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归线读后感600字5篇

文案君分享时间:热度:

北回归线

书中以回忆录的形式追忆了作者同几位作家、艺术家朋友在巴黎度过的—段时光,旨在通过诸如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夸张、变形的生活细节的描写揭示人性,下面由文案君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回归线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希望可以帮到你。

北回归线读后感600字一

《北回归线》是一部小说,或者不如说是一段自传,写的是住在巴黎的美国人——不是囊中有钱、附庸风雅的那一类,而是穷困潦倒、不务正业的那一类。这本书里有许多地方写的很出色,但是它立刻引起注意的,也许是其最基本的特色,是它对风流邂逅的偶然事件的描写。这些描写都很令人感兴趣,不是因为任何色情方面的吸引力(恰巧相反),而是因为这些描写作了一定的尝试,要触及到真正的事实。它们从普通人的观点来描写性生活,但是,必须承认,这普通人是一种下等的普通人。这本书里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妓院常客。他们的行为和他们讲述自己的行为的话都是粗俗不堪的。总的来说,此书甚至可以称为对人性的丑化。由于人们有正当的理由可以问,丑化人性有什么好处?因此我必须阐释一下我上面说的话。

宗教信仰的崩塌造成的一个结果是生活的肉体方面的庸俗理想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如果说在坟墓另一边没有生命的话,那么,生育、交配等在一定方面是令人恶心的这个事实,显然是更难对付了。当然,在___的几个世纪里,对生命的悲观看法被视为或多或少理所应当的事。祈祷书里用一种说明不言自明的事情的口气说,“人由女子所生,只有很短的时间好活,生命中充满苦难。”但当你相信坟墓真的把你结束的时候,承认生命充满苦难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用某种乐观的谎话来安慰你自己要比较容易。因此便有《笨拙》杂志的令你窃窃发笑的轻松,因此又有巴里和他的风铃草,因此又有赫·乔·威尔斯和他的裸体女教师充斥的乌托邦。尤其是因此有过去百年中大多数小说里的性主题的泛滥充斥。《北回归线》是一部毫不留情地坚持事实地处理性生活的书,这样的书无疑把大摆钟摆得太远了,但是它摆的方向却是正确的。人不是耶胡,但他却像耶胡,而且需要人家不时提醒他这一点。对于这么一本书,你要求的只是它能胜任地完成任务,而不是虚情假意,拖泥带水,我认为在这本书里是满足了这个条件的。

米勒先生虽然选择写丑恶事物,但是他大概不愿意接受悲观主义者的名称。他对生活的进程甚至有一些相当惠特曼的热情。他说的似乎是,如果你因为对丑恶有思想准备而加强了自己,你最后就会发现,生命并非毫无价值,而是颇值得一活的。从文学的观点看,他的书是合格的,尽管不是特别杰出。它的结构严谨,只有极少数几处陷于现代作品中典型的松散。如果它能引起评论界的注意,它无疑会与《尤利西斯》并列,不过这样的并列是相当错误的。《尤利西斯》不仅是一本好的多的书,而且用意也完全不同。乔伊斯基本上是一个艺术家;米勒则是一个观察细腻但是感情麻木的人在把他对人生的看法说出来而已。我发现他的文章很难引用,因为到处都有不能印出来的话,不过这里倒有一个例子可以引用:

北回归线读后感600字二

这样的作品才能够真正算得上是意识流作品,我个人觉得《尤利西斯》除了最后一章外,其他的都过于精雕细琢了,有些过犹不及的味道,毕竟大多数人的思想是不至于那么“深邃”的。

要想去理解书中的内容有些不太可能,倒不是说难以理解,只是刨去外在的表现手法的话,无非就是吃喝嫖罢了。可是大多数过这种生活的人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并且主流的人也不可能去这样的人生。所以我们也就“道貌岸然”地在读着《北回归线》,更有学问的人还去分析其艺术性思想性新颖的表现手法等等。想想其实挺滑稽的。

