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王莽真的是穿越吗,他的最后结局如何

文案君分享时间:热度:

唐朝皇帝

王莽绝对配得上中国历史上的“奇葩”二字。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民选”皇帝,也是最早通过和平演变篡权的皇帝。他创造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王朝“新”王朝。他不仅是“建国之君”,还是“亡国之君”。他被世界上所有人狂热的舆论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但他却因为世界上所有人的极度仇恨而死了又死。在此之前,王莽是一个守旧的、过时的学者。他试图实现儒家信徒梦想的“井田制”。他的行为迂腐可笑,最后惨败。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绘画风格突然发生了变化。很多网友从王莽身上看到了现代气息,比如他的土地国有化、垄断制度、限制奴隶制、货币改革。乍一看,王莽的政策甚至类似于近代以来的社会主义。

 

但是,在我看来,王莽的所有政策都不是新老交替,而是秦以来“大政”的由来。王莽的所作所为都与他之前的秦始皇、汉武帝相似。可以说,王莽既不是过客,也不是古风教条主义者。他只是一个在上一代基础上进取的改革家。

汉代社会危机与王莽的崛起

西汉末年,一度繁荣的汉朝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在当时的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拉大,富人连接楼房,穷人没有圆锥体,到处都是难民,到处都是暴乱。平民和贵族都对汉朝的未来相当悲观。一想到希望汉献帝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另一个姓氏,就像野火一样,很快就烧遍了全中国。

 

然而,是什么导致了西汉的政治经济危机?归根结底,是因为地方豪强的过度发展和中央统治阶级的迅速腐败。自汉武帝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失去了控制。汉元帝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与他的父亲汉宣帝相比,他对地方豪强的控制要仁慈得多。商鞅有句话:“国弱民强,民强民弱。”在古代社会,“国”和“民”往往是两种针锋相对的力量,“富国强兵”其实很难实现。因此,历朝历代的封建政府都非常重视“弱化人民的艺术”。书呆子皇帝汉元帝显然忽视了这一点,盲目遵循儒家“宽政”原则,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在政府的宽大政策下,强大的力量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大大提高了经济实力。相反,由于强权和政府的双重压迫,小农阶级正在一个接一个地走向破产。破产的小农要么沦为难民,要么在豪强的阴影下沦为奴婢。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手中的户口急剧减少,使得财政收入受到严重影响。无论是镇压豪强还是救济百万流民,西汉政府似乎都做不到。当难民得不到帮助时,他们会选择反抗。成爱、艾时期,人民起义无数。

 

同时,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外戚势力的过度扩张也造成了社会危害。王、傅、史等外戚利用皇帝的宠爱,在民间占便宜,引起豪强和平民的极大不满。自此,汉政府的百姓人心尽失,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挽救危机,汉朝统治阶级进行了多次改革尝试。当时的社会问题,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无非是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于是,汉哀帝、孔光等大臣开始实行“限田限奴”政策。希望将豪强贵族的土地和奴婢数量限制在合理的水平。但是汉哀帝在当时还很年轻,并不是一个很有威望的君主。实施如此棘手的改革,不成熟的汉哀帝根本推不动。“限田限奴”的建议一提出,傅、丁等外戚立即跳出来反对,唯恐利益受损。没有强大势力的支持,汉哀帝的改革惨败,汉朝的执政合法性进一步受到质疑。

变法失败后,汉哀帝寄希望于迷信,从事“重订”运动。他改国号为“陈太平皇帝”,祈求上帝再次将命运交给刘。这场闹剧持续了好几个月,社会形势一点改善都没有。汉哀帝不得不取消“太平皇帝”的称号。

 

“改朝换代”运动的失败向全世界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汉朝真的失去了命运,刘再也无法解决社会危机。因此,在全世界学者的心目中,刘是时候转移他的位置了。但这一次,有着很高社会威望的王莽走了上来。在全世界学者的支持下,他取代了汉朝,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王莽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勤奋好学,孝顺母亲,礼贤下士,为流民做了很多好事。在天下学者眼中,王莽是“内圣外王”的代表,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王的“潜力股”。王莽获得了贵族(包括刘)、豪强、文人、平民的一致支持,他的“新政”自然也就畅通无阻了。王莽的“改革古代制度”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具有极大的魄力。连钱穆大师都忍不住赞叹道:“莽建之勇,制度之盛,难怪汉代儒生真心拥护。”

