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发育后期安氏Ⅲ类反的矫正体会

文案君 分享时间:热度:

牙齿矫正方法后期怎么矫正,牙齿反颌矫正经历,牙齿反合矫正时间

摘要:安氏Ⅲ类反一般需要在乳牙或替牙期完成矫治,但有相当数量的患者错过了这一最佳矫治时期,近几年笔者收治已过生长发育快速期的安氏Ⅲ类反患者6例均获得了较好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自2001年7月~2005年8月共收治生长发育后期安氏Ⅲ类反患者6例,其中女5例,男1例,年龄16~22岁,平均18。5岁,拔牙矫治1例,......

安氏Ⅲ类反一般需要在乳牙或替牙期完成矫治,但有相当数量的错过了一最佳矫治时期,近几年笔者收治已过生长发育快速期的安氏Ⅲ类反患者6例均获得了较好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1年7月~2005年8月共收治生长发育后期安氏Ⅲ类反患者6例,其中女5例,男1例,年龄16~22岁,平均18.5岁,拔牙矫治1例,非拔牙矫治5例。

1.2 治疗方法 4例患者戴文丝弓矫正器加面具式前方牵引装置,即6 4 4 6 粘带环且 6 4 4 6 作腭托以及死舌弓, 4 4 带环颊侧焊托槽,结扎做牵引钩,用6×9乳胶圈1个与面具式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牵引(每天不小于12h,不大于14h)。余牙上贴托槽,并逐渐从直径0.35mm钛镍弓丝换至直径0.45mm钢丝后3 3 近中弯制牵引圈,用6×9乳胶圈2个做Ⅲ类牵引。

2例患者直接将 6 66 6 粘带环, 5 55 5 贴托槽,逐渐从直径0.35mm钛镍弓丝换至直径0.45mm钢丝,然后 3 3 近中弯制牵引圈,用6×9乳胶圈2个做Ⅲ类牵引,牵引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6个月,平均4个月。

2 讨论

(1)生长发育后期安氏Ⅲ类反普遍认为矫治难度大,是否能矫治成功没有把握。笔者通过对6位患者的矫治体会到,只要患者能自行退至到对刃或反覆盖在2mm以内,就可通过较长时间轻力Ⅲ类牵引,使下颌后退解除反。

(2)在进行Ⅲ类牵引反解除后仍然保持Ⅲ类牵引2~3个月使矫治效果得以巩固。

(3)Ⅲ类牵引是解除反的关键,病人的配合至关重要,因此,要与患者及家长进行沟通,从而获得最佳矫治效果。

(4)由于患者矫治结束的时间尚短,远期效果还有待于今后的继续随访。

k428.Com精选阅读

错颌畸形对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


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先天的遗传因素或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疾病、口腔不良习惯、替牙障碍等)影响,也可在生长发育后因外伤、牙周病等原因造成的如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弓牙合关系的异常、颌骨大小形态位置的异常、面部畸形等称为错颌畸形。

错颌畸形的形成因素和机制是错综复杂的,其发生过程可能由单一因素及单一机制在起作用,也可能是多种因素或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错颌畸形对于人体有着看不见的影响,其主要的影响有以下几项:

1、影响颅颌面的发育

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错颌畸形将影响牙合颌面软硬组织的正常发育。如前牙反牙合不及时治疗则下牙弓限制了前颌骨的发育,而下颌没有上下牙弓的协调关系而过度向前发育,这样形成颜面中1/3的凹陷和下颌前突畸形,随着错牙合畸形的严重,颜面呈现新月状面型。

2、影响口腔的健康

排列不齐的牙齿,容易积存食物,刷牙时也不易刷干净,易发生龋病及牙龈、牙周炎症,严重者会导致牙周病。

3、影响口腔的功能

错颌畸形会影响口腔颌面部的功能。例如前牙开合、稀疏等会影响发音;后牙锁合、反合会影响咀嚼功能;严重下颌前突会造成吞咽异常等。严重下颌后缩则影响正常呼吸。

4、影响容貌外观

例如开唇露齿,双颌前突等会影响颜面部的美观,可呈现开唇露齿、双颌前突、长面或短面等畸形。

5、全身危害性

有些牙合畸形严重影响外貌,造成患者精神上的自卑感和孤僻,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精神障碍;同时咀嚼功能障碍严重者会导致消化不良。