另外此书所谓被禁的理由“性”,其实根本没什么,当然是对于当今来说,想想在那个美国竟然还在清教徒统治的时代,这种作品委实是“惊世骇俗”的,也难怪无法出版(这经历倒是与在中国类似)。只不过时代变化太快太剧烈,一战不仅破坏了社会并且颠覆了整个社会道德观,于是新的作品和思潮出现了。

落潮的时候,只有少数患梅毒的美人鱼搁浅在淤泥中,圆顶大厅看起来像一所被旋风袭击过的射击厅。一切都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流回阴沟。有一小时左右之久,有死一样的平静,呕吐的脏物给打扫干净了。突然树木开始发出刺耳的声音。从林荫道一端到另一端,一阵狂叫似的歌声响了起来。这是一个信号,宣布交易所关门。剩下的希望都给收拾掉了。把最后一泡尿撇空的时间到了。白天像麻风病人一样溜了进来……

这一段文章节奏很好,美语的伸缩性和细腻性不如英语,但也许它有更多的生气。我并不认为我在《北回归线》上发现了本世纪的伟大小说,但是我的确认为它是一本出色的书。对任何一个能够弄到这本书的人,我竭力劝他一读。

北回归线读后感600字三

也许我们命中注定要遭厄运,也许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有希望活下去。如果是这样,那就让我们发出最后一声听了叫人胆寒、叫人毛骨惊然的吼叫吧,这是挑战的呼叫,是战斗的怒号!悲伤,去它的!挽歌和哀乐,去它们的!传记、历史、图书馆和博物馆,去它们的!让死人去吃掉死人。让我们活着的人在火山口边上跳舞吧,这是临死前的一场舞,不过它仍是一场舞。"

初次接触这本书只因为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和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很像。然而开始读后,才发现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一种很难形容的感受,作者就像是在在言自语,却也像在讲一个故事,只是这个故事没有标点——或者说,到处都是各种标点,没有特定的节奏,就像一个人在陌生的路上走走停停。有时读着读着就会跳过其中的一些情节,难以接受。

燃烧的怒火、无处释放的激情、对周围眼光的冷漠、天马行空没有任何逻辑——或者说只遵循自己逻辑的幻想、超越理论上时间与空间的穿梭……他给了我们一个无边无际无拘无束无法无天的奇异世界。

《北回归线》,一部先在法国面世并于1961年才在美国解禁的所谓充满"粗俗和淫秽"的伟大作品,庞德认为它"大概是一个人可以从中求得快感的唯一一本书"。而其实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这个叫亨利·米勒的家伙和他的一帮狐朋狗友们的叫嚷、呓语和情欲箴言录,它是混乱的、疯狂的、粗野的同时又是真诚的。当个人的悲哀或者感伤超越了类似青春期式的"迷惘"时,他要么从此保持缄默,要么开始绝望地自渎。亨利·米勒属于后者。

《the bandits》里有句台词,"当死亡阴影笼罩时,结束即开始。"

亨利·米勒坎坷的经历以及个 人对时代与环境的敏感使他注定要背负过多的沉重与绝望,因此他要么真的对自己的脑袋来上一枪一了百了,要么成为一个常人眼里的疯子。"从未患过神经病的人是不懂什么叫做 痛苦的",好吧,既然痛苦无法避免,既然自我的折磨是无法避免的,那就干脆承认自己是个疯子得了。你还能对一个神经病做什么道德规范么?你还能要求一个疯子去恪守你那一套所谓现代文明所形成的光荣传统么?正如陈清扬在《黄金时代》里的那句经典总结,"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通了这一点,一切都可以泰然处之。"

这是这个书里的一种感觉,而我喜欢的却是另一部分。我不喜欢消极的世界观,就像安妮的书从来不能多看。

这个书的另一部分就是我上面所说的 只遵循自己逻辑的幻想以及超越理论上时间与空间的穿梭。那些文字看起来有点混乱,却有一种不一样的美。

“微风起,出现静似果冻一样的野生物,是白鸽子来到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冰蓝色血管里,拍动翅膀,动情。”

