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初二读后感600字

文案君分享时间:热度:

边城

在沈从文的世界里,边城便是他自己的世界。所谓浪漫,其实大半是一种特质,他的文章从而定下了自己的基调,他的笔触一再的重现着他的世界。这里由文案君给大家分享边城的初二读后感600字,方便大家学习。

边城的初二读后感600字篇1

从心里觉得就这样写《边城》多少有点不负责任,因为有无数的文人学者以谨慎的态度,对沈从文先生的这部作品从各个方面角度都作了到位的阐述。而自己无论对于先生的其他作品还是他的人生都没有太细致的了解。然而《边城》对我而言,无需要别的,只是爷爷的一声“翠翠”,翠翠的一声“爷爷”,就足以让我泪流满面。让我带了全部的感情和泪水,去看湘西那翠翠的山、清清的水和如这山这水般纯良质朴的边城人们。这山边水旁人们的生活是“无法形容的单纯寂寞”的,但这却正是先生所期望建造的“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鲜活的“人性”。

有太多评论《边城》的文章,说它的牧歌类型,说它的文化隐喻,说它关乎的民族问题。而我对于广大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分化不甚了了,不知道此篇文章应属哪种风格应占我国文学史上的那个位置。但想来以先生自己的观点和人生态度来看待《边城》,应也算对先生的尊重。就像先生自己所说“我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的价值观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问价钱多少来为百物作一个好坏的批评,却愿意考查它在我感官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接时的美恶,换句话说,就是我不大能领会理论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的道德君子的感情。”想来文学真正的美丽之处也正于此,而最可怕处正是做作的迎合。于是就随了边城,远离了身边的复杂人事,吵闹之地。快乐也简单,忧愁也简单,一如那清清静静的溪水,品味一切的至纯至善。

在湘西清丽山水的掩映下,有这样一些人,用最纯良的本性在生活着。爷爷和翠翠就是这样相依为命但却无忧的生活着,的的确确是相依为命的,爷爷每天不至于像落日一样沉去的希望就是翠翠,而翠翠时常担心的就是“要是爷爷死了呢?”在“单纯寂寞”的生活里,爷孙俩是对方最大的藯籍,虽然有一丝凄凉但却也是幸福而充实(我倒没有特别的感受到很多人认为的,《边城》体现的寂寞。即使用了“寂寞”这个词,我想也应是“简单”的含义,而这种“简单”的生活或许也正是先生在上海这样的繁华之地,对自己所理想的生活的企盼。)。爷爷从未想过渡船对于他的意义,但就是“静静的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守着渡船一守就是五十年。无论风雨病痛,节日与否。同渡客争执一些小钱也是生气一样的神情,仿佛“三斗米,七百钱”是顶高的收入,最满足的生活。还经常会慷慨奉送上等的草烟,甚至是强行塞进人家的口袋。泡好的茶水,就放在大缸里人们可随意解渴。而翠翠就“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经常争抢着替爷爷渡船。每次想到茶峒的这小溪,渡船上这爷孙俩人,就好像对这本来陌生的地方有了莫名的亲切感。其实生活是清贫的,但我们却未在这样的生活中感到苦处,每个人都那麽忙碌,也有目标,这目标也来的简单,就是生活。异常质朴的生活,好像纯的不用多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分。女人们漿衣做饭,男人劈柴锯木,如此而已。在洪水来临时人们就在下游准备好打捞上游冲下的东西,“一匹牲口,一段小木,或一只空船,船上有一个妇人或孩子的哭声”,“这些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就在水中身手敏捷,获得喝彩。洪水这样的灾难好像也看不到忧愁和抱怨,仿佛一切都是应该,然后就是继续生活。端午的龙舟,也许是小镇最隆重的节日,人们会齐整整地的聚到水边,水上那热闹的锣鼓声,现在好像就响在耳边,不禁要侧耳倾听。伴着每年的端午,翠翠大了,爷爷老了,最后也是这些小镇的人们一起把老人送上路,剩下翠翠的婚事让人不安,但却不至焦虑,至少有那许多人值得我们信赖。

