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600字5篇
观后感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下面是文案君收集整理的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600字1
“小孩不笨”,这四个字听起来很新颖。
我是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看完这部电影的。
故事情节很紧凑,催人泪下。
电影讲述了三个孩子由好变坏,由坏变好的几个经典场景。反映了信息社会,许多家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父母忙工作,忙赚钱,缺少同孩子沟通交流。
即使是有限的几次交流,也不过是:父母说,孩子听,照着做。在大人们看来,这样就算是沟通、教育了。
看小孩杰利的演出,父母认为是无聊之举……
哥哥杰利博客写得好,父母也认为是没用的折腾……
学谦体育好,喜欢拳击,却遭到父亲的暴打……
……凡此种种,代沟越来越深,越来越宽,差点就酿成了悲剧。好在剧中父母老师觉醒很快,才皆大欢喜,以令人振奋的喜剧结局。
由电影的目光看现实,我觉得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在我的同学中,有很多人真的很了不起,有很多的优点,但就是被家长老师忽略了。大人的观点很唯一,也很统一,就是一个答案:读书读得棒才是真的棒,其余的都是假的,不值一提。
为此,家长心甘情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给孩子补习,而从来不会问孩子愿不愿意。很多时候是事与愿违,有的甚至适得其反,把孩子对学习仅存的最后一丝兴趣,也给磨灭了,还有什么成绩可言?
另外,孩子由好变坏,也有父母自身的原因。
父母该反省:有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的经历吗?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处理一些问题吗?是不是经常同小孩做沟通,是不是不断的改进交流的方式,以求更好的效果?
我坚信成才父亲的那句话:“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是的,童心生来就很纯洁,可塑性也很强。由于父母的忽略,会慢慢变迟钝,甚至麻木。这时的“家”已经不再是家,而只是睡觉的房子了。
最后我想说:不管工作有多忙,为人父母,请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吧。他们缺少那份爱,那份沉甸甸的爱!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600字2
心情又愉快又沉重地看完了整部片子。先说整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吧,这就是一部给人了周星驰感的片子“外表粗俗内里纯净”,有些剧情很令人感动,但有些桥段又过于狗血以至于有些假惺惺。看到中途有些过于老的段子甚至让我有种“怎么炒这种陈饭”的感觉,转念一想这片子是那么多年前的片子了,可能“新饭”就是从此而出的呢。总的来说算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片子了,这些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在几十年前,几年前,现在还是在未来,都一定也是使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整部片子基本围绕错误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引向了歧途,又是何种正确的教育方法把已经误入泥潭的孩子一点点拯救出来引入正道的。
先说家庭里的问题。
电影涉及了两个家庭,第一个家庭是杰利和学谦的家庭。这个家庭一共是五口人,爸爸、妈妈、奶奶、杰利还有学谦。先暂且不谈杰利和学谦的问题,从爸妈入手。爸妈都是工作上的成功人士,因为非常忙碌要挣钱养家所以几乎没有时间来管孩子。从影片上看来,他们总是对孩子做的好的一面表现出理所当然的态度,却一直死死抓着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批评而且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平时也没有提供什么语言上,身体上的正强化。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当爸爸过生日的时候,弟弟画了一幅爸爸半夜回来的样子。我认为这个礼物是非常有创意的,如果是我一定先会表扬孩子的观察仔细,用心,然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是不是我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以至于他只能看见我的影子?然而电影中的爸爸妈妈在看到这个礼物以后对其的评价极为淡漠而且没有进行任何的自我反省。至于哥哥给的礼物那就更是用心,还专门攒钱给爸爸买剃须刀,结果缺落了个“浪费!”的批评。想要的是表扬,为何孩子们都得到的是批评?父母的教育方式已经显示出极大的不合适。
另外在生活中,孩子很多行为都是模仿父母的,电影中的奶奶多次提及很多细小的父母看不惯的行为都是孩子模仿父母的。就用饭桌上的手机来说,为什么学谦在吃饭的时候发短信,玩儿手机,父母虽然是批评了他,可是在批评的同时自己就完全没有做到。饭桌上不能玩儿手机但是父母自己本身就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离开饭桌没能和孩子们一起吃饭,这一点甚至奶奶也新潮地用了手机没能幸免。这其实会起到与说教目的相反的结果。批评本来是负强化,是在纠正一种错误的行为,可是连错误的行为都由大人用行为体现出来,这对孩子来说是记为不好的。