所以,医生建议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错颌畸形的情况,应当尽快带到正规的牙科医疗机构进行详细的检查。一旦确诊是错颌畸形,应该争取在孩子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进行治疗,从而获得很好的矫正效果。

前颌骨矫正对人工腭裂大鼠上颌骨生长发育影响


探讨前颌骨矫正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检测上颌骨周围 骨缝成骨的活跃程度。方法:以40 d Wistar大鼠建立人 工双侧腭裂模型,Latham矫正器前颌骨矫 正;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上颌骨周围骨缝TGF-β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检 测,矫正第7,14 天后实验组大鼠TGF-β的阳性表达与两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原位 杂交检测,从第7 天开始实验组TGF-β mRN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两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 性。结论:前颌骨矫正后,大鼠上颌骨周围骨缝区有成骨活跃。

中图分类号:R78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733(2000)03-0188-04

The effects of premaxillary orthopedics on the express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in artificial bilateral cleft palate of Wistar rats

Fang Bing,Qiu Weiliu,Yuan Wenhua,et al.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 ery,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e 9thPeoples Hospital, Sha nghai 200011)

〔Abstract〕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transforming (TG F-β) in t he jugomaxillary sutures,temporomalar sutures and sphenopalatine sutures after p r emaxillary orthopedics.Methods: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 que and situ hybridiza tion technique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TGF-β among the subject g roup and tow control groups.Results: TGF-β positive reacti on was not different among the three gropes after orthopedic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P >0.0 5) in 14 days.The level of TGF-β mRNA in the subject groupe was higher than th at in th e control after 7~14 days treatment.Conclusion: Orthopedi cs of premaxillar may result in positive reaction of osteogenesis increase.

Key wordsOrthopedic surgery operation;Cleft palate; Maxilla ;Inbred strains rat;Transforming growth facter beta

前颌骨矫正是在双侧唇腭裂患儿新生儿期,唇裂整复手术前进行的正畸治疗,应用矫正器排齐紊乱的牙弓,内收前突的前颌骨,纠正侧方腭弓的塌陷,恢复腭的正常形态,为唇裂、腭裂、槽裂整复术创造有利的条件。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治疗是否影响了上颌骨的生长发育意见分歧,Berkowitz等认为早期颌骨矫正阻碍了面中部的发育,是对上颌 生长粗暴干扰〔1〕。Figveroa等认为早期上颌矫正可刺激上颌骨发育,防止上颌骨 塌陷,获得一个完美的腭〔2〕,目前国内外的报道均为临床的回顾性研究,实验研 究尚未见报道。

生长转化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 胞因子,是骨形态发生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3〕。实验证明TGF-β可刺激多种骨 组织细胞的增殖分化,可刺激骨膜生发层内的骨祖 母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促进成骨细胞等增殖及合成细胞外基质的能力,进而促进新骨形 成。是骨形态发生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3〕。

本实验目的是检验前颌骨矫正后大鼠上颌骨周围骨缝中TGF-β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探 讨上颌骨周围骨缝的生长发育的状态和成骨的机制。

1材料和方法

1.1动物的分组

如表1。40 d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取12只,同一天手术造 裂,5 d后从造裂的大鼠中随机取6只安装矫正器,3组大鼠喂养条件、食物和环境相同

用Herbst矫正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的研究


对Herbst矫正器治疗中国儿童安氏Ⅱ类错邪给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应用Herbst矫正器对30名10~13岁安氏Ⅱ类错患者进行治疗,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方法评价疗效。结果Herbst矫正器可产生抑制上颌生长,刺激下颌生长的效果;同时也引起上切牙舌倾,下切牙唇倾及下磨牙近中向移动。结论Herbst矫正器用于治疗中国儿童的安氏Ⅱ类错,可产生显著的生长改良作用。

