带回地位,一个都不能少。

  这不仅是张涵予的想法,更是当时机长刘长健的真实想法。

  除了机组人员,就连当时的乘客,影片都没有忽视。

  恐惧、愤怒、抱怨、镇定、信任以及得救之后的惊喜,步步惊心之中的情感喷发,展现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我,可能早就吓尿了,我的表现并不会比他们强多少。

  在群像的真实方面,这部影片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对机场后勤的全方位展现,此间的演员客串,也算是群星荟萃。

  李现、黄志忠、焦俊艳、吴樾、阚清子、冯文娟、朱亚文先后登场,他们作为空管人员的饰演者,对角色也是深有体会。

  李现说,面对险情,空管局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冷静,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影响机组人员。

  冯文娟则说,大众对民航人日常工作了解有限,可能只是对机组比较熟悉,但其实每一次起降背后都有无数人在支持。

  冯文娟说的没错,这场降落不只是机组的努力,也是幕后所有人的协力。他们,是英雄背后的英雄,不该被我们忽视。

  通过快速的镜头切换,哪怕是严肃的空管部分的戏,观众也能透过大荧幕,感觉到他们加速的心跳,当那句“成都在叫你,听到请回答”不断响起时,我都忍不住屏住呼吸。

  果然,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只要按照真实去演,演技不会差,说实话,就连影片之中小朋友的勇敢,都觉得是那么真实,这便是本色表演的效果。

  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戏里戏外,大家都有着对于生命的至高敬畏。

  敬畏职业,敬畏规章,就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因为民航工作是神圣的,机组人员要对乘客的生命负责。

  即便安全着陆了,机长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而是对乘客第一时间进行道歉,他认为自己没能把大家安全准时地带到拉萨。

  如此可见,他对于生命是高度敬畏的,被众人竖起拇指点赞,也是理所应当。

  这就是影片最为终极的真实,即情感的真实。

  劫后余生的人,会更懂得活着的意义,也就会倍加珍惜身边的人。

  影片《中国机长》的意义,不仅在于真实还原了一个事件,也不仅是开创了一个我们从未深入耕耘的类型片,而是进而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能好好活着,是因为有很多类似机长的人们,默默在幕后,我们撑起一片蓝天。

  这样的国产好片,我希望越多越好,这个世界,相信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