在这个家庭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埋怨”。孩子在学校与女孩子牵手,担心怀孕,想知道孩子从哪里来,家人、老师、朋友没有一个给予了正确的说教与疏导。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妈妈埋怨爸爸,爸爸埋怨妈妈,两个人的和好竟然是由孩子绞尽脑汁来完成的。孩子的作业做不好,爸爸妈妈只会说,我为你付出了多少,我为你耽误了多少工作,我这个时候本来应该干嘛干嘛,应该挣多少钱。一味地强调这些你已经付出了的东西有意义吗,只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生疏。也让孩子为了找够买爸爸一个小时的钱,竟然开始偷钱。这又是把孩子往不好的道路上引导,是父母没有关心孩子的思想所致。家谦犯了严重的错误,看,打架,后来甚至去偷窃,爸爸对旁人说“管到已经不知道要怎么管了”。在我看来,这个做父亲的根本没有怎么管孩子,如果说没有任何的正性强化,做的好的事没有表扬,只有在做了错事的时候才能得到家庭的关注,这其实已经是一种无意识的负强化作用了。有一个行为让我极为看不习惯,父母再找家谦谈话的时候,坐在沙发上,父母坐一边,家谦坐一边,这相当于是把父母和孩子的等级在无形中划分了出来,在已经无法交流的父母与孩子身上,这种强迫式的交流交流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对孩子的教育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对于青春期的叛逆的孩子这种交流可能甚至会适得其反。还有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人,即使是孩子也是有人权的,作为父母应该首要关注的是孩子的理由,而不是一上来就是体罚。这是做父母的一个误区。
至于这个家庭的比较值得称赞的行为,就是父母的知错就改。在父母看见了家谦的网络日志以后,明白了杰利偷钱的理由之后,他们终于醒悟过来孩子们要的只是陪伴与心灵上的抚慰与满足感。这对父母是聪明人,也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明白错误以后改正的非常及时,赶上了杰利的演出,也及时把差点就失足的大儿子家谦拉回了正轨,后来的强化就是看见孩子有表现的比较好的地方就及时的表扬,表达出自己的感谢和爱。
接下来说一下成才的家庭。这个家庭本来就是单亲家庭,父亲是没有文化的人,行为上也比较暴力。为什么孩子喜欢打架,而且打架比较厉害?除了遗传以外更主要的因素是模仿,父亲的行为在无意识层面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化,在别人做事不合心意的时候,用拳头来说话是比较方便快捷的行为。成才的父亲是典型的中国老式管教法的父亲,认为棍棒下出孝子(成才)而且对孩子没有表扬,只有批评。并不是因为他憋住了表扬,而是生活的不如意渐渐把他磨成了一个满腹抱怨的人,只能看的见孩子做的不好的一面。这里店里的老板娘可谓是整部片子的正面人物。整部片子有80%的正强化都是她给的。她能及时看见孩子们,员工们的优点,进步,然后给予及时的表扬,大胆地表达。成才父亲的改变,从表扬,买书包开始,但是毕竟因为多年的批评埋汰的习惯短时间内无法改正,导致父子俩的谈话最终不欢而散。我们作为旁观者都能看出这对父子间的爱,但是为什么当局者无法感觉出来?可能是因为父亲为儿子的不成材而着急,而儿子又很讨厌父亲的不管不问,只知道用暴力来教导所导致。
不过在电影的后半段父亲的舍命救儿子表现出一个没有能力给儿子什么帮助的父亲唯一能帮助儿子的事情,和父亲那看似平淡实则深切的爱意。父亲的离去也让成才在一夜之间成长。最终发奋努力没有浪费自己的搏击特长。
接下来应该要谈到学校,学校里有两个主角,一个是校长,一个是符老师。校长是一个比较开化但是做事也是比较教条的校长,教育思想比较先进,但是在管理学校的方面又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老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是变化前后的符老师的对比。符老师在出事以前一直是一个非常尽责但是教育方法古板教条的老师,也不太招学生们的喜欢,但是在他明白应该充满激情地好好做好教育和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以后他对于学生的成绩也不再那么苛求,看见学生们的进步也是提出积极的鼓励,这就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正强化。当有一些改观,改变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赞美,会给人继续进步的动力。孩子们也会表现的也会越来越好的。
联系自己的生活,我现在为止还没有有意识的地强化过他人。倒是无意识的强化过很多次。以前妈妈给我做各种好吃的,只要有一个菜没吃过,我就会说“哇塞,今天又有新菜,好开心哦~”后来我妈妈就越来越喜欢看“开发”一些新菜给我吃。这种属于正强化,这种正强化在我的生活中其实是很多的。我的家庭是一个与电影里的家庭完全不同的家庭。我妈妈是一个非常善于教育,赞美,鼓励人的一个母亲。每当我在生活中遇见一点事情我都可以和我的父母倾诉,听他们给我提的建议。但是最后决定性他们都非常尊重我的意见。当我在学习上有退步的时候,妈妈虽然没法直接手把手的辅导我,但是会坐下来和我一起分析最近的心境和学习的方法,态度有什么问题。当我的成绩有所进步的时候,父母都会很开心而且表扬我。这让我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而且与父母的关系非常的好。所以从我自己的经验和电影里的经验可以得出结论,强化是一个在教育方面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正确地掌握了什么时候不要强化,什么时候要强化,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我们才能更好的讲孩子引入正轨。
