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800字
虽然《爱德华大夫》是黑白片,但是透过希区柯克的悬疑拍摄手段,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一向吸引着观看者的眼球。个性是影片中关于心理医生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可谓是入木三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8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1
这天这次儿童心理学课,我们张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爱德华医生》,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惊险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家精神病医院,老院长默奇逊大夫,就是最后自杀的那个医生,即将退休,新院长爱德华大夫走立刻任,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也就是女主人公一见钟情。但是不久之后,女医生便发现爱德华是一个冒名顶替爱德华大夫,他是一个的精神病患者。由于他患有健忘症,连自己是谁也都不明白,甚至断定自己是谋杀爱德华大夫的凶手。假爱德华之后逃离了医院,化名约翰·布朗,住进纽约帝国饭店,女主人公找到了布朗,躲开警察的追捕,一齐躲到女主人公的老师布鲁诺夫教授家。当深夜布朗的病复发时,布鲁诺夫让他喝下放有镇静剂的牛奶。之后,透过分析男主人公的梦幻,解开了他的犯罪情结。原先他童年时在一次玩耍时不留意伤害了他的弟弟,对弟弟一向很内疚;另外在一次滑雪中真爱德华大夫从他身边滑下山坡时,他就一向误认为自己杀死了爱德华大夫,女主人公则从老院长和布朗的梦境中,分析出真正的凶手就是老院长默奇逊大夫。
片中的约翰·贝兰特最初是因为童年的阴影才开始有了精神上的问题,人类小时候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即使你以为你已经不记得你小时候发生的事了,但是在你的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的,有外在事物的刺激,如遇到了什么相似的情景的话,就会刺激到你存在脑中的那段记忆,你就会想起那些你以为已经遗忘了的事。就像约翰·贝兰特本已不记得弟弟死亡的场景,但是当受到爱德华大夫的死亡场景的刺激,使得他又想起了这段埋藏在记忆深处的记忆。再比如当约翰·贝兰特看到白色和条纹时,他会潜意识的紧张起来,并带有昏倒或犯罪的倾向,这也和他童年时因为无意识的导致了弟弟的死亡有关,在心里他认为自己必须是个凶手,谴责自己。()当爱德华大夫死后,在精神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爱德华大夫,而来掩饰自己错认自己是凶手的想法,这些都源于他童年是对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种情结。那里,平行线条象征着门前的左右两个滑台,因为这滑台与摔死人有关,所以见到条纹就会焦虑不安。还有,在约翰·贝兰特的梦里出现了21俱乐部,出现达利的大眼睛装饰,出现了带面具的俱乐部主人,包括楼顶和车轮,这些都暗示了犯罪现场和犯罪者的身份。使得彼得森最终从这个梦里找到了凶手,帮忙约翰·贝兰特恢复了清白。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我想梦境其实就是真实反映人们内心深处想法的一个途径吧。
纵观此片,心理咨询始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影片多次出现彼得森医生与男主角的咨询片断,还有对于梦的记录,梦的解释等等。从心理咨询来讲,首要的原则是用心关注,消极对待。而影片中的彼得森医生应对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爱的男人,在理性与感性,专业与生活的强烈矛盾中挣扎,此处更凸现了她的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内涵。我相信这也是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心理分析师所应当具备的良好素质。
此片把心理与悬疑结合,揭开了心理学神秘的面纱,同时把心理学进行推广至专业水平。我认为我们能够从此片中获得心理学教科书上不曾记载的知识,它将巩固我们现有的知识,又激发我们用心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一齐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至少从该片中,我认识到,心理治疗是一项对心理治疗师要求极高的工作,如要有爱心、耐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等。
