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观后感700字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由文案君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霸王别姬观后感,希望可以帮到你。
霸王别姬观后感700字一
曾经在懵懂时看过霸王别姬,当时纯粹是从故事片的角度去看此片。而此次活动,让我得以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这部影片和片中的角色。
霸王别姬的时代背景的复杂是我看过的影片之最,它的故事横跨数十年,又涉及中国现代社会变革最快的时期,从清末一直到1976年结束。而两位主角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浪潮起起落落。
两位主角的命运映出了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脉络。电影中处处蕴含着变与不变,大到从社会体制到人们思想的变革,小到人们的衣着。同样程蝶衣和段小楼在同一个剧院演着一样的霸王别姬,连表情和脚步都未变,而底下的观众却换了一茬接一茬从太监,日本兵,含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不变的戏码,却因为时代的不同,观众的不同得到了迥然不同的结果。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当舞台上的京戏帷幕落下,舞台下更大的帷幕却拉开了。同样的演出错误,在清末时期可能是被投入大牢,在民国时期是蛮狠的拳脚,而当观众换成了解放军,两位主角惯性般的做好了接受处罚的心理准备,但回以他们的是热烈的掌声,与“前进,前进,前进”的歌声。此时段小楼和程蝶衣的手足无措和小四脸上从愕然但微笑的表情变化让人记忆深刻。我也被此刻的场景深深震撼,嘹亮的歌声回响在曾经歌舞升平的剧院,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即将产生的变革和在这之后起推动作用的共产党思想的伟大。
程蝶衣在这电影中无疑是灵魂人物,而他跌宕的人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也让我着迷。程蝶衣活的是精彩的,作为“角儿”,他为人狂热的喜爱。但同时他也是不幸的,一个个时代的烙印也深深的打在他的人生中。在清末,他年幼时为了进戏班而被切去了畸形的手指,为了讨生活,学技艺,忍受着严酷的打骂,成名后又受太监的欺辱。而到了七七事变,日本入侵后,他又染上了毒瘾,无法自拔。在后来,国民时期的法庭也让人哭笑不得,程蝶衣当庭说自己是汉奸最后法官还是在百姓的质疑声中判他当庭释放。而在解放军进入北平城后,他却下起了戒毒的决心,虽然电影中没有说明缘由,但我认为他应该也是感受到了社会即将改革的浪潮。
“不疯魔不成活”是段小楼两次用来形容程蝶衣的话。细细品味,程蝶衣对戏的执着是该要我去学习的。其实在电影中,程蝶衣始终只想好好的和段小楼演好戏,演一辈子的戏,无奈,时代弄人。但是他对戏的执着始终未变,他曾问过段小楼,虞姬为何而死。当时我并未想到答案,而现在想来,也许是因为没办法完成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吧,同样这也许也是他最后选择像虞姬一般死去的原因吧。
最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我认为我应该学习这种执着的精神,坚持自己的党性,并贯彻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霸王别姬观后感700字二
早听说张国荣版的《霸王别姬》很好看,分两次看完,到最后谢幕才感觉自己没看懂。是从头到尾彻彻底底的没看懂。于是又上网去翻网友们的影评,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剧情有这么深刻的内涵啊!
这种感觉让我哭笑不得,我竟不懂电影到这种地步了吗?
后来又仔细翻看了不同网友的影评,觉得他们都有很深厚的文化修养,这么一对比下来让我吓了一跳,别人都看懂了,就我没看懂,岂不说明我的文化修养很低?