旧瓶装新酒。

在改革中,王莽有明显的复古倾向。王莽本身就是一个经学家,痴迷于古代的规章制度。他研究古代周公的一切,有把“汉政”改为“周政”的倾向。但从王莽实际政策的核心来看,似乎与儒家所倡导的周政并无关系,甚至是背道而驰。再来看看王莽的政策,比如建立官商制度,严惩不贷,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这些往往是儒家极力反对的事情,但“崇儒崇古”的王莽却大力提倡。

从本质上看,王莽的“新政”似乎不是“周政”,而更像是“秦征”。王莽之所以托付古代,只是为了给名声不好的“秦征”披上美丽的面纱。晚清康有为的“多哥改革”不过是王力可莽的新政,但以古代圣王的名义,他的改革更有道理。如果说“脱谷”是一个旧瓶子,“重组”其实不是新酒;因为它的本质是“秦征”,所以它是“不那么新”的酒。

什么是本质上的“秦征”?说白了就是强调政府对国家的绝对控制,这是一种强大的绝对主义或者说是古典极权主义。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弱民”政策是必要的,商鞅、韩非等法家反复强调。通俗地说,“弱民”政策就是用政治甚至暴力的手段,从老百姓身上捞钱。让他们既不变富也不饿死。弱者的手段是什么?

 

首先,政府会在经济上掠夺人民,比如征收重税,让人民多服徭役;将原本公有的山川收归国有,向想在其中拾柴、捕鱼、打猎的人征税;用货币手段抢人,使市场充斥劣币,从而掠夺人...当然,经济掠夺的手段有很多,我现在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次,政府颁布了严厉的惩罚法律,以防止人们反抗。被政府利用,人们自然会想到反抗或者犯罪。这时,严厉的惩罚和严格的法律可以震慑人心。

最后,政府会利用各种大事件来维护人心,比如在国外发动战争。发动战争可以转移国内的注意力,同时名正言顺地从人民那里收集人力和财富。在秦二世时代,秦朝廷充分发挥了“秦征”的暴政,甚至出现了“为民纳税者为清官,杀人者为忠臣”的可怕局面。而这种情况最终演变成了毁灭大秦帝国的大火。

秦朝极速灭亡的结局就像一个警钟,时刻警醒着后来的统治者。对于后来的统治者来说,“秦征”是一种诱人的美味,因为它意味着更强的政治权威和更多的财政收入。然而,这道美味的菜就像河豚。虽然美味异常,但也含有随时可以杀人的毒液。因为秦国政府的推行很容易受到人民的抵制,我们知道朝廷的灭亡。为此,汉朝统治者发明了相对温和“汉政”,将“秦政”隐藏在儒家思想的背后,即“王霸道杂政”。

汉武帝虽然只推崇儒家思想,但也只是口头上的。他所做的一切和秦始皇没有什么不同,是极端的专制主义。正如司马光所说:“小吴奢靡无度,刑部重刑,宫殿豪华,外交事务,信仰奇特,巡游奢靡,使人疲惫,成为盗贼,故与秦始皇不同!”董仲舒见汉武帝违背儒家思想,失望地说:“兴趣有损古道吗?”

汉武帝时代,他继承了灿烂的文景之治。通过相对自由的经济环境,许多人变得富有,成为所谓的强人。这些豪强在当地势力很大。虽然他们没有任何官衔和头衔,但他们的职位和财富都是为了封君。在司马迁口中,他们被称为苏凤,对汉朝的统治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这种情况其实和秦始皇有些类似。秦始皇灭六国后,旧六国贵族盘踞各地,在当地仍有极大的话语权。普通官员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因此,秦始皇使用了相当强硬的政治手段来削弱这些旧贵族,以实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绝对控制。对于汉武帝来说,这些地方“肃风”豪强的威胁性绝对不亚于“旧贵族之于秦始皇”,为了对付他们,自然要用一种更类似于秦始皇的方法,那就是弱化百姓的方法。比如“盐铁政营”、“铸币权垄断”、“大灾变”和“皆属法”,这些政策只是实现弱者的手段。虽然汉武帝的政策也造成了严重的问题,但它有效地控制了强大的力量,大大延缓了汉朝的衰落。

