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700字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萧寒执导的第三部纪录片,他所拍摄的三部片子看似拍摄了不同地方的人,拍摄完全不同的故事,其实都关注到了共同的一件事,那就是人,他说:“我的电影一定会去关注那些最普通的人,因为那些最普通的人一定是最能打动到我的。”文案君在这给大家带来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1
因为微信上的某个公众号的推送,偶然之下得知这个记录片,大概也是因为好奇心驱使,我索性利用闲暇时间看起来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名字听起来也很随意,整个片子拍得真心不错。既讲述了一位位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场景,也讲述了一个个美丽的文物在文物修复工作者手下经历的历程。
一口气看完,看完还颇为感动。甚至一遍一遍向同事推荐,但是不感兴趣的人依然是不感兴趣,这一点我也无法强求。不过怕是正是因为如此,工作一年多,我依然觉得很孤单,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所关注的不过是钱,普通的日子。尽管这些是需要被关注,但是平凡的简单的日子里,绝对也是有诗意的生活。偶尔好奇心驱使之下的美丽发现,亦是生活中最好的点缀。
对这部纪录片中最喜欢的人物莫非是王津师傅。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他身上那种大智若愚的气质。明明就是一个技艺很高超的钟表修复师,但是说起话来,那种平和,那种对钟表的痴迷,真是让人印象深刻。我想这可能就是大师的一个典型形象吧。因为热爱,所以总是感觉自己的无知,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这个领域中最厉害的人物,可是凭着这股热爱的情感,让自己在技艺这条道上,走得越来越远,对后辈出现的些许不如意,都能心里上给予认可,甚至理解。
我是个很喜欢历史文物的家伙,因为喜欢,所以一次一次地徜徉在博物馆中,流连忘返。当然我更多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冲着文物美丽的外观,对于文物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我有时是知道的,有时是不知道的。因为自己的无知,因为自己的太多太多的不懂得。但是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开始对文物背后所藏着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兴趣,我甚至想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所藏着的故事。我为这些伟大的历史而感动。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2
红墙,高檐,琉璃瓦——紫禁城历经数百年,依旧雍容华贵,随时光的流淌,做一个“迟暮美人”。如今,它已作为博物馆向百姓开放,游客们怀着崇敬和好奇,赶来一窥它的豪华精致。殊不知,有这样一群人,工作地点就在故宫,而工作内容是修复故宫里的珍贵文物。我们眼中的神秘,却是他们生活的日常,他们用一双双巧手使文物“再生”,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切。
“他们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纺织组陈扬笑着坦言:“刚刚毕业进来的大学生会有很长一段适应期,这里太安静了,就像与世隔绝一样,有时候我都不敢说话。”小小的屋子里更多的是沉默,他们用心灵与文物对话,使价值连城的文物重新焕发出光彩。陈扬用“缂丝技术”恢复乾隆时期的丝织匾额,因为仍然沿用着古老的技术,一天下来只能织出几厘米。“坐得住”、“静得下心”成了他们工作的关键。那些古老的手艺在他们手中得到传承,一代代匠人用他们的执着与热爱,跨越古今,为我们讲述着光阴的故事。
现代社会将我们裹挟在时代的浪潮中飞速前进,所以我们更应坚守一种工匠精神,细细打磨,追求完美。故宫文物修复科钟表组的王津,打小就进入故宫拜师学艺,打杂五年,才渐渐上手修复文物,如今,他即将退休。今年,他历时八个多月修复了一个大钟,纯粹的笑容展现在他的脸上。但是望着橱窗里静止不动的钟,他无奈地对着镜头说:“有点心疼。”是啊,默默付出这么久,终于让钟上的动物跳动、歌唱起来,变得鲜活。但是展现在大家眼前的,仍是静止的钟表,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他们并不是刻板的一群人,他们带着对职业的热爱,使自我的生命得以张扬。正如雕刻组屈峰所说:“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不同的人,相同的是执着与热爱。更让人感动的是那一幕幕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早上上班时,推开朱门,御猫在檐头跳跃玩耍;闭馆时,他们骑着自行车,在空无一人的大殿前兜兜转转,感受常人难以体会的宁静氛围;几百年前栽下的杏树结满了黄杏子,阳光下,众人拉着一张大大的厚纸接住打下来的杏儿,欢笑充斥着小院子……
大国工匠精神在这部纪录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这个日益功利的世界里沉潜于心,蜗居在小小的一隅,凭借巧手神思,让我国传统文化重新散发光芒。反观当今社会,有几个人会为自己奔波忙碌、追名逐利的生活感到虚无失望呢?又有多少人幻想着在生命里能有这样一场神秘的相遇?期盼着,期盼着,能有更多的人传承我们的古老手艺,能有更多的珍贵文物重见光明!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3
在游览故宫时,你可曾想到,摆在面前的稀世珍宝,纵使是不起眼的门窗和贴画,都曾经历过断裂残损和惊心动魄的修复?它们生于千年前,却一直延续至今,而这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兢兢业业的宫廷修复师们。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格调简单的纪录片,朴华无实,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而制作。如果没看过这部纪录片,你可能此生都不会知道,在雄伟壮观的故宫宫殿的一个角隅,有那么一群人,每天和文物打交道,他们的工作是将破损的文物修复原貌,恢复千百年前的光彩。
他们是普通的故宫工作人员更是顶级文物修复专家,是国家传统技艺的杰出人才。他们衣着普通,交谈随意,面对手中的工作不紧不慢,娴熟而又从容。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份难得的好工作,因为面对的是无法估价的传世珍宝。而在匠人的心中,这是一份难得的修养。传统技艺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时代,按部就班地从事一件繁琐精细的活动似乎越来越不可能,而在他们身上所展示出来的平常心,在修复文物时的反复考量,都是真正的匠人所具有的素质和品性。在文物修复工作者的眼中,修复文物不仅仅是将物品的原貌再现,而是在工作中与文物对话、交流。文物是有生命的,其意义就在于它的身上承载着历史长河的烙印,流淌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将古昔在今日重现,我们在重温历史的同时感受着文化的熏染。