这部片子虽然是新加坡的,但是也反应了中国的教育问题。有些争论是一直都会存在并且永远也争不出正确答案的,比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体罚”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作为个人提出的想法主要是取决于孩子。古语言:“因材施教。”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应该取决于孩子的性格特征,说白了就是他吃哪一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父母应该与孩子以什么方式相处”有父母是权威型,与孩子交往是带着父母的架子(咱们中国很多父母就是这样),还有的父母是兄弟型,孩子与父母没大没小,在一起像兄弟一样亲(国外的父母有些是如此教育的)。我认为,当中国的父母没法完全放下父母的架子与孩子打成一片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能够打成一片的领域打成一片。尽可能地与孩子交流感情,让孩子能自觉自愿切开心地与你分享他的心灵世界。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领域难题非常多。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有一颗爱孩子,心疼孩子的心,勇敢的表达爱意是我一直倡导的教育方法。我只希望有更多的父母能够明白,一味的严厉与责备并不能给你一个自信健康的孩子,孩子是要夸要赞美的。在教育中正强化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用--所以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600字3
今天在电影院我和妈妈看了一部感人的电影——《小孩不笨》,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被电影里许多搞笑的片段逗得捧腹大笑,但随着剧情的深入,我被剧中折射出的一些问题所吸引,也可以说是反思。
剧中的主人公是三个小学生,Terry,国彬和文福。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就是成绩差。因此他们同在EM3,这个差生班,他们因为成绩差而被人看不起,受到了亲朋好友的嘲笑。周围的人,除了他们的家长以外,几乎都放弃了他们,学校放弃了他们,老师放弃了他们,甚至整个社会都放弃了他们。
针对这三个孩子的问题,我觉得有几点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和老师的重视。首先是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是否只有那些听话的,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呢?家长应该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哪块,是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学习上,成绩上,还是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培养,心理的健康发展呢?我认为家长不应该只是片面的,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都是为了孩子好。家长不应该强求孩子做些什么,达到什么水平,他们要做的,应该是认识到孩子在哪方面有潜能,并且帮助孩子真正看到自己这方面的能力,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潜能。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一味地认为是因为孩子自己不努力才会学习成绩差,要意识到成绩不好,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其次是老师应该怎样教育学生,是否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是他们应该重视的,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应该放弃他们了吗,还是继续鼓励他们?我认为老师应该具有耐心和爱心,把每个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对于那些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仍然得不到高分的学生,即使是一点小小的进步也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他们还是有人关心的,并不是被放弃了的,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重新树立信心,这才是最重要的。老师要足够细心的去观察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对于那些总是“惹祸”的学生,不能盲目的一味指责,而是应该发掘他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而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最后是关于社会的,我觉得现在这个物欲横飞的社会太过现实了,社会的普遍观念又太传统,把文凭那张纸看的太重,其实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人才,光成绩好是没有用的,正确的做法是要充分利用每个人力资源,就像绘画有天赋的就从事绘画方面的工作,音乐有天赋的就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总之,每个人都应该会有他的长处,何必只局限与那些拥有高学历的人才呢?