Herbst矫正器是一种固定的功能性矫正器,用于治疗安氏Ⅱ类错。因为患者可以每天24小时持续戴用,能产生抑制上颌骨生长、刺激下颌骨生长的效果[1],因而在近十年来获得了广泛应用[2,3]。本项研究应用Herbst矫正器,对30名中国人安氏Ⅱ类错患者进行了矫治;并以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牙齿及颌骨在前后向和垂直向的位置变化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该矫正器治疗中国人安氏Ⅱ类错的矫治机理。
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30人,其中男性14名,女性16名,年龄10~13岁(平均年龄11.4岁)。骨龄MP3:F~G。应用Herbst矫正器治疗的时间为5~8个月。

二、研究方法

对每名患者治疗前后各拍摄一张X线头颅侧位片,以Pancherz 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对比治疗前后牙齿及颌骨的变化[4],对上述变化进行统计学处理(表1,图1,2)。

表1Pancherz分析法中所用标志点及测量项目

结果

一、治疗前后颌骨、牙关系在前后方向上的变化

结果见表2。

表2前后方向上颌骨、牙关系的变化(单位:mm)

二、Pancherz图示法显示上下颌骨、牙 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的变化结果见图3。

正值表示向前移动,负值表示向后移动

图3治疗后牙、颌前后向变化示意图(单位:mm)

1.覆盖的变化为7.4 mm,其中骨性变化2.8 mm,牙性变化4.6 mm。即骨性变化占覆盖矫正量的37.9%,牙性变化占62.1%。

2.磨牙关系改变为6.7 mm,其中骨性变化2.8 mm,牙性变化3.9 mm,分别占磨牙关系矫正量的41.8%和58.2%。

3.上下颌变化:上颌骨前移0.3 mm,上切牙后移1.9 mm,上磨牙后移1.8 mm;下颌骨前移3.1 mm,下磨牙前移2.1 mm,下切牙前移2.7 mm。在深覆盖总矫正量中,上颌综合作用占21.6%,下颌综合作用占78.4%。在磨牙关系总矫正量中,上颌综合作用占22.4%,下颌综合作用占77.6%。

三、治疗前后颌骨、牙关系在垂直向上的变化

测量结果见表3。

表3治疗前后颌骨、牙关系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单位:mm)

注:*** P<0.001

表4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上下颌骨平面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而上下颌平面角则明显增大(P<0.01)。

讨论

一、Herbst矫正器对安氏Ⅱ类错的牙齿及颌骨在前后方向上的影响
用Herbst矫正器治疗白种人安氏Ⅱ类错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5,6]。但有关中国患者的临床应用情况,尚少见报告。本项研究中,30名10~13岁的患者经5~8个月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磨牙关系为中性偏近中关系,前牙呈浅覆、浅覆盖关系,表明该矫治器的治疗速度与质量均明显优于一般活动的功能性矫治器[7,8]。它能在治疗期间产生抑制上颌生长,刺激下颌生长的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该矫正器对对安氏Ⅱ类错进行生长改良(矫形)治疗的同时,也引起了牙齿位置的变化,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且牙齿变化大于骨骼变化。

在治疗安氏Ⅱ类错时,上下颌所产生的综合作用也是不同的。上颌综合作用引起深覆盖改善者占21.6%,引起磨牙关系变化量为22.4%;下颌综合作用,占深覆盖总矫正量的78.4%,占磨牙关系总矫正量的77.6%。以上结果说明,Herbst矫正器治疗安氏Ⅱ类错,主要是引起下颌骨生长及下颌牙前移。提示对严重骨性上颌前突的病例,应配合口外弓及头帽装置,以提高矫治效果。

二、矫治前后牙齿、颌骨在垂直方向的变化

本项研究中,患者上颌平面在治疗后出现顺时针方向旋转(均值为2.6°),下颌平面也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均值为6.8°),表明下颌牙齿的变化是矫治深覆的主要因素,其中下磨牙伸长起着重要作用。本组病例的上下颌平面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但下面高明显增加,此结果与Pancherz的报道相似[4]。说明Herbst矫正器虽引起下磨牙伸长,但下颌平面并未转旋。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髁突生长加快,代偿了牙齿的垂直向变化所致。因此可以说,用Herbst矫正器治疗高角的Ⅱ类错病例,不会加重高角畸形[9]。

