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最重要的人,奈何皇帝没眼光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满清八旗在外虎视眈眈。明朝不得不接受两线作战的现实。明朝崇祯十四年,明朝真是内忧外患。明军主力在晋松之战中全军覆没,关内农民军再次刮起旋风。摇摇欲坠的明朝似乎时日不多了。
其实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和洋务委员满清谈判,然后集中力量镇压农民起义,但当时的文官们并没有这样的觉悟。崇祯皇帝思考了一下当时的战争,发现此时能反叛乱的人并不多。洪承畴已清,吴三桂在宁远,左良玉不能动。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当年因说真话而被他囚禁的另一个人,这个人曾经率领名将蚩斩杀了昔日的将军。他就是明朝最后的希望,孙传庭。
孙传庭最早出现做贼是在崇祯九年。当时农民军的首领高迎祥从湖广返回,先后占领四川和豫陕交界地区。他知道孙传庭和高迎祥一定会进攻陕西,就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他带领高迎祥的军队从汉中到xi安。后来高迎祥察觉到了端倪,知道了孙传庭的计策,想从子午潭口突围,但孙传庭早已将潼关军主力埋伏在子午谷黑水峪,就等高迎祥进瓮了。我不知道,高迎祥。结果,纵军深入,被孙传庭的军队全歼,高迎祥本人也被孙传庭俘虏。
1638年,这一年,清军入关,崇祯皇帝将孙传庭调至北京侍奉,指挥各路援军。但孙传庭一直与兵部尚书不和,被杨陷害。崇祯皇帝不辨真伪,将孙传庭投入大牢。这一关就是四年!这时农民军又死灰复燃,并呈现燎原之势。无奈之下,崇祯只好释放并重新启用孙传庭。此时的情况已经和孙传庭之前大不相同了。
不久,孙传庭接替汪乔年出任陕西巡抚,坚守潼关,等待开封被收复。但是崇祯太多疑了。他想让孙传庭夺回开封,却不肯给他重兵。他只是给了他五千老弱病残的士兵。孙传庭回到陕西后“日夜跑军讨贼”,但此时河南重镇开封已被李自成包围,崇祯皇帝下诏孙传庭出关救援。但此时,孙传庭回陕西才四个月。军队训练不好,军械不齐,更重要的是缺少伙食费。所以孙传庭最后玩“新兵不值得用”,要求两万大军通关。但是崇祯皇帝没有理会,命令他出战。孙传庭只好从河南开始。此时开封已经沦陷,1642年10月,孙传庭摸清了李自成大军的动向,于是在郏县设下埋伏。孙传庭先是派人诈降,引诱李自成进入伏击圈。结果李自成的军队输了,死伤数千人。李自成撤退时,故意让人丢弃辎重,以引诱明军抗衡。这些明军平日缺粮少饷,自然无心追求财物。
李自成奋起反击,结果明军大败。孙传庭率军撤退,明军将士只得吃青柿子充饥。因此,人们把这场战役称为“柿园之战”。孙传庭在陕西战败后,“夷养勇士,开荒地,造器皿,积粟,壮丁三人,火车载火炮三万门”。他准备重新训练一支精兵来保卫明朝,但是崇祯皇帝再次扮演了“死灵”的角色,催促孙传庭出关,一次次与李自成作战。此时,孙传庭的心情相当复杂。“不如重蹈往年覆辙,力劝大军用松山箭”。他知道自己很可能会重蹈以前的覆辙,但国难当头,“今日不死我非英雄”!
1643年8月,孙传庭率十万大军出关!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但这次孙传庭的军队还是“缺衣少食”。明知道孙传庭来势汹汹,李自成先后让出了部分地区,孙传庭虽然拿下了连战,但也在逐渐呈现孤家寡人之势。为了解决军队补给问题,孙传庭又攻占了贾县,但这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孙传庭无奈,只得退兵迎粮。结果被农民军包围,明军损失数万。退守关中的孙传庭仍想坚守潼关,但明军心慌意乱,无法再战。面对潮水般的农民军,孙传庭“持矛喊贼”,冲入敌阵,当场死亡。孙传庭之死,对于明朝来说也敲响了最后的丧钟,而且是崇祯皇帝对军事的无知,专横,多疑。
《明史》记载:“传朝廷死罪,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