“随着白天的结束,痛苦像雾气一样从地下升起,接踵而至的是悲哀,他阻塞了海洋和天空无尽的景致。一只贝壳用呜咽的笛声 沿着苍白的静脉复述它诞生的往事。”

“还有California的只言片语、生这大鳍的鱼、一封给巴尔的信、西班牙式的城堡。瓜达尔基维河沿岸上有千座清真寺在闪闪发光,深处的时光尽是淡紫色的。

莫尼大街上立着两根拴马的白柱子,还有宣传谬论的男人。河,边得灯光。”

这些只言片语里用到了很多通感,在亨利之前,我未曾触到过山脉冰蓝色的血管,未曾体味过淡紫色的时光深处,不曾知道“金枪鱼和海象在天边徘徊游荡,而狮鱼一跃跃出了北极圈”这样的意向可以组成这样奇妙的句子。

第一次遇见,却是心动的欣喜。可能我一向也是思维跳跃型的,任凭自己的感受去组合我见到、想到的或是梦到的意向。那些碎片没有规则地拼一拼,其实就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心情。懂得人看一眼便能体会,不懂得人自是困扰。

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文章,却也一向不是以取悦别人为目的。有时只是自己和自己的一种对话而已。

北回归线读后感600字四

如果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筛选影响他日后职业的因素的话,那么对巴尼•罗塞特,我想这几点是至关重要的:1922年出生,父亲是银行家,迷恋亨利•米勒的小说。

因为出身于一个中产家庭,罗塞特有几乎被父亲送进一所思想极其自由的学校。

在那里,罗塞特出版了油印杂志《反对一切》,参加了左翼色彩的美国学生联盟。1940年,他开始接触到亨利•米勒1934年在巴黎出版的禁书《北回归线》,其对于异化的感受令他深有共鸣,“里面的性描写并没有打动我,真正吸引我的是小说里的反美国情感。”

因为出生于1922年,巴尼•罗塞特才有机会赶得上“二战”,才有机会在战后反战、反美国情感,才有机会赶上“二战”之后美国的新浪潮文化,并成为一个中坚分子,用出版闹革命激情,用禁书蛊惑世道人心,在“另类”美国的螺蛳壳里做出了一个不小的道场。

因为迷恋亨利•米勒,当罗塞特在1951年接手格罗夫时,这位亨利•米勒的粉丝就计划完整出版《北回归线》这部小说,为了降低阻力,他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先试水温。

虽然历经波折,甚至被送上被告席,但是联邦法院最后还是准许出版,理由是“集中而生动的性描写本身并不构成淫秽”。就像兰登书屋诉讼《尤利西斯》一样,罗塞特打赢了《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的官司。从此,美国的司法体系放宽了对文学作品中性描写的容忍度。

有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铺路,格罗夫出版社紧接着出版了《北回归线》。

联邦法院虽然准许,但还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地方官司,罗塞特被控出售“一本淫秽、下流、猥亵、肮脏、充斥着虐待狂和受虐狂、令人恶心的书籍”。《北回归线》历经50场官司,几乎遍及美国每个州,1964年最高法院最终裁定,这不是一部黄书,“它有社会价值”。

这家罗塞特29岁时创办的格罗夫出版社,将亨利•米勒、博尔赫斯、杜拉斯、尤金•尤涅斯库等诸多战后明星作家收入旗下,接连不断地推出其他出版社连碰都不敢碰的禁书,“跨掉的一代”以及所有被文坛、被传统拒绝的人,在罗塞特那里都成了座上宾。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要想成为一名反主流文化的革命文青,就非要有一本格罗夫的书不可,如贝克特、米勒、金斯堡、凯鲁亚克、切•格瓦拉等,你虽然可以不看,但是一定要有。