其实从根本上说,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真正走进另一个人的内心,感受他的全部。所以我们更渴望关注和理解,于是,我们周围有了这许多人,或远或近,他们是我们外在生命的寄托。人有时真的不是仅为自己而活,其实生命脆弱需要另一个生命的支撑。我想这就是爱,付出就是爱,牵挂就是爱,不遗余力也是爱。在边城中,这爱来的纯净,仿佛说多了都是多余。人性本也该如此,本该善良,本该单纯,本该充满爱。但在生活中,更多的人好像忘记了最简单却最珍贵的东西。在去除了人世间一切浮华的“茶峒”小镇,人们的一切都是光光的,赤赤的,也是纯纯的。这样的人性,让人有莫名的归属感,温暖感。于是,想起余秋雨先生的话“文人的魔力,竟能把诺大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所以有那许多人走上了“回乡的路”,踏进了梦中的湘西。

小镇的一切都是清透的,无论山、水还是人。先生曾说,水边是他的学校,是水教会了他思考和审美。也许,这清透的溪水,就是他对湘西纯朴人们的美好认识。在这里,水上出了事故全靠大家依行规来办,推举顺顺这位慷慨公正的船总,来做裁决,绝无争端。尤其爱情在这里更来的真美的透。偏远的文化容易滋生狭隘的观念,封闭的意识,但在这神奇古老的土地上却生长着最为健康的爱情。没有门第观念,阶级之分,连长辈也不是儿女婚姻的仲裁者。妓女也拥有爱情,并更加来得挚烈,赚钱是赚钱,爱情是爱情,倒也分得清清楚楚。翠翠的爱情也来了,就那麼清清浅浅的流淌在心底,但爱憎却分明。俩兄弟同时对翠翠的爱,虽然有点让人烦忧,但一点都不复杂。没有不能说的话,没有解决不了得问题。用湘西原始而真诚的方式,走山路,唱山歌。夜晚的歌声越过山头,飘过小溪,揉进女孩甜甜的梦里。这就是湘西的爱情,就是那潺潺流动的溪水,透的见底,一如那人,透的见心。

这样的清透让人觉得生命的可贵和可爱之处,这样的纯净也让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渴望。先生从这样的环境走出去,来到人事浮华的大上海,不得要怀念着湘西这片让他魂牵梦绕的土地了,特别还有在这片土地上以最朴实的方式生活着的人们。于是,当我们在今天也走进“边城”时,仍有感于小镇那纯净的山水和人性。对美好性灵的追求,其实或深或浅,总也存在我们的内心。只是我们总是忘记不时的要拂去它的灰尘,打扫自己的心灵。

然而,《边城》对于我,除了心灵和人性的回归感,更多的却是,它将我带回到童年的阳光里去。那里有我的爷爷,他给与我的爱浓的化不开也忘不掉,于是记忆当中,永远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觉,随着翠翠的一声声“爷爷”被触动着。

边城的初二读后感600字篇2

今年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刚吃完中午饭的我,便坐在椅子上,看起了《边城》。

这部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写的,初读之下,会觉得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所吸引。读着读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在青山绿水间有一个淳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穿着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条忠心的黄狗,没有喧嚣,没有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枯燥乏味,但对于一直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他们仍然把这日子过得滋味十足。

本该一直这么悠然度日,但却在一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走上了爱情这条“路”……

那次盛会上翠翠与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不期而遇,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傩送的兄长也喜欢上了翠翠。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傩送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剧还未停止……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却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虽然两兄弟的父亲在老船夫去世后解开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应只要傩送愿意就娶翠翠做儿媳。于是翠翠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还记得原句是这样的------“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要有多悲哀才会如此……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

边城的初二读后感600字篇3

清莹的河水摆动着,弯曲了光线,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风拂过,带来细碎的草叶及竹雀草虫婉转的歌声。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狗。