在欣赏剧情的同时,又获得一种感性认识:我们能够表现善,但表现的时机必须要注意不要对周围人造成伤害。一个善良的人并不必须是心里最健康的人,这个善良也许只是你理想自我的一部分,他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如果要真的做到善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我,这个我中有善有恶有欲望。能够坦然应对这些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善。
另一种结尾:因此,我觉得此片就应推荐给每一个爱好心理学,有志于研究心理学的人,一齐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2
《剪刀手爱得华》是一部富有哲理的美国科幻片。主人公爱得华是一位古怪的科学家研制出来的一个“科学怪人”,他有着和人一样的形体,一样的感情,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于他有一双“剪刀手”——他的手指是一把锐利的刀子、剪子。这与众不同的手赋予他非凡的艺术天赋,然尔也给他带来不幸的遭遇。
一天,一个化妆品推销员在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发现了爱得华,这位好心的太太把他带回家中,本想照顾他,没想到这是他悲剧的开端。
爱得华与众不同的手和与众不同的技艺不为周围的人们所接受。一次,他用手上的刀子切了一块蛋糕送给一个小男孩,换来的却是一句“脏死了”。更有甚者,一个男学生利用爱得华灵巧的手去偷父母的钱,不小心触动了警报,其他人逃之夭夭,爱得华却被捕了。法庭上,人们把一切责任推到他身上,而他无法为自己辩解,单纯的他怎么也理解不了这个复杂善变的人类世界。圣诞节的夜晚,他孤独的徘徊街头。一辆疾驶而来的汽车眼看就要撞上一个过马路的小孩子,爱得华奋不顾身冲上去,他手上的刀子却把小男孩的脸划伤了,孩子的父母追上来,认定他要伤害孩子,不容分说又要把他扭送到警察局,可怜的爱得华只好逃跑,愤怒的人们在后面追赶他,诅咒他。他跑呀跑呀,又回到了那座古堡,那座与世隔绝的古堡,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最后的归宿。
爱得华处处想与人为善,为什么人们却容不下他呢?我想,最主要的就是他与众不同,人的世界如此宽广,可就是容不下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身体上的与众不同向来不为人们所接受。那些畸形人,残疾人受尽了人们的欺凌和白眼,就是那些具有特异功能的“超人”,也被人们称为“怪物”。
思想上与众不同更是为平庸的人们所排斥。有独特见解得人,必然遭到一般人的毁谤。16世纪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提出了举世震惊的“宇宙无限”说,被天主教斥为“异端”,最后被活活烧死在火形柱上。解放初期,在一片“人多力量大”的口号声中,马演初教授独树一帜地提出了“计划生育”的理论,这在当时无异于投下了一颗炸弹,立即引起了上下一片的反对,马教授被批判了,而他的理论被斥为“谬论”。在“wen革”中,他又因此遭到了非人的折磨,虽然时至今日,他的理论终于得到了承认,但是,为了这“与众不同”,马教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而我们国家也为此遭受到了无可挽回的惨痛损失。
今天,随然不会再有人因为与众不同的见解而被烧死了,但是与众不同的事物依然处处遭到人们的排斥。许多人因此在世俗中撞的头破血流后,就磨平了自己个性的棱角。人们会说他“成熟了”,“老练了”,殊不知一个人失去了个性就失去了创造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将会盟发许多与众不同的新思想,新事物,在其背后也许就孕育着真理。平庸的人们啊,别再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扼杀真理的幼苗!
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3
一开始,黑白的画面,萧瑟的格调已经深深吸引了观看者的眼球。加之一段用深沉嗓音演绎的莎士比亚名句,表明这将是一个在弗洛伊德思想面纱下发生的戏剧性故事,一个心理疾病案例引出了影片的女主人公,精神病院的心理大夫彼特森,她很崇拜即将要接手她所在的医院的爱德华医生。当然,在那所医院没有一个人曾经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也为接下来悬念打下伏笔。
正如每个爱情故事,他们很快坠入了爱河。但在接下来的接触中,彼特森认识到他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医生,而是一个心理疾病患者——JB。随之而来,真正的爱德华被发现被人谋杀,因此男主人公自然而然被认为是最大的犯罪嫌疑人。JB在他的儿童时代经历了一场意外,小时候他从扶梯上滑下,把坐在扶梯下端的弟弟撞到围栏的尖端上,以致他弟弟意外死亡。这个经历让儿时的JB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个阴影一直缠绕着他,使他内心深受不安和愧疚的折磨,并因此而产生了“犯罪情结”。恰好在二十年后,当他目睹滑雪场上爱德华医生被谋杀而摔落悬崖死亡之后,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轨迹与他童年时从扶梯上滑下而意外害死弟弟的回忆形成重叠,潜意识之下,约翰认为自己就是这次谋杀的罪魁祸首,但是深爱他的彼特森认为罪犯另有其人,并帮助他寻找真凶。然后案情的真相在JB的几次被催眠的过程和梦中渐渐的浮现出来。