先锋虽然意味着无所不向,意味着自由,但是也意味着误解、争议、歧途,传统和正统对先锋的承认,总要假以时日,伴以着岁月的流逝和人心的缓和,所以当《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北回归线》、《在路上》等惊世骇俗的作品成为一种怀念的时候,尼塞特得奖了。

2008年,年已84岁的罗塞特,终于被授予美国国家图书奖杰出贡献奖。

这是个虽然迟到了,但是依旧到来了的奖,对罗塞特来说,那是对他和格罗夫出版社的肯定,对一代美国人来说,那是对二战后“在路上”文化的一种重温与回顾,逝者如斯。

三个多月前的2月21日,在这样一个平凡的没有任何背景的日子,89岁的罗塞特去世了,等到人们缓过神来的时候,他们才知道,去世的那个人,曾经为他们贡献了那么多并不一定伟大但却激荡过人心人性里幽暗角落的好书,他带着他的叛逆和他的时代远去了。

“我拥有非凡的出版生涯,却并不为钱。我们不谈钱。”今天,读起来巴尼•罗塞特这句话,仍然能牵动我们将被磨去的激昂,骚动之余,却既伤感又无奈,伤感的是我们怎么都不可能拥有“非凡的出版生涯”,无奈的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不为钱”和“不谈钱”。

当初,在出版这些情色禁书时,罗塞特是被认定为“在按下印钞机的电钮”,事实上这些书也不是不赚钱,但罗塞特的初衷,却并非为钱,而且他也不善生意,在拥有那么多脱销的禁书之时,他还是一个糟糕的商人,因为一个精明的商人不会挑战法律,不会出版戏剧、先锋文学、性爱文学等没人出的书,在这一点上来说,罗塞特一点也不像个犹太人,更像个激进分子,无怪乎他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最危险、最大胆也最有争议的出版家”。

另外一方面,身为银行家独子的罗塞特,经营格罗夫出版社时虽然“不为钱”、“不谈钱”、“不挣钱”,但是他并不缺钱,这一点至关重要,一直在支撑着他出禁书、出好书的梦想。在这一点上,卓越的出版人和优秀的作家似乎有共通之处,就像别人问马克•吐温:“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好作家?”他回答说:“给他一百万美金,吃喝嫖赌样样来,然后再写出来。”

也许,有钱不但能使鬼推磨,还能让你成为一个好的小说家,一个优秀的出版人。

当然,在钱之外,罗塞特还这样说起他的出版生涯:“我这一辈子都追随着我所喜欢的东西——人、物、书——当这些呈送给我的时候,我就把他们发表出来。我所做的从来都是我真正喜欢的。我没有固定的计划,但转而我们时常发现自己就在原有的轨迹上并未偏移。”

是的,光有钱还不够,你“喜欢的东西”在“轨迹上并未偏移”也是必不可少的。

回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罗塞特置身的那个五光十色、离经叛道的文化道场,让他醉心于此,也扬名于此,从那里出发,罗塞特一辈子“在路上”,办杂志,做出版,他虽然1993年卖掉了出版社,但继续主编一本叫《常春藤评论》的杂志——他创办半个多世纪的阵地,那里有萨特、切•格瓦拉、艾伦•金斯堡等所有“色情”、“激进”的人们。

是的,罗塞特说得不错,“我们不谈钱”,因为钱背后还有更激动人心的东西!

北回归线读后感600字五

这本书从头至尾渗透着彻骨的孤寂与颓废感,虽然用狂欢、豪饮、混乱的性关系极力渲染浮华的花花世界,但每个人都是以此为伪装,隐藏自己深深的忧伤。

可能孤独,与世界的疏离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书中的人物让我联想到很多著作。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的主人公,麻木的活着,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甚至认为已经丧失了生而为人的资格;《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以强大的意志力,在身边没有人理解的孤独中,始终坚持着寻找自己心中的月亮;《约翰克里斯多夫》一个为了音乐艺术奉献了一生,也与社会战斗了一生,最后,灵魂得到了升华,虽然仍难融于社会,但已经拥有了宽广的可以包容一切的胸怀。

