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立升仙太子之碑的传说

文案君分享时间:热度:

唐朝皇帝

  位于偃师市府店镇南缑山上,有升仙太子之碑。碑高6.7米、宽1.55米、盘龙首,龟驮。大周圣历二年(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东都洛阳去登封封禅,途中留宿缑山,游览刚刚竣工的升仙太子庙,遂撰此碑文。六月刻立碑文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的故事以比附自身。碑额书写“升仙太子之碑”6个大字,篆露白、为飞白体。碑阳为正文,碑文共33行,行66字,行草相间,笔划流畅。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当时书法名家薛曜、钟绍京之手。字体神韵研华,遒劲有法,前人评为书法佳作。碑阳正文,先追述王子晋的神话故事。王子晋又名王子乔,《列仙传》云:“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土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上。三十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见,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武则天借古谕今,对当时的大唐社会作了尽情地讴歌。说她是“承天命,开基业”,“正八柱于乾纲,纽四维于坤载”,“郎堤封于百亿,声教洽于无垠,被正朔于三千,文轨同于有载”,而且人口众多,政令通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族和睦,天下太平。

  碑文为章草(小草)。洋洋洒洒2700余言,碑文内容丰富,典故林立,显示了女皇武则天的豪华惊人的才能,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天下女子第一书”。碑阴有随行大臣薛稷、薛曜、钟绍京等唐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该碑是研究武周盛世难得的宝贵资料,其书法价值被中外书法爱好者所珍爱。

  民间传说是武则天在去嵩山少林途中,天降大雨,无奈只有夜宿升仙观中,后听闻太子晋的故事,便由衷感动,就此立碑。碑文前半部分讲了太子升仙的故事,后半部分是歌颂自己的功德。

  关于太子晋的故事

  在位二十七年的周灵王是东周时期一个平庸的帝王,但太子晋却口碑极佳,温良忠厚,聪明博学,十五岁就开始以太子的身份辅佐朝政。师旷是春秋时代著名的音乐家,晋平公派他晋见太子晋时,曾与他探讨君子之德,太子晋联系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的作为,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使得曾经劝说晋平公治国要以“仁义为本”的师旷心悦诚服。

  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宫也受到洪水的威胁,就在这个时候,太子晋与周灵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分歧。周灵王准备沿用壅堵的方法,太子晋反对道:“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同时以禹的父亲鲧用壅堵的方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批评了周灵王的治水计划。忠言逆耳,也许是太子晋的批评过于尖刻了吧,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太子晋被废黜后,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不到三年,就抑郁而终,年仅十七岁。

  就在师旷拜见太子晋的时候,见到太子面色发红,认为这是身体不佳的兆示,太子晋预言说:“我再过三年,就要上天到玉帝之所。”太子晋的死神奇地验证了他的预言,正因为如此,民间逐渐将他传说成为一位神仙人物。据《列仙传》中记载的神话故事说,太子晋喜欢吹笙,声音酷似凤凰鸣唱,游历于伊、洛之间,仙人浮丘生将他带往嵩山修炼。三十余年之后,一个名叫桓良的人遇见太子晋,太子晋对他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与我在缑氏山相会。”到了那一天,太子晋乘坐白鹤出现在缑氏山之颠,可望而不可及,几天之后,太子晋挥手与世人作别,升天而去,这也就是“王子登仙”的传说。唐代武则天封禅泰山时,封太子晋为“升仙太子”,并为他立庙,多年之后武则天来到嵩山,立制了御书《升仙太子碑》。据说,现在河南偃师县缑氏山上仍有别名仙君观的升仙太子庙。后世的文人在他们的诗作中也常常引用这一典故,屈原在《远游》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由此看来,“王子登仙”的神话传说在历史上还是影响比较大的。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