人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只有大家的观念首先转变了,才能渐渐把社会的风气扭转向好的方向。还有我觉得这个社会需要爱,需要感情,人与人交往需要双方面的付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多用宽容的心去包容对方,包括我们的亲人,那么一切都将变的美好。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600字4
当我看完《小孩不笨2》之后,陪伴我的,是长时间的沉默以及划下的两行泪痕。
“爸爸太爱你,但是爸爸太不会爱你”我知道,父母做什么,他们都是在爱着我们,他们习惯了用最平凡的事情去蕴藏最伟大的爱。可是我也不得不说,“爸爸妈妈,我太爱你们了,然而我爱的太辛苦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所做的事情在你们眼里都是不对,不好的。每一次我想拿出我最好的,可却永远换不来你们对我的赞许,你们总是要求我们更好,总是要我们更加努力。然而一次次的不能满足你们的期许,却让我对我自己越加的绝望起来。我就好像附在了峭壁上,遥远上方是你们给我们定下的希望,下边,却是望不到底的深渊。
渐渐的,我们忘记了彼此之间如何沟通,甚至有的时候我感觉彼此已经不再熟悉。我们之间的门,已经关了。
看着《小孩不笨2》,望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寻找着这些故事里自己的影子,体会着心中无法平息的感动。它和以往的教育类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讲述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也演绎了子女为父母付出的爱。这一切明明都是美好的,可却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悲剧。
看着它,我不得不掉下眼泪。我为成才父亲对成才的爱落泪;为TOM为父亲买剃须刀修电脑却被否定而哭泣;为JERRY想让父母去看他的演出而付出的努力而哭泣;为TOM妈妈为了儿子辞去工作而哭泣;为了TOM父亲为了儿子下跪而哭泣;更为两代人之间不能互相理解而哭泣。
看罢这部电影我才明白了,父母子女之间,连接他们的并不是责任,而是他们之间的爱。同时也明白了所谓的“我是你的(父母/孩子)我了解你”什么的只是一厢情愿。没有沟通,就注定会产生冲突;没有沟通,就失去了彼此了解的机会;没有沟通,我们无法正确对待彼此的爱;没有沟通,我们不知道对方在什么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没有沟通,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失去的、错过的是什么。
现在,我只希望,我的父母也可以看看这部电影。我希望他们能通过《小孩不笨2》和我一样体会到什么。我希望,我们彼此的爱会更加有价值。希望这种爱不会因为“不懂的如何去爱”而产生更多的悲剧。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600字5
最近泪点比之前高了很多,不再任性肆意哭泣,在这部剧前半个小时都还是平静中度过,可能也与朋友力荐有关,已经做好了心理预期。
最近刚看到一个新闻,说是一个女大学生叫自己的母亲在楼下等,然后自己从9楼跳下身亡,是什么样的情绪让她用这种方式去报复自己的母亲,而那位母亲在看到孩子跳下那种无能为力的心情是又是何种悲恸欲绝,余下此生怕是都在这种恐惧中度过。
大四那年,听说一个刚入校的新生在父母送到大学的入学第二天从校门跳下身亡,父母还在返程的火车上听此噩耗,赶往学校,孩子的遗书写到,从小到大,我都是在你们的要求下去做事,我终于做完了你们要我做的,我想去做你们不让我做的了。每想到这个故事,其实最残忍的就是孩子以伤害自己去报复自己的父母。