仔细回忆一下,我是从来不看文艺类电影的,就算去年李安的《少年派》炒得沸沸扬扬我也没看,不是没时间,我知道就算看了我也看不懂。至于文字方面的东西,散文和诗歌我都是不碰的,高中的时候曾经买过一本《余秋雨散文集》,看了几篇也没看了,说实话兴趣真的不大。
但是我对思想类的作品很感兴趣,尤其是古文。韩愈文集、道德经、论语什么的被我背的滚瓜烂熟,而且还不是有意去背自然熟的那种。我觉得这种微言大义的东西才叫有意思。
单是这样的话,仅仅只能说明我个人口味有倾向性,但不止于此,就电影来说我肯定不是什么电影都不看,当然,是有被动性的,如果哪部电影不是宣传的人尽皆知,我也很少有闲情去观摩观摩,所以你看,什么样的电影会宣传的人尽皆知,都是些大制作啊,像《战国》、《夜宴》、《无极》、《新四大名捕》等等,那画面多恢宏啊,打斗多刺激啊,看得我一愣一愣的,巧的是每次等我看完没多久网上就好多影评说这些都是烂片。
大家可能知道我要说什么了,一个平时只看商业烂片的人,怎么可能看得懂真正的好电影。
这个我真的是感同身受,尤其是看完《霸王别姬》之后,我不认为程蝶衣是因为沉醉于艺术而分不清男女,我只看到整部电影就是在讲两个好基友的故事,我也不认为小楼和蝶衣有多么高尚的节操,只看到他们的矛盾从没消停过,更加没觉得程蝶衣的扮相有多貌美,甚至没觉得哥哥的演技好在哪里(仅指本片)。
这么好的电影就被我糟蹋了,这就是只看商业烂片的结果。
作为普通网民我们不可能有专业电影人那么执著的审美观,往往别人搞一下宣传,强调一下卖点,我们就被吸引过去了,尤其是透漏一下里面有哪些美女帅哥,我们这些纯情青年哪忍得住好奇心。
试想一下十年后,90后和00后都成长起来了,他们看电影以商业烂片为主,看书以快餐小说为主,看电视剧以言情戏为主,看综艺以明星爆料为主。
那个时候,好电影只有奥斯卡评委在看,文学巨著只有诺贝尔评委在看,好电视剧只有学院派当成案例研究,好综艺节目只能半年内销声匿迹。
觉得很悲观是吗?今天有我在这里反思自己和所处的环境现状,十年后肯定也会有人干同一件事,甚至可能更多。成龙连拍了两部电影都表现得中流砥柱大义凛然,所有人都在拍烂片,他拍好片,就很容易脱颖而出。烂透了之后正是棒极了的开始。这就是,物极必反。
霸王别姬观后感700字三
1977年,相隔十年余久的他们,再次相遇,在特殊的地点以特殊的方式,结束了他们积攒了一生的爱与恨,情与仇,一切终归尘埃。
1922年,小小年纪的程蝶衣被送到了戏班子里,因为有张女儿的脸,他的角色早已注定——虞姬,曾经的他,不愿向命运屈服,但几年后的他,已经分不清幻想与现实、舞台与人生、爱与义、他已成虞姬,他愿沉溺在舞台上尽享无限欢乐与瞬间的永恒,他愿与他的霸王长相守,他爱着他的霸王,无论是台上那个对虞姬百般呵护、百般宠爱的霸王还是台下那个与程蝶衣相濡以沫、互扶依靠的段小楼,他都深爱着。段小楼是他的全部,是他的梦,因为是梦,所以追随,因为是梦,所以遥不可及,因为是梦所以美好,因为是梦所以不愿沉溺,只想沉溺幻想。
只可惜,程蝶衣的爱心终究还是费心,花天酒地,娶妻生子,是男儿的本性。段小楼戏中唯一一个正常人,任何事情的发展在冥冥中早已形成一定的轨迹无法改变,就像火星撞地球一样,段小楼遇上了菊仙,即使他们曾立誓同台唱戏到永久,段小楼依然是男人,戏台上,爱江山更爱美人,生活中重诺言更重享乐,毫不犹豫的菊仙成了他的选择,而那个被他选择的菊仙天真地幻想着自己所托付的这个男子会是个刚强勇猛的男子汉,却万没想到,在生与死、爱情与生命之间,他选择了自己的生命,在他亲口否认爱眼前这个女子的时候,菊仙瞬间崩溃,可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在阴阳交界处徘徊,最终无法越进那道路门,内心的软弱、矛盾、虚伪在那一刻全部释放,在矛盾的一瞬间,出卖了妻子、兄弟和他的心,不过,我想,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子,能舍身为王,为别人的生命付出一切的能有几个?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现代生活中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小悦悦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愿意出手相救,其他人因内心恐惧而退缩。
