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00字

文案君分享时间:热度:

舌尖上的中国个人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频道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最近十分火。这档节目确实做得非常成功,很好看,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模式,整部片子唯美真实,充满了人情味,让观众看到了久违的人们对大自然馈赠的珍惜和情感。那么你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文案君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00字,希望你喜欢。

#286151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00字1

不管是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的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与定义,既起自于饮食,有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样,汉字用“甜”来表达喜悦幸福的感觉。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这种味道来源于同一种物质--糖。

在不少即将消失的潮汕美食中,有一种甚至让人在睡梦中还会想念的香甜,它就是糖葱薄饼。在以前,可以在潮汕地区的大街小巷看到许多卖糖葱薄饼的摊档。每到春天,卖糖葱薄饼的老伯伯·老奶奶·大叔大妈走街串巷拉着长音吆喝着“糖葱薄饼~”

在潮汕的一个步行街对面,我曾吃到过一次糖葱薄饼。做糖饼的是一个看起来年过七旬的老人,他站在摊档前,在这片不大的地方,一边熟稔的糖饼,一边讲述着他的故事。从老人口中得知:这门做糖饼的技艺是从他祖上传下来的,早年他还不愿意学,可是后来家中变故,他又不得不靠着门手艺来维持生计。老人的脸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皱纹,岁月的痕迹在他的脸上彰显无疑。

他一边说着,手边也不停的忙活着。他先在锅里刚一勺糖,慢慢加热后白糖变成了焦黄色,之后放在一旁等它冷却,等到温度合适后他才趁拉打。拉糖的动作很像北方拉关东糖。他将糖条中间往钉子上一挂,拉长后两股合在一起往上拉。这样不断重复拉打,不断将空气包在糖里面,直到变成白色的中空长方形糖条。然后是制作薄饼,他手里捧着稀面团往锅底一抹收回,被粘住附着在锅上的薄面层却凝固成饼,于是另一只手将薄饼揭起叠放在旁边。如此一抹一收,一揭一放,十分的快捷。把三张薄饼叠摆成品字形,中间放两块糖葱,洒上碎花生米黑白芝麻加上一根香菜,包起来,就是美味可口的糖葱薄饼了。

手中吃着入口即化的糖葱薄饼,能够品味到一个老人独自支撑起家庭的那份坚信。

除了甜,还有酸,苦,辣,咸等着我们去慢慢体验。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286150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00字2

《舌尖上的中国2》加入了不少人文关怀,用人物故事带出地方美食,比如养蜂人的豆花、香肠、腊肉;麦客的裤带面;海边渔民为女儿学会捕捞跳跳鱼;留守儿童等到父母回家制作鱼酱;归国的老华侨归乡宴上的萝卜饭等。

“《脚步》的定位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变迁。”这一集的导演李勇解读说,“人类为了获得食物到远方去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劳动,食物本身也会迁徙流动,这归根到底也和人类的迁徙分不开。”

二、消化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亲情

四川人老谭离开家乡在秦岭养蜂期间,最爱吃妻子自制的爱心豆花,就为了吃这一口豆花,把自己的坏脾气都收敛了,变成了一个惧内怕老婆的老公。山东有个爷爷为了给孙女做煎饼,亲自自制土灶,研磨白薯干等五谷。而摊煎饼的背景音乐是与奶奶的拌嘴,甜蜜温馨,像是回到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拌嘴声中,等待温馨的午饭。

在西藏,哥哥为了给弟弟一份甜蜜的礼物,爬10层楼高的大树,小心翼翼地在树枝间行走,花了4个小时,只为获得那蜂蜜的甜美和家人脸上洋溢的幸福。浙江一位充满爱的父亲,用五年时间练就绝技(20米外精准投钓),在海滩上快速准确地抓跳跳鱼,因为这是他的女儿最爱吃的。还有出海捕鱼的夫妻,因妻子虚弱晕船,丈夫特意为她做海蟹面后才开工,二十年来均是如此。