三、对Herbst矫正器疗效的评价

Herbst矫正器是一种固定的功能性矫正器。我们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其疗效好且疗程短,治疗过程中确实产生了抑制上颌生长与刺激下颌生长的作用。对于其疗效的远期稳定性,尚待进一步观察。

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21例拔4⊥4矫正效果察看


【摘要】 为总结使用方丝弓技术对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畸形、拔 4⊥4 牙矫正的疗效,对21例年龄在14~16岁的骨性Ⅱ类1分类错畸形、上颌前突、下颌轻度后缩病例,采用上颌拔除4⊥4牙、下颌不拔牙。依据方丝弓技术矫治原则和矫治顺序进行矫治。结果,21例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平均矫治时间为16个月,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关系由Ⅱ类改正为完全远中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尖窝关系良好。ANB角由(5.2°±2.5°)矫正为(3.1°±1.5°);代表面部软组织侧貌外形的Z角由(61.4°±4.0°)改变为(75.6°±5.0°)。临床应用方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 类1分类骨性错畸形、拔 4⊥4 牙,矫正时间短,效果好。

【关键词】 牙骨性错畸形;矫治;方丝弓技术

在临床正畸治疗中,常会遇到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其临床特征主要包括磨牙Ⅱ类咬合关系,上颌前牙唇倾前突且牙弓狭窄,下颌轻度后缩,伴有程度不等的深覆和深覆盖。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包括牙性和骨性两类。牙性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对面形影响不大,仅表现为牙性关系不调。本文旨在观察骨性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拔4⊥4牙采用方丝弓技术矫正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2002年8月-2007年3月诊断为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者21例,均为骨性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有上颌前突,下颌轻度后缩症状。男12例,女9例,年龄14~16岁,平均14.5岁。矫治疗程最短12个月,最长20个月,平均16个月。

1.2 矫治方案

均采取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4⊥4),采用方丝弓技术,上颌常规使用腭杠以中等支抗,上颌前牙应尽可能内收,以改善患者的侧貌外形。下颌Ⅱ类颌间牵引打开咬合,压低下前牙的同时升高后牙,矫正Ⅱ类磨牙关系为完全远中关系。

1.3 矫治方法及步骤

术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拔4⊥4牙,常规黏全口方丝托槽及带环,上颌制作腭杠。第一根弓丝,上下颌采用0.36 mm Ni-Ti(钛镍丝),弓丝末端回弯,排齐整平牙列。1个月后换第二根弓丝,上下颌采用0.41 mm Ni-Ti,弓丝末端回弯,继续排齐整平牙列。2个月后换第三根弓丝,上颌用0.41 mm S.S(不锈钢丝),2⊥2远中做小圈曲,21⊥12连扎,挂Ⅱ类颌间牵引,3⊥3橡皮链远中牵引,末端35°前倾弯。下颌用0.41 S.S,弓丝末端35°后倾弯。5~6个月后,待3⊥3远移到位后换第四根弓丝,上颌采用0.45 mm×0.56mm S.S,2⊥2远中泪滴闭隙曲,挂Ⅱ类颌间牵引,内收前牙。下颌采用0.45 mm×0.56mm S.S,弓丝末端15°后倾弯。3~5个月后上颌间隙关闭,上下颌第一磨牙为完全远中关系,换第五根弓丝。上下颌用0.46 mm×0.64 mm S.S制作理想弓,上颌连续接扎2~3个月后拆除矫正器。

1.4 头影测量方法

头影测量用winceph 6.03e软件定点后自动分析得到数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果

代表矫治意义的ANB角由(5.2°±2.5°)变为(3.1°±1.5°);代表软组织侧貌外形的Z角均值也由(61.4°±4.0°)改变至(75.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21例患者矫正前后头影测量结果比较(略)

