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司马光很抠,少点菜又爱打包

文案君分享时间:热度:

秦朝皇帝

苏东坡写了一首长诗,诗中有四行:“你来树下坐坐,吃了,剩下的带走。放弃你的儿子,拥抱它。”这四句诗讲的是打包:朋友聚会,吃饱了,还剩下一些吃的。扔了很可惜,但是有个哥们打包带回家给孩子吃。

宋代的饭局有人打包吗?当然司马光是个例子。

 

司马光晚年定居洛阳,邀友人赴宴。酒只有三巡,菜只有五味。如果不尽兴,可以再来一壶酒,但菜再也不上了。他给这种小气的饭局起了个名字,叫“真心话会”,意思是朋友见面,要真实坦诚,有什么就是什么。只要他们有感情,喝的就是酒。点燕子鲍鱼翅,倒人头马,在哥们面前装土豪,极其庸俗。

如果有人请司马光吃饭,司马光和其他人一样,主张少点,吃饱。饭吃完了,桌子上一般会剩点东西,司马光“吃剩下的,自己带着”。“吃”是指用餐结束,“拿剩下的”是指打包。

有些读者可能觉得司马光太小气了。他请别人吃饭的时候很小气,用打包占别人便宜。其实司马光很大方。他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几十年的领导生涯,从来没有贪污过一分钱。

当宋仁宗活着的时候,他非常喜欢他。他的金银珠宝价值数百万,一半给了穷亲戚,一半给了政府。晚年,他在洛阳买了房,但赚不到足够的钱,只好靠同事帮忙。他的妻子去世了,他付不起丧葬费,所以他不得不卖掉他的土地,然后才能翻身。

苏东坡给他写了一副挽联,说他死的时候家里没有钱,只有枕边的一本书。像他这样胆子这么大,视钱如粪土的官员越来越少,怎么能说他小气呢?

司马光既然不小气,为什么请客的时候不多点,去吃饭的时候总是打包?这是遵守古训,避免浪费。

司马光是儒家,儒家一直有包装的传统。孔子在世的时候,虽然不吃生米,不吃反季节的蔬菜(反季节的蔬菜),不切猪肉,饮食上有很多不好的味道,但是他主张打包。

天子宴请外宾,“吃了就有三祭,回酒店”。宴会结束后,所有未吃完的猪肉、羊肉和牛肉都要打包送到外宾下榻的酒店。“吃剩下的打包,送剩下的打包”。亲朋好友聚餐时,要把没吃完的食物打包带回家。当父母去世时,他们的孩子在墓前用美酒和菜肴进行追悼。追悼会结束后,他们要把那些菜吃完,打包带走。不要乱扔它们,否则死去的父母会不高兴的。

 

可惜的是,除了司马光,宋朝大多数人都把这些优良传统扫进了历史垃圾堆。越是没钱没文化的街头阶层,越看不起别人收拾行李。

据说南宋时期,一个儒生去赴宴,看到桌上的鸭子有一半没吃,想打包带走,偷偷用荷叶包起来藏在自己的袍袖里。走的时候向别人鞠躬,袖口一松,鸭子掉了出来,被大家嘲笑。

我觉得嘲笑他的人都是傻子。

相关栏目
    相关皇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