看吧,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境遇,但所面临的问题总不外乎那几个永恒的主题。面对生命的孤独、意义、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求而不得的失落,无所追寻的茫然。。。。。。人生又是如此的相似。差别在于我们的态度,生命力是否顽强,选择妥协还是抗争到底。

1. 每当我低头看一个婊子被人操过多次的阴户时便感觉到了脚下的整个世界,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世界、一个精疲力竭的世界。它光滑得就像麻风病人的脑袋一样。假如哪个人敢把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谈出来,他就连一平方英尺的立足之地也得不到。一个人一露面这个世界便重压在他身上,把他的腰压断。总有过多的腐朽柱子立着,过多令人痛苦的人性有待人去繁衍。上层建筑是一个谎言,其基础则是巨大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如果说在过去千百年间真的出现了一个眼睛中流露出绝望、饥饿神色的人,一个为创造一种新生物把世界翻个底朝天的人,那么他带给世界的爱便会化为忿怒,他自己则会变成一场灾难。

2. 现在我住在波勒兹别墅,这里找不到一点儿灰尘,也没有一件东西摆得不是地方,除了我们,这里再没有别人,我们死了。

3. 巴黎像个婊子,在远处看她非常迷人,叫你迫不及待地想把她搂到怀里。可是过了五分钟后你便觉得空虚,你厌恶自己,觉得自己受骗了。 或许悲伤会叫一个人变得更淫荡 讲到欣赏绘画,一个妓女、一个看门人和一个内阁部长的艺术趣味没有多大差异。

4. 我将为你歌唱,纵使走调我也要唱。我要在你哀号时歌唱,我要在你肮脏的尸体上跳舞……若要歌唱你必须先张开嘴,你必须有一对肺叶和一点儿乐理知识。有没有手风琴或吉他均无所谓,要紧的是有想要歌唱的愿望。那么,这儿便是一首歌,我正在歌唱。

5. 世上有些人就是十分古怪,甚至死亡也会使他们变得可笑。死得越可怕他们就越显得滑稽可笑。想把他们的死亡看得严肃一点儿也没有用。

6. 我的人类世界已经死去,我在世界上是完全孤独的,大街是我的朋友,大街以悲哀、痛苦的语言向我倾诉,其中包含着人类的不幸、渴求,懊悔、失败和徒劳的努力。照我看这些梦十分平淡无奇,甚至不值得一位弗洛伊德主义者去费神,可是他自己却认为这都是深藏不露、奥秘难测的奇观,因而我一定要帮他解析这些梦。

7. 爱与恨、失望、怜悯、怒气、厌恶——这些在行星间的乱交中又算得了什么?当夜晚提供了耀眼的太阳般的欣喜时,战争、疾并残酷和恐怖又算得了什么?若不是记起回到野蛮时代和星团,我们睡觉时嚼的糠又是什么?

8. 一位艺术家永远得独处,要是他是位艺术家的话。说真的,其实孤独才是艺术家真正需要的东西。

9. 若是有一位_____像我忠于莫娜那样忠于上帝,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早已成为耶稣基督了。当我意识到她走了,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一个巨大的空洞便打开了,我觉得自己在下跌、下跌,跌进幽深的空间中去。这比流泪还糟,比懊悔、创伤或悲哀更深刻,这是魔鬼撒旦被抛入的无底深渊,无法再爬上来,没有光线,没有人说话的声音,没有人手的触碰。

10. 观念必须同行动结合在一起,如果观念中没有性,没有生命力,那么也就没有行动。观念无法在头脑的真空中单独存在,观念是同生存相联系的有必要适应平流层中的寒冷层次,成为空中的一条冷血鱼。没有崇敬,没有神灵,没有渴求,没有懊悔,没有歇斯底里。

北回归线读后感600字5篇

相关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