总而言之,伴着纯真的爱情和亲情,听着熟悉的调侃,一碗美食表达的就是“爱”。

三、凝聚着制作团队的倾情奉献

“比如有人会说‘我想你们来拍一下我们的山药粉,特别好吃”。但它缺少了一个支撑的东西,我拿什么来说它?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可拍?每一集的导演会根据主题再去找人物的故事,例如《脚步》是反应人和食物的流动变迁,养蜂人是流浪在外寻找食物的群体,像留守儿童是带着家乡的食物到远方去,他们之间会形成勾连,食物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流传出去的。

李勇介绍称,每个主题确立后,分集的导演会看大量的书,调查、写文案,“这个过程非常非常长,文案写作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调研,就是先确定这一集有哪些美食,再根据单个美食去各个地方,比如鱼酱只有那个地方才有,我们就去了贵州。不是我们一开始就想拍留守儿童,而是我们到了那里觉得那个人物、他的职业很适合表达这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另外,调研事是一个心细活,需要弄清每种食物的来龙去脉,相关的人物故事,甚至是它所属乡村的特质,主人公小院几点钟光线最好。有时寻找人物的过程颇为漫长,大概耗时两三月的时间。

“一边工作,一边吃美食。”这是观众想象中“舌尖团队”的工作状态。但事实上,对一些主创来说,很多美食他们自己都没享受到过原味。“经常是拍完才能吃上一口,而那时已经冷掉,或是拍摄对象吃剩的。”《脚步》分集导演李勇告诉记者。在他这一集里,很多拍摄对象是辗转在全国各地,为获取食材而辛劳的人们,“为赶拍摄进度,很多时候都没时间吃饭,只能和泡面相伴。”

四、射影社会:无奈与心酸

作为美食节目的导演,李勇认为美食是《舌尖上的中国2》的出发点,但并非全部,“我们是一个美食节目,但不是单纯只做美食的节目,我们想通过美食让大家看到当今中国人生存的状态。”在《舌尖上的中国1》走红后,有人采访到其制片人,其中一位表示在播出前,他们曾对节目中隐含着的,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揭示而感到担忧,而如今,《舌尖上的中国2》已无必要将借美食寓社会的野心隐藏,仅第一季中,就流露出对空巢老人问题、中国农村6100万的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升学”、“富士康”、“单亲家庭”、“陪读”等也陆续在片中出现。

它在记录下美食的同时,更将中国和国人的巨变用饮食串联,透着无奈与心酸。中国最后一批的麦客们,无法撼动机械化带来的职业末路,片中苍天、麦田、裤带面、吼秦腔的壮美画面,竟然让观者不自觉的将这些场景与《白鹿原》的语境联系起来,职业割麦人的绝唱让观众感动不已。麦客,是中国千百年传统文化的延续。在广东打工的父母半年来年只能在收割玉米的集结回家小住半个月,而这半个月,恰好是雷山鱼酱发酵成熟的时间,在即将离别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了一顿用鱼酱入菜的团圆饭,独自留守家中的小女孩李建英却黯然落泪,因为她没办法不让父母离开,临走前,她和哥哥为父母装了一坛鱼酱。候鸟打工族,是近年来中国人的'巨变。

正如结尾文案所述:“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286152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00字3

舌尖上的中国是美味的,舌尖上的中国也是浪费的。

如今的科技进步飞快;如今的人们生活条件很好;如今的人们在餐桌上浪费也已成了“家常便饭

据不完全的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舌尖上的浪费”已严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我们先不说现在的浪费情况,先说说以前。经常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小时候,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肉都是只在过年的时候留一只猪,供全家六七口人吃。

‘浪费’在那时几乎是不存在的,当然了,连自身都无法顾好,何来的浪费呢?

现在,我们就说说如今的社会:三天两头吃一次肉,每次还把肥肉挑出来喂狗吃;家里有喜事了,请亲戚朋友吃饭,每次都是点一大桌菜,可能这样显得自己真的很高兴?很有面子?当然了,可以吃完的话,我也无话可说,问题就是在这,不仅吃不完而且剩的很多,并不打包,可能打包丢面子?显得小气?

中国,有很多美食你永远也无法品尝完,可是按照现在社会的发展,很快就会造成粮食短缺问题。到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成了所谓的“遇难人民,谁来帮助我们呢?