简单的人,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情感。它没有大悲大喜,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撕心裂肺。它就那样静静地诉说着,那样真实,那样细腻,它就象一眼清泉,轻柔地将人包围,慢慢地将人感化。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个朦胧的天堂。这里有秀丽的山水,醇朴的乡民,热情的乡风,对于已习惯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人来说,这里不就是心灵的栖息地吗?作者从一个在自然中长大的纯真女孩的角度向我们细细诉说着景与情。

十五六风的女孩的心思最为敏感与缜密。尤其是这样一个纯真的女孩,在美丽的环境与淳朴的民风中,心也就更加柔软了。那个美丽的端午节的夜晚,那个美丽的少年曾触动了她柔软的心,谁知命运弄人,大老与二老却同欢喜了翠翠。他们身为优秀的青年,继承着茶峒地方的优秀品质,彼此鼓励谦让,公平竞争。天保走了车路,便要傩送走马路。傩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软了翠翠的心,也唱黯了天保的心。天保为成全弟弟而决心出走。不想茨滩的水残酷无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傩送呆呆在岸边遥望,对老船夫带了误会的傩送最终跟随了哥哥的脚步。在一场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边守望。

仿佛是冥冥中有命运刻意安排,翠翠终究走上了母亲的道路,这种无奈、悲伤、遗憾,就像是一层薄雾给最原始,最纯正的美披上了忧伤的色彩。

边城的初二读后感600字篇4

雨后,我坐在阳台,读着《边城》。

这部小说初读之下,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所吸引。读着读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寥寥几笔勾勒出翠翠和爷爷简单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乐和活力,然后便讲述了那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的爱情便是从这时拉开了序幕。

到了小说的后半段,看得我有些急躁起来。翠翠的爱情之路似乎愈发崎岖了,就像京剧《三岔口》给人的感觉一样,一件两情相悦好事却被一连串的误会打乱,总也成不了。

船总的儿子大老、二老都喜欢上了翠翠,刚刚开始竞争,大老的殒命却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二老不再那么坚定地要娶翠翠,船总开始对爷爷有偏见,而爷爷的木讷和口拙也让船总和二老对他产生了误会。

小说接近尾声时,一场暴风雨带走了爷爷年迈的生命,也许,它也同样粉碎了翠翠刚刚萌芽的幸福。

在整部小说里,最幸福的人应该是爷爷吧,这位带着那个时代典型特征的老船夫,他敬忠职守的在岗位上奉献了50年,他拥有过平凡的妻子、可爱的孙女、几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经历过妻子的死亡,女儿的离去。最终在对孙女的担忧中与那条渡船伙伴一起逝去。虽然一生清贫,但这也算是完满的一生了。

读完了《边城》,我的心也变得酸涩、潮湿起来,不知是因为窗外不曾停歇的雨点,还是文中的翠翠那飘渺的幸福。或许,二者皆有吧。

《边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从我的脑海里卷过,留下了淡淡的凄凉和哀伤。我本不是什么易动感情的人,却在这个昏昏沉沉的阴雨天,因为这个简单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冲动。

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悲剧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残缺。《边城》就是如此吧。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模凌两可的结尾似是给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对翠翠的安慰,读起来有些悲哀和无奈。

合上书页,我不禁遐想,如果没有那场暴风雨,如果爷爷不那么木讷,如果大老没有死,如果翠翠主动一点,甚至,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这个时代,那么,她现在该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来的翠翠,边城便不是这一个边城。

文末,那座在暴风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来了,似乎是在告诉读者,虽然那场暴风雨中逝去的很多东西已经回不来了,但风雨过后,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边城》让我品出许多对现在生活有裨益的道理来,比如沟通,比如坚强比如……

边城的初二读后感600字篇5

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土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地忧伤,像是触及了什么,是童年某个太阳温暖的下午,还是现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得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唯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绘得这么悲伤,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淳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寻我的边城,寻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是会有一座边城的。

边城的初二读后感600字