如果说活命是段小楼的全部,那么段小楼就是菊仙的一切,菊仙这个刚强的女人他的刚烈,对爱的执著,内心的坚强是我所敬佩的,不向命运屈服,即使身处青楼,依然能够有勇气去面对万事的变迁,她要重新做人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在大难面前,仍然誓死保护段小楼和那把宝剑,为何?因为爱,所以愿意付出一切,但当全身心的付出都得不到回报后,无论是谁都会疲惫,在欺骗与背叛之后,也会厌倦,爱到深处就是恨,好最终穿上新婚时的嫁妆,带着曾经的记忆,现在的痛苦走了,恨他还是因为爱他到无法自拔。
1977年,两人又重新相遇,在这十一年里,双方都在经历着不同的人生,命运早已注定,不论是戏中还是戏外,虞姬的选择都是在最爱的霸王前离开,而霸王能做只有那一声嘶喊,唱完最后一出戏后,华丽转身,悲哀落幕,舞台是他最后的归宿,华丽的戏台应有高贵的人来闪耀自身的光彩。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男儿郎败给了女娇娥,利战胜了情,恨掩埋了所有的爱,曲终人散,帷幕落下,无须感叹,一切终归尘埃。
霸王别姬观后感700字四
中央戏曲学院导演的这一部《霸王别姬》剧很短,大概只有五十几分钟。介绍说这个剧获得了亚洲大学生戏剧节的优秀作品奖。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京剧。和第一部看的京剧《倾国》一样,都是在繁星戏剧村坐在第一排超近距离看的。看了这两部剧,发现中国的戏曲文化真的有一种别样的优美,演员精致的妆容、挥舞衣袖时翩翩起舞、配乐中琵琶等乐器动听的声音、演员没说完一句台词后鼓给它增加更多动感。《霸》相比《倾国》,更加有动感,因此看着更欢乐。《倾国》节奏有点过于缓慢。演出结束后,演员请导演上台,最惊奇的发现竟然坐在我右边的是导演。我知道导演应该也是一个本科生,只是没有想到我离导演是那么近。演出时我看到她拍照,我觉得看剧不是不能拍照的么,有人拍我也拍。回想起来原来是导演拍自己的演员的照片!她说这是她们第一届京剧班,都是一些大四的学生。这些大四的学生演的虽然只是京剧,但仍充满动感。那四名演士兵的演员,在舞台上蹦来蹦去,腾空翻跃,即使要传达的是一个悲剧故事,但是总体感受是一个喜剧故事。剧中用两面巨大的白布来当幕布,也当做河流的舞动,也给予舞台不一样的动感。总之,这个京剧赋予了传统京剧不一样的色彩。
结局有点仓促,我以为虞姬死后,虞姬的故事就结束了。但是她死后又重新出现在项羽面前,我不明白项羽仰望站在高台的虞姬,传达的是虞姬是一个梦了,他们人鬼世分隔了么。最后项羽的死亡也是用旁白叙述的,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有点仓促。
项羽、虞姬的表演者动作有点僵硬,虽然厚厚的妆容让人看不出表情的变化,但是延伸是犀利还是游离不定还是可以看出,毕竟只是学生,达到这样的创意也不错了。
霸王别姬观后感700字五
大约一周前,看到宗老师“重看影片《霸王别姬》”的博文,阅读之下,共鸣甚多,勾起了我脑海深处点滴回忆,更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感伤。
1994年,尚在念高中的我,曾在父亲的陪伴下,观看了影片《霸王别姬》,当年,恰逢母校东阳二中50周年校庆,全校师生在庆典之后,又集体观看了一遍。以当时的阅历和经验,虽然看了两遍,我亦无法理解此中之深刻内涵。倒是和父亲的这番看电影经历却成了我回忆中的难忘一幕,之后,20__________年元旦,那段时间,父亲病重卧床,鲜有外出,那天父亲兴致很高,我即陪父亲到翠苑电影大世界看了两场电影《满城尽是黄金甲》和《伤城》,当时迈步走在阳光下,我突然发觉父亲蜡黄的脸庞,一种不祥的预感开始在心头蔓延,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多次瞥见,即使在非常精彩的情节下,我父亲仍然耷拉着脑袋,显得非常疲惫,两天后,他入住浙江肿瘤医院,两周后,进入重症监护室,三周后的1月31日下午,溘然离世。这就是为什么20__________年的某一天,我偶然重看《霸王别姬》,一下子看明白时,再也无法控制内心情感的爆发。“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当年听戏的外婆和父亲都不在了,只剩我独自面对银幕欣赏,无法隐忍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来,满面啊!