看完纪录片后,记忆犹深的是木器组屈峰师傅的一席话:“文物其实是跟人一样的,中国古代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观自己。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里头,很多人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把文物修好了才有价值,其实不见得,在修文物的过程中,交流、体悟,而文物的价值是在于传播文化。”从他的身上流露出的是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敬畏和自豪。颇为感慨的是时至今日,这里仍流传着传统的师徒制,技艺需要传承,更需要精益求精,需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纪录片会有结束的时刻,而修复工作仍将继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会有更多的文物在这里通过文物修复工作者之手,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透过冰冷的高墙,在电视剧中被称为“冷宫”的西三所里,有着这么一群可爱而温暖的人。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4
真没想到,一部文物题材的纪录片成了“网红”。最近,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豆瓣评分高达9.4,甚至高过《舌尖上的中国》。“慕名而来舔屏”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要说之前,文物纪录片给人的常是一种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印象,仿佛都是关于遥不可及的东西,和百科知识别无二致,与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所以,不少作品往往是“墙内开花墙内香”,顶多能赚圈儿外人的几眼好奇。
有网友说,当别人推荐《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以为拍的是故宫,没啥特别的兴趣,没想到却讲的是故宫里一群人的故事,而这一群人,实在可爱又可敬。于是一口气看了三遍。
我想起上学那会儿,同学们经常一起嘀咕:真不明白博物馆里的老古董有啥看头?我不认识它,它更不认识我,冷冰冰的有意思吗?尔后,逐渐有一些机会听到收藏家回忆他们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关于因缘际会,或充满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坚守,交织着个人的情感,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似乎还感受到老物件的温度。原来“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正如纪录片里的木雕佛像修复师屈峰说的,“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吗?文物的目的就是让它传播文化,而不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钟表修复师王津说,以往大家看到的文物都是静态的,这部片子让很多观众看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5
一部记录故宫文物修复工作日常的纪录片却意外地在90后人群中走红,并在豆瓣获得了9.5分的好评,超过《琅琊榜》,这让《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的主创都感到意外。日前这部每集投资仅50万元的“网红”纪录片已正式登陆天猫魔盒。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故宫90周年的献礼纪录片,3集的剧情设置也是围绕着故宫工匠们为了准备大庆而修文物的故事。在故宫博物院的全力支持下,《我在故宫修文物》摄制组破例进驻这个全国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拍摄。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没有板起面孔说话,没有像说明书一样介绍与修复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是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
带领着80后90后制作团队的导演叶君表示:“我们是背着唐诗宋词长大的,但用着手机、坐着地铁。拍这部片子,我们希望用现代眼光去看传统,用现代人眼光去看故宫。”
《我在故宫修文物》历经了5年的项目调研,4个月不间断的纪实拍摄,每集展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观看这部纪录片,需要随时准备好“开脑洞”。在片中,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地看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马,辽金木雕佛像,康熙皇帝60大寿的32扇屏风,乾隆生母的金发塔,乾隆皇帝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乾隆御稿箱,宫廷乐器——瑟,乾隆用过的黄花梨百宝嵌顶箱柜《番人进宝图》,乾隆生母80大寿的实景绘画《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等稀世珍宝,更可以有幸看到那些残损甚至呈碎片状的文物经过大师们的修复一步步重获荣光的过程,以及文物定格下的那些鲜活的历史瞬间。
该片还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互动,完整呈现国宝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充分展现出传统中国“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中唯一传承有序的的阶层“工”的信仰密码,技术的沿袭与变革。
很多时候我们想象中的“大师”都胡子花白、不食人间烟火,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当中的故宫修复大师们,他们嬉笑怒骂,打杏逗猫,玩儿得了吉他,也养鸟种花。除去对“大师”神秘的想象,我们透过镜头得以直视他们的眼睛,走近他们真实的生活。
稀世文物,我们很少人能有接近的机会,但是这些身怀绝技又普普通通的人,可感可知。这些不同性情的修复师,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职业、看待人生,是否也会触动我们?从今天起,用户可以登录天猫魔盒等阿里数娱TV终端搜索观看这部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