剧中,那个鼓励自己推铅球的妈妈对成长说,你是有多恨你爸爸,他是太爱你了,但太又太不懂爱你了。
回到现实,我从小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父母总是喜欢说你看谁家的谁谁,多么能干,成绩又好又乖。家庭环境一般,父母很少买零食回家,我那时候又特别喜欢吃零食,校园门口摆卖了金黄的枇杷,觉得特别新奇,很想吃,但是却从未想过要爸妈放学后买一点,因为知道说了只会挨骂,父母在拒绝的同时还会说整天就知道吃,不好好学习,慢慢养成了不再去请求,大了去请求别人都觉得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实在忍不住偷了母亲十块钱,买了一堆的枇杷请全班的人吃,虚荣的心怕是从那时就开始有了,越是没有越想去证明。后来被妈妈知道了,一大早起床就开始骂,后来觉得不过瘾然后就棍棒上身,抽了扫帚把在身上使劲抽打,满身都是淤青,没有吃早饭,擦干泪肿着眼去了学校,上到一般晕过去了,班主任的夫人是护士,揭开衣服被吓着了,足足擦拭了一瓶酒精,送回家。我已经想不起母亲当时的表情。后来我班主任问父亲,为什么挨打,被同学听到了,然后全班开始嘲笑我因为偷钱被毒打,当时非常恨听到对话的同学,但是自己还是装作很无所谓的样子继续读书,其实内心埋下了深深的自卑、自责、怨恨的种子。
读初二的时候跟哥哥一个班,他因为早恋被刚师范毕业的班主任拧到讲台上读情书,哥哥不愿意,被老师推到讲台下罚跪,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不敢去看,觉得好羞愧,时隔这个多年我因此一直对我哥心怀愧疚,觉得当时我应该站起来去解救他,我不知道当时我哥在讲台上跪下的那一刻、被老师和同学那一刻是怎样的心情。在看到tom被鞭刑的那一刻我又回想起那一刻。事情发生后,我妈妈与tom的母亲一样,跑到学校去责怪与我哥早恋的女生,那女生很泼辣的对我妈说,你自己的儿子都管不好,来管我。我妈气急败坏回家的一顿拳打脚踢、棍棒加身,只差没有动刀。很极品的是我们家父母是一个动手,另外一个也动手,比赛谁打的厉害。
哥哥在妈妈打累了以后上楼就服毒自杀了,九死一生被救活,但大脑受了影响,想事情想太多会头疼,后来虽然还是回了学校,但是成绩从年级第一名一落千丈,打架、逃学....后来就直接离家出走被人拐到石场做苦力,逃出来后不敢回家,直到最后扛不动了,才打电话回家,回来后父母继续安排着他的人生,改了身份证,早早就被相亲结了婚,父母希望他结了婚能尽快立业,但是这么多年他辛苦奔波还是一直没有拥有自己的事业。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比我更孝顺着照顾着父母。
每当想起我哥哥,人生的转折都是毁在我母亲那倔強好胜的性格上,无法理解是唯有相信这是命运,我哥哥上辈子欠我母亲的。
毕业后,因为接触心理学,原生家庭一直让我不能勇敢的去爱、去创造简单幸福的人生,我开始尝试去与母亲沟通小时候被打的经历,虽然我一直告诉自己我可以原谅去接受,其实没有。跟母亲深入沟通好几次,我母亲说我知道你恨我,我说不恨,真的不恨么?其实是怨的。直到今年8月,家里邻居的小孩高考失利,在父母的责备中跳水自杀了,隔了一个礼拜尸体浮起来,才被人发现,母亲知道此事后,晚上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一整天都很难受,说当年她也是这样对我,庆幸我一直活到现在,当时我在办公室加班,跟母亲开玩笑说我爸爸说我贪生怕死,哪有那么脆弱。挂完电话,却再也无法安静,回家的路上,悲恸难抑,停下车嚎啕大哭了半个小时,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释放了对母亲的怨恨,我与她和解了。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600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