说道《霸王别姬》,不得不提中学语文老师张尚水,当年印象中,他胖乎乎的,很可爱,烟不离手,牙齿没剩几颗,说话漏口风,据说他的鼻子可以闻出是什么品牌的香烟。是他教会我写文章不能记流水账,要有矛盾的情节,是文章的看点。因为当年,张老师是老教师,回校参加校庆的很多知名校友都是他教过的学生,所以,那天他很兴奋,教书一辈子无非就是为了享受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张老师本来打算不去看《霸王别姬》,他想当然地以为这是一部楚汉争霸的电影,在我的提醒下,他的眼神中闪出期待的光彩。次日,我们一起分享了观后感,无非是什么“同性恋”之类。20__________年的夏天,我又见到了75岁高龄的张老师,行动明显老迈,唯有那双眼睛仍然保持着睿智和鲜活,很多细节,我记得,他已经不记得了,也许他的学生太多了,未必记得我,而对我而言,语文老师就他一个,当然记得。
20__________年的9月,我已经参加工作,偶然的机会,我到浙江日报社,看望我的一位朋友,笔名孙劼人,他是工交部的记者,他的办公室窗户正对浙江体育馆的大操场,大操场上正在搭台布置一场晚会,孙劼人告诉我,是张国荣演唱会,当时,我对张国荣的歌并不熟悉,对演唱会也不热衷,当然囊中也羞涩,所以,压根就没有去参加演唱会。却是宗老师文中所写的张国荣泛舟西湖的情节,时空相吻合了。迄今为止,我只看过一场演唱会,也是别人(徐波)赠票给我,仅有的一次,是beyond乐队,我最喜欢的黄家驹的歌曲。
其实我一直喜欢唱卡拉ok,记得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和工大的夏颖翀,天天去唱歌,上瘾了似的。大多会去凡人和蓝雨歌厅,印象中是在文一路和教工路岔路口,靠杭电这边的文一路马路边上,现在已经拆光了。记得有一天(应该是20__________年,不是4月1日就是4月2日),整个歌厅的人都在点唱张国荣的歌,当时很奇怪,后来才知悉,张国荣在非典盛行的愚人节跳楼离世,我当时没有特别的感觉,只是发现有很多人怀念他。之后,同样是在卡拉ok,当张国荣的名曲《风继续吹》音乐开始播放,伴随着银幕上帅气的张国荣出现的时候,歌厅里一下子兴奋起来,歌厅里面无论是少男还是少女们,看到自己的偶像情不自禁的.发出尖叫声,让我突然好奇,为什么大家都称呼张国荣为“哥哥”,是少女对他的昵称呢?还是少男对他的昵称呢?不得而知。这种困惑,一直到20__________年重看《霸王别姬》,全明白了。“雌雄同体“是一种境界,是用男儿躯体,从里到外,从内心到形体,去体验女人,这是一种艺术的巅峰。张国荣的表演绝对是炉火纯青,京剧中的青衣角色本来就是。张国荣的争议,不在戏内,而在戏外。伴随着他的离世,各种非议也就渐渐消散。高尚的艺术可以战胜世俗、道德和伦理,他赢得了异性的怀念,也得到了同性的热爱,这是一种奇妙的景象。不是吗?
阅读宗老师的博文,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共鸣?无他,唯生离死别耳!宗老师,想到了旅居澳洲的儿子;而我,想到了离开多年的父亲。
清明时节,未必都是感伤的,连绵的密雨浸润和洗刷了飘浮的雾霾,也澄明了心中的积郁;明前的西湖龙井茶入口淡淡的苦涩,沁人心脾;美味的清明螺蛳浸泡在菠菜汤里,飘散出诱人的香气。
霸王别姬观后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