3 讨论

对21例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上颌前突、下颌轻度后缩的病例,采用 4⊥4 拔牙模式[1],应用方丝弓技术矫治,上颌应用中等支抗,尖牙向远中移动,尽可能使切牙压低和内收,使Ⅱ类颌间牵引打开咬合,升高后牙并压低下切牙[2],2⊥2远中使用闭隙曲,关闭拔牙剩余间隙进一步调整上下颌咬合关系为完全远中关系,结果,代表上下颌关系的ANB角由平均(5.2±2.5)°减少至(3.1±1.5)°,达到正常值水平;而FMIA由平均(59±5.2)°增加到(61±6.1)°;在软组织测量项目中具有典型意义的Z角,由平均(61.4±4.0)°增加到(75.6±5.0)°,符合美貌人群的标准[3],与国外学者报道的结果是一致的,患者上颌前突明显改善,下颌后缩好转,矫治效果达到了面部美观和谐,前牙的覆覆盖均达到正常值范围,磨牙Ⅱ类咬合关系调整到了完全远中关系,说明采用拔 4⊥4牙矫正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模式,是一种简单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4.

[2]段银钟.正畸临床拔牙矫正与非拔牙矫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分公司,2003:42-43.

[3]段银钟.口腔正畸临床技术大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0-46.

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26例非拔牙矫正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总结临床使用方丝弓技术矫治安氏II类1分类非拔牙病例的疗效。方法:对26例年龄在11~16岁的骨性II类1分类下颌正常或轻度后缩病例,采用推磨牙向后技术,进行矫治。结果:26例牙性II类1分类患者,平均矫治时间为18个月。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关系由II类改正为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尖窝关系良好。具有代表意义的ANB角,由平均5.2°±2.5°改正为3.1°±1.5°;代表面部软组织侧貌外形的Z角,由 61.4°±4.0°改变为73.6°±6.0°。结论:临床应用磨牙推进器,推磨牙向后技术矫治安氏II 类1分类下颌正常或轻度后缩,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正畸临床时常会遇到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 畸形[1],其临床特征主要包括II类远中磨牙关系,存在不同程度的上下颌矢状关系不调,上颌前牙唇倾且牙弓狭窄,下颌正常,伴有程度不等的深覆牙合和深覆盖。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 畸形包括牙性和骨性两类。牙性II类1分类患者对面形影响不大,仅表现为牙性关系不调[2]。本项研究的内容仅涉及骨性II类1分类,下颌正常或轻度后缩,非拔牙矫治病例的临床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自临床病例,共26例。均为II类1分类错牙合 畸形患者且表现为骨性的性质。男性14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11~16岁,平均14.5岁。矫治疗程最短14个月,最长为22个月,平均18个月。

1.2临床矫治方案:非依赖性磨牙推进器[3]装配,后退磨牙向远中,然后依次后移前磨牙,最后上前牙整体后收。也可以使用种植支抗[4]同时后收上前磨牙以及上颌前牙,以改善患者的侧貌外形。矫正II类磨牙关系为Ⅰ类关系。

1.3临床矫治程序及步骤:

1.3.1 上颌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近远中分牙,安装磨牙推进器,上颌第二前磨牙舌侧制作横腭杆和nance腭托,压缩推进器的NiTi弹簧后推第一磨牙,4周加力一次。

1.3.2 直至磨牙后退距离达到目标值,而后拆除推进器。

1.3.3 间隙保持的同时,排齐所有前牙以及前磨牙。

1.3.4 磨牙强支抗,依次后移前磨牙和前牙。也可种植釘的配合下,整体后收前牙以及前磨牙,恢复正常覆合覆盖

1.3.5 对齐中线,调整尖窝关系,后结束主动矫正,进入保持期。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

如表1所示,代表矫治意义的ANB角均值由5.2°改变为3.1°;代表软组织侧貌外形的Z角均值也由61.4°改变至73.6°。统计学结果显示,术前术后各测量项目均值的差异有显著性。

2.2典型病例

患者,女,15岁。侧面外形显示明显前突和面部不协调;磨牙关系为II类咬合关系;前牙深覆 Ⅲ°,深覆盖5.8 mm;下颌轻度后缩。矫治计划:

①上颌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近远中分牙,安装磨牙推进器,上颌第二前磨牙舌侧制作横腭杆和nance腭托,压缩推进器的NiTi弹簧后推第一磨牙,4周加力一次。