汉武帝无疑为豪强的成功鼓舞了王莽,所以他使用了和汉武帝一样的政策。但在王莽的改革中,由于当时环境的影响,儒家思想更加集中。

王莽的失败源于“无为而实”

王莽新政的布局是巨大的,但每一个都是针对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王天私有制”,这是王莽新政的核心,即废除卖地,控制权贵拥有的田地和奴婢数量,目的是限制权贵在财富上的扩张。

然后是“五等于六分钱”的政策。朝廷在洛阳、长安、成都等五城设置五官提供信用服务,实际上是政府对城市工商业的统一管理。而“六块钱”是指盐、铁、酒的垄断,政府垄断货币的铸造,对名山大川的产品收税。其实说白了,“五平均六互换”就是实现国家对各种资源的绝对垄断,很多都是直接源于汉武帝的政策。

然后是货币改革。王莽颁布了四项货币改革。王莽废五铢,发行刀币、弹簧、布匹等各种货币。货币之间的转换相当复杂。

最后,这是一项强硬的外交政策。王莽几乎挑起了周围所有的国家,招募了几十万士兵去攻打匈奴。

本质上,王莽的所有政策都是为了扩大财富,甚至在国外发动战争。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豪强的权力。然而,通过各种政策,王莽确实获得了惊人的财富。《王莽传》记载:“当时全省只有一间房,有黄金一万斤,尚有六十间。黄门、沟墩、臧府、中上坊有几间房。长乐宫、中玉福宫、都内宫、平准宫等都有大量的钱、帛、珠宝。”王莽临死的时候,手里还有60万斤黄金,并不是藏在其他仓库里的财产。如果真的是这样,王莽手里可能有120万斤黄金。据学者估计,约占当时国民财富的6.7%,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凭借这笔巨额财富,王莽得以组织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队围攻昆阳。

王莽新政确实实现了“强国”的目标,但“弱国”远未实现。经过汉武帝之后几十年的积累,豪强们积累的财富已经无法与之前相提并论。王莽对豪强的攻击并没有减少他们的反抗。此外,强人很容易将国家的打击转嫁给小农。王莽的新政策原本是为了打击豪强,造福小农,但到了这个时候却变成了虐民政策,平民百姓会对朝廷倾吐仇恨。

此外,王莽在制度设计上不够严谨,留下了很多漏洞,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货币改革。以王莽两年的货币改革为例。王莽曾经发行过一种50美元的货币,其重量是五铢的2.4倍,但指定面值是五铢的50倍,也就是说,只用2.4五铢就可以得到50五铢,这使得伪造货币相当有利可图。人也不是傻子。他们融化手中的钱,盗取王莽发行的大面额货币,以获取巨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大面额货币充斥市场,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扩大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豪强们有了更多的钱,得到了更多的铜。通过偷钱,他们的财富以几何级数增长。如果穷人的资源少了,财富的增值就不明显了。市场上的商品价格长期高得离谱,穷人也破产了。王莽用严刑峻法对付造假者,但造假者太多,即使抓到10万人,也不能取缔。除了货币改革,王莽的新政策几乎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陷,然后被豪强空钻了空子,最终导致王莽的新政策彻底失败。可以说王莽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这在改革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最后绿林赤眉起义爆发,长安城被攻破,王莽被愤怒的民众剁成肉酱。

王莽的失败印证了那句老话:“秀才造反,用不了三年。”王莽是一个知识分子。虽然他们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但他们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办法。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对社会的看法来源于书本,不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最后他们的实际政策脱离实际。学者在中国,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相反,他们有很大的勇气,敢于吃猛药,比如王安石、康有为(甚至毛泽东)。但是,他们很难实事求是,最终使事情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王莽用汉武帝的老办法解决豪强问题。完全无视豪强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汉武帝的老方法已经无法奏效。况且汉朝病入膏肓,一片危亡无望的烂摊子。进入历史周期,甚至大规模灭绝阶段,是人力无法挽救的必然问题。王莽想要做的,是延缓这场悲剧的到来,还是让这场不可避免的“硬着陆”变得更加温柔。然而,王莽给了一剂猛药,导致一具奄奄一息的尸体突然死亡,最终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