即使在以前,人们都很穷科技不发达,可是人们不会去浪费,那么,我们现在的条件好了科技发达了,就应该以此为理由去浪费么?不,舌尖上的浪费是我们抵抗,我们向往光盘,所谓的光盘就是把饭菜都吃掉,请客的时候应适量点菜能够顾光盘是最好的,这就是舌尖上的美。

以上所说的是请客时舌尖上的.浪费与美,现在我就想说说食堂里舌尖上的浪费。

在学校,同学们往往都是上了四节课后,然后再拍一个长龙似的对才可以吃上香喷喷的饭菜,然而却有很多同学把饭菜剩很多,或是把不想吃的食物调出来,扔一桌子,这就是已经不仅仅是浪费不浪费的问题了,还会影响下一位在这里做的同学吃饭的食欲,所以我们同样是向往光盘,有些实在是不想吃的,完全可以留在碗里,然后倒到桶里,不要大部分都倒掉或扔在桌子上,这是光盘确是浪费到光盘。

我记得中央一套有一段时间在播《舌尖上的中国》,那是在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那些美食都是即好做又好吃。据一些调查表示,很多外国人都喜欢舌尖上的中国,即如今的舌尖上的浪费。希望今后舌尖上的中国只有美食而没有浪费!

#561346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00字4

和第一季对比起来,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气了,展现了更加淳朴的劳动者们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感动。第一集中主要讲的是脚步,从追逐花期的养蜂夫妻,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麦客们,顶着海风出海捕鱼的渔民,跋山涉水采集香菇的老汉,捕捉十几米开外仅五厘米长跳跳鱼的爸爸……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美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个叫做“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玛占堆这个人让我对于那些质朴的美食多了几分感动。为了给家里带去一份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到树上40米……那样一份简单美味的蜂蜜是白玛家里对于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时代在变化,我们吃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一切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愿这些淳朴和美食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都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好的感动。

#343752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00字5

“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美食文化是人们几千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样容易消失,只要这一地区还有人,那么这一地区的美食文化就不会消失。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连续几个深夜,让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然而,作为纪录片,它不同于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亦或是能够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 “比赛”形式。在本片中,中国美食更多的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变迁,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那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人与食物的关系已经达到密不可分的境界。《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人文关怀贯穿其中,用最质朴的表现手法展现那些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东西。

1)自然的馈赠 对于餐桌上的美食,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要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本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辛勤劳动的人们神奇的食物。

2)主食的故事 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貌,唯一相同的是作为中国人对主食样貌、口感的追求。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3)转化的灵感 由豆腐、到酒、到酱,再到泡菜,那芳香浓郁的味道令人难忘。一坛坛、一罐罐的发酵,敏锐又果断地打造出食物的新境界,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它逾越了障碍,营造了条件,把握了机缘,经历了失败。祖宗传下来的方法,自己掌握到的技术,转化的灵感是最大的智慧!

4)时间的味道 腌腊、风干、糟醉、烟熏,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盐的味道,它来自时间,也来自人情。它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等感情交杂在一起,才下舌头,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个是滋味,哪个是情怀!

5)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由炊具的变化到菜式的变化,水火本是两家人,对立却又互相牵制,对于厨师而言,水火关系的调控,是他们技艺的展示。而厨房的秘密无非就是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

6)五味的调和 甜苦咸酸辣,五味是评定一道“艺术”的关卡,亦是人生的滋味。甜是收获,是被认定的喜悦与幸福,不仅仅是对一道菜,更是一位厨师,一种文化的认可;苦是苦尽甘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咸是吃得苦中苦,厚重的味道也能得到味蕾的认同;酸是不堪纠缠而难以言说的苦难,然而在菜里它却是不可或缺的“画龙点睛”之笔;辣是坚韧与果断,尤以川菜闻名。

7)我们的田野 不管是高山、平原、湖泊、海洋,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糯稻、海参、河蟹、芋头、青稞,农田还是菜园,不同地域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看天!”从餐桌回归大地,颇似头尾呼应的手法,也为《舌尖上的中国》画上圆满的句号……

美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美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关系到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根本。但美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不同于其它文化,美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所以,美食是不分厨师等级,不分国界的,但是请别在接纳他国美食文化的同时,丢弃了属于你自己的乡土人情!

舌尖上的中国个人感悟

相关观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