其实影片也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就是两名心理学家利用催眠和解释梦境,帮助一名具有“犯罪情结”的病人解开心病,并破获了一场谋杀案。影片中对于“犯罪情结”的描述和演绎,对于心理学家是如何运用催眠和解梦技巧来治疗患者的演绎都是我们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受益最多的部分。
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4
片子讲述了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惊险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约翰·贝兰特因为小时候不留意从屋顶上滑落导致了弟弟死亡,以至于有了心理疾病,再加上他目睹了爱德华大夫滑雪出事死亡的场景,和他弟弟从屋顶上滑出去意外死亡的场景重合,使得他的心理疾病加重了,他忘了以前的事,他以为自己就是爱德华大夫,去了一家精神病院当院长,而这家精神病院的原院长恰好就是杀害爱德华大夫的真凶!随着故事的发展,约翰·贝兰特的记忆渐渐恢复,但是他却以为是自己杀的爱德华大夫,片中的女主角彼特森一向坚信约翰·贝兰特是清白的,所以她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逐步引导约翰·贝兰特回想起案发的情景,为了让约翰彻底摆脱噩梦,彼特森和他来到滑雪场,约翰在两人危急关头,最后回忆起小时候的情形,摆脱了犯罪情结,也记起了爱德华出事的情形。警察按约翰带给的线索果然找到了爱德华大夫的尸体,但却从尸体中找到了子弹,约翰仍然无法摆脱谋杀的指控。彼特森为约翰多方奔走没有结果,只能回到医院。莫奇森大夫一句失言,令彼特森如梦方醒,联系约翰的梦境,整个故事最后有了结果。最终莫奇森的阴谋败露,开枪自尽。
片中的约翰·贝兰特最初是因为童年的阴影才开始有了精神上的问题,人类小时候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即使你以为你已经不记得你小时候发生的事了,但是在你的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的,有外在事物的刺激,如遇到了什么相似的情景的话,就会刺激到你存在脑中的那段记忆,你就会想起那些你以为已经遗忘了的事。就像约翰·贝兰特本已不记得弟弟死亡的场景,但是当受到爱德华大夫的死亡场景的刺激,使得他又想起了这段埋藏在记忆深处的记忆。再比如当约翰·贝兰特看到白色和条纹时,他会潜意识的紧张起来,并带有昏倒或犯罪的倾向,这也和他童年时因为无意识的导致了弟弟的死亡有关,在心里他认为自己必须是个凶手,谴责自己。当爱德华大夫死后,在精神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爱德华大夫,而来掩饰自己错认自己是凶手的想法,这些都源于他童年是对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种情结。那里,平行线条象征着门前的左右两个滑台,因为这滑台与摔死人有关,所以见到条纹就会焦虑不安。还有,在约翰·贝兰特的梦里出现了21俱乐部,出现达利的大眼睛装饰,出现了带面具的俱乐部主人,包括楼顶和车轮,这些都暗示了犯罪现场和犯罪者的身份。使得彼得森最终从这个梦里找到了凶手,帮忙约翰·贝兰特恢复了清白。俗话说: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我想梦境其实就是真实反映人们内心深处想法的一个途径吧。
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5
上周的精神分析学习小组课上我们共同观看了《爱德华大夫》这部电影,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影片之一,获得了第18届奥斯卡金像奖,其背景音乐还获得了最佳配乐奖。虽是黑白色调的影片,可是起伏的剧情和经典的配乐还是能一下子把人吸引进去。
这是一个追捕逃犯的故事,多处运用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比如精神分析、梦的解析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认为童年记忆在人的潜意识中占据了很大部分,男主人公J.B童年玩耍时意外导致了弟弟的死亡,所以有着很深的内疚和负罪感,他认为自我就是杀死弟弟的凶手,所以在目睹爱德华大夫被杀后,他把自我幻想成爱德华大夫来掩饰自我错认自我是凶手的想法,以致之后看到有关当时场景的白色和条纹形状时会头晕紧张。
弗洛伊德认为梦可能包含着关于早期经验的隐藏想法和联系,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彼得森大夫坚持引导J.B说出他的梦境,用梦境中出现的人和物帮忙J.B恢复记忆并且抓到了真正的凶手。
最终引用影片开头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结尾吧,错误并非出自我们这个世界,而是出自我们自身。
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