②直至磨牙后退距离达到目标值,而后拆除推进器。

③磨牙后退间隙保持的同时,排齐所有前牙以及前磨牙。

④磨牙强支抗,J钩配合二类牵引依次后移前磨牙和前牙。恢复正常覆合覆盖。

⑤对齐中线,调整磨牙以及上下合尖窝关系,后结束主动矫正,进入保持期患者矫治结束后头影测量值的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牙弓长度不调是安氏Ⅱ错合畸形的主要表现形式,磨牙推进器也叫推磨牙向后矫治器,是一种非依赖性矫治器。采用这种矫治器可以使上颌磨牙平稳地向远中移动,利用其开拓出来的间隙来不但可以调整磨牙关系,还可以解除前牙列拥挤,并且内收前突的牙弓。从而达到不拔牙就可以矫治该类错合畸形的目的。使患者得到稳定的咬合关系、排列整齐的牙齿以及和谐的容貌。在装配矫治器施力推磨牙向远中移动的过程中,牙齿在矫治力的作用下,在齿槽骨中逐渐缓慢的向远中移动时,在上颌结节的远中就会有新骨的沉积,这就为新移入的磨牙提供了赖以停留并深深扎根的土壤。而上颌骨的形成是膜内成骨,使得上颌骨是疏松多孔的骨质结构,并有着丰富的血液循环,这些条件有利于磨牙的移动和骨组织的改建。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和青少年,上颌结节的骨吸收和沉积活跃,也有利于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当然如果骨骼关系严重不调,不可能通过上颌前牙的腭向移动来补偿骨骼关系不调,正畸治疗即使减少覆盖,外貌也很差,故而需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另外,刚远移的磨牙支抗力较差,所以内收上前牙应该采用口外力增强支抗,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采用种植釘支抗。还有上颌牙在内收完成后,应该用矫治器保持半年,以便支持组织在新的牙齿位置上完全地改建。

3.2 磨牙推进器技术矫治拔牙病例的临床效果评价: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应用磨牙推进器技术矫治拔牙的II类1分类下颌正常病例疗效是非常显著的。代表上下颌关系的ANB角由平均5.2°减少至3.1°,达到正常值水平;而FMIA由平均59°增加到61°。在软组织测量项目中具有典型意义的Z角,由平均 61.4°增加到75.6°,符合美貌人群的标准,与国外学者报道的结果是一致的。说明矫治结果达到了面部美观和谐,前牙的覆牙合覆盖均达到正常值范围,磨牙II类咬合关系都调整到了完全近中关系。

4结论

我们在本项研究中,对26例骨性安氏II类1分类下颌正常或轻度后缩病例采用非拔牙模式。上颌应用强支抗。尖牙向远中移动,尽可能使切牙压低和内收。使II类颌间牵引打开咬合,升高后牙并压低下切牙。最后阶段进一步调整上下颌咬合关系为完全远中关系。矫治结果使各项指标达到正常值范围并使面型得到很大改善,使侧貌外形更加协调和美观。

参考文献

[1]周洪,叶湘玉.II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正.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8,14():152-154.

[2]段银钟,主编.口腔正畸临床技术大全.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179-180.

[3]武广增,陈国新,李明,等.推磨牙向后矫治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1,17(2):115-116

[4]段银钟,主编.正畸临床拔牙矫正与非拔牙矫正.第一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分公司.2003:42-43。

埋伏倒置阻生上切牙的矫正体会


临床上埋伏倒置阻生上切牙(Impactcd and invertcd premaxillqny,IIP)比较少见,该类患者因IIP导致错合畸形。主要表现为上切牙区埋伏牙处间隙严重不足,多数上颌后牙前移,邻近上颌前牙近中移动或近中倾斜,上下牙弓大小不协调,咬合关系错乱,影响到颜面部美观及口腔其它功能,是口腔正畸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作者经过6例患者的矫治,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 临床资料:

本组6例患者选自我科1997年至2001年矫治的,男2例,女4例,左上中切牙4例,右上中切牙2例,年龄9~14岁。经X线定位片和曲面断层片检查所见,上中切牙倒置。埋伏牙位置均较深。

二 方法与结果:




; 6例埋伏倒置阻生牙全部采用固定正畸与封闭导萌术(即外科手术暴露埋伏牙牙冠粘牵引

钩后缝合)。第一步带固定矫正器扩大牙弓至9~10mm,第二步埋伏齿牙冠粘牵引钩(牵引钩使用Begg托槽,粘托槽前在托槽上结扎一根φ0.25mm结扎丝,结扎丝长度以手术缝合后能露出创口外5mm左右为宜,以便结扎牵引)。由于埋伏齿的位置有所不同,有的患者矫治过程中需两次或三次手术以便能把牵引钩的位置调整到理想的位置上,使牙齿顺利导萌。6例患者牙齿均矫治到正常位置,且牙髓活力正常。

三 典型病例:

王某,男,13岁,因中切牙未萌出就诊。口内检查可见:右上中切牙未萌出,左上中切牙和右上侧切牙之间6.5mm间隙。经摄片显示右上中切牙倒置,倒置牙位于左上中切牙和右上侧切牙牙根处。采用直丝弓矫正技术扩大右上中切牙处间隙至9mm后封闭导萌术,手术后即采用弹力线做弹性牵引。第一次手术牵引钩粘在右上中切牙舌侧窝内,经过5个月的牵引后摄片见右上中切牙呈现水平矢状位,行第二次手术调整牵引钩的位置于舌侧切缘处。经过3个月弹力牵引后,右上中切牙位置已变为切缘朝下,而且整体位置都已合向移动。行第三次手术,将牵引钩位置粘在右上中切牙牙冠唇面,继续向下牵引,2个月后牙齿暴露出龈组织面,最后牵引调整牙齿完全入牙列。整个矫正过程20个月。经检查牙齿位置正常,牙根未见明显吸收,牙髓活力正常。

四 讨论:

1.埋伏倒置阻生上切牙形成的原因现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乳切牙外伤有关,也有认为与囊肿,牙瘤,近亲遗传及后天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本组病例均无明显原因导致错合畸形。

2.所有病例经拍头颅正,侧位片,曲面断层片或拍定位片,以确定埋伏牙的唇腭向位置、水平高度和倾斜度,以及与邻牙的关系,然后确定具体的矫治计划。矫治过程中采用轻微的牵引力以保证牙槽骨的生长改建,需要不定期摄片来观察牙齿移动的方向和位置,以便及时调整牵引方向和牵引钩的位置。还要随时检查前庭沟底处龈组织、鼻底及上唇系带附丽处有无隆起似肿块状物,此项检查可帮助确诊牙齿已矫正到什么位置。

3.在行外科手术前根据埋伏牙的具体位置确定手术进路,暴露牙体组织后可适当去除牙冠舌侧部分牙槽骨,牵引沟尽可能粘到牙冠切缘处,以利于牙齿旋转。与牙长轴垂直的轻力是使牙根充分上移的保证。

4.对于阻生牙的准确定位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X光片对于牙齿的唇腭向位置不能很好的显现出来,而目前CT扫描技术在口腔科开始运用,能准确诊断埋伏牙与邻牙的空间位置关系,对于手术开口的选择和矫治设计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5.预防IIP主要是避免一切可能导致埋伏牙发生的因素;如注意口腔卫生,去除口腔不良习惯,治疗龋齿,拔除滞留乳牙,尤其注意避免牙外伤。.

6.牙齿矫正后牙龈缘恢复情况现在仍是一个问题。 即埋伏牙龈缘位置较靠上,矫正完毕后该牙冠与对应切牙龈缘不一致,曾有学者认为封闭倒萌术可以克服此类情况,但作者矫正过程中仍发现这些问题,作者认为,牙齿在翻转过程中,大多数从唇侧暴露出组织面,然后向下牵引,所以唇侧龈组织生长不足, 造成牙龈缘靠上,而自然从正常位置萌出的牙齿,从牙槽嵴顶萌出后没有对牙龈组织的影响,故牙龈缘覆盖正常,而作者曾试想把埋伏牙从牙槽嵴顶牵引露出组织面,但都未获成功。不知是技术操作问题,还是其它因素存在,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